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07年半月评论(10):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禽流感时期人们都不敢买鸡,农民损失巨大,我就连续三年带头吃鸡,特别是2004年,我带头吃鸡以后,每斤鸡涨5毛, 对农民有多大的好处啊。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我要为农民服务。”在昨日省政府举办的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 示,政府将加大力气来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港澳委员庄成鑫 “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 昨日的座谈会现场非常热烈,因为时间有限,委员们无不争抢着发言。“现在很多不安全食品要等到出了事情才引起重视, 采取措施十分被动。”港澳委员庄成鑫向与会委员讲述了他听到的一个故事,2001年,香港食品商会会员来广东省某地买鸭蛋时 老板介绍这种红心鸭蛋的一个公开秘密,在饲料中加入色素,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加入的色素是否有害,是否就是引致癌症的苏丹红,但 一个普通咸蛋黄价钱是5角,而红蛋黄为1元,高额的利润会促使大家给鸭子吃色素。2005年再去看这家厂,破草棚已变成了大厂 房,加工规模越做越大, 庄成鑫说,当2006年苏丹红鸭蛋东窗事发后,相信这个厂也不会有事,因为媒体报道广东地区生产的鸭蛋没有发现苏 丹红,连湖北被查的那家神蛋公司及当地检验部门都否认他们的蛋有苏丹红。他们所加的色素真的不是苏丹红?或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 怪呢?庄成鑫表示质疑。他说,政府应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的制造和流通,他建议建立有奖举报 营养学专家苏宜香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这东西能不能吃”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苏老师这东西能不能吃,你吃我才敢吃……只要说到食品安全,领导也非常紧张,我们的媒体更 是活跃,专家还有老百姓更是忧心忡忡。”省政协委员、中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苏宜香说,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确实非常 严峻。 苏宜香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是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很多,设备也很完善,但是这些资源常常是浪费的,没有达到资源共 享的目标,没有一个诚信的、公信的部门,没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体系来作风险评估,来作一个恰如其分的报道 有时还会出现同一食品不同部门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力度管理。 此外,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方面,苏宣香认为还存在一些误区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零风险的食品安全,就是我们吃什么食品都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误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保 证所有的食品没有风险,这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事实,是一个大家必须接受的事实。” 欧广源 “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 在听取了十余名委员的发言后,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示,什么事情都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我们分析产生食品不安全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欧广源认为,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也好,社会公平也好,管理国家都是依靠法律法规,谁违法都 要依法处理 “只要一出现哪里有禽流感、鸭蛋里面出现什么‘红’之类的,整个市场就排挤它。但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猪查出瘦肉精 所有地方的猪都有。”欧广源表示,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要客观、科学、诚实,发挥监督作用,但不能过了头,以免影响农民的生产 2007年半月评论(11):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全球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 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拥有超过1000亿元的品牌价值……可以说,中国靠占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袁隆平。 袁隆平其实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曾经激励我们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同时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变得稀缺 探寻袁隆平成功的秘诀,对当代的科学创新具有诸多启示。 袁隆平不是钱眼和名利堆里的科学家。饥荒年代亲眼看到的饿殍满地的悲慘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这成为他孜孜不倦研究 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他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 看”……这些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有人抱怨国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投入不够时,袁隆平说,“国家困难,不能 太贪”:当拿到世界粮食奖12.5万美元奖金后,他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奖励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技 人员。袁隆平的事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学家,首先要有祖国观念、人民情感和人道精神,这些才是科学家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固 然,没有经费很难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家也应该得到合理的物质报酬,但是,那种“如果钱能给够,我们有望在10年内赶超俄美”的论 调也值得警惕。经费并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惟一障碍。在当前阶段,我们应在逐步増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理想教 育,真正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 袁隆平不是书斋里的科学家。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 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 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 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 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 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 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 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 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 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 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 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 77 2007 年半月评论(10):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禽流感时期人们都不敢买鸡,农民损失巨大,我就连续三年带头吃鸡,特别是 2004 年,我带头吃鸡以后,每斤鸡涨 5 毛, 对农民有多大的好处啊。