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演进 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第一节政治与文学 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 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 彩大大强化了。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 的真实性、时效性。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第二节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 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 充分的反映。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 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作 品 第三节走向近代化 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近代 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 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 为一种时代要求 第二章清代戏曲 继元杂剧、明传奇之后,清代戏曲在戏曲发展史又有了新的特点,戏曲体制更加完善, 文人化的倾向也有所加强。与此同时,戏曲在民间也孕育着新的变化,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 的各种地方戏 第一节《长生殿》 《长生殿》是传统的李、杨题材的新发展。李、杨题材具有新奇性和丰富性,历代作家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演进 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第一节 政治与文学 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 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 彩大大强化了。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 的真实性、时效性。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第二节 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 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 充分的反映。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 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作 品。 第三节 走向近代化 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近代 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 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 为一种时代要求。 第二章 清代戏曲 继元杂剧、明传奇之后,清代戏曲在戏曲发展史又有了新的特点,戏曲体制更加完善, 文人化的倾向也有所加强。与此同时,戏曲在民间也孕育着新的变化,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 的各种地方戏。 第一节《长生殿》 《长生殿》是传统的李、杨题材的新发展。李、杨题材具有新奇性和丰富性,历代作家
对这一题材的处理,回避与增饰兼而有之,《长生殿》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突出“至情”和 “兴亡”的主题,赋予了这一题材新的艺术生命。其中《密誓》、《惊变》、《哭像》、《弹词》 等出,脍炙人口。 第二节《桃花扇》 《桃花扇》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描写了南明王朝覆灭。作者意在总结历史 兴亡的普遍经验。剧中的李香君富于正义感,是戏曲舞台上少见的女性形象。《却奁》、《骂 筵》等出,表现了她气节和刚烈,也可看出剧本描写人物的高超技巧 第三节花、雅之争 戏曲发展到清中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自明中叶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昆曲,至此开始为更 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戏所取代。昆曲被称为“雅部”,其他地方戏被称为“花部”。地方戏与 昆曲的争胜过程则被前人描述为花、雅之争。京剧的形成是戏曲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但昆曲 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许多地方戏的剧目也可以在昆曲中找到他们的祖本。 第三章中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白话小说在清代有了新的发展,中短篇小说的既适应的文化市场的需求,也为《儒林外 史》、《红楼梦》等作品的出现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第一节体制与创作特点 白话小说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已有成熟,并在文体、题材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 流派,但随着白话小说广泛地为文人小说家所创作,在体制与创作特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 变化,如短篇小说的章回化,中篇小说的广为流行,叙述风格与角度的灵活多变等 第二节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是清初小说的一个热门题材,从思想上看,它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晚明倡 导真情的文学的折衷,艺术结构虽然较为简单,但笔法的精致也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有 意义的尝试,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值得一读,如《玉娇梨》、《好逑传》等。 第三节李渔的小说 李渔是清初一位很有个性的小说家,他在明清易代尘埃落定后,迅速选择了一条带有职 业化特点的通俗文艺家的生活方式,大量从事小说、戏曲及其他畅销书的编印发行。他的作
对这一题材的处理,回避与增饰兼而有之,《长生殿》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突出“至情”和 “兴亡”的主题,赋予了这一题材新的艺术生命。其中《密誓》、《惊变》、《哭像》、《弹词》 等出,脍炙人口。 第二节《桃花扇》 《桃花扇》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描写了南明王朝覆灭。作者意在总结历史 兴亡的普遍经验。剧中的李香君富于正义感,是戏曲舞台上少见的女性形象。《却奁》、《骂 筵》等出,表现了她气节和刚烈,也可看出剧本描写人物的高超技巧。 第三节 花、雅之争 戏曲发展到清中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自明中叶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昆曲,至此开始为更 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戏所取代。昆曲被称为“雅部”,其他地方戏被称为“花部”。地方戏与 昆曲的争胜过程则被前人描述为花、雅之争。京剧的形成是戏曲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但昆曲 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许多地方戏的剧目也可以在昆曲中找到他们的祖本。 第三章 中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白话小说在清代有了新的发展,中短篇小说的既适应的文化市场的需求,也为《儒林外 史》、《红楼梦》等作品的出现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第一节 体制与创作特点 白话小说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已有成熟,并在文体、题材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 流派,但随着白话小说广泛地为文人小说家所创作,在体制与创作特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 变化,如短篇小说的章回化,中篇小说的广为流行,叙述风格与角度的灵活多变等。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是清初小说的一个热门题材,从思想上看,它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晚明倡 导真情的文学的折衷,艺术结构虽然较为简单,但笔法的精致也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有 意义的尝试,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值得一读,如《玉娇梨》、《好逑传》等。 第三节 李渔的小说 李渔是清初一位很有个性的小说家,他在明清易代尘埃落定后,迅速选择了一条带有职 业化特点的通俗文艺家的生活方式,大量从事小说、戏曲及其他畅销书的编印发行。他的作
