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 上的分歧。而周恩来则要求美方用明确、清晰的话语表明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周恩来认为,美方在台 湾问题的表述上应具有层次性,即:台湾的地位和归属是第一位的。美方必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尽管可以允许美国以“美国承认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坚持只有一个中 国”这种方式表述。其次,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是台湾回归大陆。再次,美要从台湾撤军。 在“台湾的归属”这个问题的表述上,中方认为美方可以在《公报》中提出“美国意识到台湾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将鼓励中国人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自主解决内部事务”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s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The United States would encourage the Chinese to solve this internal matter by themselves through peaceful negotiations),®而美方草拟稿中的 话语:“注意到这种局面,支持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最终得到公正、和平地解决”,(take note of that position and will support efforts to reach an equitable and peaceful resolution of the ultimate relationship of Taiwan to the mainland)⑧易引发歧义。“支持台湾与大陆的关 系最终得到公正、和平地解决”既可以理解为“台湾回归祖国大陆”,也可以理解为“从中国分离 出去”。基辛格当即表示可以将“注意到”(take note of),改为“对该立场不持有异议”(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此外,美方还要主动在公报中提出“从台湾撤出武装部队和军事 存在”的问题。周恩来认为,如果双方在联合公报中都不提及此事,会引发人们的猜测:如果中国 政府提出要求,而美方不予回应,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而基辛格则表示,若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将会陷入同台湾政府的无休止争论之中, 中国应该相信美方说过的话,《公报》仅仅是“标志”。在从台湾撤军这个问题上,美国会信守承诺, 即: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的适当时间内,美将会撤走驻扎在台湾的那部分与越南战争有关的军队,这部分 军队的数量约为美在台驻军的三分之二。在这部分撤军完成后,美将继续撤军;美将不会做任何事情去 鼓励台湾的独立运动。但是如果这些观点若以书面形式表述出来,将会弄巧成拙。换句话说,美方较 容易在撤军问题上做出承诺,但在承认台湾的地位和归属这个问题上,存有相当大的难度。双方在“台 湾的地位和归属”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将是造成中美多回合起草《公报》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即使是美方津津乐道的从台湾撒军问题上,中方对美方的表述亦存有异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方面:“(1)美只提减少部队,并未提出最终目标是从台湾全部撤军。既然中美都说对对方无领土 企图,那么美应从台湾全部撒军:(2)美从台湾逐步撤军的依据应该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识到只 有一个中国,而不应是随着紧张局势的减退。这使得台湾听起来像是美国的一个基地。”这些分歧 不是措辞和表述方法的不同,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中方质疑美从台湾撤军的逻辑基础。 双方经多回合的磋商,最终在台湾问题上一致达成的表述为:“美国承认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 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此立场不持异议。美国重申希望中国人 自己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此期间,随着地区紧张局势的减退,美将分阶段减少驻台军队 和军事部署。”四事实上,中方在最后的表述中是做了让步的,即:将“撤军问题”同“地区紧张局 势的缓和”联系了起来,并且未提“最终撒军”。同时,由于基辛格反复强调尼克松政府在美国国 内遭遇的阻力一台湾院外游说集团,亲苏、亲日、亲印反华势力,国务院的不同意见,美国大选 的压力等等。到中方已考虑到尼克松政府在国内遇到的阻力,并未在公报中提及《美蒋共同防务条 约》和确定美国撤军的最后时刻表。 需要指出的是,国务卿罗杰斯始终被排除在《公报》的谈判之外,他在从北京飞往杭州的专 机上读到公报的拟定稿,并和格林等人从拟定稿中挑出10多处毛病,并附上一份修改意见,上交给 尼克松。无奈,基辛格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继续同乔冠华讨论。美方提出的异议体现在台湾问 题上主要有三处:“(1)建议不要用‘所有中国人’(al1 Chinese),而要用‘中国人'(the Chinese);(2)建议将‘对该立场不持异议'(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改为‘对 此不持异议'(does not challenge this):(3)建议将‘由中国人自己'(by the Chinese 102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102 上的分歧。