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作为个别劳动关系形成的法律形式,劳动合同是市场化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首 要和基础内容。劳动合同制度从1980年代即开始试行,1995年《劳动法》颁布后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正式推行。虽历时十余年,但效果并不理想。 2005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在向全国人大报告的《劳动 法》执法检查结果中指出:从检查情况看,中小型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两 成,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不愿与劳动者签 订长期合同。大部分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内,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明显。①这一报 告所提出的问题是启动劳动合同立法的主要动因 2005年开始启动的劳动合同立法进程,是一个各方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劳动 者希望能够更多地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雇主反对限制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和增加企 业劳动成本;政府希望能在企业发展和劳工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由于该法的 制定牵涉几乎所有的职业人群,因而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在学界引起了激 烈争论。②立法机构在平衡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基于劳动关系的现实状况以及劳动立 法的本质要求,以劳动者保护作为立法主旨,并同时兼顾企业的合法权益,最终, 《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7月在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③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特别是其中关于明确法律责任、加大违法成本的相关规 定,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劳 动合同的签订率稳步上升。据主持《劳动合同法》起草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 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1月到9月规模以上企业签订劳动合 ①何鲁丽:《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情况的 报告>(2005年12月28日)2005年12月29日http://www.npcgov.cn/npc/zt/ 2005-12/29/ content343899.hm,2012年2月24日 ②2006年3月20日到4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 意见191849件。《劳动合同法》草案出台后,关心该法的学界产生严重分歧。以笔者 为代表的“京派”认为,草案正是为了平衡我国劳动关系中劳方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 以董保华为代表的“海派”则认为,草案对劳动者保护“过庋”,不符合实际情况,结 果可能适得其反。(参见陈小瑾、陈磊:《中国将为〈劳动合同法〉付出代价》,《南方 人物周刊》2007年第29期)学界这场所谓的“南北之争”,一直持续到该法颁布之后 双方主要观点参见常凯:《劳权保障与劳资双羸——〈劳动合同法〉论》(北京: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董保华:《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③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历经四次审议后,终于在2007年6月29日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以145票赞成、0票反对、1人未按表决器的投票结果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 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了对于《劳动合同法》的制 定、立法原则和内容架构,在立法机关达成了高度共识。(王娇萍:《争议声中形成的共同 意志—记〈劳动合同法》立法的背后》,《工人日报》2007年7月10日,第7版) 97 国家哲学社会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作为个别劳动关系形成的法律形式,劳动合同是市场化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首 要和基础内容 。劳动合同制度从 1980年代即开始试行 ,1995年 《劳动法》颁布后,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制度改革的主要 内容正式推行。虽历时十余年,但效果并不理想。 2005年 12月 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在 向全 国人大报告的 《劳动 法》执法检查结果中指出:从检查情况看 ,中小型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两 成 ,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 。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 ,不愿与劳动者签 订长期合同。大部分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内,劳动合同短期化倾 向明显。①这一报 告所提出的问题是启动劳动合同立法的主要动因。 2005年开始启动的劳动合同立法进程,是一个各方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劳动 者希望能够更多地保护 自己的劳动权益;雇主反对限制企业的用人 自主权和增加企 业劳动成本 ;政府希望能在企业发展和劳工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由于该法的 制定牵涉几乎所有的职业人群,因而引发了全社会 的高度关注,也在学界引起 了激 烈争论 。②立法机构在平衡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基于劳动关系的现实状况以及劳动立 法 的本质要求 ,以劳动者 保 护作 为立 法主 旨,并 同时兼 顾企 业 的合法 权益 ,最 终 , 《劳动合同法》于 2007年 7月在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③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特别是其中关于明确法律责任、加大违法成本的相关规 定 ,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劳 动合同的签订率稳步上升。据主持 《劳动合同法》起草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 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8年 1月到 9月规模以上企业签订劳动合 ① 何鲁丽:《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劳动法>实施情况的 报告》 (2005年 12月 28日),2005年 12月 29日,http://www.npc.gov.cn/npc/zt/ 2005—12/29/content一 343899.htm,2012年 2月 24日。 ② 2006年 3月 20日到 4月 2O日,《劳动合 同法 (草案)》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 意见 191849件 。《劳动合 同法》草案 出台后,关心该法的学界产生严重分歧。以笔者 为代表的 “京派”认为 ,草案正是为了平衡我国劳动关系 中劳方处于弱势地位 的现状; 以董保华为代表的 “海派”则认为,草案对劳动者保护 “过度”,不符合 实际情况 ,结 果可能适得其反。(参见陈小瑾、陈磊:《中国将为 <劳动合 同法>付 出代价》,《南方 人物周刊》2007年第 29期)学界这场所谓的 “南北之争”,一直持续到该法颁布之后。 双方主要观点参见常凯:《劳权保障与劳资双赢一—— <劳动合 同法>论》 (北京: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董保华:《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上海 人 民 出版 社 ,2011年 )。 ③ 十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在历经 四次审议后,终于在 2007年 6月 29目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以 145票赞成、0票反对、1人未按表决器 的投票结果通过。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 国 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了对于 《劳动合同法》的制 定、立法原则和内容架构 ,在立法机关达成 了高度共识。(王娇萍:《争议声中形成的共同 意志——记 <劳动合同法>立法的背后》,《工人 日报》2007年 7月 10日,第 7版) · 97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