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自然生命是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生理肉体生命,它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 儿童的自然生命主要体现在自然的生理肉体、本能以及自然自在的顺序发展;人的自然生命因其未特定 化的特点以及深深打上意识的烙印而区别于动物的自然生命。因此,人是自在只有,但更是自为 有。精神生命是人和其他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按照罗素的观点,人的精神生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从认识或知觉方面来讲,他们可进行知觉、回忆、想象抽象和推理活动;从心理情绪方面来讲,他们有快 乐和痛苦的感觉,他们还有情意和欲望:从意愿方面来讲,他们可照自己的意恩去做一件事情或不做 件事情)。由此可见,人的精神生命可以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社会生命是指人非单独存 在而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生命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稳定 的关系。无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还是社会生命都是人完整生命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名 自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而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健全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有在促进人发 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生命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以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亦是 如此 其实,艺术与生命有着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其个性、自主、创造、灵动的共同特性使二者互为促进 共同发展。一方面,艺术为儿童三维生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无论是儿童的大脑和身体,情感和 意志,还是其社会性的交往合作能力,都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儿童生命的活力与生 机,其生命中自主与创造的精神恰恰成就了儿童特有的艺术天赋和造本能。然而令人遗感的是.学前 儿童艺术教育一度走上了唯理性的道路。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立足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是追 求对知识型技术型艺术人才的塑造和培养。艺术活动只是为了传授给儿童艺术知识和技能,机械的线 画临摹墓,“鹅鹉学舌”骰的唱歌训练,毫无表情的舞蹈练习等现象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随时可见。儿童从中 或许学到了艺术知识锻炼了艺术技能但却失去了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本能的感受、体验和创造。久而 久之,儿童天性中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潜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儿童慢慢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对艺 术中美的追求,对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热情。这种单一片面的目标取向,忽视了知识技能之外的儿童自然 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自为生长,精神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释放以及社会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日益 成熟,即忽视了儿童生命的完整性。因此,为了改变学前儿童艺术教有面临的危机,就必须突破原有的 价值观念,从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角度去建构和确立一种全面、多维的艺术教有目标体系。 二、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挖掘艺术教育的内容 生活是一个平常而又复杂的词。汉语中的“生活”是指“生存、活着”,英语中的生活“©”,既有“生 活”之义,又有“生命”之含。可见,生命和生活联系紧密不可分制。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作为生命 体的人在生活中存在和发展,即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者生命的 快活和生活的乐趣”。梁漱溟曾指出:“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一为表体,一为表 用而己,‘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这意味着作为生命体的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 汲取充足的营养,凸显生命的灵动与创造。离开了生活,生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生活因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一定差别,儿童生活和成人生活的不同则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儿童生活 是整体性的,而成人生活更多的是分割性的:儿童生活是审美一艺术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而成人 生活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儿童生活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生活更多的是工具理 性和重复:儿童生活是不可预期的、有多种可能的而成人生活是已经确定了的、有标准答案的1因 此成人有成人的生活儿童有儿童的生活成人的生活不能代替儿童的生活数有也不应用成人生活的 标准和规范来认识与理解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其生命赖以成长的士壤,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河 中才能拥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儿童艺术教育也应该以儿童的生活而非成人的生活为基础和源泉,艺术 教有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儿童真实、独特的生活时空,而非成人理性的、标准化的生活世界。 在以往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儿童真实独特的生活,而带有一定的专业 化、成人化和陈旧化顿向。首先,艺术教有内容的专业化主要表现为儿童学习的内容超出其能力范围 专业性的艺术知识和表现技巧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在一些高难度技巧的学习中 ·154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Awww.cnki.net自然生命是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生理肉体生命 ,它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 ; 儿童的自然生命主要体现在自然的生理肉体、本能以及自然自在的顺序发展 ;人的自然生命因其未特定 化的特点以及深深打上意识的烙印而区别于动物的自然生命。