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郑华:从美国解密档案看中美《上海公报》的谈判 themselves)改为‘由海峡两岸,(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中方表示对此是不能接受的。“所有中国人”是在有意地强调“大陆的中国人”和“台湾的中 国人”,“所有”强调了大陆与台湾共同的愿望和希冀,强调一种同源性,而“中国人”则不能强 调这一概念。“对该立场不持异议”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强调“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 的一部分”这个原则,而“对此不持异议”中用代词“此”(this)一带而过,不能充分的强化这 一立场。“由中国人自己”暗含的意思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 题。美在台驻有军队和军事设施,如果用“由海峡两岸”,势必会涉及美在台的军队和军事设施, 而美国卷入台湾问题将是中国政府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换句话说,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表述,有效 的加强了“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两岸同根、同源”的表述力度,而美方提出的修改意见无疑则 是在淡化这种观念。为此,乔冠华说:“如果你坚持你们的立场,结果将会是没有公报。问题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毛主席曾对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明确说过,我们的政策是,不管与尼克松 总统的会谈成功与否,我们都不会在意。我们仍将然认为这次访问是有成果的…”看到中方态 度强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基辛格只好放弃。 三、谈判筹码的运用 《国际关系字典》对“谈判”(negotiation)的定义是:“为了和平解决分歧,提升国家利 益而采用的一种外交技巧。谈判者通过直接接触,以妥协和接纳的办法实现谈判目标…谈判的协 议意味着双方都乐意做出一定的让步(或对方能够接受的交换物)。”但是,如何使对方做出让 步?不管是主动示意让步也好,还是被迫做出妥协也罢,谈判筹码的运用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 可以直击对方所惧,是超越于明悉对方所需和已方所需这个基本层面的需求,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中美双方起草《公报》的过程也是双方有效运用谈判筹码,打压对方,迫使对方做出让步的过程。 美方惯用的手段就是打“苏联牌”,试图起到“大棒”与“胡萝卜”并用的诱压效果。当双方在 “台湾问题”的交锋中就呈现出互不相让、举步维艰的态势时,美方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改变了谈判策 略,只字未提台湾问题,却转而向中方提供苏联在中苏边界军事部署的情报。包括:地面部队、战 机和导弹、空中战略防卫系统和战略进攻力量。基辛格还特别提及苏联的核力量,并对苏联的四种导弹 做了细致的描述。当时出席会谈的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当即表示“这些情报不仅非常有用,而且是美国衷 心希望改善对华关系的重要标志。”劉事实上,美方利用提供情报的方式,充分地使用苏联这个谈判 筹码,用压力与诱导并用的手段,迂回地告诉中方面临的困境。一方面,表明美方非常诚恳地希望改善 双边关系:另一方面,情报中有关苏联军力部署的细节,基辛格并非将情报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中国, 让中方自己阅读,1而是一一道来一43个师、9,600到10,500辆坦克、522架战机(不包括海上直升飞 机)、导弹的型号及射程等等。基辛格运用话语构建和强化的概念是“苏联是中国的敌人,苏联大兵压 境,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战争一触即发,中苏关系缓和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基辛格还描 述苏联频频向美国示意,要求在多领域开展合作的举动,强调苏联非常希望能与美国在医疗卫生、民 用航空、环境合作和经济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同时,基辛格出于为避免造成“美苏勾结,对抗中 国”的印象,又主动向中方通报美苏谈判的进展情况。曾有中国学者指出,在1969一1972中美关系解冻 期间,中国政府对苏政策过于强硬,缺乏灵活度。事实上,周恩来在同尼克松的谈话中曾表示希望中 苏紧张关系能够得到缓解,而基辛格此番举动无疑是在试图打消中方的这一想法。试想:在中、美、 苏这组战略三角关系中,苏联已对中国构成了紧迫的威胁(immediate threat),是中国的对手和敌 人:苏联又在寻求对美关系的缓和:美衷心希望能同中国改善关系,并表示不会同苏联勾结。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所能做的只有改善对美关系。而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标志就是签署《公报》。“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基辛格的此番举动无疑是在敦促中方尽快就《公报》草案达成一致意见。 