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三节桐城派 康煕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最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 几与清朝相始终。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他论文最重“义法”,这里所说的“义”即“言有 物”,也就是要有内容;“法”则是“言有序”,也就是指形式技巧。刘大櫆继方苞之后,进 一步论述了文章的作法,着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关系。姚鼐则提出了义理、 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观点。至此,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构建。由于这一理论构建 借鉴了历代古文创作的经验、教训,因此,又是古文理论集大成的表现。 第八章古代文学的转型 近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因此,它必然带有大变动的特点。它在 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始了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是全方位的,即有 思想观念的,又有艺术形式上的。而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彻底,艺术形式上的转型也有 很大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展开了,近代文学因此获得了较以前任何一 个时期都更重要的方向性、过程性意义 第一节龚自珍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虽然距近代社会的大变动还有一段时间,但他无疑己经敏锐地感受到 了大变动的即将到来,或者说,他通过自己对社会敝端的观察与思考,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呼 唤着改革的到来。《已亥杂诗》是龚自珍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有强烈的现 实感 第二节诗界革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 立,热心宣扬新学的夏曾右、梁启超等人,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 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東缚,被称之为“新诗”。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 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 他的诗“吟到中华以外天”,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 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第三节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很重视利用报刊作宣传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康有为主办的《中 外纪闻》,梁启超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这些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 新的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文章的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这就是所谓“新文体”。因为“新文体”以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为代表,所以又称为“新 民体”第三节 桐城派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最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 几与清朝相始终。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他论文最重“义法”,这里所说的“义”即“言有 物”,也就是要有内容;“法”则是“言有序”,也就是指形式技巧。刘大櫆继方苞之后,进 一步论述了文章的作法,着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关系。姚鼐则提出了义理、 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观点。至此,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构建。由于这一理论构建 借鉴了历代古文创作的经验、教训,因此,又是古文理论集大成的表现。 第八章 古代文学的转型 近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因此,它必然带有大变动的特点。它在 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始了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是全方位的,即有 思想观念的,又有艺术形式上的。而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彻底,艺术形式上的转型也有 很大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展开了,近代文学因此获得了较以前任何一 个时期都更重要的方向性、过程性意义。 第一节 龚自珍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虽然距近代社会的大变动还有一段时间,但他无疑已经敏锐地感受到 了大变动的即将到来,或者说,他通过自己对社会敝端的观察与思考,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呼 唤着改革的到来。《已亥杂诗》是龚自珍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有强烈的现 实感。 第二节 诗界革命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 立,热心宣扬新学的夏曾右、梁启超等人,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被称之为“新诗”。1899 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 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 他的诗“吟到中华以外天”,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 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第三节 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很重视利用报刊作宣传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康有为主办的《中 外纪闻》,梁启超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这些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 新的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文章的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这就是所谓“新文体”。因为“新文体”以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为代表,所以又称为“新 民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