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旅游学刊第3对卷2018年第12用 Tourism Tribune Vol.33 No.12.2018 中采用了哪些显得真实的手段和方式。这是 个 景的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真实性的看法,或者更直 清晰的信号,一位社会学家在细致剖析旅游吸引力 白地自问:我们是追慕真实性研究,还是需要真实 的形成机制,他把真实性预设为西方旅游者所追求 性研究?真实性理论在国内生根的学理依据与文 的核心价值观,于是作为供应一方的东道主动用了 化传统何在?这一工作既需要实证研究,亦隐含对 真实化策略。 方法论的探索 在研究者轻易对旅游吸引物做出 吸引力符号学”的建构逻辑与“舞台真实性 舞台真实性”的价值判断之前,不如先像 类似但右两占以须予以品调.一是《旅游者》第一 MacCannell-一样去观察它们被真实化的手段和方 章中的吸引力结构与景观神圣化,既提出了旅游吸 式,这样的研究功在知识生产的特殊性、地方性与 引力的另一种形成机制 神圣化,又为第六章吸 累积性。简言之 “舞台真实性”在国内的概念移相 引力符号学研究打下认识论基础:二是凸显旅游者 需要检验其活用性与有效性。就吸引力符号学而 的“看”进一步别析旅游吸引力的结物关系,景观 言,首先应分析MacCannell的旅游吸引力机制在国 标志-游客,从文化与旅游视觉体验的关系中提炼 内是否有对应的现象,再思考它在国内旅游研究中 出旅游吸引力更为普瑞的机制-符号化。但尚未结 作为认知手段的理论意义与学科价值。 束,“舞台真实性”与“吸引力符号学”不过是 总之,《旅游者》是Dean maccannell数授的标 MacCannell的理论工具,他的目的在于现代性 志性研究成果,该书记载了他年轻时代的社会学抱 MacCannell认为,现代性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结核 负,亦被证明是 一部具有原创性与前瞻性的论著 的分化,但吊诡的是,社会分化并未带来预想中的 《旅游者》在西方旅游研究学界的长盛不衰是促成 社会团结,反而引发对自我社会的疏离。 于是,生 此次访方谈的根本原因。作为率先起意的访谈人,笔 活世界的社会是 个巨大的前台,它所缺失的后日 者在访谈过程中受益匪浅,因此对上述反思有画蛇 将仰仗旅游世界来弥补,即异国他乡、彼地、彼时 添足之优,简若有吉光片羽的贡献,也应归功于 他者。当然,在旅游世界,旅游者仍将迷失在旅游 Dean MacCannel教授的循循善诱及其激发他人阅 吸引物的结构分化之中。 这就是MacCannell关于 读欲望的能力。 现代性的民临志书写,补会结构的分化无所不在 旅游吸引物是分化的象征对应物,至于旅游吸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力,无论是真实化、神圣化,还是符号化的机制,皆 ropology for all the wrong reasons[Al 由现代社会集体收生与订制 基干上我们可做如下理论思考,(1)为何“舞 sevier Se nce,2007:142-14 合真实性”从 个从属的工具性概念变成了范式 23 究?(2)《旅游者》以社会、旅游为核心的论证过程 1989.1611-6 Van den Ahhe 发扬光大,而论证目的- -现代性与社会分化被普 1 Diacritics198010w42.14 遍忽略,这是文本导向、读者导向 学科导向还是现 实导向的原因?(3)MacCannell的跨学科方法是否 [MI.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6:13 值得借鉴,如果可以借鉴,旅游研究者应保持一个 Cohen E.Cohen S.Current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issues in 怎样的学科立场?(4)从《旅游者》是否能总结出前 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4):2177-2202 .The Theory of the 游社会科学研究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旅游者》对于国内旅游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的经济研究M门.受百,译. 目前难以系统化,只能从个人层面做浅谈。 就真实 性研究而言,“舞台真实性”与真实性理论已成为旅 游风域旅游吸引物,旅游体哈研穷的理论工且,因 1q7320r3589.01 此这一论域可尝试本土化的基础性研究,比如追溯 19]MacCannell D.The Ethics of Sightseeing[Ml.Berkeley 直实性价值观的中国文化之根,冉调查中国文化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16. 24 (C)1994-2020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 All rights reserved h旅 游 学 刊 第 33 卷 2018 年 第 12 期 Tou rism Tribune Vol. 33 No. 12,2018 中采用了哪些显得真实的手段和方式。这是一个 清晰的信号,一位社会学家在细致剖析旅游吸引力 的形成机制,他把真实性预设为西方旅游者所追求 的核心价值观,于是作为供应一方的东道主动用了 真实化策略。 “吸引力符号学”的建构逻辑与“舞台真实性” 类似,但有两点必须予以强调:一是《旅游者》第二 章中的吸引力结构与景观神圣化,既提出了旅游吸 引力的另一种形成机制——神圣化,又为第六章吸 引力符号学研究打下认识论基础;二是凸显旅游者 的“看”,进一步剖析旅游吸引力的结构关系:景观- 标志-游客,从文化与旅游视觉体验的关系中提炼 出旅游吸引力更为普遍的机制-符号化。