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我要为农民服务。”在昨日省政府举办的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 示,政府将加大力气来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港澳委员庄成鑫 “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 昨日的座谈会现场非常热烈,因为时间有限,委员们无不争抢着发言。“现在很多不安全食品要等到出了事情才引起重视, 采取措施十分被动。”港澳委员庄成鑫向与会委员讲述了他听到的一个故事,2001年,香港食品商会会员来广东省某地买鸭蛋时, 老板介绍这种红心鸭蛋的一个公开秘密,在饲料中加入色素,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加入的色素是否有害,是否就是引致癌症的苏丹红,但 一个普通咸蛋黄价钱是5角,而红蛋黄为1元,高额的利润会促使大家给鸭子吃色素。2005年再去看这家厂,破草棚已变成了大厂 房,加工规模越做越大。 庄成鑫说,当2006年苏丹红鸭蛋东窗事发后,相信这个厂也不会有事,因为媒体报道广东地区生产的鸭蛋没有发现苏 丹红,连湖北被查的那家神蛋公司及当地检验部门都否认他们的蛋有苏丹红。他们所加的色素真的不是苏丹红?或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 怪呢?庄成鑫表示质疑。他说,政府应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的制造和流通,他建议建立有奖举报 机制。 营养学专家苏宜香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这东西能不能吃”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苏老师这东西能不能吃,你吃我才敢吃……只要说到食品安全,领导也非常紧张,我们的媒体更 是活跃,专家还有老百姓更是忧心忡忡。”省政协委员、中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苏宜香说,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确实非常 严峻。 苏宜香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是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很多,设备也很完善,但是这些资源常常是浪费的,没有达到资源共 享的目标,没有一个诚信的、公信的部门,没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体系来作风险评估,来作一个恰如其分的报道, 有时还会出现同一食品不同部门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力度管理。 此外,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方面,苏宜香认为还存在一些误区: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零风险的食品安全,就是我们吃什么食品都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误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保 证所有的食品没有风险,这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事实,是一个大家必须接受的事实。” 欧广源 “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 在听取了十余名委员的发言后,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示,什么事情都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我们分析产生食品不安全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欧广源认为,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也好,社会公平也好,管理国家都是依靠法律法规,谁违法都 要依法处理。 “只要一出现哪里有禽流感、鸭蛋里面出现什么‘红’之类的,整个市场就排挤它。但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猪查出瘦肉精, 所有地方的猪都有。”欧广源表示,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要客观、科学、诚实,发挥监督作用,但不能过了头,以免影响农民的生产。 2007 年半月评论(11):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全球累计达到 11 亿亩,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 解决 7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拥有超过 1000 亿元的品牌价值……可以说,中国靠占全球 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 22%的人口,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袁隆平。 袁隆平其实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曾经激励我们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同时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变得稀缺。 探寻袁隆平成功的秘诀,对当代的科学创新具有诸多启示。 袁隆平不是钱眼和名利堆里的科学家。饥荒年代亲眼看到的饿殍满地的悲惨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这成为他孜孜不倦研究 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他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 看”……这些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有人抱怨国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投入不够时,袁隆平说,“国家困难,不能 太贪”;当拿到世界粮食奖 12.5 万美元奖金后,他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奖励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技 人员。袁隆平的事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学家,首先要有祖国观念、人民情感和人道精神,这些才是科学家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固 然,没有经费很难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家也应该得到合理的物质报酬,但是,那种“如果钱能给够,我们有望在 10 年内赶超俄美”的论 调也值得警惕。经费并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惟一障碍。在当前阶段,我们应在逐步增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理想教 育,真正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 袁隆平不是书斋里的科学家。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 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 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 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 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 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 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 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 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 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 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