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8 大学物 理 第28卷 者,使当时的厦门大学立时名声大振) 予实验技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32注重实验室建设,开中国大学课堂实验教学的 33一线执教,治学严谨,教学民主 先河 胡刚复先生1918年刚到南京高等师范任教时,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学,必须有实验方能培养 全系仅有他一个教授,理论讲课带实验全由他一人 出真正的物理学家.这是胡刚复先生坚定不移的信 承担.除在南京上课外,他还在上海几所大学兼课 念.然而物理学自晚清引进我国之后,教师在课堂上 每周一直是3天在南京授课,3天在上海授课.当时 只是宣读英文讲义,学生照本背诵,大学和中学均无 他的家眷一直居住上海,在南京期间便独自住在南 物理实验室.始自1918年,胡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 京成贤街文德里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内,因为当时胡 学堂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开了中国大学 先生是中国科学社理事和图书馆馆长,此图书馆也 课堂实验教学的先河.故从某种意义上讲,胡刚复先 是胡先生和其他若干社友精心建立的.图书馆所收 生是第一个真正把物理学引入中国的物理学先辈. 藏的国外科技书刊远超过当时国内几所著名的大 据老校友回忆,南京高等师范和他兼职的上海大同 学.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也有胡先生的特点.钱临照 大学早在1920年己有供学生使用的很好的物理实 先生回忆说:“二十年代我在上海大同大学听胡先生 验室.胡先生在大同大学所创建的近代物理实验室 的课,胡先生一面讲课一面在黑板上推导公式,有时 因受到南通市实业家张骞父子的捐助,当时己有迈 遇到错误,他就另改思路,重新推导,并讲明为什么 克耳孙干涉仪、密立根油滴仪等,其设备的先进性和 出现错误,又为什么现在正确了.” 丰富程度是国内私立大学中独一无二的.1923年12 胡先生另一个讲课特色是理论课上善于穿插物 月12日半夜,南京高等师范理化楼失火,物理实验 理学史,讲述某一新基本物理概念或理论时,他总舍 仪器全部烧毁.胡刚复先生当天奔走京沪两地,甚至 得化一定时间向学生介绍新概念或理论产生的历史 中途在苏州下车,从大同大学、东吴大学借得实验仪 线索和科学大师们的创造思路.这不仅向学生灌输 器和教具,赶回南京授课,使学生的实验没有耽误. 科学知识,还教给他们科学研究方法,启发他们创造 胡刚复先生在建好南京高师和大同大学物理实验室 性思维 的同时,还克尽所能不遗余力协助清华大学筹建物 胡刚复先生事业性强,事必躬亲而严格认真.在 理实验室.胡刚复先生上实验课时并不是让学生照 浙江大学任文理学院院长期间,他还特意为理科各 教材上的安排行事,而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或 系学生开设了一门高等物理课程,以加深本系和 校检、修理仪器部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边动脑边动 外系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边缘学科的 手的能力,将课堂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 兴趣.待浙大迁至贵州遵义后胡先生建言学校,宣布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据 实行“导师制”,要求每个学生自己选定任何一位教 钱临照先生回忆):“有一次胡先生要我测量一根铁 授为导师,导师要经常找他的学生谈话,从治学、做 丝的磁滞回线,他要我选择一只适当的纸筒,给我一 人等方面给以指导 些纱包导线,要我自己计算在那只纸筒上绕多少圈 胡刚复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在通才教育和因 才能得到需要的磁场强度.又有一次胡先生竞然要 材施教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基础理论和实验训练,并 我把一只有毛病的墙式电流计修理好了之后再用它 要求教师开好基础课和反映科学前沿的课程.他对 来作实验.有时得出的实验结果和书本的答案不一 工科师生一贯强调要有坚强的理科根底.他要求学 致,胡先生要我们讨论其原因.说实话,这些要求对 生选课时直接到他那里去签字,用这种方法指导学 学生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学生费时固然多了 生按个人志趣、特长和优缺点作出最佳选择,以提高 一些,但从中的得益是匪浅的.胡先生认为要培养一 学习效果或作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提问 名物理学家包括理论物理学家)就必须让他们在 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解答时往往旁及学习方 学习期间就接受扎实的实验训练,使其具有科学的 法、选课方向以及对待学问和生活的态度等等,常常 素养.在实验教学中胡先生还严格禁止学生伪造实 历数小时不知疲倦.据许良英先生回忆:哪是我 验数据 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拿着选课单到院长办公室请 1988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和其他3 胡刚复先生签字,顺便问他一句:听说又要准备迁 位物理学界前辈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特设立胡校了,是否事实?'他一连不停地同我讲了3个多小 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物理学奖,胡刚复奖授 时,从下午四五点一直讲到八点左右,吃晚饭时间都 C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48 大 学 物 理 第 28卷 者 ,使当时的厦门大学立时名声大振 [ 13 ] . 3. 