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情况。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作风在短期内有 一个新的改进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 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 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 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 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 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 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 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 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 利的制度体系。 前不久,中组部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风不好的不能进班子 广东省委也决定,将领导干部作风纳入巡视范围,巡视组要广泛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去伪存真。这 些好的办法和规定,一旦和群众评价体系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7年半月评论(9):遏制政府浪费要动真格辛鸣 这些年来,中央对遏制政府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场与态度一直很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强调要进一 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 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加大力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 人民群众有愿望,中央领导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规定,三管齐下,理当成效立现。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 风气仍有渐长之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意把“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作为问题提了 出来,可见,遏制政府浪费的工作任重道远 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导致政府浪费的因素或许会有很多 但有两条是要害性的。 第一个要害是认识问题,对政府浪费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认识偏低。现在有一些同志往往认为政府是花了一些钱,也可能花得多 了些,但说到底也就是吃得精致了一些,住得宽敞了一些,用得高级了一些,玩得高档了一些罢了,这些钱又没有装到干部自己的口袋 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大惊小 其实不然,政府浪费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式不当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因为,政府浪费将直接导致群众对 政府性质的质疑。税收的钱少部分是用来养政府的,大部分是要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一定时期内,财政税收这块 蛋糕是固定的,政府多切了一块,其他地方就要少切一块。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这些事关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总是投入不足,总是说没钱,可办公楼却越盖越豪华,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公款消费越来越高级。 进一步看,政府浪费还会使群众与政府日益疏离,情感隔膜。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但问题是,当人民群众作为“主人”日 子并不宽裕,生计并不富足,部分群众生活还很艰难时,作为“仆人”的一些干部已经通过花国家的钱,花老百姓的钱过上了小康、富 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对此,群众又该怎么想?群众有言:办公楼越豪华,与人民越隔膜。党政官员在办公场所、生活方式上远离群众的 同时,思想感情离群众也会越来越远,最终将失去群众的拥护。我们反复在讲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法 治政府”,可上述那些做法人民能满意吗?那些做法是在做公共服务吗?那些做法是法治政府应该做的吗?当公众的这些质疑达到一定 程度,政府的公信力及其合法性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事物发展逻辑的真实反映,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如果全 社会能从这样的高度对政府浪费问题严格监督、严加痛斥,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二个要害就是在责任追究上大事化小,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以一时的批评换来长期的豪 华奢侈是一本万利的事。过去那些“雷声大雨点小”,“只打苍蝇不捉老虎”的处理办法只能进一步纵容政府浪费现象。因此,苦口婆 心的批评教育、劝说、警告都不如依法依纪严加惩处。对于政府浪费的典型,在责任处理上一定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该撤职的撤职, 该法办的法办。不要讲什么特殊情况,不要谈什么例外,更不要搞下不为例。如果我们的干部发现,因政府浪费会危及其政治生命与前 途时,他们还会去搞浪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成由俭,败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节俭是优良传统,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现阶段,尤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更 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来遏制政府浪费,真正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为 社会风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应该带个好头! 编者按 一个时期来,政府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 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本刊记者 调查、披露的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节约风尚,乃 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6 的情况。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作风在短期内有 一个新的改进。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 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 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 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 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 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一 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 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一再丧 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 利的制度体系。 前不久,中组部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风不好的不能进班子。 广东省委也决定,将领导干部作风纳入巡视范围,巡视组要广泛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去伪存真。这 些好的办法和规定,一旦和群众评价体系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7 年半月评论(9):遏制政府浪费要动真格 辛鸣 这些年来,中央对遏制政府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场与态度一直很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强调要进一 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 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加大力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 人民群众有愿望,中央领导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规定,三管齐下,理当成效立现。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 风气仍有渐长之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意把“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作为问题提了 出来,可见,遏制政府浪费的工作任重道远。 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导致政府浪费的因素或许会有很多, 但有两条是要害性的。 第一个要害是认识问题,对政府浪费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认识偏低。现在有一些同志往往认为政府是花了一些钱,也可能花得多 了些,但说到底也就是吃得精致了一些,住得宽敞了一些,用得高级了一些,玩得高档了一些罢了,这些钱又没有装到干部自己的口袋 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大惊小怪。 其实不然,政府浪费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式不当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因为,政府浪费将直接导致群众对 政府性质的质疑。税收的钱少部分是用来养政府的,大部分是要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一定时期内,财政税收这块 蛋糕是固定的,政府多切了一块,其他地方就要少切一块。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这些事关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总是投入不足,总是说没钱,可办公楼却越盖越豪华,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公款消费越来越高级。 进一步看,政府浪费还会使群众与政府日益疏离,情感隔膜。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但问题是,当人民群众作为“主人”日 子并不宽裕,生计并不富足,部分群众生活还很艰难时,作为“仆人”的一些干部已经通过花国家的钱,花老百姓的钱过上了小康、富 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对此,群众又该怎么想?群众有言:办公楼越豪华,与人民越隔膜。党政官员在办公场所、生活方式上远离群众的 同时,思想感情离群众也会越来越远,最终将失去群众的拥护。我们反复在讲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法 治政府”,可上述那些做法人民能满意吗?那些做法是在做公共服务吗?那些做法是法治政府应该做的吗?当公众的这些质疑达到一定 程度,政府的公信力及其合法性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事物发展逻辑的真实反映,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如果全 社会能从这样的高度对政府浪费问题严格监督、严加痛斥,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个要害就是在责任追究上大事化小,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以一时的批评换来长期的豪 华奢侈是一本万利的事。过去那些“雷声大雨点小”,“只打苍蝇不捉老虎”的处理办法只能进一步纵容政府浪费现象。因此,苦口婆 心的批评教育、劝说、警告都不如依法依纪严加惩处。对于政府浪费的典型,在责任处理上一定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该撤职的撤职, 该法办的法办。不要讲什么特殊情况,不要谈什么例外,更不要搞下不为例。如果我们的干部发现,因政府浪费会危及其政治生命与前 途时,他们还会去搞浪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成由俭,败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节俭是优良传统,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现阶段,尤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更 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来遏制政府浪费,真正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为 社会风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应该带个好头! 编者按: 一个时期来,政府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 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 20 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本刊记者 调查、披露的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节约风尚,乃 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