因此 ,人是自在只有 ,但更是自为只 有[2 ]209 。精神生命是人和其他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按照罗素的观点 ,人的精神生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从认识或知觉方面来讲 ,他们可进行知觉、回忆、想象、抽象和推理活动 ;从心理情绪方面来讲 ,他们有快 乐和痛苦的感觉 ,他们还有情意和欲望 ;从意愿方面来讲 ,他们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情或不做一 件事情[3 ] 。由此可见 ,人的精神生命可以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社会生命是指人非单独存 在而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生命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稳定 的关系。无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 ,还是社会生命都是人完整生命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部分 ,它们各 自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相互融通而不可分割 ,共同构成一个健全完整的生命体。因此 ,教育在促进人发 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生命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以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目标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亦是 如此。 其实 ,艺术与生命有着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 ,其个性、自主、创造、灵动的共同特性使二者互为促进、 共同发展。一方面 ,艺术为儿童三维生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无论是儿童的大脑和身体 ,情感和 意志 ,还是其社会性的交往合作能力 ,都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发展。另一方面 ,儿童生命的活力与生 机 ,其生命中自主与创造的精神恰恰成就了儿童特有的艺术天赋和创造本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学前 儿童艺术教育一度走上了唯理性的道路。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立足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而是追 求对知识型、技术型艺术人才的塑造和培养。艺术活动只是为了传授给儿童艺术知识和技能 ,机械的绘 画临摹“, 鹦鹉学舌”般的唱歌训练 ,毫无表情的舞蹈练习等现象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随时可见。儿童从中 或许学到了艺术知识 ,锻炼了艺术技能 ,但却失去了生命在艺术活动中本能的感受、体验和创造。久而 久之 ,儿童天性中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潜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儿童慢慢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 ,对艺 术中美的追求 ,对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热情。这种单一片面的目标取向 ,忽视了知识技能之外的儿童自然 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自为生长 ,精神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释放以及社会生命在艺术活动中的日益 成熟 ,即忽视了儿童生命的完整性。因此 ,为了改变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面临的危机 ,就必须突破原有的 价值观念 ,从促进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角度去建构和确立一种全面、多维的艺术教育目标体系。 二、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挖掘艺术教育的内容 生活是一个平常而又复杂的词。汉语中的“生活”是指“生存、活着”,英语中的生活“life”,既有“生 活”之义 ,又有“生命”之含。可见 ,生命和生活联系紧密 ,不可分割。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作为生命 体的人在生活中存在和发展 ,即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 ,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 ,享受着生命的 快活和生活的乐趣[2 ]179 。梁漱溟曾指出“: 生命与生活 ,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 ;一为表体 ,一为表 用而已‘, 生’与‘活’二字 ,意义相同 ,生即活 ,活亦即生。”[4 ]这意味着作为生命体的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 汲取充足的营养 ,凸显生命的灵动与创造。离开了生活 ,生命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生活因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一定差别 ,儿童生活和成人生活的不同则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儿童生活 是整体性的 ,而成人生活更多的是分割性的 ;儿童生活是审美 —艺术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 ,而成人 生活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 ;儿童生活充满了想象和创造 ,成人生活更多的是工具理 性和重复 ;儿童生活是不可预期的、有多种可能的 ,而成人生活是已经确定了的、有标准答案的 .[5 ]因 此 ,成人有成人的生活 ,儿童有儿童的生活 ,成人的生活不能代替儿童的生活 ,教育也不应用成人生活的 标准和规范来认识与理解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其生命赖以成长的土壤 ,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活 中才能拥有生机和活力。因此 ,儿童艺术教育也应该以儿童的生活而非成人的生活为基础和源泉 ,艺术 教育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儿童真实、独特的生活时空 ,而非成人理性的、标准化的生活世界。 在以往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 ,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儿童真实独特的生活 ,而带有一定的专业 化、成人化和陈旧化倾向。首先 ,艺术教育内容的专业化主要表现为儿童学习的内容超出其能力范围 , 专业性的艺术知识和表现技巧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在一些高难度技巧的学习中 ·154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