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另一酰化试剂是丹磺酰氯(dansyl chloride,DNS-CI),常用于多肽链NH2末端氨基酸的标记和微量氨基酸的定量测定。生成的DNS- 氨基酸有强烈的荧光,可通过电泳或层析进行鉴定,灵敏度很高。 ④与烷基化试剂的反应 ⑤形成西佛碱的反应 (2)α-羧基参与的反应 氨基酸的羧基和其他有机酸的羧基一样,可发生成盐、成酯、成酰胺以及脱羧等反应! ①成盐反应氨基酸与碱作用生成相应的盐。氨基酸的碱金属盐能溶于水,而重金属盐则不溶于水。 ②成酯反应 ③成酰氯反应可使氨基酸的羧基活化。用于多肽的人工合成。 ④脱羧反应通过氨基酸脱羧酶(decarboxylase)催化,放出二氧化碳,生成相应的一级胺。 (3)α-氨基和α-羧基共同参与的反应 ①与茚三酮反应茚三酮在弱酸中与α-氨基酸共热,引起氨基酸的氧化脱氨,脱羧反应,最后,茚三酮与反应产物一氨和还原茚三酮反 应,生成蓝紫色物质(Amax=570nm)。 Pro、Hyp与茚三酮反应直接形成黄色化合物(不释放NH3)(max=440nm) 该反应由NH2与-COOH共同参与,反应非常灵敏(0.5~50μgml),应用于氨基酸定性、定量分析(先用层析法分离)。 ②成肽反应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缩合形成肽。两氨基酸以肽键相连 (4)侧链R基参加的反应 氨基酸的侧链具有多个功能基团,如羟基、酚基、巯基、吲引哚基、胍基、甲硫基等。它们都能与多种试剂起反应,许多反应是蛋白质 化学修饰的基础。例如半胱氨酸-SH某些反应: ①巯基与对氩汞苯甲酸形成络合物:可用于体内解毒 ②Ellman反应半胱氨酸的疏基与二疏硝基苯甲酸(dithionitrobenzoic acid,DTNB)发生反应: 生成硫硝基苯甲酸在412m有最大的吸收峰,可测定半胱氨酸的含量。 (五)氨基酸的分析分离 1.分配层析法的一般原理 层析法:即色谱分析法,是利用被分离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这两个相一个为 固定相,另一个为流动相。当流动相流进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情况不同或沌荷分布不同或离子亲和力不同等,而以 不同的速度前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色谱层析法最早由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于1903年提出,1941年英国的Martin与Synge提出分配层析法。 分配系数: 当一种溶质在两种一定的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值为一常数,即分配系数。 Kd=CA/CB 利用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混合物,必须要求氨基酸成分的分配系数要有差异,一般差异越大,越容 易分开。 逆流分溶原理: 分配系数大的物质比分配系数小的沿一系列分溶管移动"的快。 2.分配柱层析: 支持剂是一些具有亲水性的不溶性物质,如纤维素、淀粉、硅胶等。 固定相:支持物附着一层不会流动的结合水。 流动相:沿固定相流过的与它不互容的溶剂(如苯酚、正丁醇等)。另一酰化试剂是丹磺酰氯(dansyl chloride, DNS-Cl),常用于多肽链-NH2末端氨基酸的标记和微量氨基酸的定量测定。生成的DNS- 氨基酸有强烈的荧光,可通过电泳或层析进行鉴定,灵敏度很高。 ④与烷基化试剂的反应 ⑤形成西佛碱的反应 (2)α-羧基参与的反应 氨基酸的a-羧基和其他有机酸的羧基一样,可发生成盐、成酯、成酰胺以及脱羧等反应。 ① 成盐反应 氨基酸与碱作用生成相应的盐。氨基酸的碱金属盐能溶于水,而重金属盐则不溶于水。 ② 成酯反应 ③ 成酰氯反应 可使氨基酸的羧基活化。用于多肽的人工合成。 ④ 脱羧反应 通过氨基酸脱羧酶(decarboxylase)催化,放出二氧化碳,生成相应的一级胺。 (3)α-氨基和α-羧基共同参与的反应 ① 与茚三酮反应 茚三酮在弱酸中与α-氨基酸共热,引起氨基酸的氧化脱氨,脱羧反应,最后,茚三酮与反应产物—氨和还原茚三酮反 应,生成蓝紫色物质(λmax=570nm)。 Pro、Hyp与茚三酮反应直接形成黄色化合物(不释放NH3) ( λmax=440nm) 该反应由 -NH2与 -COOH共同参与,反应非常灵敏(0.5~50µg/ml),应用于氨基酸定性、定量分析(先用层析法分离)。 ② 成肽反应 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水缩合形成肽。两氨基酸以肽键相连 (4)侧链R 基参加的反应 氨基酸的侧链具有多个功能基团,如羟基、酚基、巯基、吲哚基、胍基、甲硫基等。它们都能与多种试剂起反应,许多反应是蛋白质 化学修饰的基础。例如半胱氨酸-SH某些反应: ① 巯基与对氯汞苯甲酸形成络合物:可用于体内解毒 ② Ellman反应 半胱氨酸的巯基与二硫硝基苯甲酸(dithionitrobenzoic acid, DTNB)发生反应: 生成硫硝基苯甲酸在412nm有最大的吸收峰,可测定半胱氨酸的含量。 (五)氨基酸的分析分离 1. 分配层析法的一般原理 层析法:即色谱分析法,是利用被分离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这两个相一个为 固定相,另一个为流动相。当流动相流进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情况不同或电荷分布不同或离子亲和力不同等,而以 不同的速度前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色谱层析法最早由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于1903年提出,1941年英国的Martin与Synge提出分配层析法。 分配系数: 当一种溶质在两种一定的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值为一常数,即分配系数。 Kd =CA / CB 利用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混合物,必须要求氨基酸成分的分配系数要有差异,一般差异越大,越容 易分开。 逆流分溶原理: 分配系数大的物质比分配系数小的沿一系列分溶管“移动”的快。 2. 分配柱层析: 支持剂是一些具有亲水性的不溶性物质,如纤维素、淀粉、硅胶等。 固定相:支持物附着一层不会流动的结合水。 流动相:沿固定相流过的与它不互容的溶剂(如苯酚、正丁醇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