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万物之宗。3、无目的意志。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十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时间也是没有意志和目的,总是自 然而然。4、客观实在。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唯恍唯忽” (第二十一章)、“道者万物之奧”(第六十二章)。《列宁选集》第2卷:“唯物主义既然承认 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 在性。”(第176页)3P10倛其实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道常无名”(第三十二章),“道隐 无名”(第四十一章),把“道”说是“物”和把时间说是“客观实在”,都不尽恰当,但为 了语言表述的确也只能如此而已,因为不可具体感知的“道”和时间等“东西”实在是太玄 奥了!5、运动不息。如“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 五章)。《列宁全集》第38卷:“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第283页)13P0人类所感知 的时间具有向度,因而似乎是运动的。老子对“道”所描述的运行方式和规律,用来描述时 间无疑也是恰当的。当然,这些所体现的都是人类对客观的主观认识,因为客观的“道”和 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确知其本真面目的。6、无始无终。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第一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四章)、“道乃久”(第十六章)、“寂兮寥兮”(第二十五章)、“大象无形”(第四十 章)。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学说阐述了时间的“无始无终”,认为“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 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 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9页。)3P10。老子之 “道”始于“无”又终反于“无”,可谓是“无始无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与时间可 以相提并论的。于此,如果可以超越“道”名来看问题的话,那么可以说《老子》体现了“道 即时间”的观念,这种时间观简单地用《老子》的原话说就是“道乃久” 追根究底一—“有生于无”。尽管没有正面追问时间问题,但对宇宙本原“道”的 追溯却相当客观地体现出一种追根究底的时间观。《老子》中对事物生成演化过程的描述 提出“有生于无”的看法,把时间与存在联系在一起,凸显了社会时间在人生哲学上的向度 和量度,足以作为考察和衡量人生问题的标尺。但从语言表述的层面上来理解,把时间宰制 成有起点和向度,并不能彻底理解和解决宇宙科学意义上的时间问题。当然,与世俗的时间 观相比,《老子》的时间观显得更加彻底和本真。《老子》中对时间的理解,最远的视阈是天 地之“先”,最近的是其所处之“时”,面对的是不可知的原点“道”,面向的是可以借助历 史知见的过去“古”和“昔”。由于这些理解不是仅仅就时间问题展开的讨论,所以都显得 含糊和简约,不足以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系统的时间学理论。表面上最明显的倾向是“以古 为鉴”、“以道为法”,而不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三、追求长久——“长生久视”。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可以清晰地发现《老子》最主要 的思想就是追求与天地一般的“长久”。而要“长久”,在老子看来,“道乃久”,“天长地久” 因此必须效法“道体”、“天地”、“自然”,“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知足知止”,“不自 生”,“动善时”。由此看出,老子对时间是相当重视的。 总之,《老子》以人生问题来探讨宇宙问题,以历史的向度来探讨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以时间的尺度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一种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哲学与历史 自然与人生相统一的朴素的时间观 《老子》审美观的主要特质 今天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研究《老子》,无须再争论其中是否具有审美范畴和审美观念 因为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老子》在美学方面的价值。如当代著名中国美学史家叶朗 先生早就明确指出:6 万物之宗。3、无目的意志。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十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时间也是没有意志和目的,总是自 然而然。4、客观实在。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唯恍唯忽” (第二十一章)、“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二章)。《列宁选集》第 2 卷:“唯物主义既然承认 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 在性。”(第 176 页)[13-P106]其实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道常无名”(第三十二章),“道隐 无名”(第四十一章),把“道”说是“物”和把时间说是“客观实在”,都不尽恰当,但为 了语言表述的确也只能如此而已,因为不可具体感知的“道”和时间等“东西”实在是太玄 奥了!5、运动不息。如“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 五章)。《列宁全集》第 38 卷:“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第 283 页)[13-P107]人类所感知 的时间具有向度,因而似乎是运动的。老子对“道”所描述的运行方式和规律,用来描述时 间无疑也是恰当的。当然,这些所体现的都是人类对客观的主观认识,因为客观的“道”和 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确知其本真面目的。6、无始无终。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第一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四章)、“道乃久”(第十六章)、“寂兮寥兮”(第二十五章)、“大象无形”(第四十一 章)。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学说阐述了时间的“无始无终”,认为“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 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 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89 页。)[13-P108]老子之 “道”始于“无”又终反于“无”,可谓是“无始无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与时间可 以相提并论的。于此,如果可以超越“道”名来看问题的话,那么可以说《老子》体现了“道 即时间”的观念,这种时间观简单地用《老子》的原话说就是“道乃久”。 二、追根究底——“有生于无”。尽管没有正面追问时间问题,但对宇宙本原“道”的 追溯却相当客观地体现出一种追根究底的时间观。《老子》中对事物生成演化过程的描述, 提出“有生于无”的看法,把时间与存在联系在一起,凸显了社会时间在人生哲学上的向度 和量度,足以作为考察和衡量人生问题的标尺。但从语言表述的层面上来理解,把时间宰制 成有起点和向度,并不能彻底理解和解决宇宙科学意义上的时间问题。当然,与世俗的时间 观相比,《老子》的时间观显得更加彻底和本真。《老子》中对时间的理解,最远的视阈是天 地之“先”,最近的是其所处之“时”,面对的是不可知的原点“道”,面向的是可以借助历 史知见的过去“古”和“昔”。由于这些理解不是仅仅就时间问题展开的讨论,所以都显得 含糊和简约,不足以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系统的时间学理论。表面上最明显的倾向是“以古 为鉴”、“以道为法”,而不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三、追求长久——“长生久视”。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可以清晰地发现《老子》最主要 的思想就是追求与天地一般的“长久”。而要“长久”,在老子看来,“道乃久”,“天长地久”, 因此必须效法“道体”、“天地”、“自然”,“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知足知止”,“不自 生”,“动善时”。由此看出,老子对时间是相当重视的。 总之,《老子》以人生问题来探讨宇宙问题,以历史的向度来探讨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以时间的尺度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一种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哲学与历史、 自然与人生相统一的朴素的时间观。 三、《老子》审美观的主要特质 今天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研究《老子》,无须再争论其中是否具有审美范畴和审美观念, 因为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老子》在美学方面的价值。如当代著名中国美学史家叶朗 先生早就明确指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