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将巴尔末公式中的技长改为被数,可得:一安儿宁之=34,这里 儿若-1%防8 米1称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4)其他线系 =京元 ,月,=123月=%+1%+2, ,=1,赖曼(Lyman)线系,1916年发现: ”=3,帕邢(Packen)线系,1903年发现: ,=4,布喇开(Brackett)线系,1922年发现: =5,普丰德(Pfund)线系,1924年发现。 图1915a粒子散射 二、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1)葡萄干面包模型 (2)a粒子散射实验及其 结果 十电子 f12 绝大多数a粒子经过金属箔后 与原运动方向偏离不多,只有少数 子粒子发生大角 度散射 一正电荷 2.原子的有核模 图1916葡萄干面包式散射模型 3,原子的有核模型与经典物理学的矛后 卢瑟福提出的有核模型有充分的实验基础。但由经典电碰理论,绕核运动的电子既然在 作变速运动,必将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能量,辐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于 是,整个原子系统的能量就会不断减少,频率也将逐渐改变,所发光谱应是连续的。这与原 子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不符。同时,由于电子不断辐射能量,最终会落在核上。因此,按经 典理论,卢瑟福的有核模型就不可能是稳定的系统。这样看来,经典理论在处理原子内电子 的运动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电子 图19-17 氢原子理论 量子克 为 全的困难, 将普明克的 将巴尔末公式中的波长改为波数,可得: ), 3, 4, 5, 1 2 1 ( ~ 1 2 2 = = − n = n RH   ,这里 7 2 1.096 775 8 10 2 = =  B RH 米-1 称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4)其他线系 ) 1 1 ( ~ 1 2 2 nj ni = = R −   , nj = 1, 2, 3,  , ni = nj +1, nj + 2, , nj = 1 ,赖曼(Lyman)线系,1916 年发现; nj = 3 ,帕邢(Packen)线系,1908 年发现; nj = 4 ,布喇开(Brackett)线系,1922 年发现; n j = 5 , 普丰德(Pfund)线系,1924 年发现。 图 19-15 α粒子散射 二、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1.历史背景 (1)葡萄干面包模型 (2)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 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属箔后 与原运动方向偏离不多,只有少数 子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 2.原子的有核模型 图 19-16 葡萄干面包式散射模型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在原子序数为 Z 的元素的原子内包含一个正电荷为 Ze 的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 集中于核上,核半径的数量级为 10-14 米,位于原子中央,核外有 Z 个电子,分别绕核旋 转。 3.原子的有核模型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卢瑟福提出的有核模型有充分的实验基础。但由经典电磁理论,绕核运动的电子既然在 作变速运动,必将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能量,辐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于 是,整个原子系统的能量就会不断减少,频率也将逐渐改变,所发光谱应是连续的。这与原 子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不符。同时,由于电子不断辐射能量,最终会落在核上。因此,按经 典理论,卢瑟福的有核模型就不可能是稳定的系统。这样看来,经典理论在处理原子内电子 的运动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e O r r 0 Fe -e v -e 电子 核 图 19-17 三、玻尔氢原子理论 为了克服经典理论的困难,1913 年玻尔在卢瑟福的核式结构的基础上,将普朗克的能 量子概念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应用于原子系统,提出三个基本假设作为他的氢原子理论的 出发点,使氢光谱的规律得到较好的解释。 正电荷 电子  P T F O S R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