品充满喜剧色彩,追求一种通脱自然、轻松诙谐的思想情趣与艺术风格 第四章《聊斋志异》 文言小说在唐传奇之后,虽代有创作,续有发展,但其光芒为同时白话小说所掩。《聊 斋志异》的问世,带来了文言小说的中兴。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 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周旋于市井间 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 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节丰富的内容 《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 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 匠心独运的创作 《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杈势者的 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 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 《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 求和美好的爱情 第三节艺术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 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 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 第五章《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中心,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小说史上还从未出现过 因此,如何处理这样一个没有剧烈情节冲突的题材,从结构、人物、描写、语言等各方面, 对小说家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品充满喜剧色彩,追求一种通脱自然、轻松诙谐的思想情趣与艺术风格。 第四章 《聊斋志异》 文言小说在唐传奇之后,虽代有创作,续有发展,但其光芒为同时白话小说所掩。《聊 斋志异》的问世,带来了文言小说的中兴。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 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周旋于市井间 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 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节 丰富的内容 《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 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 匠心独运的创作。 《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权势者的 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 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 《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 求和美好的爱情。 第三节 艺术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 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 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 第五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中心,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小说史上还从未出现过。 因此,如何处理这样一个没有剧烈情节冲突的题材,从结构、人物、描写、语言等各方面, 对小说家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基础 “五十年中家门鼎盛”的祖上荣耀与“乡里传为子弟戒”的现实压力,使在科举道路上 不得志的吴敬梓精神极为痛苦,移家南京,接触了更广泛的社会面,特别是知识人群,为他 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第二节儒林命运的历史反思 文人作为叙事者,不再盲从上层意识形态,与世俗文化心理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为了 突出儒林人物的精神状态,作品以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 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同时又广泛涉及了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作者的描写既有现实依据, 又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思考,使《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超越了一般的世情小说,而表现出 种全面总结历史文化的意识。 第三节讽刺艺术和情节结构 《儒林外史》以前的小说,也时有讽刺描写,但象《儒林外史》这样,以讽刺作为全书 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故事情节的淡化,是《儒林外史》的特点之一,也反映了一向重视情节离奇、巧合的中 国古代小说在审美特点上的新变化 《儒林外史》在结构虽无情节主干,但分散的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仍然前后呼应和 衔接。思想的内在统一保证了作品的“形散神不散”,而散点透视式的描写,又更加自由灵 活地展开了流转、开阔的社会场景 第六章《红楼梦》 《红楼梦》是小说史上的高峰。这一高峰是曹雪芹创造的结果,也是二百多年来无数读 者通过不断的接受认识共同塑造的结果 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及情节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已经是“新红学”以来的 考证研究所证明了共识。关键是与此相关的对小说性质的认识,《红楼梦》当然不是曹雪芹 简单的“自叙传”,但在这部小说中,作家的经历与感受却有着比以往任何一部古代小说更 重要的联系。它强化作品的现实性与情感力度,而曹雪芹不以“奇书”自诩,既强调“按迹 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又着意“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创作理念,更使 《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思维的新高度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基础 “五十年中家门鼎盛”的祖上荣耀与“乡里传为子弟戒”的现实压力,使在科举道路上 不得志的吴敬梓精神极为痛苦,移家南京,接触了更广泛的社会面,特别是知识人群,为他 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第二节 儒林命运的历史反思 文人作为叙事者,不再盲从上层意识形态,与世俗文化心理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为了 突出儒林人物的精神状态,作品以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 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同时又广泛涉及了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作者的描写既有现实依据, 又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思考,使《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超越了一般的世情小说,而表现出一 种全面总结历史文化的意识。 第三节 讽刺艺术和情节结构 《儒林外史》以前的小说,也时有讽刺描写,但象《儒林外史》这样,以讽刺作为全书 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故事情节的淡化,是《儒林外史》的特点之一,也反映了一向重视情节离奇、巧合的中 国古代小说在审美特点上的新变化。 《儒林外史》在结构虽无情节主干,但分散的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仍然前后呼应和 衔接。思想的内在统一保证了作品的“形散神不散”,而散点透视式的描写,又更加自由灵 活地展开了流转、开阔的社会场景。 第六章 《红楼梦》 《红楼梦》是小说史上的高峰。这一高峰是曹雪芹创造的结果,也是二百多年来无数读 者通过不断的接受认识共同塑造的结果。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及情节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已经是“新红学”以来的 考证研究所证明了共识。关键是与此相关的对小说性质的认识,《红楼梦》当然不是曹雪芹 简单的“自叙传”,但在这部小说中,作家的经历与感受却有着比以往任何一部古代小说更 重要的联系。它强化作品的现实性与情感力度,而曹雪芹不以“奇书”自诩,既强调“按迹 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又着意“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创作理念,更使 《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思维的新高度
