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 徐以骅章远 【内容摘要】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均 采取多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及和平的外部环境。世界范围的反恐运动引发 了世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关注;另一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对促进和 平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多民族多宗教的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 护国家统一的考验,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 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会运转的子系统因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更加息息相 关。本文结合中国“强国弱宗教”的现实,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 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环境的系统动态互补等三个方面阐释宗教与中国国 家安全的关系,并提出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溢内渗是 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宗教认同安全利益安全合法化 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容置疑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采取多 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与平和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利益及其作用尚未被普遍 认可和重视之前,军事和政治威胁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而国家安全乃国 家公民个人安全之本。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跳出了权力政治的窠臼,转而将 安全视为国家政治斗争的终极目标。此后的反思主义理论扩展了安全研究的对 象,安全议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军事和政治领域,经济、环境、社会等亦被纳入 安全分析的框架。1但无论政府采取何种政策和手段,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局面 的关键因素仍离不开“文明的涵养”、“精神的深化”和“不被外界变化所左右的 意志”,2并且这些因素通常与宗教有关。国际关系的现实是一方面宗教极端主 义和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宗教及其攻击性的关注:而在另 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则对促进和平事业有着积极作用。 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3当前东西方处理宗教与国家安全关系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06JZD0005) 以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外交” (05FCZD0015)的中期成果 [英]巴瑞·布赞等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著,梁鸿飞、王建译:《社会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1年。第254页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1 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 徐以骅 章远 【内容摘要】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均 采取多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及和平的外部环境。世界范围的反恐运动引发 了世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关注;另一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对促进和 平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多民族多宗教的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 护国家统一的考验,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 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会运转的子系统因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更加息息相 关。本文结合中国“强国弱宗教”的现实,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 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环境的系统动态互补等三个方面阐释宗教与中国国 家安全的关系,并提出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溢内渗是 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宗教 认同安全 利益安全 合法化 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容置疑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采取多 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与平和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利益及其作用尚未被普遍 认可和重视之前,军事和政治威胁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而国家安全乃国 家公民个人安全之本。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跳出了权力政治的窠臼,转而将 安全视为国家政治斗争的终极目标。此后的反思主义理论扩展了安全研究的对 象,安全议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军事和政治领域,经济、环境、社会等亦被纳入 安全分析的框架。1但无论政府采取何种政策和手段,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局面 的关键因素仍离不开“文明的涵养”、“精神的深化”和“不被外界变化所左右的 意志”,2 并且这些因素通常与宗教有关。国际关系的现实是一方面宗教极端主 义和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宗教及其攻击性的关注;而在另一 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则对促进和平事业有着积极作用。 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3 当前东西方处理宗教与国家安全关系 *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06JZD0005) 以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外交” (05FCZD0015)的中期成果。 1 [英]巴瑞·布赞等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38 页。 2 [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著,梁鸿飞、王建译:《社会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 1991 年。第 254 页。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第 85 页
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综观中国宗教的整体格局,宗教性与世俗性高度杂糅,宗教 信仰挟着模糊了界限的伦理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多民族多宗教的 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护国家统一完整性的考验,全球化和信 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 会运转的子系统由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和平和发展难题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的局面,其中宗教对国家安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在通常情况下, 国家安全意味着维护国家的“生存”和“稳定”,6而宗教安全又是其中重要的 一环。本文将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 环境的动态互补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进而基于中国 “强国弱宗教”的社会现实,把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 溢视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宗教作用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 国家安全”通常指国家拥有维持其生存、稳定和发展所需的、免遭内外严 重安全威胁的处境。照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的话来说, 国家安全是一国要保护或寻求推进的重大利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该国作为独 立实体的继续存在、领土完整或人民的生命。”