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环境整体双向互动体系的特殊表现。我国外在的宗教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群具 有宗教信仰,宗教生活是国际社会的常态。虽然国内信仰人数在逐渐增加,对宗 教的理解和宽容度也在逐渐提高,但宗教毕竟不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而宗教群 体亦并非我国社会的主流群体。这是我国宗教内外部环境的基本差异,在短时间 内绝难改变,这便使我国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结构与其他国家有较大差异。 其一,外部环境变化及事件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关系结构。国家的政治 边界相对固定且一般均处于国际法和各国双边协议的保护之下,但软性的宗教边 界却在不断移动变化,因此宗教边界的重合往往更易于造成危机和冲突。“同时 发生在或发动于境外的跨国和跨界宗教运动,如各种宗教倡议运动和传教运动等 也会作用于国家安全。“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冲突的屡见不鲜也在很大程度下反映 了国内宗教冲突的外溢和国际制约机制的缺失。46作为特指文化的工具,宗教合 法性功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均取决于某一特定地区同宗教信徒人数的多寡和 教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在中国,多元宗教和主流文化非宗教性的格局,决 定了宗教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变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外在性,即除少数民族 聚居区外,宗教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干扰主要来自在外部环境和外来势力 其二,国家内部环境变化及事件也会成为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变数,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冲突大多为国内冲突,而这些国内冲突中许多被国 际化或具国际化的趋势。4尽管国内冲突国际化并不限于宗教,但宗教冲突因其 跨国属性较易演变为国际化冲突。就我国而言,在“强国弱宗教”的社会背景下 大规模宗教冲突绝难发生,基本上不存在宗教冲突国际化的安全压力。但国外宗 教和政治势力仍可利用中国国内的涉教事件大造反面舆论。同时,经济社会发展 失衡,政治民主缺失,宗教政策滞后、法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有碍社会和国家安 Jonathan Fox, Religion, Civilization, and Civil War: 1945 through the new Millennium, p. 2 Scott Thomas,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 4-14 Jonathan Fox,"Religion as an Over 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 46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2页 4有学者曾把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冲突国际化归纳为以下原因:这些冲突通常跨越国界,可造 成整个地区的不稳定;在世界某地区一些团体的成功会使其他地区类似团体起而效之;日 益发达的国际媒体对这些冲突全世界范围的报道:冷战结束以来随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 国际干预更为可行和普遍:国内冲突各方通常利用国际论坛来推进自身利益;国内冲突通 常造成国际性难民问题;冲突有关团体通常与在他国的团体具有民族、宗教和种族联系 冲突各方及同盟者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组织和论坛来推进其目的。见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 6310 社会环境整体双向互动体系的特殊表现。我国外在的宗教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群具 有宗教信仰,宗教生活是国际社会的常态。虽然国内信仰人数在逐渐增加,对宗 教的理解和宽容度也在逐渐提高,但宗教毕竟不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而宗教群 体亦并非我国社会的主流群体。这是我国宗教内外部环境的基本差异,在短时间 内绝难改变,这便使我国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结构与其他国家有较大差异。 其一,外部环境变化及事件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关系结构。国家的政治 边界相对固定且一般均处于国际法和各国双边协议的保护之下,但软性的宗教边 界却在不断移动变化,因此宗教边界的重合往往更易于造成危机和冲突。44同时, 发生在或发动于境外的跨国和跨界宗教运动,如各种宗教倡议运动和传教运动等 也会作用于国家安全。45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冲突的屡见不鲜也在很大程度下反映 了国内宗教冲突的外溢和国际制约机制的缺失。46作为特指文化的工具,宗教合 法性功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均取决于某一特定地区同宗教信徒人数的多寡和宗 教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在中国,多元宗教和主流文化非宗教性的格局,决 定了宗教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变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外在性,即除少数民族 聚居区外,宗教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干扰主要来自在外部环境和外来势力。 其二,国家内部环境变化及事件也会成为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变数,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冲突大多为国内冲突,而这些国内冲突中许多被国 际化或具国际化的趋势。47尽管国内冲突国际化并不限于宗教,但宗教冲突因其 跨国属性较易演变为国际化冲突。就我国而言,在“强国弱宗教”的社会背景下 大规模宗教冲突绝难发生,基本上不存在宗教冲突国际化的安全压力。但国外宗 教和政治势力仍可利用中国国内的涉教事件大造反面舆论。同时,经济社会发展 失衡,政治民主缺失,宗教政策滞后、法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有碍社会和国家安 44 Jonathan Fox, Religion, Civilization, and Civil War: 1945 through the new Millennium, p. 2. 45 Scott Thomas,“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4-14; Jonathan Fox, “Religion as an Over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 46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 252 页。 47 有学者曾把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冲突国际化归纳为以下原因:这些冲突通常跨越国界,可造 成整个地区的不稳定;在世界某地区一些团体的成功会使其他地区类似团体起而效之;日 益发达的国际媒体对这些冲突全世界范围的报道;冷战结束以来随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 国际干预更为可行和普遍;国内冲突各方通常利用国际论坛来推进自身利益;国内冲突通 常造成国际性难民问题;冲突有关团体通常与在他国的团体具有民族、宗教和种族联系; 冲突各方及同盟者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组织和论坛来推进其目的。见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6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