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 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 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 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 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 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 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 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 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 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 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 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 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 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 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 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 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 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晩 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一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 发展史》) 第二章《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己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 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 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 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 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 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 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 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 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 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 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 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 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 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 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 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 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 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 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 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 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 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 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 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 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 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 发展史》) 第二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 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 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 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 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 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 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 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 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 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 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 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 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 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 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 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 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 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 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 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 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 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 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 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 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 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 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 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 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 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 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 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 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第三章《水浒传》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 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 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 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 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 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 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 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 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三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 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 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 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 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 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 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 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 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器部)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 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 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 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 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 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 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 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 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 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 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 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 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 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 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 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 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 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 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 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 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第四章《西游记》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 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 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 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 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 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 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 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 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 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 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 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第四章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 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 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 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 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 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 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 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 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 ——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 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 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 富性。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 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 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林庚 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 这种童话性。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 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 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 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 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其次,唐代小说中 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 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 有一定代表性 第五章《金瓶梅》 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 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作者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 富性。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 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 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林庚 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 这种童话性。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 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 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 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 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其次,唐代小说中 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 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 有一定代表性。 第五章 《金瓶梅》 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 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作者
“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 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 遍认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 定的。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 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 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象(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其次,象《金 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 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明 人笔记中首先提岀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 能趋于一致。《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 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 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 《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 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 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 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 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此外, 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 弥漫着欲望气息的成人社会,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自然主义的笔调在叙述这个社会的聚散离 合,描述它的短暂的繁华和彻底的毁灭,除了一丝宗教拯救的渺茫希望之外,看不到多少理 想的色彩。在《金瓶梅》中,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都更为 真实、丰满、复杂,一改以往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局面。《金瓶梅》中的人物已经 难以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金瓶梅》又以一种 近似于重复、琐碎的笔法去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过去小说所形成的审美期待和阅读 方式(我们不再可能从中获得阅读《水浒》、《三国》等书时的审美愉悦)。《金瓶梅》所开创 的题材领域与写作方式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 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 遍认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 定的。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 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 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象(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其次,象《金 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 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明 人笔记中首先提出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 能趋于一致。《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 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 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 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一 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 《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 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 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一 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 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此外, 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 弥漫着欲望气息的成人社会,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自然主义的笔调在叙述这个社会的聚散离 合,描述它的短暂的繁华和彻底的毁灭,除了一丝宗教拯救的渺茫希望之外,看不到多少理 想的色彩。在《金瓶梅》中,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都更为 真实、丰满、复杂,一改以往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局面。《金瓶梅》中的人物已经 难以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金瓶梅》又以一种 近似于重复、琐碎的笔法去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过去小说所形成的审美期待和阅读 方式(我们不再可能从中获得阅读《水浒》、《三国》等书时的审美愉悦)。《金瓶梅》所开创 的题材领域与写作方式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 历十一年(公元1583)中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 职,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万历十九年上书议政,被贬 官广东徐闻。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 官归临川。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代表 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 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中后三者均作于弃官归乡以后 汤显祖在思想上先后受到罗汝芳、达观、李贽等人的影响,兼备 老、庄、儒、佛、心学等多种因素。在创作思想上他强调“情”的价值,这正如他在《牡丹 亭》的“题词”中所云:“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 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 二、《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R 牡丹亭》这部戏曲的构思受到魏晋隋唐文言小说中女鬼再生题材的启示,但又融进了 全新的时代内涵——杜丽娘乃是太守之女,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除了每日在闺中刺绣, 她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行动自由。为了使她能够成为知书达理的“贤淑”,父亲便为她请了 位腐儒教授《诗经》。但是这样一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却并不能遏止丽娘青春生命的冲动。在 次偷偷的游园经历中,她看到满园荒颓中的“姹紫嫣红”,不禁油然地感慨自已在孤寂中 虚度的华年(“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回到闺中,便恹恹入梦,却不 料在梦中与一位俊秀的书生相遇,二人欢情缱绻。然而春梦无痕,丽娘从此幽思成疾,以至 抱恨而终。不久之后,那位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竟然来到园中,拾到丽娘临终时留下的画 像,日夜焚香参拜,感动丽娘幽魂降临。二人海誓山盟,更兼宿缘前定,丽娘乃获重生,与 书生结为夫妇。在这个戏剧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礼教的抨击、对人性的尊重正与晚明的时代思
第六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 历十一年(公元 1583)中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 职,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万历十九年上书议政,被贬 官广东徐闻。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 官归临川。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代表 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 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中后三者均作于弃官归乡以后。 汤显祖在思想上先后受到罗汝芳、达观、李贽等人的影响,兼备 老、庄、儒、佛、心学等多种因素。在创作思想上他强调“情”的价值,这正如他在《牡丹 亭》的“题词”中所云:“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 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 二、《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牡丹亭》这部戏曲的构思受到魏晋隋唐文言小说中女鬼再生题材的启示,但又融进了 全新的时代内涵——杜丽娘乃是太守之女,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除了每日在闺中刺绣, 她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行动自由。为了使她能够成为知书达理的“贤淑”,父亲便为她请了一 位腐儒教授《诗经》。但是这样一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却并不能遏止丽娘青春生命的冲动。在 一次偷偷的游园经历中,她看到满园荒颓中的“姹紫嫣红”,不禁油然地感慨自己在孤寂中 虚度的华年(“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回到闺中,便恹恹入梦,却不 料在梦中与一位俊秀的书生相遇,二人欢情缱绻。然而春梦无痕,丽娘从此幽思成疾,以至 抱恨而终。不久之后,那位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竟然来到园中,拾到丽娘临终时留下的画 像,日夜焚香参拜,感动丽娘幽魂降临。二人海誓山盟,更兼宿缘前定,丽娘乃获重生,与 书生结为夫妇。在这个戏剧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礼教的抨击、对人性的尊重正与晚明的时代思
潮相一致。《牡丹亭》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曲辞精致优美,充满了 诗一般的抒情氛围:全剧风格在深沉、含蓄中兼以诙谐、幽默:剧中所涉及的生活面及地域 空间也很开阔,这都使其超出当时的其他剧作而显得卓尔不群。 、《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 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 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 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 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 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第七章明代短篇小说 、短篇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 再加上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可合称“三话”,这三种小说集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 法而较少创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集则有宋懋澄的《九籥集》、《九籥别集》,冯梦龙纂辑的 《情史》,以及朱孟震的《河上楮谈》、《汾上续谈》等。这些集子中虽仍带有前代小说的痕 迹,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如《九籥别集》中的名篇《珠衫》即完全以当时的社会生 活为题材。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小说亦曾从这些文言小说中取材。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仍然 包含不少狐鬼花妖的题材,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清代文言小说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 二、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时期已较为发达,宋代小说家话本中的某些篇目得以保存在 明人所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中,使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白话小说的概貌。到了明代,文人创 作的拟话本大量涌现,标志着这种文体形式的成熟。其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先后编著的“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乃是这类小说的集成。现在一般认为,“三言”中包括了一部分经过改编的宋元话本,此外 基本是明人(包括冯梦龙)的创作。“二拍”中的作品则基本出于凌濛初的个人创作。冯梦 龙对白话小说的关注乃有其明确的“导愚适俗”的主张:“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 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叙)” 这注定“三言”会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但是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带上时代的烙印, 比如对于人的自然情欲的充分尊重,对背离礼教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宽容等“三言 “二拍”中的小说也更加广泛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婚 姻生活。其中的许多作品在叙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蒋兴哥重会 珍珠衫》、《卖油廊独占花魁》即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之外,明末人
潮相一致。《牡丹亭》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曲辞精致优美,充满了 诗一般的抒情氛围;全剧风格在深沉、含蓄中兼以诙谐、幽默;剧中所涉及的生活面及地域 空间也很开阔,这都使其超出当时的其他剧作而显得卓尔不群。 三、《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 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 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 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 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 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第七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短篇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 再加上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可合称“三话”,这三种小说集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 法而较少创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集则有宋懋澄的《九籥集》、《九籥别集》,冯梦龙纂辑的 《情史》,以及朱孟震的《河上楮谈》、《汾上续谈》等。这些集子中虽仍带有前代小说的痕 迹,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如《九籥别集》中的名篇《珠衫》即完全以当时的社会生 活为题材。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小说亦曾从这些文言小说中取材。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仍然 包含不少狐鬼花妖的题材,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清代文言小说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 二、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时期已较为发达,宋代小说家话本中的某些篇目得以保存在 明人所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中,使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白话小说的概貌。到了明代,文人创 作的拟话本大量涌现,标志着这种文体形式的成熟。其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先后编著的“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乃是这类小说的集成。现在一般认为,“三言”中包括了一部分经过改编的宋元话本,此外 基本是明人(包括冯梦龙)的创作。“二拍”中的作品则基本出于凌濛初的个人创作。冯梦 龙对白话小说的关注乃有其明确的“导愚适俗”的主张:“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 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叙)” 这注定“三言”会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但是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带上时代的烙印, 比如对于人的自然情欲的充分尊重,对背离礼教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宽容等。“三言”、 “二拍”中的小说也更加广泛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婚 姻生活。其中的许多作品在叙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蒋兴哥重会 珍珠衫》、《卖油廊独占花魁》即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之外,明末人
刊刻的《西湖二集》、《型世言》也是较为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但其艺术性都已大逊于前 第八章晚明小品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 这类文章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 “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在晚明文坛,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袁宏道 袁中道、谭元春、刘侗、王思任、张岱等人。袁宏道为人洒脱,不滞于物,辞官后纵情山水, 写下大量小品文的佳作,如《高梁桥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均文字清丽活泼,令人 怡情悦性。谭元春、刘侗等竟陵一派小品则幽深孤峭,于新奇拗涩之中蕴涵深趣。王思任则 于幽峭之中杂以谐谑,似又别为一体。张岱则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 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 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 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刊刻的《西湖二集》、《型世言》也是较为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但其艺术性都已大逊于前。 第八章 晚明小品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 这类文章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 “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在晚明文坛,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袁宏道、 袁中道、谭元春、刘侗、王思任、张岱等人。袁宏道为人洒脱,不滞于物,辞官后纵情山水, 写下大量小品文的佳作,如《高梁桥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均文字清丽活泼,令人 怡情悦性。谭元春、刘侗等竟陵一派小品则幽深孤峭,于新奇拗涩之中蕴涵深趣。王思任则 于幽峭之中杂以谐谑,似又别为一体。张岱则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 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 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 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