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 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二十 年》曾引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流传。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段杨子荣的唱词,原来是:“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 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 1965年毛泽东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建议将最后一句的“春天”,改为“春色”。“春天”,仅仅表示 时令、季节:而“春色”,“春天的景色”之意,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且“春色”既指自然界,又兼指人类社会,语意双关,大大地丰富了词语的信总含量。真是字 之改,全词增辉。 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分别以语言的有关组成部 分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和这三者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 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例如语言的声律美和语音有关,词语、句式的精美适当,和词汇、语法有关。有时话语修辞手段 的运用,甚至会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 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试比较以下两句话: (1)禁止践踏草地 (2)足下留青 这是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的,恐怕谁都认为(2)比(1)好。为什么?(1)是命令、训诚的语气, 使人反感:(2)是祈使、劝导的语气,显得有礼貌。不仅两个句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不同, 而且(2)的语言艺术含量也更高。我们知道,四个字的语音段落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的一种格 式,而这一点又是和汉语孤立语的特点分不开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 很少形态变化,不至入句后引起音节数量的变化。“青”,本是形容词,这里灵活运用表示名词性 词组“青青的草坪”。“足下留青”还是根据人们所熟悉的习用语“手下留情”的仿造,“留青” “留情”谐音双关,新巧而含蓄。例(2)表达效果好,是综合利用汉语语言要素的特点,精心组 词造句的结果」 “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得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领率才逐步提高。“修”与“辞” 本来是两个词,它们何时开始连用?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卦·文 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唐孔颖达对这 句话的理解是: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 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孔颖达的解释是修理文教的意思。 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辞如果 缺乏文采,就不会广为流传。“辞达”与“言文相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 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否讲求修辞,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左传·襄公 二十五年》曾引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认为言辞如果缺乏文采,就不会广泛 流传。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段杨子荣的唱词,原来是:“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 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 1965 年毛泽东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建议将最后一句的“春天”,改为“春色”。“春天”,仅仅表示 时令、季节;而“春色”,“春天的景色”之意,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而 且“春色”既指自然界,又兼指人类社会,语意双关,大大地丰富了词语的信息含量。真是一字 之改,全词增辉。 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分别以语言的有关组成部 分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和这三者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 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例如语言的声律美和语音有关,词语、句式的精美适当,和词汇、语法有关。有时话语修辞手段 的运用,甚至会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 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试比较以下两句话: (1)禁止践踏草地 (2)足下留青 这是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的,恐怕谁都认为(2)比(1)好。为什么?(1)是命令、训诫的语气, 使人反感;(2)是祈使、劝导的语气,显得有礼貌。不仅两个句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不同, 而且(2)的语言艺术含量也更高。我们知道,四个字的语音段落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的一种格 式,而这一点又是和汉语孤立语的特点分不开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 很少形态变化,不至入句后引起音节数量的变化。“青”,本是形容词,这里灵活运用表示名词性 词组“青青的草坪”。“足下留青”还是根据人们所熟悉的习用语“手下留情”的仿造,“留青”、 “留情”谐音双关,新巧而含蓄。例(2)表达效果好,是综合利用汉语语言要素的特点,精心组 词造句的结果。 “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得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频率才逐步提高。“修”与“辞” 本来是两个词,它们何时开始连用?