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反与先觊3 格。但到了佛法输入以后,一半由儒家的自卫,一半由时代入心的 要求,总觉得把孔门学说找补些玄学的作料才能满足。于是从“七 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礼记》里头抬出《大学》、《中庸》两篇出来,再 加上含有神秘性的《易经》作为根据,来和印度思想对抗。“道学” 最主要的精神实在于此。所以在“道学”总旗帜底下,虽然有吕伯 恭、朱晦庵、陈龙川各派,不专以谈玄为主,然而大势所趋,总是倾 向到明心见性一路,结果自然要像陆子静、王阳明的讲法,才能彻 底地成一片段。所以到明的中叶,姚江(王阳明)学派,奄袭全国, 和佛门的禅宗,混为一家。这是距今三百五六十年前学术界的形 势。 在本讲义所讲的时代开始之时,王阳明去世已将近百年了。 (阳明卒于嘉靖八年,当公历1529年。)明朝以八股取土,一般士 子,除了永乐皇帝软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 身,本来就像贫血症的人,衰弱得可怜。王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 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入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 很大光芒。但晚年已经四方八面受入妒忌排挤,不得志以死。阳 明死后,他的门生,在朝者,如邹东廓守益、欧阳南野;在野者,如 钱绪山想洪、王龙溪畿、罗近溪汝芳、王心斋良,都有绝大气魄,能把 师门宗旨发挥光大,势力笼盖全国,然而反对的亦日益加增。反对 派别,大略有三:其一,事功派,如张江陵居正辈,觉得他们都是书生 迂阔,不切时务。其二,文学派,如王异州世贞辈,觉得他们学问空 疏,而且所讲的太千燥无味。其三,势利派,毫无宗首,唯利是趋, 依附魏忠贤一班太监,专和正人君子作对,对于讲学先生,自然疾 之如仇。这三派中,除势利派应该绝对排斥外,事功、文学两派,本 来都各有好处。但他们既已看不起道学派,道学派也看不起他们, 由相轻变为相攻。结果这两派为势利派利用,隐然成为三角同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