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顿悟 修行,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 高峰,就是顿悟,如在前一章描述的,好比飞跃。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 这样的飞跃,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 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 ,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 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后两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 ,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在这种状态,经验者已经抛弃了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假定有知者 与被知者的区别。可是他又不是无知,因为他的状态不同于南泉所说的无记。这就 是所谓的不知之知。 一个人若到了顿悟的边缘,这就是禅师最能帮助他的时刻。一个人即将发生这 种飞跃了,这时候,无论多么小的帮助,也是重大的帮助。这时候,禅师们惯于施 展他们所谓“棒喝”的方法,帮助发生顿悟的一跃。禅宗文献记载许多这样的事情顿悟 修行,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 高峰,就是顿悟,如在前一章描述的,好比飞跃。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 这样的飞跃,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 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 ,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 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后两句最初见于《六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 ,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在这种状态,经验者已经抛弃了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假定有知者 与被知者的区别。可是他又不是无知,因为他的状态不同于南泉所说的无记。这就 是所谓的不知之知。 一个人若到了顿悟的边缘,这就是禅师最能帮助他的时刻。一个人即将发生这 种飞跃了,这时候,无论多么小的帮助,也是重大的帮助。这时候,禅师们惯于施 展他们所谓“棒喝”的方法,帮助发生顿悟的一跃。禅宗文献记载许多这样的事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