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书籍,从出版地区分析,上海出版434种,占77.4%,从译者分 析,约有360多种是由外国传数土主持或他们参与译述的,占 65.1%。中国知识分子不懂外文,也不需要知道外国的事情。 当时传敬士译书,大多自已口译,由别人用中文记录下来。第 二,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对科举的执著追求。科举是中国传统的 人才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清代科举制火致沿袭明制,它分 为三个层次:(一)秀才。凡读书人必须经过一定考试选拔, 录取进入县学、州学或府学,才能得到秀才资格,这是科举的 初级功名。考秀才的考试称为童子试,参试者称靥童或直生,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庠生,秀才是俗称。(二)举人。 由秀才经过乡试取得举人资格是科举中关键的一步。清代乡试 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开科,因在8月举行,'故义称 秋用。举人是中级功名,大约有50%的举人可望得到一官半职, 跻身官條阶层。(三)进士。由举人经过会试取得进士资格是 决定命运的一步。会试三年一次,递辰、戌、丑、未年开科, 因由礼部主持,称为礼闱,又因在二月举行,又称为春闱。 科举制度不适应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要求,这表现在两个方 面:首先,科举名额限制造成了知识分子出路狭窄。科举的三 个层次,秀才、举人和进士都有名额限制。秀才的名额一般是大 府20名,大州县15名。举人名额以省为单位,一般大省80一90 名,中等省60-一70名,小省30一40名,每科全国约录取1200多 名,考取进士的更少。从清顺治三年到光绪三十年的258年中,共 开112科,取进土26000余名。有人统计,每届投考者总有6000 一7000之众,录取率约为3第。这就是说,大约有97%的举人 是不可能取得进士功名的。其次,它不可能为社会提供资本主 义工业化的新型知识和人才。康有为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 指出:“今日四海棣通,列强互竞,欧美之新政新法新学新器 ·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