针对基辛格头打出的“苏联牌”,乔冠华也借《公报》中有关经贸往来和交流的表述向美方施 103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103 themselves)改为‘由海峡两岸’(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14] 中方表示对此是不能接受的。“所有中国人”是在有意地强调“大陆的中国人”和“台湾的中 国人”,“所有”强调了大陆与台湾共同的愿望和希冀,强调一种同源性,而“中国人”则不能强 调这一概念。“对该立场不持异议”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再次强调“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 的一部分”这个原则,而“对此不持异议”中用代词“此”(this)一带而过,不能充分的强化这 一立场。“由中国人自己”暗含的意思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 题。美在台驻有军队和军事设施,如果用“由海峡两岸”,势必会涉及美在台的军队和军事设施, 而美国卷入台湾问题将是中国政府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换句话说,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表述,有效 的加强了“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两岸同根、同源”的表述力度,而美方提出的修改意见无疑则 是在淡化这种观念。为此,乔冠华说:“如果你坚持你们的立场,结果将会是没有公报。问题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毛主席曾对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明确说过,我们的政策是,不管与尼克松 总统的会谈成功与否,我们都不会在意。我们仍将然认为这次访问是有成果的……”[15]看到中方态 度强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基辛格只好放弃。 三、谈判筹码的运用 《国际关系字典》对“谈判”(negotiation)的定义是:“为了和平解决分歧,提升国家利 益而采用的一种外交技巧。谈判者通过直接接触,以妥协和接纳的办法实现谈判目标……谈判的协 议意味着双方都乐意做出一定的让步(或对方能够接受的交换物)。”[16]但是,如何使对方做出让 步?不管是主动示意让步也好,还是被迫做出妥协也罢,谈判筹码的运用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 可以直击对方所惧,是超越于明悉对方所需和己方所需这个基本层面的需求,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中美双方起草《公报》的过程也是双方有效运用谈判筹码,打压对方,迫使对方做出让步的过程。 美方惯用的手段就是打“苏联牌”,试图起到“大棒”与“胡萝卜”并用的诱压效果。当双方在 “台湾问题”的交锋中就呈现出互不相让、举步维艰的态势时,美方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改变了谈判策 略,只字未提台湾问题,却转而向中方提供苏联在中苏边界军事部署的情报。[17]包括:地面部队、战 机和导弹、空中战略防卫系统和战略进攻力量。基辛格还特别提及苏联的核力量,并对苏联的四种导弹 做了细致的描述。当时出席会谈的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当即表示“这些情报不仅非常有用,而且是美国衷 心希望改善对华关系的重要标志。”[18]事实上,美方利用提供情报的方式,充分地使用苏联这个谈判 筹码,用压力与诱导并用的手段,迂回地告诉中方面临的困境。一方面,表明美方非常诚恳地希望改善 双边关系;另一方面,情报中有关苏联军力部署的细节,基辛格并非将情报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中国, 让中方自己阅读,[19]而是一一道来——43个师、9,600到10,500辆坦克、522架战机(不包括海上直升飞 机)、导弹的型号及射程等等。基辛格运用话语构建和强化的概念是“苏联是中国的敌人,苏联大兵压 境,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战争一触即发,中苏关系缓和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基辛格还描 述苏联频频向美国示意,要求在多领域开展合作的举动,强调苏联非常希望能与美国在医疗卫生、民 用航空、环境合作和经济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同时,基辛格出于为避免造成“美苏勾结,对抗中 国”的印象,又主动向中方通报美苏谈判的进展情况。曾有中国学者指出,在1969-1972中美关系解冻 期间,中国政府对苏政策过于强硬,缺乏灵活度。[20]事实上,周恩来在同尼克松的谈话中曾表示希望中 苏紧张关系能够得到缓解,[21]而基辛格此番举动无疑是在试图打消中方的这一想法。试想:在中、美、 苏这组战略三角关系中,苏联已对中国构成了紧迫的威胁(immediate threat),是中国的对手和敌 人;苏联又在寻求对美关系的缓和;美衷心希望能同中国改善关系,并表示不会同苏联勾结。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所能做的只有改善对美关系。而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标志就是签署《公报》。“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基辛格的此番举动无疑是在敦促中方尽快就《公报》草案达成一致意见。 针对基辛格头打出的“苏联牌”,乔冠华也借《公报》中有关经贸往来和交流的表述向美方施 郑 华:从美国解密档案看中美《上海公报》的谈判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