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4期 凌瑞良.等:中国物理学前辈胡刚复 49 被耽误了,我肚子饿得发慌,也只好耐心听着.天黑 4胡刚复的浓浓师生情 了,办公室里没有灯,他依然娓娓而谈.胡刚复先生 是开创我国物理学的元老,1936年随竺可桢校长来 胡先生平时爱生如子,对优秀学生,他更是倍加 浙大后,是校长最得力的助手,每次迁校都由他提出 爱护和关心.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原 周密方案.像我这样一个没有活动能力而又幼稚的 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低年级生,随便问他一个问题,竟得到了如此详尽的 副委员长严济慈先生(1901一1996年)是胡刚复先 回答,不久,在校门口我看见他同一个校工站在路上 生在南京高师的早期学生.他俩的师生关系可算非 长谈.这种真挚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和浙大传统的 同一般.严先生是浙江东阳县下湖严村人,1918年 求是校风,陶冶着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这一事例 夏天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南京高等师范,是 足以说明胡刚复先生待人接物丝毫没有什么“大 1923年东南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在校长达5年.这 家”、“老师的味道.他治学严谨但又真诚朴实,平 段时间胡刚复正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任教授,并兼 易近人,与他相处,如接春风,同他交谈,如话家常. 任中国科学社图书馆馆长.严先生在大学未毕业前 他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治学、为人的榜样,不 就由印书馆正式出版他编著的《初中算术和《几何 愧为物理教育科研的一代宗师. 证题法两本书,平时喜爱阅读看书,受胡先生的信 1946年胡刚复先生被委派率学生前往英国学习 任,也经常出入图书馆,帮助整理图书,编目分类,还 雷达技术.为我国培养第一批雷达高技术人才.在英 受教师委托代为《科学》月刊审稿件.那时,杨铨、何 国期间,他每周均到剑桥大学听课,听微波原理和听 鲁先生也住在图书馆附近5),他们经常来馆里与胡 他以前在哈佛未正规学过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 刚复先生一起研究社务与教学.严先生有机会向他 们求教,受益匪浅.1923年当严先生刚刚毕业时,就 计力学等课程.1936年严重伤寒症给胡先生带来的后 遗症是耳朵失聪,在战后冬天无取暖条件的英国更为 破例地被中国科学社接受为正式社员.之所以说是 破例是当时有规定,凡是未出国留学人员加入中国 加重,胡先生只能每次座在第一排方能勉强听见. 科学社的,只能称“仲社员”其实,当初胡刚复早己 1948年他还借道美国,考察了美国的战后科学研究, 赏识这位勤奋好学,聪颖过人的青年学生了.严济慈 特别是核物理、高能物理的进展.1948年11月回到杭 绝对是个科研苗子,就是家庭贫困.为支持他毕业后 州,他便和竺可桢一起到达上海,坚决抵制当局要他 出国深造,胡刚复与熊庆来、何鲁和段调元先生共同 们把浙大撤到台湾去的安排,从而得以留在祖国大 资助严济慈赴法国留学116.1923年秋天,严济慈 陆 赴法留学前,胡刚复、何鲁、杨铨等先生还在中国科 1950年,上海大同大学解体,他辞去大同大学 学社为其设宴送行,以示鼓励 校长和浙江大学的教职,应茅以升之聘去唐山交通 1923年暑假去法国留学之前,严济慈与东南大学 大学和北洋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他被聘为 第一个才貌出众的女学生张宗英订婚.订婚仪式是在 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在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期 秦淮河边一家餐馆举行的,请了两桌客人,介绍人是 间,教授过光学、近代物理、X射线金属学等多门课 胡刚复、何鲁先生,张之高教授代表严济慈的父辈,有 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好不甚熟悉的金属学 20多位知名教授出席1.1927年11月11日,严济慈 课,1954年他虽己年逾花甲,还仍每周乘火车从天 从法国学成回到上海,与张宗英女士结婚,证婚人是 津到北京大学去听国内金属物理学家新开设的金属 李石曾、郑洪年,男方介绍人是严济慈的恩师胡刚复 物理学课.教课者是一位青年教师,胡先生却坐在后 和何鲁,女方介绍人是陈中凡和胡肖石 排,戴了助听器认真听讲,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耻 除严济慈先生外还有一位吴有训先生,他与胡 下问的好学精神实为后辈的楷模 刚复先生的师生情谊可称得上经久不谕.吴有训先 胡刚复先生生活简朴,衣食从不讲究,但嗜好读 生(1897一1977年)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近 书.胡刚复先生自1918年回国起至解放前后,一直 代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的 在上海大同大学兼职教书并当系主任,任理学院院 创始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 长直至做校长,因为大同大学经费短缺,胡先生32 究事业的组织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学部委 年如一日在大同大学教书始终不拿工资,这种美德 员院士人.吴先生1916年7月于江西南昌第二中学 鲜为人知,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学习,不久就有 C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 4期 凌瑞良 ,等 :中国物理学前辈 ———胡刚复 49 被耽误了 ,我肚子饿得发慌 ,也只好耐心听着. 