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00¥ 智能系统学报 第6卷 联想、猜测(猜想与假设)、提炼、精简、丰富、创新 些时候也可以减少.还说飞机,大自然(慎重些,局 省略、类比、类推、推测、演绎、归纳等智能活动.这里 部宇宙)中原先没有,现在广义而言,已经成了大自 以创新、发明这一最为典型的智能活动为例,来说明 然的一部分了·人的创造,首先是在脑中的创造(也 这一问题 许就是所谓“虚拟”的、主观的),通过脑的创造,再 发明分有效发明和无效发明.无效发明是不符 到真实的、客观世界中的创造 合实际情况的、不适用的、或根本制造不出来的等. 一个有效的发明,其必要条件是,构成发明的2个或 4智能与逻辑 多个事物间要有同构的部分,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 智能问题,本质上是创造性问题,离不开“猜 含的.比如,这里随便举一个想到的真实的发明例 测”、“联想”,这实际就是智能的精髓及基础.而逻 子:曾经有人感到在海滩上喝啤酒,玻璃杯麻烦,纸 辑,比如三段论,只是机械的演绎过程,似乎谈不上 杯又被乱丢、不环保而发明了“冰杯”,酒喝完了,杯 什么“猜测”、“联想”,也就是智能.比如三段论是由 子也化了,既省事,又环保.那么,在发明人的脑中, “大前提”、“小前提”,演绎而得到“结论”.一个具 这一智能活动具体是怎样实现的呢?这当然是 体的实例: “冰”和“杯子”的叠加过程,但又不是简单的叠加. 1)所有的金属都导电(大前提); 它之所以最终可以实现,是由于杯子都要由材料构 2)铜是金属(小前提); 成,而且可以是不同的材料,而冰显然就是一种材 3、所以铜导电(结论) 料,或可以构成材料,虽然这一点可能是不明显的、 要想使上述“机械的”推理变成创造性思维(要 隐含的,而这也正是一项好的发明的魅力所在.冰可 有猜测),则第1或第2步(大前提或小前提)应是 以形成不同的形状,包括“杯形”.二者(2种完全不 猜测,为创造性的.比如“铜可能是金属”等 同的事物)在“由材料构成”和“作为材料”方面,是 而“归纳”,是由特殊到普遍,比如: 可以发生联系的,仅就“材料”这一概念而言,它们 1)铜导电; 是同构的.于是,首先在发明人的脑中形成了新的 2)铜是金属; “想法”,它体现了在脑中的新事物的产生,但它不 3)所以所有金属可能都导电. 是在脑中产生了新的物体、物质,而是新的物质形 第3步必为猜测也就是“创造”.所以,人们通常 态、物质关系,也就是信息.然后,再由人们按照这一 认为归纳是比演绎更难的智能过程,必为创造性思 想法,去用冰代替原先的玻璃等材料,做成以往从没 维.而前面已经看到,演绎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所以 有过的“冰杯”.由此可见,物质离不开形态,新的形 提炼、总结出公理,必为创造(要猜测).当然,以上论 态,可以产生新的物质.当然,并不是随便什么东西 点只是对从少数事例推断出普遍结论.如果事例本身 的简单相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的发明.比如,用水与 是穷举了所有可能的,则也不是创造了.比如: 杯“相加”,就构不成什么;铅虽然可以作材料,但在 1)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 这里,不是一个好的材料.所以同构性的“联想”过 2)铜为金属,铁为金属,铝为金属; 后,还要“猜测”,还要验证(是一种推理的智力活 3)结论:全部金属都导电. 动).这往往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这样的一个推论,谈不上猜测,所以不能算创造 人的思维活动、智力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一般是 性思维过程.如果考虑到“穷举”在归纳性思维中的 “反应”不过来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涉及不同侧 普遍性,也可以说,在本质上,归纳、演绎在创造性 面的智力活动,最终才能完成一项有意义的、成功 上,在思维推理的难度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 的、也就是符合实际的发明或者发现.至此,不禁要 不过归纳涉及多主体,前提很多,得到普遍结论;演 问:宇宙间,不同形态的物质守恒吗?比如“飞机”, 绎,则是少主体,得到特殊的结论.其他方面,并没有 你永远也无法证明在很远的太空某处,会有或不会 本质区别. 有其他太空人类制造的飞机存在,一模一样、甚至连 有人也许会说,“哥德巴赫猜想”已经猜了,但 个铆钉都一样的飞机的存在.但在足够小的宇宙 证明难,怎么能说猜想是智能?实际上,证明过程中 范围内,大自然当然会创造、产生新的物质(形成新 还是要不断地提出猜测,比如几何证明中的加辅助 的物质形态),其中有些还是通过人类来实现的.而 线等等.人的智能的本质是“猜测”(推测、假设),当 且,即使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产物,也可以说就 然,这里指的是“靠谱的猜测”,或有一定根据的猜 是大自然的创造物.所以说,在局部宇宙,物质就种 测.而此类猜测即可称之为“联想”,而不是用穷举 类、形态而言,是不守恒的.它也不一定只有增加,某 法的“瞎蒙”,这是用计算机可以做到的.“猜测”(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