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精品课程(电子教案)二、秦汉文学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15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 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 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 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 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 “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 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 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 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 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 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 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第一章汉赋 第一节汉赋的概况 一汉赋的起源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 样式。 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 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 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 采,以铺陈为能事。 三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 长信宫灯(西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 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 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 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 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 “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 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 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 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 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 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 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第一章 汉 赋 第一节 汉赋的概况 一 汉赋的起源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 样式。 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 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 二 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 采,以铺陈为能事。 三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 长信宫灯(西汉)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

第二节汉大赋的产生与写作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演变 三对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分析 马踏匈奴(西汉) 第三节汉赋的文学史地位 散体大赋的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之间的矛盾 对它的社会评价 关于“劝百讽 二汉赋的美学意义 汉赋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 对汉文字的审美效果的充分发挥。 第二章汉代散文 第一节诸子散文 秦至西汉前期的集体编写活动

第二节 汉大赋的产生与写作 一 散体大赋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 二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演变。 三 对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分析 马踏匈奴(西汉) 第三节 汉赋的文学史地位 一 散体大赋的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之间的矛盾 对它的社会评价。 关于“劝百讽一”。 二 汉赋的美学意义 汉赋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 对汉文字的审美效果的充分发挥。 第二章 汉代散文 第一节 诸子散文 一 秦至西汉前期的集体编写活动

高1英其寂着毒 門日之王 地者高 hG( 大滚生 天武 旋貌俱之門 也於车之利同 柔端艺 《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势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 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 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 二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 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一一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 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三子书在汉代的蜕变 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书为体现,思想理论著作在内 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新走向,以其理论价值而存在,基本不再负载文学的功能 由子书而表现出的文与哲的分离。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 ≈ 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 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 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 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 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 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势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 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 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 二 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 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 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三 子书在汉代的蜕变 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书为体现,思想理论著作在内 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新走向,以其理论价值而存在,基本不再负载文学的功能。 由子书而表现出的文与哲的分离。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 书分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 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 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 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 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 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这一种新体例,使《史记》 改变了此前史书体例、结构上的单一性。这五个组成部分的形式尽管不同,但却彼此贯通, 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就形成了纵横交织的叙事网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 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从而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 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 二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过程 司马迁的家世、教育。 年轻时的四处漫游,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 旧故老,开阔了眼界,对社会现实和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 与父亲司马谈的关系,父亲的遗嘱 身居史官之职,得以博览群籍,接触大量史料 “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司马迁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极大创伤,出狱后,他忍受 着屈辱,继续写作《史记》。但是写作的意义对他来说已经不同,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 对圣君贤臣的丰功伟绩的记述,更不只是为了弘扬汉朝的辉煌,而是要通过著书来洗刷自己 的耻辱,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寄托其生命价值。他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 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报任安书》所呈现的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 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 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明确的写作 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 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 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 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 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 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 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 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史记》在写人物上与先前的历史著作的比较。以前的历史著作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 但一般都流于片断,不够集中,而且人物往往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而出现。《史记》以 写人物为中心,也就是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情况,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材料 和篇章结构,从而更充分、更集中的刻划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和命运 《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纪传体中。以《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为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这一种新体例,使《史记》 改变了此前史书体例、结构上的单一性。这五个组成部分的形式尽管不同,但却彼此贯通, 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就形成了纵横交织的叙事网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 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从而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 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 二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过程 司马迁的家世、教育。 年轻时的四处漫游,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 旧故老,开阔了眼界,对社会现实和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 与父亲司马谈的关系,父亲的遗嘱。 身居史官之职,得以博览群籍,接触大量史料。 “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司马迁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极大创伤,出狱后,他忍受 着屈辱,继续写作《史记》。但是写作的意义对他来说已经不同,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 对圣君贤臣的丰功伟绩的记述,更不只是为了弘扬汉朝的辉煌,而是要通过著书来洗刷自己 的耻辱,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寄托其生命价值。他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 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报任安书》所呈现的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三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 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 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一明确的写作 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 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 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 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 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 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 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 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史记》在写人物上与先前的历史著作的比较。以前的历史著作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 但一般都流于片断,不够集中,而且人物往往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而出现。《史记》以 写人物为中心,也就是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情况,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材料 和篇章结构,从而更充分、更集中的刻划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和命运。 《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纪传体中。以《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为 例

