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赵庆麟:《易传)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 14(4) 局限,不可能完全排斥鬼神的存在,难免要提到“天祐”、“神祐”之类 2.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的核心是变易,“生生之谓易”即是由变易而生生,生命在变化 中诞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辞上》“设位”即是“天尊地卑”“卑高以陈”,但天 地、上下、刚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 之象也。(同上)此“象”,既是物象,也是卦象始终贯穿着阴阳、刚柔、天地的消长变化。“天地 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彖》“动而明,合而章(《噬嗑·彖》;以及“刚 健、笃实,辉光日新”(《大畜·彖》)由此产生风、雨、雷、电,日、月、寒、暑等自然现象;以及吉凶 悔吝等人事。所以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 易无体。”(《系辞上》)而章、明、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都是美的现象 天地万物由于变化不辍,才能通达恒久。变乃易之体,通乃易之用,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雨“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同上)这里的“文”、“象”已不是事物的原始形象,而表现出人文色彩,是人们 对在变化中的自然现象认识的映象就人类社会来说,“变通着,趣时者也。”(《系辞下》)从而 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同上)这是说裉据自然万物的四时变化,阴阳交替 寒暑更迭,导人们的生活概括地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同上),由此察其变易,观 其会适,行其典礼,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才是恒久之道。总的来说,变是阴阳刚柔、天地、牝 牡等客观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通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变化更迭的认识,并根据这认识施之于 社会人事所以《易传》非常强调“观其会通”,由此而产生人类文化,审美活动。 3保合太和乃利贞。变易是绝对的,宇宙万物何时何刻,何处何地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但 《周易》并不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对立的统一。《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贞。保合太和说明了变化本身的相对稳定性和统一性。保,即保持;合,合成;太和,即阴阳 会合;贞,即正。这句话完整的解释是,天道变化,阴阳二气交感会合,由此产生万物;并使它们 保持着各自的特性《系辞上》第一句话就说明了这问题:“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 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 句话在变化的大前提下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事物的规律性,二是事物的稳定性,三是事物的 差异性 “动静有常”,是指阳动阴静各有常规,揭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存亡各有其规律,遵循其规 律运行则吉而无不利,如果超越其规律则凶所以《易传》很强调:“节”“度”、“中正”,要求“出 入以度”(《系辞下》),在讲到水德时说:“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坎·彖》)是说水川流 不息,不会自满自足;水向低流,不改其性,所以水有不自满不失信的美德《节·彖》:“天地节而 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丰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艮 彖》:“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些都说明自然万物中,遵循自身的规 律,变化更替,造福于人类都是美的正如《离·彖》:“重明以丽乎正”,“柔丽中正,故亨 “定矣”、“位矣”反映了事物的稳定性《易传》认为天尊地卑是不可改变的,由此推论到社 会,富贵、贫贱、上下等级的划分也是不可改变的,因此要求“君子以立不易方。”(《恒·象》)严格 遵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这是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但是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恒定性。