第二节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作者深刻全面地描写了一个贵族 大家庭的没落。作为以家庭为核心的小说,《红楼梦》较此前的同类小说如《金瓶梅》等有 极大的发展。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了贵族大家庭没落的原因与表现,其中 最严重的是所谓“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无论是贾政、贾赦、贾敬等人的昏聩,还是贾珍、 贾琏以及贾蓉等人的荒淫,或是贾宝玉的率性而为,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都不能承担起“于 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秦可卿语)。而在“富而好礼”的掩饰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尖 锐、复杂矛盾,又昭示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哲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强烈的同情,描写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宝玉 鄙弃世俗与传统观念,不愿秉承父辈旨意,走求取功名之路,这使得他从心底里亲近与功名 无缘的女性,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黛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一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情 追求,难以有美满的结局。相比之下,宝钗的世俗更多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后四十回描写 黛玉的早逝、宝玉的出家和宝钗的独守空房,完成了宝、黛、钗的悲剧命运。不过,从曹雪 芹的命意来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是一种对现实更为彻底的否定 第三节艺术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旨写情,揭 示人物内心世界;二,真实而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三,整体结构的严密、精巧与情节安排 的灵活多样;四,高超的语言艺术:五,浓郁的抒情意味。 第七章传统文体的新发展 清代是诗、词、文全面丰收的时代。虽然这些文体在清代以前早已成型,并出现过创作 的高峰,但清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更为细致、精巧的笔法,将上述文体运用得得心应手 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体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诗学四派 清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诗学主张与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二节词的演进 词至到清代,已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一种与诗并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清前期的 陈维崧、朱彝尊等人为清词奠定了超越元、明的基础,而纳兰性德则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 来,一人而已”。他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闲愁,风格却不纤弱,其中融入了对人生的体 悟,较之前人同类作品有所开拓。张惠言则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发展
第二节 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作者深刻全面地描写了一个贵族 大家庭的没落。作为以家庭为核心的小说,《红楼梦》较此前的同类小说如《金瓶梅》等有 极大的发展。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了贵族大家庭没落的原因与表现,其中 最严重的是所谓“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无论是贾政、贾赦、贾敬等人的昏聩,还是贾珍、 贾琏以及贾蓉等人的荒淫,或是贾宝玉的率性而为,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都不能承担起“于 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秦可卿语)。而在“富而好礼”的掩饰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尖 锐、复杂矛盾,又昭示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哲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强烈的同情,描写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宝玉 鄙弃世俗与传统观念,不愿秉承父辈旨意,走求取功名之路,这使得他从心底里亲近与功名 无缘的女性,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黛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一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情 追求,难以有美满的结局。相比之下,宝钗的世俗更多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后四十回描写 黛玉的早逝、宝玉的出家和宝钗的独守空房,完成了宝、黛、钗的悲剧命运。不过,从曹雪 芹的命意来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是一种对现实更为彻底的否定。 第三节 艺术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旨写情,揭 示人物内心世界;二,真实而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三,整体结构的严密、精巧与情节安排 的灵活多样;四,高超的语言艺术;五,浓郁的抒情意味。 第七章 传统文体的新发展 清代是诗、词、文全面丰收的时代。虽然这些文体在清代以前早已成型,并出现过创作 的高峰,但清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更为细致、精巧的笔法,将上述文体运用得得心应手, 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体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诗学四派 清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诗学主张与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二节 词的演进 词至到清代,已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一种与诗并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清前期的 陈维崧、朱彝尊等人为清词奠定了超越元、明的基础,而纳兰性德则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 来,一人而已”。他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闲愁,风格却不纤弱,其中融入了对人生的体 悟,较之前人同类作品有所开拓。张惠言则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发展
第三节桐城派 康煕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最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 几与清朝相始终。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他论文最重“义法”,这里所说的“义”即“言有 物”,也就是要有内容;“法”则是“言有序”,也就是指形式技巧。刘大櫆继方苞之后,进 一步论述了文章的作法,着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关系。姚鼐则提出了义理、 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观点。至此,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构建。由于这一理论构建 借鉴了历代古文创作的经验、教训,因此,又是古文理论集大成的表现。 第八章古代文学的转型 近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因此,它必然带有大变动的特点。它在 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始了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是全方位的,即有 思想观念的,又有艺术形式上的。而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彻底,艺术形式上的转型也有 很大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展开了,近代文学因此获得了较以前任何一 个时期都更重要的方向性、过程性意义 第一节龚自珍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虽然距近代社会的大变动还有一段时间,但他无疑己经敏锐地感受到 了大变动的即将到来,或者说,他通过自己对社会敝端的观察与思考,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呼 唤着改革的到来。