《史记》记述人物,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点,选用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来 突显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特征 《史记》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尽力避免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言行活 动的具体描绘,生动鲜明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面貌。 在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过程中,《史记》时常穿插着一些看似琐碎,但在展 示人物性格上有作用的小事。但作者更善于描述那些头绪繁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 场面,他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形成强烈的戏剧性,从而把重大历史事件、复杂场 面中的不同人物表现得各具特征 关于“互见法”。司马迁试图在同一篇章里保持他所要表现的某种突出的人物性格,以 在尽量不损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竭力维护、保持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和形象的完整。 《史记》在语言运用上的极大的创造性。 第三节《汉书》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 《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 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 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 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 式 随着“独尊儒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开展,“经明行修”的价 值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东、西汉的文化观念、文人作风都发生了变化,文章风气也显示出 相应的不同。班固《汉书》中所体现的时代气息 《汉书》写人物的特点,以《霍光传》为例 《汉书》在人物传记中载录了一些重要的奏疏、辞赋和散文,这些文章往往为后世的读 者所喜爱,有的还十分有助于传达人物的个性。以《杨恽传》为例。 三班固之后的汉代历史写作 汉代文人对历史写作的热衷。 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的相互分离 四“班马异同”论 历史上有关司马迁、班固之高下评价的争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的不 同学科标准

《史记》记述人物,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点,选用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来 突显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特征。 《史记》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尽力避免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言行活 动的具体描绘,生动鲜明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面貌。 在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过程中,《史记》时常穿插着一些看似琐碎,但在展 示人物性格上有作用的小事。但作者更善于描述那些头绪繁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 场面,他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形成强烈的戏剧性,从而把重大历史事件、复杂场 面中的不同人物表现得各具特征。 关于“互见法”。司马迁试图在同一篇章里保持他所要表现的某种突出的人物性格,以 在尽量不损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竭力维护、保持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和形象的完整。 《史记》在语言运用上的极大的创造性。 第三节 《汉书》 一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 二 《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 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 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 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 式。 随着“独尊儒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开展,“经明行修”的价 值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东、西汉的文化观念、文人作风都发生了变化,文章风气也显示出 相应的不同。班固《汉书》中所体现的时代气息。 《汉书》写人物的特点,以《霍光传》为例。 《汉书》在人物传记中载录了一些重要的奏疏、辞赋和散文,这些文章往往为后世的读 者所喜爱,有的还十分有助于传达人物的个性。以《杨恽传》为例。 三 班固之后的汉代历史写作 汉代文人对历史写作的热衷。 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的相互分离。 四 “班马异同”论 历史上有关司马迁、班固之高下评价的争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的不 同学科标准

第四节文章的演变 文章意识在汉代的逐步清晰 二文章形态从先秦的文史哲杂糅,到其在汉代的逐步分离 文章观念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 第三章汉乐府诗 第一节关于汉乐府 乐府的定义 二乐府的出现与兴废 三汉代社会的娱乐风气与乐府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叙事成分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汉乐府诗歌的影响 第四章汉代的五言诗 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在体制上的特点。与四言体的比较 二四言体诗歌在汉代的衰落。五言是汉代民歌中最流行的句式 三文人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对五言诗的学习与尝试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 《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

第四节 文章的演变 一 文章意识在汉代的逐步清晰 二 文章形态从先秦的文史哲杂糅,到其在汉代的逐步分离 三 文章观念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 第三章 汉乐府诗 第一节 关于汉乐府 一 乐府的定义 二 乐府的出现与兴废 三 汉代社会的娱乐风气与乐府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 叙事成分 三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汉乐府诗歌的影响 第四章 汉代的五言诗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一 五言诗在体制上的特点。与四言体的比较 二 四言体诗歌在汉代的衰落。五言是汉代民歌中最流行的句式 三 文人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对五言诗的学习与尝试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 《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

诗歌的最高成就 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 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 三《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 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 四《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 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 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 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诗歌的最高成就。 二 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 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 三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 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 四 《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 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 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 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