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每刻都在为抵御死亡而斗争,虽然这场斗争不可取为实现完整个性的必然途径。 胜,人必然要走向死亡。“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 人生总体上来说具有某种悲剧意味,只在细节 漩涡的海洋 上才具有某种喜剧色彩。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处在 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苦难。“困乏是平民群宁静的幸福中,人根本达不到完全和谐的状态。人 众的日常灾难,空虚无聊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们的一生总是充塞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烦恼和痛 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苦。我们一生的劳碌和奔波仍不能满足生存的欲 则代表困乏。”在他看来,平民群众为了满足生存的求,而无聊却又随时等着去填补那些痛苦之间的每 物质需求而连年累月的劳碌奔波,有着无穷的烦恼一个空隙。 和痛苦。到了周日不必为谋生而劳碌时,却又陷入 通过如此论证,叔本华提出了痛苦观所隐含的 了空虚无聊而不知所措,依然让人痛苦不堪。而上最终结论,这就是:痛苦是人生的必然境遇。叔本 层社会由于能够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不必为华在这里潜在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人不可能处在宁 生存而操劳,但是他们的生活却陷入了空虚无聊,静的幸福之中,不可能达到完全和谐的状态,人生 他们要为驱逐这无聊而烦恼。所以,在他看来,无“从根本来说,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幸福,人生实质 仑穷人或富人都有自己无穷无尽的烦恼。穷人以上只是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痛苦的状况”, 为努力奋斗挣扎获取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就可以人的命运就是困乏、痛苦、哀怨折磨和死亡 快乐幸福殊不知满足了生存需要后人将陷入无聊二痛苦人生的解脱方式 的痛苦深渊。 叔本华认为,既然痛苦来自于人的生命意志 痛苦与人的认识有关,并且精神痛苦的程度随那么解除痛苦的途径也就在于消除人的生命欲求, 知识程度的提高而加剧。痛苦虽然是一切生命的否定生命意志。他提出了两条解脱途径,一是进行 本质,但只有人的痛苦程度最深。意志现象愈臻于艺术创作或欣赏,二是禁欲。其中,前者属于暂时 完善痛苦就愈烈。植物没有感受,也就无痛苦感;的解脱,是对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后者才是永久 动物的感觉能力有限,痛苦也就是相对的;唯有人,的解脱,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他所提出的解 作为生命意志客体化现象的最高阶段,也是最痛苦脱途径,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摆脱痛苦 的。而在人之中,天才又最为痛苦。因为知识是一而只是通过这些途径暂时的缓解痛苦,因为要想真 切动物的本性特征,知识可以照明意志欲求的各种正解除痛苦,只有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 活动,产生更深的痛苦。“随着意志的现象愈臻于完 第一种途径是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 美,痛苦也就日益显著。”并且动物生命中每增高 叔本华认为,艺术创作或欣赏中产生的美的享 级,其痛苦便相应增加一级,智力越发达,意识越加受是痛苦人生的慰藉,能够填补审美主体随着意识 强,痛苦越强,这是一个正比例,人的痛苦程度最的清晰度而上升的痛苦,产生没有痛苦的心境。在 高,并且一个人智力越高,认识越清晰明确,他本身他看来,真正的艺术是超功利性的,能使艺术的创 就越痛苦。所以,知识的提高必然会加深痛苦。并造者和欣赏者超出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的要求,从 认为“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真正的痛苦只是由痛苦的人生活动中解脱出来,暂时忘却了那无休无 于人具有认识的明确性才可能出现,这就是说,人止、纠缠不清的人生搏斗和欲求,从而获得暂时的 具有认识,可以掌握知识,就能通过认识之光去照宁静。我们沉浸于艺术对象中时,已放弃了一切动 亮意志欲求的各种活动,因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痛机和欲求,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关系,自己从欲求 苦。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他本身就愈中分开,“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孤立地去考察作为 痛苦。对叔本华来说,知识与痛苦成正比,智慧愈意志客体化的表象世界,成为了纯粹认识的主体 高,痛苦愈深;知识越多,烦恼越多。 能够直观到事物的理念,达到一种主客交融、物我 痛苦与人的个性有关。叔本华认为痛苦属于合一的“无我”境界,获得美的愉悦、暂时的幸福和 典型的人的个体范围,从痛苦的深度可以看出个性安宁。“这样,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王宫中观看 的深度,只有完备的个性才能经历最深刻的痛苦 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甲p3 所以,痛苦作为一种深刻的灵魂之苦,成为了实现 第二条途径是走禁欲之路。 完整个性的必然途径。