8“宗教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 组成部分,意指主权国家内部宗教状态稳定和谐,外部不受宗教性质或来自宗教 势力的严重或存在性威胁;°“中国的宗教安全”则指我国国家内部信仰主体和 格局有利于维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外部势力在宗教领域对我国的国家主权、政治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 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7-109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一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46 °安全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以戴维·鲍德温为代表的安全学者强调安全是应对威胁维护行 为体的价值标准,是相对消极的安全。参见 David baldwi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no.1(1997).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国 际安全是国家间克服安全困境之后的相互依赖的稳定状态,是为相对积极的安全。参见[美] 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本文所使用的国家安全定义兼有生存层面的安全和稳定层面的安全两方面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仍是个追求国家内部和外部免受威胁的张力状态,参见 Ersel Aydinli, James N. Rosenau eds, Globalization, Security and the Nation-state Paradigms in Transition(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p. °转引自 Thomas f.Farr, World of faith and freedom, Why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Liberty is vital to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p.309 宗教安全的概念参见刘骞:《国际安全分析呼唤宗教视角一一宗教安全概念的引入尝试》 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4辑,时事出版社2007年。 2
2 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综观中国宗教的整体格局,宗教性与世俗性高度杂糅,宗教 信仰挟着模糊了界限的伦理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多民族多宗教的 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护国家统一完整性的考验,全球化和信 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 会运转的子系统由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和平和发展难题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的局面,其中宗教对国家安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在通常情况下, 国家安全意味着维护国家的“生存”和“稳定”,6 而宗教安全又是其中重要的 一环。本文将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 环境的动态互补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进而基于中国 “强国弱宗教”的社会现实,把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 溢视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一、宗教作用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 “国家安全”通常指国家拥有维持其生存、稳定和发展所需的、免遭内外严 重安全威胁的处境。7照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的话来说, 国家安全是一国要保护或寻求推进的重大利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该国作为独 立实体的继续存在、领土完整或人民的生命。”8“宗教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 组成部分,意指主权国家内部宗教状态稳定和谐,外部不受宗教性质或来自宗教 势力的严重或存在性威胁;9“中国的宗教安全”则指我国国家内部信仰主体和 格局有利于维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外部势力在宗教领域对我国的国家主权、政治 4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 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第 107-109 页。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年 10 月 15 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6 页。 6 安全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以戴维·鲍德温为代表的安全学者强调安全是应对威胁维护行 为体的价值标准,是相对消极的安全。参见 David Baldwi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1 (1997). 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国 际安全是国家间克服安全困境之后的相互依赖的稳定状态,是为相对积极的安全。参见[美] 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本文所使用的国家安全定义兼有生存层面的安全和稳定层面的安全两方面。 7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仍是个追求国家内部和外部免受威胁的张力状态,参见 Ersel Aydinli, James N. Rosenau eds., Globalization, Security and the Nation-state: Paradigms in Transi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 p. 1. 8 转引自 Thomas F. Farr, World of Faith and Freedom, Why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Liberty Is Vital to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309. 9 宗教安全的概念参见刘骞:《国际安全分析呼唤宗教视角——宗教安全概念的引入尝试》, 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 4 辑,时事出版社 2007 年
制度、社会现状等核心利益不构成严重威胁。 在“全球宗教复兴”10和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的国际背景下,宗教问题在东西 方均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安全问题。在我国,由于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 国际恐怖势力多股力量的并存,Ⅱ宗教问题与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安定团结的 关系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宗教具有“观念或思想”、“情感或体验”“行为或 活动”和“组织和制度”等四个基本要素,12据此宗教作用于国家安全的功能 路径可概括为无形和有形两个向度:一方面,宗教以无形的观念/意识形态纬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宗教依托制 度化的组织机构和外在的宗教行为从具体且有形的社会存在的纬度直接或间接 地作用于国家安全。 无形的宗教意识形态纬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理性层面的观念因素以相对固定的宗教特征表现 出来,尤其表现为相对完整的神学和教义体系。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民族主义 对峙世俗国家为标志的宗教冲突或者“新冷战”开始取代基于意识形态冲突的“旧 冷战”。用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p. Huntingdon)的话来说,9·11事件标 志着意识形态世纪和意识形态冲突世纪的结束,以及从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角度 自我界定时代的到来。3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出现所谓信仰世界的外部形势下 不同宗教类型,不同神学思想以及不同的信徒特质都有可能作用于中国国家安 全 其一,宗教的类型差异影响国家安全。一般来说,宗教尤其是较制度化和现 代性的宗教拥有大量稳定的信仰人群,并且具有超越国界的特性。于是一方面成 熟宗教的信众间广泛的联系可从民间层面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往,从而构成增进 国家间互信和展现和平愿望的宗教平台;但宗教也可以成为地区性冲突的温床和 国际恐怖分子联络网络,对国家乃至国际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其二,神学教义和 思想冲突影响国家安全。宗教提供了可指导世俗行为的价值判断体系,信徒群体 往往从各自的宗教经典中寻求行动方案。宗教冲突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权力之 争,而是参杂着权力之争等在内的神学教义之争,这在信奉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派 别中尤为明显,如目前的巴以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可被解读为伊斯兰、犹太教 和基督教三种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冲突;而我国新疆地区东突势力的观念体系就与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着渊源关系。其三,信众的特质差异影响国家安全。同某宗 °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4 辑,时事出版社2007年。 徐以骅、刘骞:《宗教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 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96页。 3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