而周恩来则要求美方用明确、清晰的话语表明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周恩来认为,美方在台 湾问题的表述上应具有层次性,即:台湾的地位和归属是第一位的。美方必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尽管可以允许美国以“美国承认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坚持只有一个中 国”这种方式表述。其次,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是台湾回归大陆。再次,美要从台湾撤军。 在“台湾的归属”这个问题的表述上,中方认为美方可以在《公报》中提出“美国意识到台湾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国将鼓励中国人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自主解决内部事务”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s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encourage the Chinese to solve this internal matter by themselves through peaceful negotiations),⑧而美方草拟稿中的 话语:“注意到这种局面,支持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最终得到公正、和平地解决”(take note of that position and will support efforts to reach an equitable and peaceful resolution of the ultimate relationship of Taiwan to the mainland)⑨易引发歧义。“支持台湾与大陆的关 系最终得到公正、和平地解决”既可以理解为“台湾回归祖国大陆”,也可以理解为“从中国分离 出去”。基辛格当即表示可以将“注意到”(take note of),改为“对该立场不持有异议”(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此外,美方还要主动在公报中提出“从台湾撤出武装部队和军事 存在”的问题。周恩来认为,如果双方在联合公报中都不提及此事,会引发人们的猜测;如果中国 政府提出要求,而美方不予回应,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而基辛格则表示,若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将会陷入同台湾政府的无休止争论之中, 中国应该相信美方说过的话,《公报》仅仅是“标志”。在从台湾撤军这个问题上,美国会信守承诺, 即: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的适当时间内,美将会撤走驻扎在台湾的那部分与越南战争有关的军队,这部分 军队的数量约为美在台驻军的三分之二。在这部分撤军完成后,美将继续撤军;美将不会做任何事情去 鼓励台湾的独立运动。但是如果这些观点若以书面形式表述出来,将会弄巧成拙。⑩换句话说,美方较 容易在撤军问题上做出承诺,但在承认台湾的地位和归属这个问题上,存有相当大的难度。双方在“台 湾的地位和归属”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将是造成中美多回合起草《公报》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即使是美方津津乐道的从台湾撤军问题上,中方对美方的表述亦存有异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方面:“(1)美只提减少部队,并未提出最终目标是从台湾全部撤军。既然中美都说对对方无领土 企图,那么美应从台湾全部撤军;(2)美从台湾逐步撤军的依据应该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识到只 有一个中国,而不应是随着紧张局势的减退。这使得台湾听起来像是美国的一个基地。”[11]这些分歧 不是措辞和表述方法的不同,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中方质疑美从台湾撤军的逻辑基础。 双方经多回合的磋商,最终在台湾问题上一致达成的表述为:“美国承认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 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此立场不持异议。美国重申希望中国人 自己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此期间,随着地区紧张局势的减退,美将分阶段减少驻台军队 和军事部署。”[12]事实上,中方在最后的表述中是做了让步的,即:将“撤军问题”同“地区紧张局 势的缓和”联系了起来,并且未提“最终撤军”。同时,由于基辛格反复强调尼克松政府在美国国 内遭遇的阻力——台湾院外游说集团,亲苏、亲日、亲印反华势力,国务院的不同意见,美国大选 的压力等等。[13]中方已考虑到尼克松政府在国内遇到的阻力,并未在公报中提及《美蒋共同防务条 约》和确定美国撤军的最后时刻表。 需要指出的是,国务卿罗杰斯始终被排除在《公报》的谈判之外,他在从北京飞往杭州的专 机上读到公报的拟定稿,并和格林等人从拟定稿中挑出10多处毛病,并附上一份修改意见,上交给 尼克松。无奈,基辛格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继续同乔冠华讨论。美方提出的异议体现在台湾问 题上主要有三处:“(1)建议不要用‘所有中国人’(all Chinese), 而要用‘中国人’(the Chinese);(2)建议将‘对该立场不持异议’(does 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 改为‘对 此不持异议’(does not challenge this);(3)建议将‘由中国人自己’(by the Chinese 第 5 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