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大背景下,苏联固然不能支持中共推翻民国政府,蒋介石也不敢违背美国的意愿与苏 联对抗。这种复杂的局面使苏联试图造成一种内外环境,中立民国政府,防止蒋介石过分反 苏。在这个框架中,国共问题成为苏联向蒋介石是压力的砝码。 苏联与中共的关系在在战争后期远不能说是融洽的。在斯大林看来,中共越来越像代表 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追求民族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政党。从国共力量对比的现实考虑,中共 的实力也不足以与得到美英支持的民国政府抗衡,中共如果要用激进的手段夺取政权,只会 使自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1在苏联的有关政策中,不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与中共的 关系与同美国和蒋政权的关系相比,都不能算是首要的问题 基于对上述因素的考虑,从1944年夏季到战争结束后一个时期,苏联领导人几乎对每 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代表说明,他们将支持美国的有关政策和调处努力。在同民国政府代 表谈判时也声称,“中国只能有一个政府,由国民党领导”,蒋介石谋求军令政令统一是“正 当之愿望”,但应用政治方式解决,苏联不会向中共提供军事援助,等等。1在赫尔利和马 歇尔调处期间,苏联驻华使馆曾经对中共代表表示冷漠与疏远,尽量避免对中共作出任何承 可以说到战争结束时,苏联政策的主旨是通过与美国和民国政府协调政策来争取自己的 战略利益,不愿在国共问题上与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对抗。苏联更在意的是它在中国的战略利 益得以实现并得到保障,对中国内部问题如何解决远不像美国那样热心,它所坚持的是国民 党政府不能用武力消灭中共,因为中共毕竟是中国唯一始终高举联苏旗帜的力量,而且这样 做对苏联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至于政治解决的方案与过程,苏联基 本上不予关注。 蒋介石处理国共问题的一贯方针就是削弱、消灭中共。在1945年5月下旬召开的第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民党已经断定,中共“企图颠覆政府,危害国家”,国民党与中共的 斗争无法妥协解决。14在此之前不久,蒋介石已经下达命令,要求各战区“集中全力”消灭 中共军事力量。15不过,尽管蒋介石本人倾向使用武力,但到抗战结束时,他遇到两方面的 障碍。其一是国民党内意见并不一致,对武力解决持反对态度的人很有些影响力。16 第二个障碍更严重。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政府立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恢 复其在全中国的统治,包括控制华中和华北被中共军队占领或包围的广大地区,以及从苏军 手中接收东北。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被极大地削弱,并龟缩于遥远的西南地区,蒋介石 根本无法实现“分割”、“围困”中共的军事计划,他确实需要时间进行部署,在短时间内无 法聚集起向中共军队发动战略进攻的军事力量。 蒋介石需要美国的支持,也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包括:美国突出地强调了民国政府接受 日军投降的合法性,致使中共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地位:驻太平洋地区和驻华美军为国民党 军队向华中和华北大规模运兵;美国承诺继续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等等。1但是 蒋介石一定清楚,美国虽然支持他“军令政令统一”,但并不赞成他使用武力统一,苏联更 1瓦·伊·崔可夫著,万成才译:《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12《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第二册,第588,602,609页。 13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105页:《斯大林与中国》,第241 242页。 14荣孟源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下册第921--922 贝 15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16参阅汪朝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30页。 参阅项立岭:《转折的一年:赫尔利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7 76期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4页: Herbert Feis, The china Tangles: The American Effort in China from Pearl Harbor to the Marshall Miss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Chapter 32合作的大背景下,苏联固然不能支持中共推翻民国政府,蒋介石也不敢违背美国的意愿与苏 联对抗。这种复杂的局面使苏联试图造成一种内外环境,中立民国政府,防止蒋介石过分反 苏。在这个框架中,国共问题成为苏联向蒋介石是压力的砝码。 苏联与中共的关系在在战争后期远不能说是融洽的。在斯大林看来,中共越来越像代表 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追求民族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政党。从国共力量对比的现实考虑,中共 的实力也不足以与得到美英支持的民国政府抗衡,中共如果要用激进的手段夺取政权,只会 使自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11在苏联的有关政策中,不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与中共的 关系与同美国和蒋政权的关系相比,都不能算是首要的问题。 基于对上述因素的考虑,从 1944 年夏季到战争结束后一个时期,苏联领导人几乎对每 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代表说明,他们将支持美国的有关政策和调处努力。在同民国政府代 表谈判时也声称,“中国只能有一个政府,由国民党领导”,蒋介石谋求军令政令统一是“正 当之愿望”,但应用政治方式解决,苏联不会向中共提供军事援助,等等。12在赫尔利和马 歇尔调处期间,苏联驻华使馆曾经对中共代表表示冷漠与疏远,尽量避免对中共作出任何承 诺。13 可以说到战争结束时,苏联政策的主旨是通过与美国和民国政府协调政策来争取自己的 战略利益,不愿在国共问题上与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对抗。苏联更在意的是它在中国的战略利 益得以实现并得到保障,对中国内部问题如何解决远不像美国那样热心,它所坚持的是国民 党政府不能用武力消灭中共,因为中共毕竟是中国唯一始终高举联苏旗帜的力量,而且这样 做对苏联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至于政治解决的方案与过程,苏联基 本上不予关注。 蒋介石处理国共问题的一贯方针就是削弱、消灭中共。在 1945 年 5 月下旬召开的第六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民党已经断定,中共“企图颠覆政府,危害国家”,国民党与中共的 斗争无法妥协解决。14在此之前不久,蒋介石已经下达命令,要求各战区“集中全力”消灭 中共军事力量。15不过,尽管蒋介石本人倾向使用武力,但到抗战结束时,他遇到两方面的 障碍。其一是国民党内意见并不一致,对武力解决持反对态度的人很有些影响力。16 第二个障碍更严重。8 月 14 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政府立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恢 复其在全中国的统治,包括控制华中和华北被中共军队占领或包围的广大地区,以及从苏军 手中接收东北。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被极大地削弱,并龟缩于遥远的西南地区,蒋介石 根本无法实现“分割”、“围困”中共的军事计划,他确实需要时间进行部署,在短时间内无 法聚集起向中共军队发动战略进攻的军事力量。 蒋介石需要美国的支持,也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包括:美国突出地强调了民国政府接受 日军投降的合法性,致使中共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地位;驻太平洋地区和驻华美军为国民党 军队向华中和华北大规模运兵;美国承诺继续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等等。17 但是 蒋介石一定清楚,美国虽然支持他“军令政令统一”,但并不赞成他使用武力统一,苏联更 11 瓦·伊·崔可夫著,万成才译:《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群众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48 页; 《斯大林与中国》,第 258,298——299 页。 12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第二册,第 588,602,609 页。 13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3——105 页;《斯大林与中国》,第 241 ——242 页。 14 荣孟源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 年版,下册第 921——922 页。 15 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89 页。 16 参阅汪朝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29——30 页。 17 参阅项立岭:《转折的一年:赫尔利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75——176 期;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3——44 页;Herbert Feis, The China Tangles: The American Effort in China from Pearl Harbor to the Marshall Miss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Chapter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