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3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41 的创伤与其社会根源之间的关联,从而建构马》中的白音宝力格、朱文小说里的穷酸书生 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主体。对于这样一个主体甚至贾樟柯电影里游手好闲的小武们 而言,由于无法在具体的社会结构、生活经 今天文学中的另一类青年形象,是平抑 验,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中辨析创伤的来源。了欲望,甚至消解了绝望后,外表淡漠、心如 因此,他只能将其视为本质的、普遍的青春忧死水的人。有位年轻的研究者作过这样一番 伤而加以领受,甚至将其审美化,并反复观观察“欲望,在我们以往的文学作品里多是 看、咀嚼。同时,正是这种将自身独立于社会人物行动最根本的动力,且从未有这样一些 的意识形态构型,询唤出了大量自我封闭的、对它丧失兴味的正常人,而且是青年人。张 拒绝成长的主体,取消了任何对抗性实践的悦然《一千零一个夜晚》正是写出了由禁欲 可能性,从而不断再生产着既存体制下的权时代之后诞生的一代青年人,他们因过分容 力关系。”①无须让生命悸动的痛感来提醒自易的欲望满足,而逐渐丧失欲望兴趣…在 己,也无须在黑暗的长旅中左冲右突,铺天盖个表面更加自由、富裕的世界里,这些物质 地的广告、传媒早已告诉了那个“孩子”成人条件优渥的青年人已经到了他们生命旅程的 世界的秘密与真相。郭敬明笔下这个“只想悬崖边……”④之所以外表淡漠、心如死水, 呆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以持守纯真的自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除了“物质条件优 恋姿态来暗享“豁免权”;②同时又在早已熟渥”之外,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根源。在今天 稔成人社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将成长过程这个“表面更加自由、富裕的世界里”,让年 压缩”,一出场就“定型”。从表面上看,这轻人糟心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方圆 个“孩子”的形象刻意呈现出一种“中性 几公里都找不到一个励志故事”(韩寒语) 意识形态化、去精英化)化的生活姿态,这种如果“睁了眼看”,无奈、无力甚至绝望感可 姿态很容易俘获大批读者,但很明显恰恰受能每天都会侵扰你。问题是,我们大多已经 制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衣食住行背后是找到了游离、化解的渠道,王小妮在《上课 对市场社会主流价值全面认同。郭敬明笔下记》中的一番记录,告诉我们达观而犬儒的 的年轻主人公、他提供给年轻读者的范本,大青年人是如何炼成的我渐渐发现在他们 抵就是成功人士的后备军,而成功人士恰恰的内心和现实之间留有一个空间,一个缓冲 是当年朱文、棉棉们曾试图挑战的对象。这 带,他们早适应了在自我和现实间随意游离 是时代精神现象的表征:当下是一个“诸神那是一条由生物本能和现实环境共同塑造出 归位”的时代,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哪条路来的切换通道。他们学会了在多种不同的立 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在这条路上走多远、挤场观念角度间凭着惯性自如转换,不留痕迹, 掉多少人、超过多少人。举目所见都是价值毫无尴尬、勉强和被迫,他们也由此得到保 观稳固、静态而不再成长的“孩子”,而绝少护,避免内心的痛苦纠结…6他们游移藏身 村上春树所谓“可变的存在”,“价值观和生 活方式尚未牢固确立”,“精神在无边的荒野 ①康凌《林道静在21世纪,《文学报》2012年2月9日 ②当“抄袭”事件闹到法庭并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记者 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③其实文学史上 问及郭敬明是否在意,郭的解释是“我不想参与到成人 真正拨动人心弦的,反倒是后者那些在生存 世界的争斗中,我只想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③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文版序言,《海边的卡夫 环境中左冲右突而又无所归依的“边缘人”, 卡》,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他们才能提供“可能性”,比如鲁迅笔下的孤 ④李一语,出自金理、李一《新世纪青春小说:期待“逆袭”品 格的重生》,这是《新世纪十年小说大系“青春卷”的序 独者、郁达夫笔下的“零余人”、张承志《黑骏 言,该丛书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