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近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在这些国家,甚至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就会造成一种革命形势。对帝 国主义者来说,这意味着将有可能失去这些国家。因此帝国主义者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封锁或与人 民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以便将华南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仅如此,英国和美国可能会在向南 挺进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后方一青岛派部队登陆。这种危险性是相当严重的。可能,英国和美国还会 利用其他港口,例如天津的塘沽港,在人民解放军的后方登陆。因此,斯大林建议:中共不要急于准备 向南进军到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而应该从南进的解放军主力中挑选两支优秀部队,调往天津和 青岛,预防敌人部队登陆。随后斯大林明确表示,目前不宜建立东方共产党情报局①。显然,斯大林并 没有因中国革命的胜利就看到了亚洲革命的乐观前景。 那么,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联的对外政策就因为中国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呢?很多情况,从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深入观察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例如,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确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也引起了白宫一阵惊 慌和纷争。但实际上,真正担心和紧张的是斯大林。同美国的情况一样,苏联在原子弹试爆时,也没 有后备储存。斯大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核武器试制成功刺激了美国,而苏联这时却没有可以使 用的原子弹。所以,直到9月23日美国在报纸上披露了苏联的核试验后,《真理报》才被迫发表声明承 认这一事实,同时谎称苏联手里还有原子弹③。事实上,1953年底苏联才将第一枚原子弹交付部队,而 首次带有原子弹爆炸的军事演习是在1954年9月进行的④。再如中苏同盟的建立,偌大一个中国加入 社会主义阵营,无疑使苏联集团的力量倍增,共产党的势力得以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但是也必须看 到,同盟条约的签订在为中苏两国罩上了一圈安全和发展的光环时,也引发了它们之间民族利益的冲 撞,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心底留下了猜疑、忧虑和怨恨⑤。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研究者就会被表面现象 所蒙蔽,而无法解释后来在中苏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和中共经验的态度也是这 样的。 先看亚澳工会会议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10月7日,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 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牌,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将影响东西方所有人 民的命运。新中国是殖民地及附属国人民的“忠实友人和可靠堡垒”。中国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加速了 世界劳动人民最后胜利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来临”⑥。这些溢美之词并没有说明实质问题一中国革命 走的是什么道路。而两天之前《真理报》发表的另一篇祝贺性文章,则明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归结为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引导,强调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作用,却没有突出毛泽东以及 中共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⑦。但是一个多月后,报纸上的调子突然就变了。 11月16日,世界工会联合会亚澳会议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和第一次会议主席,刘少奇在开幕 词中大力宣扬中国革命的经验,并总结说,开展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基本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毛泽东的道路”,也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不可避免的道路”⑧。刘少奇 ①斯大林致科瓦廖夫电,1949年5月26日,AΠP0,中.45,om.1,4.331,n.73一75。 ②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见5 amoK B.lnaH5 apyxaCCCP∥Hucmumym Bceo6 uen Hcmopuu PAH Xonoan Bofa:HoB5e noxo,HOBbIe nokyMeHT,MockBa:BM PAH,l995,c.85一98:赵学功《美国对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历史教学》2010年第 10期,第50一52页。 3 V.M.Zubok "Stalin and the Nuclear Age",in J.L.Gaddis,P.H.Gordon and E.R May (eds.)Cold War Statesmen Confront the Bomb:Nuclear Diplomacy since1945,0 xford:0 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586l:《人民日报》1949年9月26日第1版。 4 Thomas B.Cochran,William M.Arkin,Robert S.Norris,and Jeffrey I.Sands,Nuclear Weapons Databook,Volume IV:Soviet Nuclear Weapons,New York:Harper Row,Ballinger Division,1989,pp.7-10. ⑤详见沈志华《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一30页。 6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9日第3版。 ⑦见1paBa,5okTH6pH1949r。 ⑧《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7日第1版,11月22日第1版。 42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近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在这些国家,甚至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就会造成一种革命形势。