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修辞和题自语境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第11页)的著名论点, 就是修辞研究的纲领和具体化。这是修辞一切规律的总规律,当时能提出这种总规律是十分了不 起的。陈望道全译《共产党宜言》,在《发凡》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可以说是他最早把 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修辞学中去的。根据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上述总规律。 (一)什么是题旨 “题旨”并不是陈望道最早提出来的,是董鲁安在1926年《修辞学讲义》中最早提出“题旨"”这一术 语,陈望道将其发展,作为第一义,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发凡》中曾经把“题旨“解释为 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并且认为“写说便是为了发挥这个意旨起见”,运用修辞来表现 种种“复杂的景象的一种工作”。(第6页)这儿的“主意或本旨”,用现在的语汇来说,就是一篇文 章或一席说话的主题思想和中心思想,或写说的目的。它制约着各种语言表达手段的选择,是修 辞活动的出发点,要把一个意思表达出来,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而采用什么表达手段最 恰当,则取决于写说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阐述观点,传授知识,就宜用严密庄重的 表达手段: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则宜用活泼自然的表达手段:写公告,发通知,语言务必简明 扼要:写诗歌,做小说,言辞要富有文采。 题旨,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早在梁代,刘勰等已提出“意在笔先”,“意”先“辞”后的原则 强调意"的重要。明代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过一段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 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 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儿反复强调了“意”字。他认为,不论是有韵之“诗”或 无韵之“文”,最重要的莫过于围绕主题作文章。他把主题比作“统帅”,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 这支军队就是“乌合之众”。一篇文章,如果“意”不明确,修辞手法用得再多,也是“乌合之义”, 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紧紧围绕者“意”,则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都可以被写得活灵 活现 (二)适应题台是修辞研究的纲领 不论哪一篇写说,总是有所为而发,总有一定的目的。即使是已经集中宜传了一个主题思想,也 要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有时是为了宜传真理,驳斥谬论:有时是为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有时 是为了触景生情,抒发胸臆。目的不同,表达的手法也只能各异。如或者需要旁敲侧击,或需要 单刀直入,或者需要严词批驳,或者需要委婉陈词,等等,不能千篇一律。总之,各种修辞方式 都要服从于写说目的的要求。例如,唐代朱庆余在进士考试之前,写给主考官张水部张籍一首诗, 便采用了委婉的表述法: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娟,“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 这首诗耐人寻味。此诗表面是写洞房花烛后,新妇拜见公婆前的一个细节。其实,这首七绝别有 用意。当年,朱庆余准备进京应试,写了这首诗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以期得到他的赏识 进而向主考官推荐,此谓之“通榜”(行卷)。诗中,朱庆余自喻新娘,以刚刚出嫁暗示自己已经获三、修辞和题旨语境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第 11 页)的著名论点, 就是修辞研究的纲领和具体化。这是修辞一切规律的总规律,当时能提出这种总规律是十分了不 起的。陈望道全译《共产党宣言》,在《发凡》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可以说是他最早把 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修辞学中去的。根据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上述总规律。 (一)什么是题旨 “题旨”并不是陈望道最早提出来的,是董鲁安在 1926 年《修辞学讲义》中最早提出“题旨”这一术 语,陈望道将其发展,作为第一义,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发凡》中曾经把“题旨”解释为“一 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并且认为“写说便是为了发挥这个意旨起见”,运用修辞来表现 种种“复杂的景象的一种工作”。(第 6 页)这儿的“主意或本旨”,用现在的语汇来说,就是一篇文 章或一席说话的主题思想和中心思想,或写说的目的。它制约着各种语言表达手段的选择,是修 辞活动的出发点,要把一个意思表达出来,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而采用什么表达手段最 恰当,则取决于写说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阐述观点,传授知识,就宜用严密庄重的 表达手段;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则宜用活泼自然的表达手段;写公告,发通知,语言务必简明 扼要;写诗歌,做小说,言辞要富有文采。 题旨,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早在梁代,刘勰等已提出“意在笔先”,“意”先“辞”后的原则, 强调“意”的重要。明代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过一段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 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 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儿反复强调了“意”字。他认为,不论是有韵之“诗”或 无韵之“文”,最重要的莫过于围绕主题作文章。他把主题比作“统帅”,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 这支军队就是“乌合之众”。一篇文章,如果“意”不明确,修辞手法用得再多,也是“乌合之义”, 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紧紧围绕着“意”,则“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都可以被写得活灵 活现。 (二)适应题旨是修辞研究的纲领 不论哪一篇写说,总是有所为而发,总有一定的目的。即使是已经集中宣传了一个主题思想,也 要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有时是为了宣传真理,驳斥谬论;有时是为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有时 是为了触景生情,抒发胸臆。目的不同,表达的手法也只能各异。如或者需要旁敲侧击,或需要 单刀直入,或者需要严词批驳,或者需要委婉陈词,等等,不能千篇一律。总之,各种修辞方式 都要服从于写说目的的要求。例如,唐代朱庆余在进士考试之前,写给主考官张水部张籍一首诗, 便采用了委婉的表述法: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 这首诗耐人寻味。此诗表面是写洞房花烛后,新妇拜见公婆前的一个细节。其实,这首七绝别有 用意。当年,朱庆余准备进京应试,写了这首诗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以期得到他的赏识, 进而向主考官推荐,此谓之“通榜”(行卷)。诗中,朱庆余自喻新娘,以刚刚出嫁暗示自己已经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