3 制度、社会现状等核心利益不构成严重威胁。 在“全球宗教复兴”10和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的国际背景下,宗教问题在东西 方均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安全问题。在我国,由于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 国际恐怖势力多股力量的并存,11 宗教问题与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安定团结的 关系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宗教具有“观念或思想”、“情感或体验”“行为或 活动”和“组织和制度”等四个基本要素,12 据此宗教作用于国家安全的功能 路径可概括为无形和有形两个向度:一方面,宗教以无形的观念/意识形态纬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宗教依托制 度化的组织机构和外在的宗教行为从具体且有形的社会存在的纬度直接或间接 地作用于国家安全。 一、无形的宗教意识形态纬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理性层面的观念因素以相对固定的宗教特征表现 出来,尤其表现为相对完整的神学和教义体系。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民族主义 对峙世俗国家为标志的宗教冲突或者“新冷战”开始取代基于意识形态冲突的“旧 冷战”。用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don)的话来说,9·11 事件标 志着意识形态世纪和意识形态冲突世纪的结束,以及从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角度 自我界定时代的到来。13 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出现所谓信仰世界的外部形势下, 不同宗教类型,不同神学思想以及不同的信徒特质都有可能作用于中国国家安 全。 其一,宗教的类型差异影响国家安全。一般来说,宗教尤其是较制度化和现 代性的宗教拥有大量稳定的信仰人群,并且具有超越国界的特性。于是一方面成 熟宗教的信众间广泛的联系可从民间层面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往,从而构成增进 国家间互信和展现和平愿望的宗教平台;但宗教也可以成为地区性冲突的温床和 国际恐怖分子联络网络,对国家乃至国际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其二,神学教义和 思想冲突影响国家安全。宗教提供了可指导世俗行为的价值判断体系,信徒群体 往往从各自的宗教经典中寻求行动方案。宗教冲突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权力之 争,而是参杂着权力之争等在内的神学教义之争,这在信奉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派 别中尤为明显,如目前的巴以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可被解读为伊斯兰、犹太教 和基督教三种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冲突;而我国新疆地区东突势力的观念体系就与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着渊源关系。其三,信众的特质差异影响国家安全。同某宗 10 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 4 辑,时事出版社 2007 年。 11 徐以骅、刘骞:《宗教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 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12 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496 页。 13 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 年,第 282 页
教传统内部,信徒的宗教气质有极大差异,14信徒对宗教和教义的吸纳有一定 的主动权,所掌握的宗教和社会资源也不尽相同,这便决定了其信仰虔诚程度 对教义理解以及活动的能量。如对宗教教义的全面理解或片面选择就有可能有效 地减少或增加宗教的攻击性。 宗教意识形态因其自身的“核心信念或宗教精神”15而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 正是因为狂热的宗教信徒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极端追求,再加上宗教外部政治势力 的参与、引导和利用,宗教意识形态便可能演化为暴力行动的思想基础,从而威 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有形组织及运动纬度 宗教的有形组织机构包括各种教会、宗教社团、宗教政党、宗教慈善团体、 宗教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宗教组织是实现宗教目标、进行 宗教实践的载体,是聚合宗教信众的媒介,“尤其适合于加速动员”,16因此在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以某种宗教、精神或信仰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17。在宗教有形组织与国家安全这组变量中作为安全行为 主体的宗教组织从目标、规模、技术、成员和文化五个方面作用于国家安全。 第一,宗教组织目标不同影响国家安全。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其大多数 均宣称以服务广大社会和提供公共福利为目标。18但以推进所谓宗教自由和人 权的宗教非政府组织,或以上述议题为宗旨的世俗非政府组织,却可能对我国国 家安全产生威胁;第二,宗教组织规模的差异决定了宗教对国家安全作用的大小。 组织规模涉及组织机构设置、财政收入、成员人数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乡间 教会与梵蒂冈教廷的影响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组织规模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亦 非绝对,否则就很难解释9·11事件对传统现实主义安全框架的颠覆;第三,宗 教组织的运作方式和行动策略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宗教非政府组织、传教 组织和宗教恐怖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就有不同的含义。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则大大 增强了宗教组织的动员能力;第四,信徒个体是宗教组织中稳定性最弱的成分。 宗教组织内掌握大量资源的宗教领袖和一无所有的下层成员的极端性行为都有 可能对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安全威胁;第五,宗教组织文化指其内部结构和对与社 会之间关系的组织解释,这也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玛丽乔梅.多、理査德.德.卡霍著,陈麟书等译:《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425页 金宜久:《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第18页。 Jonathan Fox and Shmuel Sandler,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 49 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载《宗教与美国社会一一宗教非政府组织》, 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3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第15页
4 教传统内部,信徒的宗教气质有极大差异,14 信徒对宗教和教义的吸纳有一定 的主动权,所掌握的宗教和社会资源也不尽相同,这便决定了其信仰虔诚程度、 对教义理解以及活动的能量。如对宗教教义的全面理解或片面选择就有可能有效 地减少或增加宗教的攻击性。 宗教意识形态因其自身的“核心信念或宗教精神”15而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 正是因为狂热的宗教信徒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极端追求,再加上宗教外部政治势力 的参与、引导和利用,宗教意识形态便可能演化为暴力行动的思想基础,从而威 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二、有形组织及运动纬度 宗教的有形组织机构包括各种教会、宗教社团、宗教政党、宗教慈善团体、 宗教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宗教组织是实现宗教目标、进行 宗教实践的载体,是聚合宗教信众的媒介,“尤其适合于加速动员”,16因此在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以某种宗教、精神或信仰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17。在宗教有形组织与国家安全这组变量中作为安全行为 主体的宗教组织从目标、规模、技术、成员和文化五个方面作用于国家安全。 第一,宗教组织目标不同影响国家安全。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其大多数 均宣称以服务广大社会和提供公共福利为目标。