正在加载图片...
4(5)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性,才能认识各别事物的本质。《周易》的六十四卦就是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而制作出来的;如 果客观事物没有相对稳定性,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六十四卦卦象,不可能有《周易》形和象就是 事物稳定的映相,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它,通过文字、语言、音乐、绘画等形式去描绘 它 客观事物的稳定性表现为事物的差异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高亨校为人。他认为 篆文中的人字(小)与方字()近似,为后人误写,是有道理的说明人有不同的“类”指不同的 阶级、阶层、社会利益集团,所谓“贵贱位矣”物有不同的种类,“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对形形 色色杂乱无章的客观事物,按其性质加分类,才有六十四个不同的卦象,即“极天下之赜者存在 乎卦。”并认为正因为天下事物形形色色,才表现出天地万物丰富多彩所谓“物相杂故曰文。” (《系辞下》)这与《国语郑语》史伯所说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相通,具有美学上的合义。 然而事物的差异,在于阴阳的结合,保合太和,《睽·彖》:“天地睽而其事同乞、男女睽而其 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乖异,差异。由于差异而相互续合,对工统一。但对立面的矛盾 是绝对的,所以归根结蒂在于“变”。 4.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中冒美学中的“神”包涵着气清代刘大魁认为:“行文之道,神为 主,气辅之。……神首,气之主:气蓍,神之用萍只是气之精处。所谓气,主要是指阴阳二气 刘勰说:“风鱷刚籴,宁盛或改歧其气。”(《文心雕龙·体性》)刚柔之气即阴阳之气。康有为认为 诗文愈是体现阴阳的交迫,则愈显出变化与磅礴,因此把艺术的情境比作阴阳相交(见《诗集自 序》)。由阴阳不测之谓神在艺术、审美中的体现拓展到艺术构思中丰富的想像力,“神驰八 极”“心怀四溟”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语)离奇而神妙的想像力即是“神思 高超的技艺则称之为“鬼斧神功”。 然而不管是表现阴阳二气之精的神妙,还是“神驰八极”的神思,都离不开它的核心——变 化现以神思来说,刘勰强调“通变”:“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 机无性,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心雕龙·通变》)刘勰的通变观有几层意思:一是有感于自然 界阴阳变化而激发起创作热情或审美感受。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二是艺术贵在创新。“日新其采者,必超前辙焉。”(《卦禅》)“设文之体有常 变文之数无方。”(《通变》)数,指方法。三是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 时。”(《熔裁》)“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议对》)总而言之,“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 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物色》)“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通变》)直接引用《易传》阐发其观点,强调艺术必须贯彻通变精神 强调通变,但并不排斥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本着“保合太和”中和之为美的精神掌握 定的度。刘熙载在评论书法时曾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所 谓中和诚可经’也。以毗刚毗柔之意学之,总无是处。”又说:“欧、虞并称,其书方圆刚柔,交相 为用。”(《艺概·书概》)说明在书法艺术中不能偏刚或偏柔,要刚柔结合恰到好处,《乐论·乐言》 要求“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 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总之,强调艺术品要有阴有阳,有刚有柔,阴阳刚柔相谐和, 才为精妙。 