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卦·文 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唐孔颖达对这 句话的理解是: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 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孔颖达的解释是修理文教的意思。 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辞如果 缺乏文采,就不会广为流传。“辞达”与“言文相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辞”,通常地说,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修辞活动或修辞行为。 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修辞”(《日知录》十九)。其中的“修辞”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修辞的动词用法。又如: 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3页) ②修辞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 内容的一种活动。(《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第24页) 这两例中的“修辞指的是调整语言的活动。 其二,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是指修辞活动中的规律,即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提高 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和方法。这是“修辞”的名词用法。如: ①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发凡》第3页) ②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把话和文章说得或写得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北 师大中文系《汉语讲义》第200页) 这些例子中的“修辞”都是指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 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堆砌词藻,以为词藻堆砌得越多,文章就越生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著 名作家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都反对堆砌词藻。老舍专门为此写过一个相声叫《乱形容》,专门讽 刺那些乱形容、喜欢堆砌词藻的人。 甲:我看不然!比如说:你下班回家,见者母亲,该说什么? 乙:我就扼要地,明朗地,热诚地高叫:我的最亲爱的,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的,再好没有的 妈妈! 甲:这像话吗?见者母亲,我们都叫一声妈!这比什么都更亲切,用不着形容! 乙:那是因为你们的文化水平低,不懂修辞,语言贫乏,想象枯容,缺乏创造! 甲:是呀,那么,你见了父亲呢? 乙:你听者!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 甲:你天天这么叫吗? 乙:当然喽!毫无疑问地这么叫,刚才我由家里出来,还这么叫过呢: 甲:真的呀? 乙:难道我还说假话吗?不信,请你,最亲爱的朋友,看看这儿!(指脸) 甲:哟:红了一块:怎么啦? 乙:我刚才那么一叫: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只听得一声巨响 如雷贯耳,波澜壮阔,眼中熊熊的火光,乱目金星! 甲:什么呀? 乙: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 相声塑造了一个胡乱堆砌词藻的人物,此人认为“修辞”就是堆砌漂亮的形容词,就得“努力地形
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辞”,通常地说,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修辞活动或修辞行为。 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修辞”(《日知录》十九)。其中的“修辞”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修辞的动词用法。又如: 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 3 页) ② 修辞 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 内容的一种活动。(《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第 24 页) 这两例中的“修辞”指的是调整语言的活动。 其二,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是指修辞活动中的规律,即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提高 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和方法。这是“修辞”的名词用法。如: ①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发凡》第 3 页) ②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把话和文章说得或写得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北 师大中文系《汉语讲义》第 200 页) 这些例子中的“修辞”都是指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 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堆砌词藻,以为词藻堆砌得越多,文章就越生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著 名作家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都反对堆砌词藻。老舍专门为此写过一个相声叫《乱形容》,专门讽 刺那些乱形容、喜欢堆砌词藻的人。 甲:我看不然!比如说:你下班回家,见着母亲,该说什么? 乙:我就扼要地,明朗地,热诚地高叫:我的最亲爱的,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的,再好没有的 妈妈! 甲:这像话吗?见着母亲,我们都叫一声妈!这比什么都更亲切,用不着形容! 乙:那是因为你们的文化水平低,不懂修辞,语言贫乏,想象枯窘,缺乏创造! 甲:是呀,那么,你见了父亲呢? 乙:你听着!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 甲:你天天这么叫吗? 乙:当然喽!毫无疑问地这么叫,刚才我由家里出来,还这么叫过呢! 甲:真的呀? 乙:难道我还说假话吗?不信,请你,最亲爱的朋友,看看这儿!(指脸) 甲:哟!红了一块!怎么啦? 乙:我刚才那么一叫: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只听得一声巨响, 如雷贯耳,波澜壮阔,眼中熊熊的火光,乱冒金星! 甲:什么呀? 乙: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 相声塑造了一个胡乱堆砌词藻的人物,此人认为“修辞”就是堆砌漂亮的形容词,就得“努力地形