但尚未结 束 ,“ 舞 台 真 实 性 ”与“ 吸 引 力 符 号 学 ”不 过 是 MacCannell 的理论工具,他的目的在于现代性。 MacCannell认为,现代性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结构 的分化,但吊诡的是,社会分化并未带来预想中的 社会团结,反而引发对自我社会的疏离。于是,生 活世界的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前台,它所缺失的后台 将仰仗旅游世界来弥补,即异国他乡、彼地、彼时、 他者。当然,在旅游世界,旅游者仍将迷失在旅游 吸引物的结构分化之中。这就是 MacCannell 关于 现代性的民族志书写:社会结构的分化无所不在, 旅游吸引物是分化的象征对应物,至于旅游吸引 力,无论是真实化、神圣化,还是符号化的机制,皆 由现代社会集体收集与订制。 基于上,我们可做如下理论思考:(1)为何“舞 台真实性”从一个从属的工具性概念变成了范式研 究?(2)《旅游者》以社会、旅游为核心的论证过程被 发扬光大,而论证目的——现代性与社会分化被普 遍忽略,这是文本导向、读者导向、学科导向还是现 实导向的原因?(3)MacCannell 的跨学科方法是否 值得借鉴,如果可以借鉴,旅游研究者应保持一个 怎样的学科立场?(4)从《旅游者》是否能总结出旅 游社会科学研究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旅游者》对于国内旅游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目前难以系统化,只能从个人层面做浅谈。就真实 性研究而言,“舞台真实性”与真实性理论已成为旅 游区域、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研究的理论工具,因 此这一论域可尝试本土化的基础性研究,比如追溯 真实性价值观的中国文化之根,再调查中国文化背 景的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真实性的看法,或者更直 白地自问:我们是追慕真实性研究,还是需要真实 性研究?真实性理论在国内生根的学理依据与文 化传统何在?这一工作既需要实证研究,亦隐含对 方法论的探索。在研究者轻易对旅游吸引物做出 “ 舞 台 真 实 性 ”的 价 值 判 断 之 前 ,不 如 先 像 MacCannell 一样去观察它们被真实化的手段和方 式,这样的研究功在知识生产的特殊性、地方性与 累积性。简言之,“舞台真实性”在国内的概念移植 需要检验其适用性与有效性。就吸引力符号学而 言,首先应分析MacCannell的旅游吸引力机制在国 内是否有对应的现象,再思考它在国内旅游研究中 作为认知手段的理论意义与学科价值。 总之,《旅游者》是 Dean MacCannell 教授的标 志性研究成果,该书记载了他年轻时代的社会学抱 负,亦被证明是一部具有原创性与前瞻性的论著, 《旅游者》在西方旅游研究学界的长盛不衰是促成 此次访谈的根本原因。作为率先起意的访谈人,笔 者在访谈过程中受益匪浅,因此对上述反思有画蛇 添足之忧,倘若有吉光片羽的贡献,也应归功于 Dean MacCannell 教授的循循善诱及其激发他人阅 读欲望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MacCannell D. Anthropology for all the wrong reasons[A]// Nash D. The Study of Tourism: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Beginnings[C]. Boston: Elsevier Science, 2007: 142-146. [2] MacCannell D. The making of the tourist[J]. Unpublished. [3] MacCannell D. Introduc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9, 16(1): 1-6. [4] Van den Abbeely G. Review: Sightseers: The tourist as theorist [J]. Diacritics, 1980, 10(4): 2-14. [5] Mac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M].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6:13. [6] Cohen E, Cohen S. Current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issues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4): 2177-2202. [7] Veblen T.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Cai Soubai, trans.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9: 30-79.[索尔斯坦·凡勃 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蔡受百,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9: 30-79.] [8]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9(3):589-603. [9] MacCannell D. The Ethics of Sightseeing[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16. ⋅ 24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