18 但以推进所谓宗教自由和人 权的宗教非政府组织,或以上述议题为宗旨的世俗非政府组织,却可能对我国国 家安全产生威胁;第二,宗教组织规模的差异决定了宗教对国家安全作用的大小。 组织规模涉及组织机构设置、财政收入、成员人数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乡间 教会与梵蒂冈教廷的影响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组织规模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亦 非绝对,否则就很难解释 9·11 事件对传统现实主义安全框架的颠覆;第三,宗 教组织的运作方式和行动策略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宗教非政府组织、传教 组织和宗教恐怖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就有不同的含义。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则大大 增强了宗教组织的动员能力;第四,信徒个体是宗教组织中稳定性最弱的成分。 宗教组织内掌握大量资源的宗教领袖和一无所有的下层成员的极端性行为都有 可能对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安全威胁;第五,宗教组织文化指其内部结构和对与社 会之间关系的组织解释,这也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14 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著,陈麟书等译:《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425 页。 15 金宜久:《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9 期,第 18 页。 16 Jonathan Fox and Shmuel Sandler,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p.49. 17 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载《宗教与美国社会——宗教非政府组织》, 时事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2 页。 18 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第 15 页
从理论上说,宗教还通过上述组织机构和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介入高层政治 通过影响和游说政治领袖和机构,或宗教领袖具有实质性的政治参与影响国家的 内政外交政策,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然而在我国,国家的政治格局和执政 党的意识形态基本上阻断了上述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联,使宗教对我国国家安全 的影响具有低级政治的特点 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多重范式 9·11事件使宗教和宗教安全问题日益成为西方各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权衡对 象,比如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目前已开始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 高度来看待宗教问题,不仅把宗教自由看成是人权问题,而且视之为“国家安全 的一个界定因素”,甚至是某种“硬性”的地缘政治和“国土安全”问题,推 进所谓宗教自由被视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解药和宗教反恐的利器,实际上已将宗 教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等量齐观 宗教信仰通常关系到一国的核心价值观,不像其他问题那样有较大的妥协余 地,并且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力、跨国联系网络,使世俗权威相对化及 使暴力合法化等特性,故宗教问题较易被“安全化”,尤其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 的背景下。2按照学界的归纳,宗教影响国际关系的模式有以下三种:首先,全 球化在拆分和削弱传统身份认同的同时,却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了基于宗教的认 同:其次,宗教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形式,以跨国观念的形式冲击政治和经济 实体从而影响国家利益;最后,宗教是可被国际体制内各种行为体利用的合法性 来源之一。2鉴于中国的不同国情,宗教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认同安全、 利益安全和合法性三重范式。 Robert A. Seiple and dennis r. Hoover eds, Religion Security: The New Nexu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nham, Boulder: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4) forward by douglas Johnston,p.x.关于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对宗教与 安全关系的认识,可参 Pauletta otis,“ Religion and War in the Twenty- first entury," in Religion& Security,p.22,徐以骅:《宗教与当前美国外交》,载徐以 骅等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一宗教非政府组织》(第5辑),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 500-501页 Harold H. Saunders, "Relational Realism: Toward a New Political Paradigm for Security,” in Religion是 Security,p.165. 2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23页 2可参 Brining Reli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3, 163-168: Scott Thomas,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 4-14 Jonathan Fox, "Religion as an Over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17-20页
5 从理论上说,宗教还通过上述组织机构和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介入高层政治, 通过影响和游说政治领袖和机构,或宗教领袖具有实质性的政治参与影响国家的 内政外交政策,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然而在我国,国家的政治格局和执政 党的意识形态基本上阻断了上述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联,使宗教对我国国家安全 的影响具有低级政治的特点。 二、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多重范式 9·11 事件使宗教和宗教安全问题日益成为西方各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权衡对 象,比如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目前已开始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 高度来看待宗教问题,不仅把宗教自由看成是人权问题,而且视之为“国家安全 的一个界定因素”,19 甚至是某种“硬性”的地缘政治和“国土安全”问题,20 推 进所谓宗教自由被视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解药和宗教反恐的利器,实际上已将宗 教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等量齐观。 宗教信仰通常关系到一国的核心价值观,不像其他问题那样有较大的妥协余 地,并且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力、跨国联系网络,使世俗权威相对化及 使暴力合法化等特性,故宗教问题较易被“安全化”,尤其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 的背景下。21 按照学界的归纳,宗教影响国际关系的模式有以下三种:首先,全 球化在拆分和削弱传统身份认同的同时,却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了基于宗教的认 同;其次,宗教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形式,以跨国观念的形式冲击政治和经济 实体从而影响国家利益;最后,宗教是可被国际体制内各种行为体利用的合法性 来源之一。22 鉴于中国的不同国情,宗教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认同安全、 利益安全和合法性三重范式。 19 Robert A. Seiple and Dennis R. Hoover, eds., Religion & Security: The New Nexu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nham, Boulder: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4), forward by Douglas Johnston, p.x.关于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对宗教与 安全关系的认识,可参 Pauletta Otis, “Religion and Wa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 Religion & Security, p.22, 徐以骅: 《宗教与当前美国外交》, 载徐以 骅等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宗教非政府组织》(第 5 辑),时事出版社 2008 年,第 500-501 页。 20 Harold H. Saunders, “Relational Realism: Toward a New Political Paradigm for Security,” in Religion & Security, p.165. 21 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 23 页。 22 可 参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3,163-168 ; Scott Thomas,“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4-14; Jonathan Fox, “Religion as an Over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 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 17-20 页