刚柔相谐这是一个总体要求,但客观事物千差万别需要区别对待因此在自然美、艺术 126·上 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第 期 性 , 才能认识 各 事物的本质 《周易 》的六十四 卦就是拟 诸其形 容 、 象其物宜而 制作出来的 如 果 客观事物 没有 相对稳定性 , 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六十四 卦卦象 , 不可 能有《周 易 》 。 形 和象就是 事物稳定 的映相 , 人 们可以通 过 各种感官去认识 它 , 通 过文字 、 语 言 、 音乐 、 绘 画等形式 去描绘 它 。 客观 事物的稳定性 表现 为事物 的差异性 。 “ 方 以类聚 , 物 以 群分 。 ”方 , 高亨 校 为人 。 他认为 篆文 中的人字 为与方字 才 迸似 , 为后人 误写 , 是 有道理 的 。 说 明人 有不 同的 “ 类 ”指不 同的 阶级 、 阶层 、 社会利益 集团 , 所谓 “ 贵贱位 矣 ” 。 物有不同的种类 , “ 圣 人有以见天 下之喊 ”对形形 色 色杂乱无章 的客观 事物 , 按其性 质加分类 , 才有六十四 个不 同的卦象 , 即 “ 极天下之啧者存在 乎卦 。 ”并认为正 因为天 下事物形形 色 色 , 才表现 出天 地 万物 丰富多彩 , 所谓 “ 物相杂故 曰 文 。 ” 《系辞下 》这 与《国语 · 郑语 》史 伯所说的 “ 声一无 听 , 物 一无文 ”相通 , 具有美学上 的含义 。 然而事物的差异 , 在于 阴阳 的结合 , 保合太和 ,《睽 · 象 》 “ 天 地 睽而其 事同也 , 男女 睽而 其 志通 也 , 万物 睽而其事类也 。 ”睽 , 乖异 , 差异 。 由于差异而 相互结合 , 对立统一 。 但对立面的矛盾 是绝对的 , 所 以归根结蒂在于 “ 变 ” 。 文律 运周 , 日新其 业 。 中国美学 中的 “ 神 ” 包涵 着气 。 清代刘大 魁认为 “ 行文之道 , 神为 主 , 气辅之 。 … …神者 , 气之主 气者 , 神之用 。 神只是气之精处 。 ” ⑥所谓气 , 主要是 指阴阳二 气 , 刘 鳃 说 “ 风趣 刚 柔 , 宁盛 或改歧其气 ” 《文 心雕 龙 · 体性 》刚柔 之 气即阴阳之气 。 康有 为认为 诗文 愈是体现 阴阳 的交迫 , 则愈显 出变化与磅礴 , 因此 把 艺术的情境 比作阴阳相交 见《诗集 自 序 》 。 由阴阳不测 之 谓 神在艺术 、 审美 中的体现 , 拓 展 到 艺 术构 思 中丰富的想 像力 , “ 神驰 八 极 ” , “ 心怀 四 溟 ”而 “ 言 出天 地外 , 思 出鬼 神表 ” 皮 日休语 , 离 奇而 神妙的想像力即是 “ 神思 ” 。 高超 的技艺则称之 为 “ 鬼 斧神功 ” 。 然而不 管是表现 阴阳二 气之精 的神妙 , 还是 “ 神驰八 极 ”的神思 , 都离不开它的核心 — 变 化 。 现 以神思 来说 , 刘舞 强调 “ 通 变 ” “ 文律运 周 , 日新其业 。 变则其久 , 通则不乏 。 趋时必 果 , 乘 机无性 , 望今制奇 , 参古定法 。 ” 《文 心雕龙 · 通 变 》刘 鳃的通 变观有几层意思 一是有感于 自然 界 阴阳变 化而激 发起 创作热情或审美感受 。 所谓 “ 春秋代序 , 阴 阳惨舒 , 物色之动 , 心亦摇 焉 。 ” 《文心雕 龙 · 物色 》二是 艺术贵在创新 。 “ 日新其采者 , 必超前撤焉 。 ” 卦禅 》 “ 设文之体有常 , 变文 之 数无 方 。 ” 《通 变 数 , 指方 法 。 三是应 随着 时代 的 变 化而变 化 。 “ 刚柔 以立 本 , 变通 以趋 时 。 ” 《熔 裁 》 “ 采 故实于 前代 , 观通 变于 当今 。 ” 《议对 总而 言之 , “ 古来辞人 , 异代接武 , 莫不 参伍以相变 , 因革以 为功 物色尽而情有余者 , 晓会通 也 ” , 《物色 》 “ 参伍因革 , 通 变之数也 。 ” 《通 变 》直接 引用《易传 》阐发其观 点 , 强 调艺术必 须贯 彻通 变精神 。 强调通 变 , 但并不 排斥必 须遵 循一 定的法度 。 本着 “ 保合太和 ” 、 中和之为美 的精神掌握 一 定 的度 刘熙 载 在评论 书法 时曾说 “ 书要兼备 阴阳二 气 ” , “ 右军书 ‘不言而 四 时之气亦 备 ’ , 所 谓 ‘ 中和 诚可经 ’也 。 以毗 刚毗柔之意学 之 , 总无是 处 。 ”又 说 “ 欧 、 虞并称 , 其 书方 圆刚 柔 , 交 相 为用 。 ” 艺概 · 书概 》说明在书法艺术中不能偏刚或偏柔 , 要刚柔结合恰到好处 。《乐论 · 乐言 》 要求 “ 合生气之和 , 道 五 常之行 , 使之 阳而 不散 , 阴而 不 密 , 刚气不怒 , 柔 气不慑 , 四 畅交 于 中而 发作于外 , 皆安其位而 不相夺也 。 ”总之 , 强调艺术品要有阴有阳 , 有刚有柔 , 阴阳 、 刚 柔 相谐 和 , 才为精妙 。 刚柔相谐 , 这是 一个 总 体要求 , 但客观 事物 千差 万别 , 需 要 区 别对待 , 因此 在 自然美 、 艺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