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节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作者深刻全面地描写了一个贵族 大家庭的没落。作为以家庭为核心的小说,《红楼梦》较此前的同类小说如《金瓶梅》等有 极大的发展。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了贵族大家庭没落的原因与表现,其中 最严重的是所谓“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无论是贾政、贾赦、贾敬等人的昏聩,还是贾珍、 贾琏以及贾蓉等人的荒淫,或是贾宝玉的率性而为,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都不能承担起“于 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秦可卿语)。而在“富而好礼”的掩饰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尖 锐、复杂矛盾,又昭示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哲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强烈的同情,描写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宝玉 鄙弃世俗与传统观念,不愿秉承父辈旨意,走求取功名之路,这使得他从心底里亲近与功名 无缘的女性,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黛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一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情 追求,难以有美满的结局。相比之下,宝钗的世俗更多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后四十回描写 黛玉的早逝、宝玉的出家和宝钗的独守空房,完成了宝、黛、钗的悲剧命运。不过,从曹雪 芹的命意来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是一种对现实更为彻底的否定 第三节艺术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旨写情,揭 示人物内心世界;二,真实而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三,整体结构的严密、精巧与情节安排 的灵活多样;四,高超的语言艺术:五,浓郁的抒情意味。 第七章传统文体的新发展 清代是诗、词、文全面丰收的时代。虽然这些文体在清代以前早已成型,并出现过创作 的高峰,但清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更为细致、精巧的笔法,将上述文体运用得得心应手 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体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诗学四派 清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诗学主张与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二节词的演进 词至到清代,已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一种与诗并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清前期的 陈维崧、朱彝尊等人为清词奠定了超越元、明的基础,而纳兰性德则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 来,一人而已”。他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闲愁,风格却不纤弱,其中融入了对人生的体 悟,较之前人同类作品有所开拓。张惠言则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发展第二节 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作者深刻全面地描写了一个贵族 大家庭的没落。作为以家庭为核心的小说,《红楼梦》较此前的同类小说如《金瓶梅》等有 极大的发展。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了贵族大家庭没落的原因与表现,其中 最严重的是所谓“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无论是贾政、贾赦、贾敬等人的昏聩,还是贾珍、 贾琏以及贾蓉等人的荒淫,或是贾宝玉的率性而为,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都不能承担起“于 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秦可卿语)。而在“富而好礼”的掩饰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尖 锐、复杂矛盾,又昭示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哲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强烈的同情,描写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宝玉 鄙弃世俗与传统观念,不愿秉承父辈旨意,走求取功名之路,这使得他从心底里亲近与功名 无缘的女性,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黛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一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情 追求,难以有美满的结局。相比之下,宝钗的世俗更多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后四十回描写 黛玉的早逝、宝玉的出家和宝钗的独守空房,完成了宝、黛、钗的悲剧命运。不过,从曹雪 芹的命意来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是一种对现实更为彻底的否定。 第三节 艺术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旨写情,揭 示人物内心世界;二,真实而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三,整体结构的严密、精巧与情节安排 的灵活多样;四,高超的语言艺术;五,浓郁的抒情意味。 第七章 传统文体的新发展 清代是诗、词、文全面丰收的时代。虽然这些文体在清代以前早已成型,并出现过创作 的高峰,但清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更为细致、精巧的笔法,将上述文体运用得得心应手, 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体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诗学四派 清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诗学主张与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二节 词的演进 词至到清代,已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一种与诗并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清前期的 陈维崧、朱彝尊等人为清词奠定了超越元、明的基础,而纳兰性德则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 来,一人而已”。他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闲愁,风格却不纤弱,其中融入了对人生的体 悟,较之前人同类作品有所开拓。张惠言则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发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