宗教与认同安全 全球化的高速发展给传统国际政治带来巨大冲击,国家主权地位受到侵蚀, 民众身份认同日趋多元。按照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观点,国家利益以身份认 知为先决条件,23意指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取决于人们的认同观念结构。全球化并 没有带来认同的同质化,相反个人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共同面临分裂,形成 包括“归属性的,地域性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国别的”认 同重叠交错的复合认同结构。24现代国家的认同结构大都包含国家认同、政治制 度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宗教认同,其中宗教认同与其他认同彼此重合共 存,互相作用。跨国实证研究就已表明,宗教促进认同,而认同则有可能助长冲 突。25关于宗教与认同安全之间的关系,十九世纪西欧民族国家达到民族宗教和 谐的主要方式是均质和同化;而亚洲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则代表了另一种“有序异 质”26的文化和宗教的认同进路。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庞杂的信仰人群秉持 的宗教认同包含着潜在的排斥性,在特定情况下宗教认同可能凌驾其他身份认同 之上,损害国家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对国家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 共同的宗教认同也可以是维系国家内部成员信任的纽带,相应地促进民众对政治 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忠诚。 其一,宗教影响民众对国家的身份认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传统国家主权经 受“碎片化”的考验,同时“种族、文化、宗教及文明上的差异是影响人们确定 认同和解释生活前景的重要因素”。27宗教认同也强化国家认同,如以妈祖崇拜 这样的民间信仰就有可能促进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其二,宗教影响民众对政治 制度认同。宗教认同往往对世俗政治层面的认同、尤其是民众对国家实行的政治 制度的认可和遵从造成冲击。这在东欧剧变和颜色革命的过程中就有所体现。而 塔利班以宗教经典文本为基本法建立起来的神权体制也曾完全取代了苏联影响 下的阿富汗左派政治制度。就我国而言,宗教认同影响政治制度安全的表现主要 来源于外部,西方政府和团体或通过鼓吹所谓宗教自由舆论对我国的宗教政策、 少数民族政策和政治制度横加指责,或通过传教运动等宗教行为来改变或加强我 国民众基于信仰的认同,甚至支持反对我国政府的宗教分裂主义势力,以期撼动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与此同时,宗教认同也能跨越政治制度认同的差异 23[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 社2005年,第21页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 53 Susanne Hoeber Rudolph, "Introduction: Religion, States, and Transnational Civi Society, in Susanne Hoeber Rudolph, James Piscator, eds, Transnational Religion and Fading States(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7), pp 7-8 [澳]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著,李东燕译:《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 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6 一、宗教与认同安全 全球化的高速发展给传统国际政治带来巨大冲击,国家主权地位受到侵蚀, 民众身份认同日趋多元。按照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观点,国家利益以身份认 知为先决条件,23意指对国家利益的判断取决于人们的认同观念结构。全球化并 没有带来认同的同质化,相反个人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共同面临分裂,形成 包括“归属性的,地域性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国别的”认 同重叠交错的复合认同结构。24现代国家的认同结构大都包含国家认同、政治制 度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宗教认同,其中宗教认同与其他认同彼此重合共 存,互相作用。跨国实证研究就已表明,宗教促进认同,而认同则有可能助长冲 突。25关于宗教与认同安全之间的关系,十九世纪西欧民族国家达到民族宗教和 谐的主要方式是均质和同化;而亚洲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则代表了另一种“有序异 质”26的文化和宗教的认同进路。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庞杂的信仰人群秉持 的宗教认同包含着潜在的排斥性,在特定情况下宗教认同可能凌驾其他身份认同 之上,损害国家性的身份认同,从而对国家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 共同的宗教认同也可以是维系国家内部成员信任的纽带,相应地促进民众对政治 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忠诚。 其一,宗教影响民众对国家的身份认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传统国家主权经 受“碎片化”的考验,同时“种族、文化、宗教及文明上的差异是影响人们确定 认同和解释生活前景的重要因素”。27宗教认同也强化国家认同,如以妈祖崇拜 这样的民间信仰就有可能促进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其二,宗教影响民众对政治 制度认同。宗教认同往往对世俗政治层面的认同、尤其是民众对国家实行的政治 制度的认可和遵从造成冲击。这在东欧剧变和颜色革命的过程中就有所体现。而 塔利班以宗教经典文本为基本法建立起来的神权体制也曾完全取代了苏联影响 下的阿富汗左派政治制度。就我国而言,宗教认同影响政治制度安全的表现主要 来源于外部,西方政府和团体或通过鼓吹所谓宗教自由舆论对我国的宗教政策、 少数民族政策和政治制度横加指责,或通过传教运动等宗教行为来改变或加强我 国民众基于信仰的认同,甚至支持反对我国政府的宗教分裂主义势力,以期撼动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同。与此同时,宗教认同也能跨越政治制度认同的差异, 23 [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版,289-290 页。 24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 社 2005 年,第 21 页。 25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53. 26 Susanne Hoeber Rudolph, “Introduction: Religion, States, and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in Susanne Hoeber Rudolph, James Piscatori, eds., Transnational Religion and Fading State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7), pp.7-8. 27 [澳]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著,李东燕译:《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 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第 4 页
