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参加 (1.40)(1.00)0.71)(0.50)(0.33)(0.20) 不参加 如果至多还有另三个游戏者,我们的玩家将有2注的净收益。如果除他外还有四人玩, 他的中彩希望等于140。实际上,他有4/5的机会赢得2注,1/5的机会损失1注,这等于: 2(4/5)+(-1)(1/5)=1.40 其他数据以同一算式得出。 那会发生什么呢?虽然游戏者的态度在同一游戏中的分布一如先前,这一次每一个人都 将参加游戏。事实上,那更胆怯的五个人都相信这次他们将不再冒中彩期望为负值的风险。 不论别人的行为如何,他们赢的希望实为正的。 这样,十个潜在的游戏者都参与了游戏。由于只有四个可能的赢家,另六个人将在博彩 中徒劳下注,并失望而归。 简言之,游戏组织者增加了的慷慨对争取更多的游戏参与者发挥了基本的效果,因为赢 家的数目增加了。换言之,该模型表明,构成这样一种情境是可能的,即给予每个人的流动 机会、中彩机会或中彩可能性上升机会的增加会导致一般受挫水平上升的后果。这种实验的 模型从而让我们考虑涂尔干会在失范名目下概括在一起的某些机制 从这里的讨论我们可以引出什么教益?首先,完全没有必要将失范概念解释为栖身于社 会层面的神秘力量一一一种无须知晓人就可刺激个人的欲望,怂恿其误想的期望,从而使之 遭受挫折,最坏导致其绝望的力量。赫伯特-马尔库塞相信由“社会结构”发出的社会力量 的存在,并且更像是以磁力作用于铁锉屑那样的方式影响个人的各种期望、愿望和渴望,马 氏这样想是可能的。但涂尔干本人不大可能陷入这样一个可疑的范式中。 同样的评论也适用于《劳动分工论》的例子。斯宾塞认为劳动分工是人的意图的结果。 涂尔干拒绝这一观点,他视这种分工现象为社会规模和密度增长激起的种种复杂变化的意外 后果。但这种分析并不意味着涂尔干给予社会学的人一种被动身份。相反,他的理论设想劳 动分工为有意图行动的一种复杂组合的意外后果。 如果人们同意阿尔伯特视涂尔干为“实在论的关系论者”的看法,我们就可以在涂氏的 著作中读到社会学的基本志向之一:去分析由社会制度规定的各种互动系统之结构与行动者 的期望、信念和行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以模型的方式对涂尔干失范理论(它是在《论自 杀》中令人注意地提出的)的自由转译,其好处是它清晰地揭示了通过互动系统的结构而作 用于行动者的因果过程的性质。它表明完全没有必要将社会行动者弄成一个为社会力量摆布 的被动存在。实际上,这个模型通过使社会行动者成为一个努力利用他被置于其中的情境的 决策者,而对《论自杀》的最自相矛盾也最有趣的结果(自杀率的增长不仅发生在萧条期也 发生在经济繁荣日子里等〕提出了一种解释。当情境变化时,决策随之变化(至少对行动者 群体是如此)。但情境的变化与行动者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若我们承认行动者为主动 的实体时才是可理解的、可解释的并最终可预测的 尽管有那些用现代“社会学主义”的缺点来分析涂尔干的解释,人们仍可以正当地争辩 像《论自杀》或《劳动分工论》这样的著作以极大的深刻性表明了社会学的一项主要目的: 研究互动系统的结构对于构成这些系统的行动者的行动和信念的复杂影响。 社会学家们纷簾的意图和社会学的对象 不论其所产生的种种困难,涂尔干和帕累托给出的社会学定义肯定比其他学者更好地表 述了大多数社会学家们纷繁多样的意图。因此他们可以引导我们达到对社会学志向的一种满6 参加 2 2 2 2 (1.40) (1.00) (0.71) (0.50) ( 0.33) (0.20) 不参加 0 0 0 0 0 0 0 0 0 0 如果至多还有另三个游戏者,我们的玩家将有 2 注的净收益。如果除他外还有四人玩, 他的中彩希望等于 1.40。实际上,他有 4/5 的机会赢得 2 注,1/5 的机会损失 1 注,这等于: 2(4/5)+(-1)(1/5)=1.40 其他数据以同一算式得出。 那会发生什么呢?虽然游戏者的态度在同一游戏中的分布一如先前,这一次每一个人都 将参加游戏。事实上,那更胆怯的五个人都相信这次他们将不再冒中彩期望为负值的风险。 不论别人的行为如何,他们赢的希望实为正的。 这样,十个潜在的游戏者都参与了游戏。由于只有四个可能的赢家,另六个人将在博彩 中徒劳下注,并失望而归。 简言之,游戏组织者增加了的慷慨对争取更多的游戏参与者发挥了基本的效果,因为赢 家的数目增加了。换言之,该模型表明,构成这样一种情境是可能的,即给予每个人的流动 机会、中彩机会或中彩可能性上升机会的增加会导致一般受挫水平上升的后果。这种实验的 模型从而让我们考虑涂尔干会在失范名目下概括在一起的某些机制。 从这里的讨论我们可以引出什么教益?首先,完全没有必要将失范概念解释为栖身于社 会层面的神秘力量——一种无须知晓人就可刺激个人的欲望,怂恿其误想的期望,从而使之 遭受挫折,最坏导致其绝望的力量。赫伯特-马尔库塞相信由“社会结构”发出的社会力量 的存在,并且更像是以磁力作用于铁锉屑那样的方式影响个人的各种期望、愿望和渴望,马 氏这样想是可能的。但涂尔干本人不大可能陷入这样一个可疑的范式中。 同样的评论也适用于《劳动分工论》的例子。斯宾塞认为劳动分工是人的意图的结果。 涂尔干拒绝这一观点,他视这种分工现象为社会规模和密度增长激起的种种复杂变化的意外 后果。但这种分析并不意味着涂尔干给予社会学的人一种被动身份。相反,他的理论设想劳 动分工为有意图行动的一种复杂组合的意外后果。 如果人们同意阿尔伯特视涂尔干为“实在论的关系论者”的看法,我们就可以在涂氏的 著作中读到社会学的基本志向之一:去分析由社会制度规定的各种互动系统之结构与行动者 的期望、信念和行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以模型的方式对涂尔干失范理论(它是在《论自 杀》中令人注意地提出的)的自由转译,其好处是它清晰地揭示了通过互动系统的结构而作 用于行动者的因果过程的性质。它表明完全没有必要将社会行动者弄成一个为社会力量摆布 的被动存在。实际上,这个模型通过使社会行动者成为一个努力利用他被置于其中的情境的 决策者,而对《论自杀》的最自相矛盾也最有趣的结果(自杀率的增长不仅发生在萧条期也 发生在经济繁荣日子里等)提出了一种解释。当情境变化时,决策随之变化(至少对行动者 群体是如此)。但情境的变化与行动者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若我们承认行动者为主动 的实体时才是可理解的、可解释的并最终可预测的。 尽管有那些用现代“社会学主义”的缺点来分析涂尔干的解释,人们仍可以正当地争辩, 像《论自杀》或《劳动分工论》这样的著作以极大的深刻性表明了社会学的一项主要目的: 研究互动系统的结构对于构成这些系统的行动者的行动和信念的复杂影响。 社会学家们纷繁的意图和社会学的对象 不论其所产生的种种困难,涂尔干和帕累托给出的社会学定义肯定比其他学者更好地表 述了大多数社会学家们纷繁多样的意图。因此他们可以引导我们达到对社会学志向的一种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