天黑 了 ,办公室里没有灯 ,他依然娓娓而谈. 胡刚复先生 是开创我国物理学的元老 , 1936年随竺可桢校长来 浙大后 ,是校长最得力的助手 ,每次迁校都由他提出 周密方案. 像我这样一个没有活动能力而又幼稚的 低年级生 ,随便问他一个问题 ,竟得到了如此详尽的 回答 ,不久 ,在校门口我看见他同一个校工站在路上 长谈. 这种真挚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 ,和浙大传统的 ‘求是 ’校风 ,陶冶着我们这些青年学生 ”. 这一事例 足以说明胡刚复先生待人接物丝毫没有什么“大 家 ”、“老师 ”的味道. 他治学严谨但又真诚朴实 ,平 易近人 ,与他相处 ,如接春风 ,同他交谈 ,如话家常. 他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治学、为人的榜样 ,不 愧为物理教育科研的一代宗师. 1946年胡刚复先生被委派率学生前往英国学习 雷达技术,为我国培养第一批雷达高技术人才. 在英 国期间,他每周均到剑桥大学听课,听微波原理和听 他以前在哈佛未正规学过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 计力学等课程. 1936年严重伤寒症给胡先生带来的后 遗症是耳朵失聪 ,在战后冬天无取暖条件的英国更为 加重,胡先生只能每次座在第一排方能勉强听见. 1948年他还借道美国 ,考察了美国的战后科学研究, 特别是核物理、高能物理的进展. 1948年 11月回到杭 州,他便和竺可桢一起到达上海,坚决抵制当局要他 们把浙大撤到台湾去的安排,从而得以留在祖国大 陆. 1950年 ,上海大同大学解体 ,他辞去大同大学 校长和浙江大学的教职 ,应茅以升之聘去唐山交通 大学和北洋大学任教. 1952年院系调整 ,他被聘为 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 他在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期 间 ,教授过光学、近代物理、X射线金属学等多门课 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好不甚熟悉的金属学 课 , 1954年他虽已年逾花甲 ,还仍每周乘火车从天 津到北京大学去听国内金属物理学家新开设的金属 物理学课. 教课者是一位青年教师 ,胡先生却坐在后 排 ,戴了助听器认真听讲 ,这种活到老学到老 ,不耻 下问的好学精神实为后辈的楷模. 胡刚复先生生活简朴 ,衣食从不讲究 ,但嗜好读 书. 胡刚复先生自 1918年回国起至解放前后 ,一直 在上海大同大学兼职教书并当系主任 ,任理学院院 长直至做校长 ,因为大同大学经费短缺 ,胡先生 32 年如一日在大同大学教书始终不拿工资. 这种美德 鲜为人知 ,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4 胡刚复的浓浓师生情 胡先生平时爱生如子 ,对优秀学生 ,他更是倍加 爱护和关心. 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原 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严济慈先生 ( 1901—1996年 )是胡刚复先 生在南京高师的早期学生. 他俩的师生关系可算非 同一般. 严先生是浙江东阳县下湖严村人 , 1918年 夏天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南京高等师范 ,是 1923年东南大学第一届毕业生 ,在校长达 5年. 这 段时间胡刚复正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任教授 ,并兼 任中国科学社图书馆馆长. 严先生在大学未毕业前 就由印书馆正式出版他编著的《初中算术 》和《几何 证题法 》两本书 ,平时喜爱阅读看书 ,受胡先生的信 任 ,也经常出入图书馆 ,帮助整理图书 ,编目分类 ,还 受教师委托代为《科学 》月刊审稿件. 那时 ,杨铨、何 鲁先生也住在图书馆附近 [ 15 ] ,他们经常来馆里与胡 刚复先生一起研究社务与教学. 严先生有机会向他 们求教 ,受益匪浅. 1923年当严先生刚刚毕业时 ,就 破例地被中国科学社接受为正式社员. 之所以说是 破例是当时有规定 ,凡是未出国留学人员加入中国 科学社的 ,只能称“仲社员 ”. 其实 ,当初胡刚复早已 赏识这位勤奋好学 ,聪颖过人的青年学生了. 严济慈 绝对是个科研苗子 ,就是家庭贫困. 为支持他毕业后 出国深造 ,胡刚复与熊庆来、何鲁和段调元先生共同 资助严济慈赴法国留学 [ 15, 16 ] . 1923年秋天 ,严济慈 赴法留学前 ,胡刚复、何鲁、杨铨等先生还在中国科 学社为其设宴送行 ,以示鼓励. 1923年暑假去法国留学之前 ,严济慈与东南大学 第一个才貌出众的女学生张宗英订婚. 订婚仪式是在 秦淮河边一家餐馆举行的,请了两桌客人 ,介绍人是 胡刚复、何鲁先生 ,张之高教授代表严济慈的父辈,有 20多位知名教授出席 [15 ] . 1927年 11月 11日,严济慈 从法国学成回到上海,与张宗英女士结婚 ,证婚人是 李石曾、郑洪年 ,男方介绍人是严济慈的恩师胡刚复 和何鲁 ,女方介绍人是陈中凡和胡肖石. 除严济慈先生外还有一位吴有训先生 ,他与胡 刚复先生的师生情谊可称得上经久不谕. 吴有训先 生 (1897—1977年 )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 ,中国近 代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国物理学会的 创始者之一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 究事业的组织者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学部委 员 (院士 ). 吴先生 1916年 7月于江西南昌第二中学 毕业 ,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学习 ,不久就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