促进各方交流和理解,推进和平。其三,宗教认同影响民族的、种族的认同。比 如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融形成的宗教民族主义( Religious nationalism)正是以 宗教认同为标志特征的民族主义,是披着神圣外衣的世俗运动。我国宗教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28如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29。另外不 少单一民族村落中同一个民族原本同宗同祖甚至同一家庭的村民们如今既有信 仰佛教的、又有信仰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宗教的,使民族整合面临考验。宗教信 仰认同与民族认同重合对促进各种宗教信仰间的交流对话,增进大范围民族和族 群理解也有正面作用。其四,宗教认同影响民众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里宗教 方面作为文化结构的一部分构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宗教的教义性与制度 化结合的特质又决定它不完全等同于广义的文化;最终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从最初 的浑然一体演变到后来的互相渗透。“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文化是否为“非宗 教”文化的论辩30恰好是国家内部宗教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互竞争的一种表现。 二、宗教与利益安全 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选择外交手段及行为的根本动因和依据,是 国家参与复杂的国际政治事务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3但国家利益从来不是单 的、而是个多元复合的结构体,不仅有横向的利益板块之分,如美国的国家利益 就被界定为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推进民主;32也有纵向的等级主次之分,如目 前我国已明确提出我国对台湾和西藏的主权为他国必须关照的核心利益。国家利 益也是动态的,一国在不同时期有着需要加以侧重的国家利益,但对国家利益顾 此失彼,即过于偏重某些国家利益而忽视其他国家利益,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 果 当前全球宗教格局发生重大变迁的情况下,重新认识宗教在我国社会中的作 用对维护国家利益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意识形态至上的年代, 宗教问题在我国被视为高度敏感的安全问题,在国家利益的位置排列中相当靠 前,所谓“宗教无小事”。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后冷战时期,我国国 家利益的排序已发生变化并且日益多元化,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坚持党的领导 和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塑造大国形象,已构成当前我 国国家利益的四大要件。3宗教与国家统一、制度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形象 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第143页 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哪些宗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页 http://www.seac.gov.cn/gjmw/wtjd/2004-07-11/1169170090600374.htm(2008.12.05) 30卓新平:《当代中国人对宗教与文化的理解》,载卓新平著:《“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63-373页。 3[美]玛莎·费丽莫著:《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第1页。 H. W. Brands, "Idea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in Diplomatic History 3可参《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28-29页:徐以骅:“当前宗教与国际关系的 若干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4月3日),第3版。有学者认为我国目 前国家核心利益的排序依次为“发展中的”、“尚未统一的”、“社会主义的”“大国”,见刘
7 促进各方交流和理解,推进和平。其三,宗教认同影响民族的、种族的认同。比 如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交融形成的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 Nationalism)正是以 宗教认同为标志特征的民族主义,是披着神圣外衣的世俗运动。我国宗教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28 如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29。另外不 少单一民族村落中同一个民族原本同宗同祖甚至同一家庭的村民们如今既有信 仰佛教的、又有信仰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宗教的,使民族整合面临考验。宗教信 仰认同与民族认同重合对促进各种宗教信仰间的交流对话,增进大范围民族和族 群理解也有正面作用。其四,宗教认同影响民众的文化认同。现代社会里宗教一 方面作为文化结构的一部分构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宗教的教义性与制度 化结合的特质又决定它不完全等同于广义的文化;最终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从最初 的浑然一体演变到后来的互相渗透。“五四运动”以来对中国文化是否为“非宗 教”文化的论辩30恰好是国家内部宗教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互竞争的一种表现。 二、宗教与利益安全 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选择外交手段及行为的根本动因和依据,是 国家参与复杂的国际政治事务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31但国家利益从来不是单一 的、而是个多元复合的结构体,不仅有横向的利益板块之分,如美国的国家利益 就被界定为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推进民主;32也有纵向的等级主次之分,如目 前我国已明确提出我国对台湾和西藏的主权为他国必须关照的核心利益。国家利 益也是动态的,一国在不同时期有着需要加以侧重的国家利益,但对国家利益顾 此失彼,即过于偏重某些国家利益而忽视其他国家利益,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 果。 当前全球宗教格局发生重大变迁的情况下,重新认识宗教在我国社会中的作 用对维护国家利益安全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特别是在意识形态至上的年代, 宗教问题在我国被视为高度敏感的安全问题,在国家利益的位置排列中相当靠 前,所谓“宗教无小事”。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后冷战时期,我国国 家利益的排序已发生变化并且日益多元化,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坚持党的领导 和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塑造大国形象,已构成当前我 国国家利益的四大要件。33 宗教与国家统一、制度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形象 28 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第 143 页。 29 《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哪些宗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页 http://www.seac.gov.cn/gjmw/wtjd/2004-07-11/1169170090600374.htm(2008.12.05) 30 卓新平:《当代中国人对宗教与文化的理解》,载卓新平著:《“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363-373 页。 31 [美]玛莎·费丽莫著:《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第 1 页。 32 H. W. Brands, “Idea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in Diplomatic History, 33 可参《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 28-29 页;徐以骅:“当前宗教与国际关系的 若干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 年 4 月 3 日),第 3 版。有学者认为我国目 前国家核心利益的排序依次为“发展中的”、“尚未统一的”、“社会主义的”“大国”,见刘
四个层面交相互动的关系网是宗教与国家利益关系的非制度性运作机制。 其一,宗教问题事关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大业。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国家 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安全的最基本问题。目前,我国主权和领土仍然面对多种宗 教势力的挑战:东突分裂主义分子与境外恐怖分子内外联合屡次破坏我国新疆境 内的社会安定;藏独分子在西方长期活动游说以换取支持,并直接参与破坏扰乱 西藏地区社会安全;外部宗教势力往往利用所谓宗教自由、人权问题对中国施压 干涉中国内政。其二,宗教问题事关政治制度的安全。处理政教关系是各国都需 面对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政教关系基本处于“政主教从”的状态,国家依法对宗 教事务进行有序管理。东突的分裂分子和国际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利用外 部势力压制中国,策反和颠覆基层政府组织,干扰国家行政、司法和政策的贯彻 实行,危及到国家政权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我国宗教界人士通过参政议政 对促进现行政治制度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其三,宗教问题事关国家社会发展。 宗教安全既有国家层次,又有社会和公共层次;既指宗教对国家或政权的挑战, 亦指宗教本身受到来自政治行为体,宗教内部的争斗以及更广大的社会运动如现 代化的威胁。在西方,宗教安全问题通常停留在国家层次,并且主要指跨国和极 端宗教势力对国家或政权的安全威胁;在我国,宗教安全问题则既可表现在国家 层次也表现在社会层次上,而且两个层次的宗教安全问题可互相转换,如由一般 社会性宗教事件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因此保障中国国内社会安全是中国政府现 行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出发点。此外,宗教具有社会聚合功能并且是巨大的社 会资本。宗教从信徒的价值观、行为取向、群体归宿等方面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 供整合资源所需的载体和动力。其四,宗教问题事关我国的大国形象。