容”,不管挨得上边还是挨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你能指出相声中的“乱形容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吗?仔细地分析一下,对认识“乱形容”的实质,不无好处。 这里,老舍己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甲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人物乙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 根本不管这些“的"用得恰当不恰当。譬如有的的用错了场合。既称对方为亲爱的,就不能同 时称对方为敬爱的”,至于又称对方为博爱的,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形容“艺术家”也不能用“尖 端的、灵感的、响亮的”,再拼凑上“地才”和“人才”更是胡扯了。又如,有的一连串“的“用错了对 象。见到母亲,亲切地叫一声“妈”已经足够了,加上那么多形容词,完全是画蛇添足。至于称明 爸爸为“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更是不恰当了。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与上下文也不搭 配。例如,形容挨了一下耳光,用“如雷贯耳,波潮壮阔”根本扯不上:再与“银中熊熊的火光,乱 冒金星”硬放在一起,越发无法搭配。当我们读到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这类自相矛盾, 充满读谐的语句,同时又“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时,能不笑得喷饭吗?这里,给我们最大 的启示就是:形容必须“恰当”。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作者认准了这样的形容性词语加上去之后, 能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才可大胆使用:反之,如果觉得用上去反而不恰当,甚至破坏了语 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就应坚决不用。 老舍一辈子反对乱形容”,他在《谈简练》一文中说:“形容得多而不恰当,易令人生厌”,因为“形 容字一多,句子就会冗长,读起米费力”,还“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因此他主张:“能 够直接说出来的地方,不必去形容:到了非形容不可的地方,要努力找到生动有力的形容字。” 其实,一般说来,比较老练的作者都喜欢朴实,尽量少形容:而初学写作的人则多用词华丽,好 用形容性词语。是不是好用形容性词语,似乎成为衡量作者老练,成熟程度的标尺之一。确实, 有的青年人以为,要描写什么事物,必须加倍形容。于是在描写风景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清晨 的朝阳滚滚上升,象征者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人喜欢堆砌成语,如:“一想起李老师对我的费 尽心机的苦口婆心的教有,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费尽心机”是贬义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既 用了“苦口婆心”形容,己经足够了;“费尽心机”再放上去,完全多余。又如一小学生作文滥用成 语: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分道扬bi0(镶),晚上,爸妈下班后,我放学归来,咱们又殊途同归了 爸爸喜欢足球,妈妈和我也常常跟着他对球赛指手划脚,我们都喜欢交朋友,常常是来者不拒, 总之,咱三人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不好时,爸爸对我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 地,而妈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某年高考,作文要求写“陈伊玲的故事"”。有一考生这样比喻主人公:“陈伊玲年方二十岁。她面如 芙蓉,眼如秋波,高大的鼻子下,有一张鸟一般完美的嘴。这段描写且不说“面如芙蓉,眼如秋 波”这样的比哈早已是陈词滥调,只看她既“高”又“大“的鼻子下面,配的是一张尖而长的“鸟 嘴”一“嘴”长得再“完美”,也不过像“鸟”!这样的姑娘,只能吓得人家退避三舍,有何美丽可言? 鲁迅曾经“传授”过一条“作文秘决”,这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也语重 心长地谈自己的体会:“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其三,是指修辞学,即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问。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的解释比较全面。它说:“修当作调整或话用解,辞当作语辞解
容”,不管挨得上边还是挨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你能指出相声中的“乱形容”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吗?仔细地分析一下,对认识“乱形容”的实质,不无好处。 这里,老舍已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甲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人物乙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 根本不管这些“的”用得恰当不恰当。譬如有的“的”用错了场合。既称对方为“亲爱的”,就不能同 时称对方为“敬爱的”,至于又称对方为“博爱的”,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形容“艺术家”也不能用“尖 端的、灵感的、响亮的”,再拼凑上“地才”和“人才”更是胡扯了。又如,有的一连串“的”用错了对 象。见到母亲,亲切地叫一声“妈”已经足够了,加上那么多形容词,完全是画蛇添足。至于称呼 爸爸为“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更是不恰当了。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与上下文也不搭 配。例如,形容挨了一下耳光,用“如雷贯耳,波澜壮阔”根本扯不上;再与“眼中熊熊的火光,乱 冒金星”硬放在一起,越发无法搭配。当我们读到“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这类自相矛盾, 充满诙谐的语句,同时又“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时,能不笑得喷饭吗?这里,给我们最大 的启示就是:形容必须“恰当”。