2 注重实验室建设 ,开中国大学课堂实验教学的 先河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学 ,必须有实验方能培养 出真正的物理学家. 这是胡刚复先生坚定不移的信 念. 然而物理学自晚清引进我国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 只是宣读英文讲义 ,学生照本背诵 ,大学和中学均无 物理实验室. 始自 1918年 ,胡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 学堂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 ,开了中国大学 课堂实验教学的先河. 故从某种意义上讲 ,胡刚复先 生是第一个真正把物理学引入中国的物理学先辈. 据老校友回忆 ,南京高等师范和他兼职的上海大同 大学早在 1920年已有供学生使用的很好的物理实 验室. 胡先生在大同大学所创建的近代物理实验室 因受到南通市实业家张骞父子的捐助 ,当时已有迈 克耳孙干涉仪、密立根油滴仪等 ,其设备的先进性和 丰富程度是国内私立大学中独一无二的. 1923年 12 月 12日半夜 ,南京高等师范理化楼失火 ,物理实验 仪器全部烧毁. 胡刚复先生当天奔走京沪两地 ,甚至 中途在苏州下车 ,从大同大学、东吴大学借得实验仪 器和教具 ,赶回南京授课 ,使学生的实验没有耽误. 胡刚复先生在建好南京高师和大同大学物理实验室 的同时 ,还克尽所能不遗余力协助清华大学筹建物 理实验室. 胡刚复先生上实验课时并不是让学生照 教材上的安排行事 ,而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或 校检、修理仪器部件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边动脑边动 手的能力 ,将课堂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 ,从而有效地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 钱临照先生回忆 [ 1 ] :“有一次胡先生要我测量一根铁 丝的磁滞回线 ,他要我选择一只适当的纸筒 ,给我一 些纱包导线 ,要我自己计算在那只纸筒上绕多少圈 才能得到需要的磁场强度. 又有一次胡先生竟然要 我把一只有毛病的墙式电流计修理好了之后再用它 来作实验. 有时得出的实验结果和书本的答案不一 致 ,胡先生要我们讨论其原因. ”说实话 ,这些要求对 学生而言 ,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学生费时固然多了 一些 ,但从中的得益是匪浅的. 胡先生认为要培养一 名物理学家 (包括理论物理学家 )就必须让他们在 学习期间就接受扎实的实验训练 ,使其具有科学的 素养. 在实验教学中胡先生还严格禁止学生伪造实 验数据. 1988年 ,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和其他 3 位物理学界前辈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 ,特设立胡 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物理学奖 ,胡刚复奖授 予实验技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3. 3 一线执教 ,治学严谨 ,教学民主 胡刚复先生 1918年刚到南京高等师范任教时 , 全系仅有他一个教授 ,理论讲课带实验全由他一人 承担. 除在南京上课外 ,他还在上海几所大学兼课 , 每周一直是 3天在南京授课 , 3天在上海授课. 当时 他的家眷一直居住上海 ,在南京期间便独自住在南 京成贤街文德里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内 ,因为当时胡 先生是中国科学社理事和图书馆馆长 ,此图书馆也 是胡先生和其他若干社友精心建立的. 图书馆所收 藏的国外科技书刊远超过当时国内几所著名的大 学.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 ,也有胡先生的特点. 钱临照 先生回忆说 :“二十年代我在上海大同大学听胡先生 的课 ,胡先生一面讲课一面在黑板上推导公式 ,有时 遇到错误 ,他就另改思路 ,重新推导 ,并讲明为什么 出现错误 ,又为什么现在正确了. ” 胡先生另一个讲课特色是理论课上善于穿插物 理学史 ,讲述某一新基本物理概念或理论时 ,他总舍 得化一定时间向学生介绍新概念或理论产生的历史 线索和科学大师们的创造思路. 这不仅向学生灌输 科学知识 ,还教给他们科学研究方法 ,启发他们创造 性思维. 胡刚复先生事业性强 ,事必躬亲而严格认真. 在 浙江大学任文理学院院长期间 ,他还特意为理科各 系学生开设了一门“高等物理 ”课程 ,以加深本系和 外系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边缘学科的 兴趣. 待浙大迁至贵州遵义后胡先生建言学校 ,宣布 实行“导师制 ”,要求每个学生自己选定任何一位教 授为导师 ,导师要经常找他的学生谈话 ,从治学、做 人等方面给以指导. 胡刚复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在通才教育和因 材施教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基础理论和实验训练 ,并 要求教师开好基础课和反映科学前沿的课程. 他对 工科师生一贯强调要有坚强的理科根底. 他要求学 生选课时直接到他那里去签字 ,用这种方法指导学 生按个人志趣、特长和优缺点作出最佳选择 ,以提高 学习效果或作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学生在课外提问 时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 解答时往往旁及学习方 法、选课方向以及对待学问和生活的态度等等 ,常常 历数小时不知疲倦. 据许良英先生回忆 [ 14 ] :“那是我 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 ,拿着选课单到院长办公室请 胡刚复先生签字 ,顺便问他一句 :‘听说又要准备迁 校了 ,是否事实 ?’他一连不停地同我讲了 3个多小 时 ,从下午四五点一直讲到八点左右 ,吃晚饭时间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