《已亥杂诗》是龚自珍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有强烈的现 实感 第二节诗界革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 立,热心宣扬新学的夏曾右、梁启超等人,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 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東缚,被称之为“新诗”。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 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 他的诗“吟到中华以外天”,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 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第三节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很重视利用报刊作宣传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康有为主办的《中 外纪闻》,梁启超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这些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 新的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文章的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这就是所谓“新文体”。因为“新文体”以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为代表,所以又称为“新 民体
第三节 桐城派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最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 几与清朝相始终。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他论文最重“义法”,这里所说的“义”即“言有 物”,也就是要有内容;“法”则是“言有序”,也就是指形式技巧。刘大櫆继方苞之后,进 一步论述了文章的作法,着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关系。姚鼐则提出了义理、 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观点。至此,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构建。由于这一理论构建 借鉴了历代古文创作的经验、教训,因此,又是古文理论集大成的表现。 第八章 古代文学的转型 近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因此,它必然带有大变动的特点。它在 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始了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是全方位的,即有 思想观念的,又有艺术形式上的。而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彻底,艺术形式上的转型也有 很大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展开了,近代文学因此获得了较以前任何一 个时期都更重要的方向性、过程性意义。 第一节 龚自珍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虽然距近代社会的大变动还有一段时间,但他无疑已经敏锐地感受到 了大变动的即将到来,或者说,他通过自己对社会敝端的观察与思考,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呼 唤着改革的到来。《已亥杂诗》是龚自珍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有强烈的现 实感。 第二节 诗界革命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 立,热心宣扬新学的夏曾右、梁启超等人,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被称之为“新诗”。1899 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 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 他的诗“吟到中华以外天”,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 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第三节 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很重视利用报刊作宣传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康有为主办的《中 外纪闻》,梁启超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这些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 新的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文章的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这就是所谓“新文体”。因为“新文体”以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为代表,所以又称为“新 民体
梁启超是改良派的领袖之一,大约从1895年开始的10年间,他写了《变法通议》、《少 年中国说》、《说希望》、《新民说》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散文。如《少年中国说》全文充满积 极进取的精神,展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美景,古今中外,纵横议论,思路流畅,半文半白,极 富有感染力。 第四节小说观念的转变与谴责小说 近代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为第一个阶段 这时出现的一些流传较广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等,基本上还是 受此前小说的流波余韵。但其中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海上花列传》就与不久前的 狭邪小说如《花月痕》、《品花宝鉴》等,在题材上虽接近,内涵上却不尽相同,它初步展示 了上海这一发展中的大都市对传统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击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近代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改 良派的兴起,抛弃了以往轻视小说的观点,从理论上高度评价小说的社会作用,提倡小说为 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服务。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 关系》等论文中。在这种誉论的引导下,出现了一大批所谓“新小说”,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 《孽海花》等,这些小说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特别是官场的腐败,所以鲁迅称之为“谴 责小说
梁启超是改良派的领袖之一,大约从 1895 年开始的 10 年间,他写了《变法通议》、《少 年中国说》、《说希望》、《新民说》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散文。如《少年中国说》全文充满积 极进取的精神,展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美景,古今中外,纵横议论,思路流畅,半文半白,极 富有感染力。 第四节 小说观念的转变与谴责小说 近代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为第一个阶段。 这时出现的一些流传较广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等,基本上还是 受此前小说的流波余韵。但其中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海上花列传》就与不久前的 狭邪小说如《花月痕》、《品花宝鉴》等,在题材上虽接近,内涵上却不尽相同,它初步展示 了上海这一发展中的大都市对传统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击。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近代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改 良派的兴起,抛弃了以往轻视小说的观点,从理论上高度评价小说的社会作用,提倡小说为 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服务。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 关系》等论文中。在这种誉论的引导下,出现了一大批所谓“新小说”,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 《孽海花》等,这些小说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特别是官场的腐败,所以鲁迅称之为“谴 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