国家利益 是个双向建构,在内部生存和经济繁荣得到保障之后国家利益的追求自然会加入 更多外部建构因素如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34作为内外部主观印象,35国家形象 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36处理好国内外宗教问题已成为是我国树立负责任 大国形象的重要环节之 三、宗教与合法性 合法性是“一个行为体所持的关于某种规则或制度应被服从的规范性信仰”。 在启蒙时代之前,宗教可说是说西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基础,此种情况在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才有所改变。不过即使在当代,宗教在许多国家仍为包括国家 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6年,第48-49页 [美]玛莎·费丽莫著,袁正清译:《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2页。 See ole r. Holsti, "The Belief 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s: A Case Study, Journa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6, no. 3(1962),p. 244. 6国家软实力被认为有三种来源,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见[美]约瑟夫·奈著, 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一一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岀版社2005年,第1l
8 四个层面交相互动的关系网是宗教与国家利益关系的非制度性运作机制。 其一,宗教问题事关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大业。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国家 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安全的最基本问题。目前,我国主权和领土仍然面对多种宗 教势力的挑战:东突分裂主义分子与境外恐怖分子内外联合屡次破坏我国新疆境 内的社会安定;藏独分子在西方长期活动游说以换取支持,并直接参与破坏扰乱 西藏地区社会安全;外部宗教势力往往利用所谓宗教自由、人权问题对中国施压, 干涉中国内政。其二,宗教问题事关政治制度的安全。处理政教关系是各国都需 面对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政教关系基本处于“政主教从”的状态,国家依法对宗 教事务进行有序管理。东突的分裂分子和国际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利用外 部势力压制中国,策反和颠覆基层政府组织,干扰国家行政、司法和政策的贯彻 实行,危及到国家政权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我国宗教界人士通过参政议政, 对促进现行政治制度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其三,宗教问题事关国家社会发展。 宗教安全既有国家层次,又有社会和公共层次;既指宗教对国家或政权的挑战, 亦指宗教本身受到来自政治行为体,宗教内部的争斗以及更广大的社会运动如现 代化的威胁。在西方,宗教安全问题通常停留在国家层次,并且主要指跨国和极 端宗教势力对国家或政权的安全威胁;在我国,宗教安全问题则既可表现在国家 层次也表现在社会层次上,而且两个层次的宗教安全问题可互相转换,如由一般 社会性宗教事件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因此保障中国国内社会安全是中国政府现 行宗教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出发点。此外,宗教具有社会聚合功能并且是巨大的社 会资本。宗教从信徒的价值观、行为取向、群体归宿等方面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 供整合资源所需的载体和动力。其四,宗教问题事关我国的大国形象。国家利益 是个双向建构,在内部生存和经济繁荣得到保障之后国家利益的追求自然会加入 更多外部建构因素如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34 作为内外部主观印象,35国家形象 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36 处理好国内外宗教问题已成为是我国树立负责任 大国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宗教与合法性 合法性是“一个行为体所持的关于某种规则或制度应被服从的规范性信仰”。 在启蒙时代之前,宗教可说是说西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基础,此种情况在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才有所改变。不过即使在当代,宗教在许多国家仍为包括国家 静波:《21 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 2006 年,第 48-49 页。 34 [美]玛莎·费丽莫著,袁正清译:《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第 2 页。 35 See Ole R. Holsti, “The Belief 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6, no. 3 (1962), p. 244. 36 国家软实力被认为有三种来源,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见[美]约瑟夫·奈著, 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第 11 页
在内的各种互相对立的行为体的合法性的来源之一。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宗教合 法性还是多功能的、双刃剑式的工具。用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 Clifford Geertz)的话来说:“政治权威仍要求某种自我界定并推动其主张的文化框架, 而反对势力亦是如此。”37宗教合法性可以用来为种族和解服务,但也被认为是 种族清洗和恐怖主义的“最通常的合法性依据之一”。38 历史上各大宗教为了保护和促进其自身利益曾用“神的名义”诉诸暴力。39在 当代国际关系中,宗教合法性与国家安全最直接的关系在体现在宗教使暴力合法 化、分裂合法化和干涉合法化。第一,宗教与暴力合法化。从人类历史上看,宗 教便与各种战争有不解之缘。其中以宗教战争最为直观。即使那些非宗教性战争 也“潜伏着超越即宗教的动机”。40作为摧残受害者人性的最有效的方式之 宗教意识形态与恐怖主义亦有密切关系。照有的学者的研究,与世俗恐怖主义相 比,宗教恐怖主义更不受约束,更易对平民使用暴力,并且倾向于不仅把恐怖主 义作为手段,而且作为目的。4当然,宗教也可能依据教义提供的道德准则反对 暴力行为,使其丧失合法性。第二,宗教与分裂合法化。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前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信仰真空,许多分裂分子在从世俗民族主义寻求分裂合法性受 挫后,4转而利用宗教的心理感召力和社会聚合功能,将分裂行径粉饰成捍卫宗 教利益,以瓦解现行的合法主权结构。43苏丹的达尔富尔、英国的北爱尔兰、 斯里兰卡猛虎组织、印度的旁遮普,还有刚独立的科索沃,宗教都为分裂提供了 合法性来源。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宗教在许多情况下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是以 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对立面,因此宗教在客观上有可能为分裂主权国的 行径提供合法性依据。其三、宗教与干涉合法化。外部宗教和政治势力以保护宗 教信仰自由为由,利用宗教问题为干涉他国内政行为提供神学上的依据。事实上, 与其他因素相比,宗教是影响介入他国种族冲突决策的更强有力的因素之一。与 此同时,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削弱被关注问题的宗教属性,揭露分裂主义势力的政 治实质,割断其干涉破坏行为的信仰纽带,使其宗教上完全丧失合法性。 三、内外环境与国家宗教安全的交互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宗教与国家安全间交互结构是在外部国际环境与内部 3转引自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37. 38同上,第38页。 E L Oliver McTernan, Violence in God,'s Name(New York: Orbis Books, 2003), p 40[西]雷蒙·潘尼卡著,思竹、王志成译:《文化裁军—一通向和平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 999年,第39页。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104-108 Steve Bruce, Politics and Religion(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3), p. 78. 4同上