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作者认准了这样的形容性词语加上去之后, 能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才可大胆使用;反之,如果觉得用上去反而不恰当,甚至破坏了语 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就应坚决不用。 老舍一辈子反对“乱形容”,他在《谈简练》一文中说:“形容得多而不恰当,易令人生厌”,因为“形 容字一多,句子就会冗长,读起来费力”,还“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因此他主张:“能 够直接说出来的地方,不必去形容;到了非形容不可的地方,要努力找到生动有力的形容字。” 其实,一般说来,比较老练的作者都喜欢朴实,尽量少形容;而初学写作的人则多用词华丽,好 用形容性词语。是不是好用形容性词语,似乎成为衡量作者老练,成熟程度的标尺之一。确实, 有的青年人以为,要描写什么事物,必须加倍形容。于是在描写风景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清晨 的朝阳滚滚上升,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人喜欢堆砌成语,如:“一想起李老师对我的费 尽心机的苦口婆心的教育,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费尽心机”是贬义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既 用了“苦口婆心”形容,已经足够了;“费尽心机”再放上去,完全多余。又如一小学生作文滥用成 语: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分道扬 biāo(镳),晚上,爸妈下班后,我放学归来,咱们又殊途同归了。 爸爸喜欢足球,妈妈和我也常常跟着他对球赛指手划脚,我们都喜欢交朋友,常常是来者不拒, 总之,咱三人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不好时,爸爸对我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 地,而妈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某年高考,作文要求写“陈伊玲的故事”。有一考生这样比喻主人公:“陈伊玲年方二十岁。她面如 芙蓉,眼如秋波,高大的鼻子下,有一张鸟一般完美的嘴。”这段描写且不说“面如芙蓉,眼如秋 波”这样的比喻早已是陈词滥调,只看她既“高”又“大”的鼻子下面,配的是一张尖而长的“鸟 嘴”——“嘴”长得再“完美”,也不过像“鸟”!这样的姑娘,只能吓得人家退避三舍,有何美丽可言? 鲁迅曾经“传授”过一条“作文秘诀”,这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也语重 心长地谈自己的体会:“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其三,是指修辞学,即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问。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的解释比较全面。它说:“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
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第1页)这里的语辞既包括书面语修辞,也包括口语修辞。所谓“调 整或适用”,主要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把“修辞“的“修”仅 仅解释为“修饰”,那么就容易引起两点误解:一是认为修辞仅仅是指修饰书面语。因为只有书面 语才有充裕的时间反复推敲、斟翻:二是认为修辞仅仅指修饰书面语的华巧部分,因为只有使用 华巧的文辞时才有修饰的必要。 事实上,口语修辞也一样重要。进入21世纪,商业谈判,贸易洽谈,演讲、导游、访问等活动普 遍展开,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将注意力从原来的书面语言修辞扩展到口语修辞的研究,虽 然这方面的专著还不多见,但却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可喜的趋势。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我们必 须具备三种能力: 1.具有捕提对方意图,组织自己话语的能力 在口头交际中,人们的谈话都有一定的目的。为了提高交际的水平,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会迅速、 准确地了解说话者的目的,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学会巧妙地围绕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谈话,学会 根据交际情境灵活地组织自己的言语活动。这在涉外活动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它与 人们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性格、才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周总理在外事活动中,有许多优秀 的口语修辞范例。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向各国到会的记者介绍我国的经济情 况,然后答复记者的提问。一位西方的记者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位西方 记者并非真正关心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情况,问题的背后是借此米嘲笑中国的贫穷。周总理迅速 地明白了这位西方记者发问的真正目的,然后根据当时的外交场合,巧妙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 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答话,使在场的人们疑惑不解,大家都屏心静气等候着 总理的分析与解释,周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 角、1角、5分、2分、1分、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 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 际上享有盛誉。”一番解说之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具有机智、果断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说与听的交际过程中,人们时时要注意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语言,在控制和调整的过程中,表现 出说话人机敏、灵活的素质。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慎将皮带松落了,引起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当他发现自己面临窘境之 际,立即镇静下米,他说:“同学们,年底评选先进教师你们可别忘了我呀!”学生一愣,他接者 说:“你们看,由于工作操劳,我瘦得皮带都系不住了,仍在坚持给你们上课,还不够选进?”说 着,他从从容容地把皮带系好。教室里立即响起了学生的善意与钦佩的笑声。这位语文教师能够 语随境迁,化尬为幽默,表现了他“随境应变”的能力。 3、具有巧妙传递潜在信息的能力 口语交际中,要特别注意谈话对象的年龄、性情、职业、民族、性格、身份、文化素养,当时的 心情等因素,做到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因言语环境的限制,不便直说的,要善于传递潜在信息 例如一位教师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疼的就是历史