“观其 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恒卦的恒久之道,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有稳定的特赵庆翻 《易传 》中国 传统美学 的基石 局限 , 不可能完全 排斥鬼 神的存在 , 难免要提到 “ 天佑 ” 、 “ 神佑 ”之类 。 神无方而 易无体 。《周 易 》的核心是变易 , “ 生生 之谓 易 ”即是 由变易而生 生 , 生命在变化 中诞生 。 “ 天地设 位而 易行 乎 其 中矣 。 ” 《系辞 上 》 “ 设 位 ”即是 “ 天 尊地 卑 ” 、 “ 卑高 以 陈 ” , 但天 地 、 上 下 、 刚柔 , 处 于 不断变化之中 , “ 刚柔相推而 生变化 ” , “ 变化者 , 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 , 昼夜 之象也 。 ,’同上 此 “ 象 ” , 既是物象 , 也是 卦象 , 始终贯穿着 阴 阳 、 刚柔 、 天地的消长变化 。 “ 天 地 革而 四 时成 。 汤武革命 , 顺乎天 而应乎人 。 《革 · 象 》 “ 动而 明 , 合而章 ” 《噬磕 · 象 》 以及 “ 刚 健 、 笃实 , 辉光 日新 ” 《大畜 · 象 》 。 由此产生风 、 雨 、 雷 、 电 , 日 、 月 、 寒 、 暑等 自然现象 以及 吉凶 、 悔吝等人 事 。 所以说 “ 范围天地之化而 不过 , 曲成万物而 不遗 , 通 乎昼夜之道而 知 , 故神无方而 易无体 。 ” 系辞上 》而 章 、 明 、 刚健 、 笃实 、 辉光 、 日新等都是美的现象 。 天地万物 由于变化不辍 , 才能通达恒久 。 变乃 易之体 , 通乃 易之用 , 所谓 “ 化而裁之谓之变 , 推而行之谓之通 , 举而措之天下之 民谓之事业 。 ” 《系辞上 》而 “ 通 其变 , 遂成天地之文 , 极其数 遂 定天下之象 。 同上 这里 的 “ 文 ” 、 “ 象 ” 已 不是 事物 的原 始形 象 , 而表现 出人文色 彩 , 是人 们 对 在 变化 中的 自然现 象 认识 的映象 。 就人 类 社会 来说 , “ 变 通 者 , 趣 时 者也 。 ” 《系辞下 》从 而 “ 通 其变 , 使 民不倦 神而化之 , 使民宜 之 。 同上 这是说根据 自然万物 的四 时变化 , 阴阳交 替 , 寒暑更迭 , 指导人 们的生活 。 概括地说 “ 易 , 穷则 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 ” 同上 , 由此察其变易 , 观 其会通 , 行其典礼 , 不 可为典要 , 唯变所适 , 才是 恒久 之道 总的来说 , 变是 阴阳 、 刚柔 、 天 地 、 化 牡等客观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 ,通是人 们对客观 事物变化更迭 的认识 , 并根据这认识施之于 社会人事 所以《易传 》非常强调 “ 观其会通 ” , 由此而 产生人类文化 , 审美活动 保合太和 乃 利贞 。 变易是 绝 对 的 , 宇宙万物 何时何刻 , 何处 何地 无 不处 于变化 之 中 。 但 《周易 》并不否定事物的相对 稳定性和 对立 的统一 。《乾 · 象 》 “ 乾道 变化 , 各正性命 , 保合太和 , 乃利贞 。 ”保合太和说明了变化本身的相对 稳定性和统一性 。 保 , 即保持 合 , 合成 太和 , 即阴阳 会合 贞 , 即正 这句话 完整 的解释是 天道 变化 , 阴阳二气交感会合 , 由此产生万物 并使它 们 保持着各 自的特性 《系辞上 》第一句话 就说 明了这 问题 “ 天 尊地卑 , 乾坤定 矣 卑高 以陈 , 贵贱 位 矣 , 动静有常 , 刚柔 断矣 方 以类 聚 , 物 以群分 , 吉凶 生 矣 在天成象 , 在地成形 , 变化 见矣 。 ”这 句话在变化的大前提下包含 着三 层意 思 , 一是 事物 的规律性 , 二是 事物的稳定性 , 三 是 事物 的 差 异性 。 “ 动静有常 ” , 是指阳动阴静各有常规 , 揭示 了天地万物的变化 、 存亡各有其规律 , 遵循其规 律运行则 吉而无不利 , 如果超越其规律则 凶 。 所 以《易传 》很强调 “ 节 ” 、 “ 度 ” 、 “ 中正 ” , 要 求 “ 出 入 以度 ” 《系辞下 》 , 在讲到水 德时说 “ 水流而 不盈 , 行 险而 不失其信 。 ” 《坎 · 象 》是说水 川流 不息 , 不会 自满 自足 水 向低流 , 不改其性 , 所 以水有不 自满不失信的美 德 《节 · 象 》 “ 天地节而 四 时成 , 节以制度 , 不伤财 , 不害民 。 丰 · 象 》 “ 日中则反 , 月盈则食 , 天地盈虚 , 与时 消息 。 叹 良 · 象 》 “ 时止则 止 , 时行则行 , 动静不失其时 , 其道 光 明 。 ”这些 都说明 自然万物 中 , 遵循 自身的规 律 , 变化更 替 , 造福于人类都是美的 。 正 如《离 · 象 》 “ 重 明以丽乎正 ” , “ 柔丽 中正 , 故亨 。 ” “ 定 矣 ”、 “ 位 矣 ”反 映 了事物 的稳定性 。《易 传 》认为天 尊地卑是 不 可改变 的 , 由此 推 论 到 社 会 , 富贵 、 贫贱 、 上 下等级的划分也是 不可改变 的 , 因此 要求 “ 君子 以立 不 易方 。 ” 《恒 · 象 》严格 遵守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 , 这是 出于统治阶级 的需要 但是它主要着 眼于 事物 的恒定性 。 “ 观其 所恒 , 而 天地万 物 之情 可 见 矣 。 ” 《恒 · 象 》恒卦 辈的恒久之道 , 说 明 了天 地万 物 都有稳 定 的特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