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B-、Y-氨基酸:B-Ala(泛素的前体)、Y氨基丁酸(递质), (四)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1.一般物理性质 (1)均为白色结晶或粉末,不同氨基酸的晶型结构不同。 (2)一般溶于水,不溶或微溶于醇,不溶于丙酮,在稀酸和稀碱中溶解性好。 (3)熔点一般都比较高,都大于200℃。 (4)除甘氨酸外的氨基酸均有旋光性。 (5)光吸收20种氨基酸在可见光区都没有光吸收,但在远紫外区(<220m)均有光吸收。 在近紫外区(220-300nm)只有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有光吸收的能力。 酪氨酸的max=275nm,275=1.4×103、 苯丙氨酸的max=257nm,257=2.0×102 色氨酸的max=280nm,280=5.6×103 蛋白质由于含有这些氨基酸,所以也有紫外吸收能力,一般最大吸收在280m波长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 量。 2.氨基酸的酸碱性质 (1)氨基酸的兼性离子形式 氨基酸在结晶形态或在水溶液中,并不是以游离的羧基或复基形式存在,而是离解成两性离子。原因: ①氨基酸晶体熔点高,是离子晶格,不是分子晶格。 ②不溶于非极性溶剂,是极性分子。 ③水的介电常数增高,水溶液中极性分子。 (2)氨基酸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氨基酸在不同的H环境中,以不同解离状态存在。 在酸性环境中,主要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在碱性环境中,主要以阴离子的形式存在。 当溶液在某一特定H值时,氨基酸分子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以两性离子 (兼性离子)的形式存在,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isoelctric point),用pl表 示 3.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1)α-氨基参加的反应 ①与亚硝酸的反应: R-CH-COOH +HNO2-R-CH-COOH+N21+H2O 这儿生成的N2有一半来自氨基酸的氨基。标准条件下测定生成氮气的体积,可计算出氨基酸的含量。这是Van Slyke测定氨基氮的基 础。 Lys的eNH3也能与亚硝酸反应,但速度较慢。 ②与甲醛的反应(氨基酸的甲醛滴定) 直接对复基酸进行滴定,终点pH过低(1-2)或过高(12-13),没有适当指示剂。当氨基酸与甲醛反应后,增加了-NH3+解离,pK值 下降2-3个单位,滴定终点在9左右,可用酚酞作指示剂,用碱滴定。 ③与酰基化试剂的反应(3)β-、γ-氨基酸:β-Ala(泛素的前体)、γ-氨基丁酸(递质)。 (四)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1. 一般物理性质 (1)均为白色结晶或粉末,不同氨基酸的晶型结构不同。 (2)一般溶于水,不溶或微溶于醇,不溶于丙酮,在稀酸和稀碱中溶解性好。 (3)熔点一般都比较高,都大于200℃。 (4)除甘氨酸外的氨基酸均有旋光性。 (5)光吸收 20种氨基酸在可见光区都没有光吸收,但在远紫外区(<220nm)均有光吸收。 在近紫外区(220-300nm)只有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有光吸收的能力。 酪氨酸的λmax=275nm,ε275 =1.4×103、 苯丙氨酸的λmax=257nm,ε257 =2.0×102 、色氨酸的λmax=280nm,ε280 =5.6×103 蛋白质由于含有这些氨基酸,所以也有紫外吸收能力,一般最大吸收在280nm波长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 量。 2. 氨基酸的酸碱性质 (1)氨基酸的兼性离子形式 氨基酸在结晶形态或在水溶液中,并不是以游离的羧基或氨基形式存在,而是离解成两性离子。原因: ① 氨基酸晶体熔点高,是离子晶格,不是分子晶格。 ② 不溶于非极性溶剂,是极性分子。 ③ 水的介电常数增高,水溶液中极性分子。 (2)氨基酸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氨基酸在不同的pH环境中,以不同解离状态存在。 在酸性环境中,主要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 在碱性环境中,主要以阴离子的形式存在。 当溶液在某一特定pH值时,氨基酸分子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以两性离子 (兼性离子)的形式存在,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isoelctric point),用pI表 示 3.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1)α-氨基参加的反应 ① 与亚硝酸的反应: R-CH-COOH + HNO2 → R-CH-COOH + N2↑+ H2O 这儿生成的N2有一半来自氨基酸的氨基。标准条件下测定生成氮气的体积,可计算出氨基酸的含量。这是Van Slyke测定氨基氮的基 础。 Lys的ε-NH3也能与亚硝酸反应,但速度较慢。 ② 与甲醛的反应(氨基酸的甲醛滴定) 直接对氨基酸进行滴定,终点pH过低(1-2)或过高(12-13),没有适当指示剂。当氨基酸与甲醛反应后,增加了-NH3+解离,pK值 下降2-3个单位,滴定终点在9左右,可用酚酞作指示剂,用碱滴定。 ③与酰基化试剂的反应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