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第 1 页)这里的语辞既包括书面语修辞,也包括口语修辞。所谓“调 整或适用”,主要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把“修辞”的“修”仅 仅解释为“修饰”,那么就容易引起两点误解:一是认为修辞仅仅是指修饰书面语。因为只有书面 语才有充裕的时间反复推敲、斟酌;二是认为修辞仅仅指修饰书面语的华巧部分,因为只有使用 华巧的文辞时才有修饰的必要。 事实上,口语修辞也一样重要。进入 21 世纪,商业谈判,贸易洽谈,演讲、导游、访问等活动普 遍展开,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将注意力从原来的书面语言修辞扩展到口语修辞的研究,虽 然这方面的专著还不多见,但却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可喜的趋势。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我们必 须具备三种能力: 1.具有捕捉对方意图,组织自己话语的能力 在口头交际中,人们的谈话都有一定的目的。为了提高交际的水平,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会迅速、 准确地了解说话者的目的,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学会巧妙地围绕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谈话,学会 根据交际情境灵活地组织自己的言语活动。这在涉外活动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它与 人们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性格、才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周总理在外事活动中,有许多优秀 的口语修辞范例。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向各国到会的记者介绍我国的经济情 况,然后答复记者的提问。一位西方的记者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位西方 记者并非真正关心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情况,问题的背后是借此来嘲笑中国的贫穷。周总理迅速 地明白了这位西方记者发问的真正目的,然后根据当时的外交场合,巧妙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 的货币资金嘛,有 18 元 8 角 8 分。”这一答话,使在场的人们疑惑不解,大家都屏心静气等候着 总理的分析与解释,周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 10 元、5 元、2 元、1 元、5 角、2 角、1 角、5 分、2 分、1 分、10 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 18 元 8 角 8 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 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 际上享有盛誉。”一番解说之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具有机智、果断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说与听的交际过程中,人们时时要注意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语言,在控制和调整的过程中,表现 出说话人机敏、灵活的素质。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慎将皮带松落了,引起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当他发现自己面临窘境之 际,立即镇静下来,他说:“同学们,年底评选先进教师你们可别忘了我呀!”学生一愣,他接着 说:“你们看,由于工作操劳,我瘦得皮带都系不住了,仍在坚持给你们上课,还不够选进?”说 着,他从从容容地把皮带系好。教室里立即响起了学生的善意与钦佩的笑声。这位语文教师能够 语随境迁,化尴尬为幽默,表现了他“随境应变”的能力。 3、具有巧妙传递潜在信息的能力 口语交际中,要特别注意谈话对象的年龄、性情、职业、民族、性格、身份、文化素养,当时的 心情等因素,做到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因言语环境的限制,不便直说的,要善于传递潜在信息。 例如一位教师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疼的就是历史
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说到“我正想同你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 教师的话一语双关,轻松读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争取了家长的配合,“润滑”了与家长 的关系。 再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当时,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 批阅文件的美国派克钢笔。这时美国记者首先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 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根据问话人的身份、国籍、口吻,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他软 中有硬,灵活机智地回答:“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原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贵国的钢笔。“这是根据 美国记者的发问,以抗美援朝获得胜利的事例来传递潜在信息,挫败对方的做气。设想一下,如 果交际对象是一位英国或法国的记者,再用这一段话来回答,就没有这样良好的效果了。 二、修辞现象 不论是把修辞解释为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好,或者是把它解释为调整语辞的活动也好 总之,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材料的收集:第二,主题的确定和题 材材料的取舍选择:第三,写说发表。这第一、二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 也是修辞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这第三个阶段才是修辞的天地。