9 在内的各种互相对立的行为体的合法性的来源之一。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宗教合 法性还是多功能的、双刃剑式的工具。用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的话来说:“政治权威仍要求某种自我界定并推动其主张的文化框架, 而反对势力亦是如此。”37宗教合法性可以用来为种族和解服务,但也被认为是 种族清洗和恐怖主义的“最通常的合法性依据之一”。38 历史上各大宗教为了保护和促进其自身利益曾用“神的名义”诉诸暴力。39在 当代国际关系中,宗教合法性与国家安全最直接的关系在体现在宗教使暴力合法 化、分裂合法化和干涉合法化。第一,宗教与暴力合法化。从人类历史上看,宗 教便与各种战争有不解之缘。其中以宗教战争最为直观。即使那些非宗教性战争 也“潜伏着超越即宗教的动机”。40 作为摧残受害者人性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宗教意识形态与恐怖主义亦有密切关系。照有的学者的研究,与世俗恐怖主义相 比,宗教恐怖主义更不受约束,更易对平民使用暴力,并且倾向于不仅把恐怖主 义作为手段,而且作为目的。41当然,宗教也可能依据教义提供的道德准则反对 暴力行为,使其丧失合法性。第二,宗教与分裂合法化。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前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信仰真空,许多分裂分子在从世俗民族主义寻求分裂合法性受 挫后,42转而利用宗教的心理感召力和社会聚合功能,将分裂行径粉饰成捍卫宗 教利益,以瓦解现行的合法主权结构。43 苏丹的达尔富尔、英国的北爱尔兰、 斯里兰卡猛虎组织、印度的旁遮普,还有刚独立的科索沃,宗教都为分裂提供了 合法性来源。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宗教在许多情况下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是以 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对立面,因此宗教在客观上有可能为分裂主权国的 行径提供合法性依据。其三、宗教与干涉合法化。外部宗教和政治势力以保护宗 教信仰自由为由,利用宗教问题为干涉他国内政行为提供神学上的依据。事实上, 与其他因素相比,宗教是影响介入他国种族冲突决策的更强有力的因素之一。与 此同时,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削弱被关注问题的宗教属性,揭露分裂主义势力的政 治实质,割断其干涉破坏行为的信仰纽带,使其宗教上完全丧失合法性。 三、内外环境与国家宗教安全的交互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宗教与国家安全间交互结构是在外部国际环境与内部 37 转引自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37. 38 同上,第 38 页。 39 参见 Oliver McTernan, Violence in God’s Name (New York: Orbis Books, 2003), p. ⅹⅰ. 40 [西]雷蒙·潘尼卡著,思竹、王志成译:《文化裁军——通向和平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 39 页。 41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104-108. 42 Steve Bruce, Politics and Relig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3), p.78. 43 同上
社会环境整体双向互动体系的特殊表现。我国外在的宗教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群具 有宗教信仰,宗教生活是国际社会的常态。虽然国内信仰人数在逐渐增加,对宗 教的理解和宽容度也在逐渐提高,但宗教毕竟不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而宗教群 体亦并非我国社会的主流群体。这是我国宗教内外部环境的基本差异,在短时间 内绝难改变,这便使我国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结构与其他国家有较大差异。 其一,外部环境变化及事件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关系结构。国家的政治 边界相对固定且一般均处于国际法和各国双边协议的保护之下,但软性的宗教边 界却在不断移动变化,因此宗教边界的重合往往更易于造成危机和冲突。“同时 发生在或发动于境外的跨国和跨界宗教运动,如各种宗教倡议运动和传教运动等 也会作用于国家安全。“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冲突的屡见不鲜也在很大程度下反映 了国内宗教冲突的外溢和国际制约机制的缺失。46作为特指文化的工具,宗教合 法性功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均取决于某一特定地区同宗教信徒人数的多寡和 教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在中国,多元宗教和主流文化非宗教性的格局,决 定了宗教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变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外在性,即除少数民族 聚居区外,宗教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干扰主要来自在外部环境和外来势力 其二,国家内部环境变化及事件也会成为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变数,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冲突大多为国内冲突,而这些国内冲突中许多被国 际化或具国际化的趋势。4尽管国内冲突国际化并不限于宗教,但宗教冲突因其 跨国属性较易演变为国际化冲突。就我国而言,在“强国弱宗教”的社会背景下 大规模宗教冲突绝难发生,基本上不存在宗教冲突国际化的安全压力。但国外宗 教和政治势力仍可利用中国国内的涉教事件大造反面舆论。同时,经济社会发展 失衡,政治民主缺失,宗教政策滞后、法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有碍社会和国家安 Jonathan Fox, Religion, Civilization, and Civil War: 1945 through the new Millennium, p. 2 Scott Thomas,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 4-14 Jonathan Fox,"Religion as an Over 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 46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2页 4有学者曾把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冲突国际化归纳为以下原因:这些冲突通常跨越国界,可造 成整个地区的不稳定;在世界某地区一些团体的成功会使其他地区类似团体起而效之;日 益发达的国际媒体对这些冲突全世界范围的报道:冷战结束以来随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 国际干预更为可行和普遍:国内冲突各方通常利用国际论坛来推进自身利益;国内冲突通 常造成国际性难民问题;冲突有关团体通常与在他国的团体具有民族、宗教和种族联系 冲突各方及同盟者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组织和论坛来推进其目的。见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 63
10 社会环境整体双向互动体系的特殊表现。我国外在的宗教环境是绝大多数人群具 有宗教信仰,宗教生活是国际社会的常态。虽然国内信仰人数在逐渐增加,对宗 教的理解和宽容度也在逐渐提高,但宗教毕竟不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而宗教群 体亦并非我国社会的主流群体。这是我国宗教内外部环境的基本差异,在短时间 内绝难改变,这便使我国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结构与其他国家有较大差异。 其一,外部环境变化及事件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关系结构。国家的政治 边界相对固定且一般均处于国际法和各国双边协议的保护之下,但软性的宗教边 界却在不断移动变化,因此宗教边界的重合往往更易于造成危机和冲突。44同时, 发生在或发动于境外的跨国和跨界宗教运动,如各种宗教倡议运动和传教运动等 也会作用于国家安全。45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冲突的屡见不鲜也在很大程度下反映 了国内宗教冲突的外溢和国际制约机制的缺失。46作为特指文化的工具,宗教合 法性功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均取决于某一特定地区同宗教信徒人数的多寡和宗 教文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在中国,多元宗教和主流文化非宗教性的格局,决 定了宗教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变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外在性,即除少数民族 聚居区外,宗教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干扰主要来自在外部环境和外来势力。 其二,国家内部环境变化及事件也会成为影响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变数,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冲突大多为国内冲突,而这些国内冲突中许多被国 际化或具国际化的趋势。47尽管国内冲突国际化并不限于宗教,但宗教冲突因其 跨国属性较易演变为国际化冲突。就我国而言,在“强国弱宗教”的社会背景下 大规模宗教冲突绝难发生,基本上不存在宗教冲突国际化的安全压力。但国外宗 教和政治势力仍可利用中国国内的涉教事件大造反面舆论。同时,经济社会发展 失衡,政治民主缺失,宗教政策滞后、法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有碍社会和国家安 44 Jonathan Fox, Religion, Civilization, and Civil War: 1945 through the new Millennium, p. 2. 45 Scott Thomas,“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4-14; Jonathan Fox, “Religion as an Over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 46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 252 页。 47 有学者曾把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冲突国际化归纳为以下原因:这些冲突通常跨越国界,可造 成整个地区的不稳定;在世界某地区一些团体的成功会使其他地区类似团体起而效之;日 益发达的国际媒体对这些冲突全世界范围的报道;冷战结束以来随超级大国对抗的结束, 国际干预更为可行和普遍;国内冲突各方通常利用国际论坛来推进自身利益;国内冲突通 常造成国际性难民问题;冲突有关团体通常与在他国的团体具有民族、宗教和种族联系; 冲突各方及同盟者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组织和论坛来推进其目的。见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