对帝 国主义者来说,这意味着将有可能失去这些国家。因此帝国主义者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封锁或与人 民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以便将华南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仅如此,英国和美国可能会在向南 挺进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后方———青岛派部队登陆。这种危险性是相当严重的。可能,英国和美国还会 利用其他港口,例如天津的塘沽港,在人民解放军的后方登陆。因此,斯大林建议: 中共不要急于准备 向南进军到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 而应该从南进的解放军主力中挑选两支优秀部队,调往天津和 青岛,预防敌人部队登陆。随后斯大林明确表示,目前不宜建立东方共产党情报局①。显然,斯大林并 没有因中国革命的胜利就看到了亚洲革命的乐观前景。 那么,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联的对外政策就因为中国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呢? 很多情况,从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深入观察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例如,1949 年 8 月 29 日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确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也引起了白宫一阵惊 慌和纷争②。但实际上,真正担心和紧张的是斯大林。同美国的情况一样,苏联在原子弹试爆时,也没 有后备储存。斯大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核武器试制成功刺激了美国,而苏联这时却没有可以使 用的原子弹。所以,直到 9 月 23 日美国在报纸上披露了苏联的核试验后,《真理报》才被迫发表声明承 认这一事实,同时谎称苏联手里还有原子弹③。事实上,1953 年底苏联才将第一枚原子弹交付部队,而 首次带有原子弹爆炸的军事演习是在 1954 年 9 月进行的④。再如中苏同盟的建立,偌大一个中国加入 社会主义阵营,无疑使苏联集团的力量倍增,共产党的势力得以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但是也必须看 到,同盟条约的签订在为中苏两国罩上了一圈安全和发展的光环时,也引发了它们之间民族利益的冲 撞,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心底留下了猜疑、忧虑和怨恨⑤。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研究者就会被表面现象 所蒙蔽,而无法解释后来在中苏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和中共经验的态度也是这 样的。 先看亚澳工会会议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10 月 7 日,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 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牌,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将影响东西方所有人 民的命运。新中国是殖民地及附属国人民的“忠实友人和可靠堡垒”。中国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加速了 世界劳动人民最后胜利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来临”⑥。这些溢美之词并没有说明实质问题———中国革命 走的是什么道路。而两天之前《真理报》发表的另一篇祝贺性文章,则明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归结为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引导,强调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作用,却没有突出毛泽东以及 中共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⑦。但是一个多月后,报纸上的调子突然就变了。 11 月 16 日,世界工会联合会亚澳会议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和第一次会议主席,刘少奇在开幕 词中大力宣扬中国革命的经验,并总结说,开展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基本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毛泽东的道路”,也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不可避免的道路”⑧。刘少奇 4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斯大林致科瓦廖夫电,1949 年 5 月 26 日,АПРФ,ф. 45,оп. 1,д. 331,л. 73—75。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见 Батюк В. План Баруха и СССР∥ Институт Всеобщей Истории РАН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новые подходы,новые 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 ИВИ РАН,1995,c. 85—98; 赵学功: 《美国对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应》,《历史教学》2010 年第 10 期,第 50—52 页。 V. M. Zubok,“Stalin and the Nuclear Age”,in J. L. Gaddis,P. H. Gordon and E. R May( eds. ) ,Cold War Statesmen Confront the Bomb: Nuclear Diplomacy since 1945,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 58—61; 《人民日报》1949 年 9 月 26 日第 1 版。 Thomas B. Cochran,William M. Arkin,Robert S. Norris,and Jeffrey I. Sands,Nuclear Weapons Databook,Volume IV: Soviet Nuclear Weapons,New York: Harper & Row,Ballinger Division,1989,pp. 7—10. 详见沈志华: 《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俄罗斯研究》2010 年第 1 期,第 11—30 页。 《人民日报》1949 年 10 月 9 日第 3 版。 见 Правда,5 октября 1949г。 《人民日报》1949 年 11 月 17 日第 1 版,11 月 22 日第 1 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