生命既然是欲求的活动痛 叔本华认为,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只能使人的痛 苦的展开,痛苦就是造成个体内在世界分裂的根苦获得暂时的缓解,因为我们还是要回到充满欲求 源。因此,痛苦作为刻骨铭心的心灵之苦,可以成的现实中来。所以,这种方式并不能使我们的人生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 学版 第22卷 每刻都在为抵御死亡而斗争 ,虽然这场斗争不可取 胜,人必然要走 向死亡。“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 漩涡的海洋。” 不 同阶层 的人有不同的苦难 。“困乏是平 民群 众 的日常灾难 ,空虚无聊是上层社会 的El常灾难 。 在市 民生活中,星期 日代表空虚无聊 ,六个工作 日 则代表 困乏 。”在他看来 ,平 民群众为 了满足生存的 物质需求而连年累月的劳碌奔波 ,有着无穷的烦恼 和痛苦。到 了周 日不必为谋生而劳碌时 ,却又陷入 了空虚无聊而不知所措 ,依然让人痛苦不堪。而上 层社会 由于能够满足基本 的物质生活需要 ,不必为 生存 而操劳 ,但是他们的生活却陷人 了空虚无聊 , 他们要 为驱逐这无聊而烦恼 。所 以,在他看来 ,无 论穷人或富人都有 自己无穷无尽 的烦恼 。穷人 以 为努力奋斗挣扎获取 了足够多 的物质财富就可 以 快乐幸福 ,殊不知满足 了生存需要后人将陷入无聊 的痛苦深渊。 痛苦与人 的认识有关 ,并且精神痛苦 的程度随 知识程度的提高而加剧 。痛苦虽然是一切生命的 本质 ,但只有人 的痛苦程度最深 。意志现象愈臻于 完善,痛苦就愈烈。植物没有感受 ,也就无痛苦感 ; 动物 的感觉能力有限,痛苦也就是相对 的;唯有人 , 作为生命意志客体化现象的最高阶段 ,也是最痛苦 的。而在人之 中,天才又最为痛苦 。因为知识是一 切动物的本性特征 ,知识可以照明意志欲求 的各种 活动 ,产生更深的痛苦 。“随着意志 的现象愈臻于完 美 ,痛苦也就 日益显著 。”并且动物生命 中每增高一 级,其痛苦便相应增加一级 ,智力越发达 ,意识越加 强 ,痛 苦越强 ,这是一 个正 比例 ,人 的痛苦程度最 高,并且一个人智力越高 ,认识越清晰明确 ,他本身 就越痛苦。所以 ,知识的提高必然会加深痛苦。并 认为“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真正的痛苦只是 由 于人具有认识的明确性才可能出现 ,这就是说 ,人 具有认识 ,可以掌握知识 ,就能通过认识之光去照 亮意志欲求 的各种 活动 ,因而产生更深层次 的痛 苦 。一个人的智力愈高 ,认识愈 明确 ,他本身就愈 痛苦。对叔本华来说 ,知识与痛苦成正 比 ,智慧愈 高,痛苦愈深 ;知识越多,烦恼越多。 痛苦与人的个性有关 。叔本华认 为痛苦属于 典型的人的个体范围,从痛苦的深度可 以看 出个性 的深度,只有完备的个性才能经历最深刻的痛苦。 所 以,痛苦作为一种深刻的灵魂之苦 ,成为了实现 完整个性的必然途径 。生命既然是欲求的活动 、痛 苦 的展 开 ,痛苦 就是造成个体 内在世界分 裂的根 源 。因此 ,痛苦作为刻骨铭心的心灵之苦 ,可以成 为实现完整个性的必然途径。 人生总体上来说具有某种悲剧意味 ,只在细节 上才具有某种喜剧色彩 。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处在 宁静 的幸福中 ,人根本达不到完全和谐 的状态 。人 们 的一 生总 是充塞 着各 种大 大小小 的烦恼 和痛 苦。我们一生的劳碌和奔波仍不能满足生存的欲 求 ,而无聊却又随时等着去填补那些痛苦之间的每 一 个空隙。 通过如此论证 ,叔本华提出了痛苦观所隐含 的 最终结论 ,这就是 :痛苦是人生的必然境遇。叔本 华在这里潜在地表达了他的意图 :人不可能处在宁 静 的幸福之 中,不可能达到完全和谐 的状态 ,人生 “从根本来说 ,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幸福 ,人生实质 上只是形态繁多的痛苦 ,是一个一贯痛苦 的状况”, 人的命运就是困乏 、痛苦 、哀怨 、折磨和死亡。 二 痛苦人生的解脱方式 叔本华认为 ,既然痛苦来 自于人的生命意志 , 那么解除痛苦 的途径也就在于消除人 的生命欲求 , 否定生命意志。他提出了两条解脱途径 ,一是进行 艺术创作或欣赏 ,二是禁欲。其 中,前者属于暂时 的解脱 ,是对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 ,后者才是永久 韵解脱 ,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 。他所提 出的解 脱途径 ,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摆脱痛苦 , 而只是通过这些途径暂时的缓解痛苦 ,因为要想真 正解除痛苦,只有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 第一种途径是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 叔本华认为 ,艺术创作或欣赏中产生的美 的享 受是痛苦人生的慰藉 ,能够填补审美主体随着意识 的清晰度而上升的痛苦 ,产生没有痛苦的心境 。在 他看来 ,真正的艺术是超功利性 的,能使艺术的创 造者和欣赏者超出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的要求 ,从 痛苦的人生活动中解脱 出来 ,暂时忘却 了那无休无 止 、纠缠不清的人生搏斗和欲求 ,从 而获得暂时的 宁静。我们沉浸于艺术对象中时 ,已放弃了一切动 机和欲求 ,摆脱 了为意志服务的关 系 ,自己从欲求 中分开 ,“人们 自失于对象之中”孤立地去考察作为 意志客体化 的表象世界 ,成为了纯粹认识的主体 , 能够直观到事物的理念 ,达到一种 主客交融 、物我 合一的“无我”境界 ,获得美的愉悦 、暂时的幸福和 安宁。“这样 ,人们或是从狱室中 ,或是王宫 中观看 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nl(p2’ 第二条途径是走禁欲之路。 叔本华认为 ,艺术 的欣赏和创作只能使人的痛 苦获得暂时的缓解 ,因为我们还是要回到充满欲求 的现实中来 。所以,这种方式并不能使我们 的人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