第三阶段写 说发表的全过程,就是修辞的全过程。修辞现象有以下特征: 第一,普遗性。既然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都是修辞现象,那么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 便无处不在。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手写文章,这种现象便会产生。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 不通的病句也是修辞现象。只不过前者是好的修辞现象而己。失败的修辞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 因为它也产生于修辞过程之中。修辞现象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的社会性、全民性,决定了 修辞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适应性。修辞现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 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后有专章论述。 第三,易变性。修辞现象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王 尔德说:“第一个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聋才。"这就是说修辞要常变常新, 不能沿袭,题旨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它是修辞的生命线! 第四,民族性。修辞现象常常打上民族的印记。由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审美观点、思 维习惯、社会风尚、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不同,修辞现象也往往有别。 例如同是动物“狗”,不同民族赋予它的废贬色彩就不相同。英国人认为对人最忠实的动物是狗, 就常用“像狗一样忠实”来比喻坚贞不渝者。有一美国语音学家在他的一本语音学专著的扉页上写 道献给我的狗”,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虽然英语中的0g有时也指“无赖汉*坏蛋“废 物”,但是总的说来,英语中的dog给人的联想是好的,因此,英语中有a1 ucky dog(幸运儿)、 a jogly dog(有趣的伙伴)、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其乌)、A top dog(优胜者)、be top dog(居于高位)、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极讲究)这类在汉语中不可能产生的说
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说到“我正想同你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 教师的话一语双关,轻松诙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争取了家长的配合,“润滑”了与家长 的关系。 再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当时,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 批阅文件的美国派克钢笔。这时美国记者首先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 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根据问话人的身份、国籍、口吻,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他软 中有硬,灵活机智地回答:“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原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贵国的钢笔。”这是根据 美国记者的发问,以抗美援朝获得胜利的事例来传递潜在信息,挫败对方的傲气。设想一下,如 果交际对象是一位英国或法国的记者,再用这一段话来回答,就没有这样良好的效果了。 二、修辞现象 不论是把修辞解释为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好,或者是把它解释为调整语辞的活动也好, 总之,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材料的收集;第二,主题的确定和题 材材料的取舍选择;第三,写说发表。这第一、二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 也是修辞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这第三个阶段才是修辞的天地。第三阶段写 说发表的全过程,就是修辞的全过程。修辞现象有以下特征: 第一,普遍性。既然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都是修辞现象,那么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 便无处不在。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手写文章,这种现象便会产生。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 不通的病句也是修辞现象。只不过前者是好的修辞现象而已。失败的修辞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 因为它也产生于修辞过程之中。修辞现象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的社会性、全民性,决定了 修辞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适应性。修辞现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 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后有专章论述。 第三,易变性。修辞现象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王 尔德说:“第一个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这就是说修辞要常变常新, 不能沿袭,题旨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它是修辞的生命线! 第四,民族性。修辞现象常常打上民族的印记。由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审美观点、思 维习惯、社会风尚、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不同,修辞现象也往往有别。 例如同是动物“狗”,不同民族赋予它的褒贬色彩就不相同。英国人认为对人最忠实的动物是狗, 就常用“像狗一样忠实”来比喻坚贞不渝者。有一美国语音学家在他的一本语音学专著的扉页上写 道“献给我的狗”,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虽然英语中的 dog 有时也指“无赖汉”“坏蛋”“废 物”,但是总的说来,英语中的 dog 给人的联想是好的,因此,英语中有 a lucky dog(幸运儿)、 a jogly dog(有趣的伙伴)、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其乌)、 A top dog (优胜者)、 be top dog (居于高位)、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极讲究)这类在汉语中不可能产生的说
法。汉族文化中“狗是下贱的不好的,文化基调一定下来,与“狗“相关的修辞语料都带贬义。例 如:走狗、看家狗、野狗、哈巴狗、母狗、癞皮狗、疯狗、巴儿狗、懒狗、跟脚狗、狐群狗党、 狗颠屁股、狗吠非主、狼心狗肺、狗吹之惊、蝇营狗苟、狗急跳墙、狗马声色、狗拿耗子、狗皮 音药、狗屁不通、狗偷鼠窃、狗头军师、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落水狗、丧家之犬等等。这在西方人也是难于理解的。西欧人很赞赏 苍蝇觅食时的执若精神。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就用“苍蝇的勇敢”来形容双方战士的前仆 后继,奋不顾身。茅盾先生认为用“苍蝇”作比,新颖,如用狮子、老虎作比,显得陈旧,而且生 活中不易见到。而汉族则厌恶苍蝇,常用“如蝇逐臭”“苍蝇叮血”来比喻坏蛋干坏事的劲头。郭小 川的诗《向困难进军》,用旧世界的苍蝇们,在每个阳光不曾照进的角落生者蛆来比喻社会渣滓 的繁殖。 花草树木,皆为自然天生,但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中国自古喜欢梅花,吟梅花的诗 句很多: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②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宋·苏轼《红梅》) ③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宋,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④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明方孝孺《画梅》 ⑤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 “梅花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不畏严寒,傲霜斗雪,香满人间不争春的象征。“菊花”也有拒寒色不 变的品质。“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梅、菊、荷的这种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顽 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高尚情操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日本民族不喜欢荷花,导游当者日 本人是不介绍荷花的。法语中的菊花”,除指称意义与汉语相同外,其文化内通为:“坟场之花”, 专为十一月十一日敬献先灵用的。不仅花草有文化内涵,植物中的树木,也有文化内涵。“松、竹、 梅在汉语里,都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松、柏”是抗风霜冰雪的英雄,又是长寿的象征:“竹“不 但具有与“松柏”相同的文化含义,还有“节”,是“节操”的象征。汉族人民提到松、竹、梅,都 怀有好感和敬意。不仅花草树木有文化含义和作用,颜色也染上了民族色彩,中国人喜欢红色, 把红色作为喜庆色,喜庆挂红灯笼,婚喜穿红色,戴红花,贴大红喜字:白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是 纯洁,坚贞的象征,婚纱使用白色:中国人穿的孝服是白色的。悼念逝者要戴熙纱,戴白花。所 以在中国,“红”是喜,“白”是丧。黄色,我国封建社会认为黄色是最珍贵的东西,是统治者的象 征,皇帝登基就穿黄袍,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黄色的。当然现在有了改变。而在欧洲,黄色就是不 好的象征,他们认为黄色是最腐朽,最落后的东西,因此,有“黄色小说黄色电影黄色歌曲黄 色磁带“黄色书刊之说。日本人也忌黄色。但是,印度尼西亚惹士岛上的民族,把“黄色”当作最 好的象征,如廉洁高尚,繁荣等。由于当地居民很喜欢黄色,因此他们把有礼貌的,受过教育的 人誉为有“黄色品德”的人,还把最舒适、愉快的睡眠叫“黄色睡眠”。 “风”也有民族文化内涵。英国诗人雪莱写了著名诗篇《西风颂》,其中有这么几句:“你是这苒苒 将死的残年挽歌,你不羁的西风哟,你听,你听!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尚宁迅遥?
法。汉族文化中“狗”是下贱的不好的,文化基调一定下来,与“狗”相关的修辞语料都带贬义。例 如:走狗、看家狗、野狗、哈巴狗、母狗、癞皮狗、疯狗、巴儿狗、懒狗、跟脚狗、狐群狗党、 狗颠屁股、狗吠非主、狼心狗肺、狗吠之惊、蝇营狗苟、狗急跳墙、狗马声色、狗拿耗子、狗皮 膏药、狗屁不通、狗偷鼠窃、狗头军师、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落水狗、丧家之犬等等。这在西方人也是难于理解的。西欧人很赞赏 苍蝇觅食时的执着精神。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就用“苍蝇的勇敢”来形容双方战士的前仆 后继,奋不顾身。茅盾先生认为用“苍蝇”作比,新颖,如用狮子、老虎作比,显得陈旧,而且生 活中不易见到。而汉族则厌恶苍蝇,常用“如蝇逐臭”“苍蝇叮血”来比喻坏蛋干坏事的劲头。郭小 川的诗《向困难进军》,用“旧世界的苍蝇们,在每个阳光不曾照进的角落生着蛆”来比喻社会渣滓 的繁殖。 花草树木,皆为自然天生,但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中国自古喜欢梅花,吟梅花的诗 句很多: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②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宋•苏轼《红梅》) ③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宋•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④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明•方孝孺《画梅》) ⑤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 “梅花”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不畏严寒,傲霜斗雪,香满人间不争春的象征。“菊花”也有拒寒色不 变的品质。“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梅、菊、荷”的这种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顽 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高尚情操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日本民族不喜欢荷花,导游当着日 本人是不介绍荷花的。法语中的“菊花”,除指称意义与汉语相同外,其文化内涵为:“坟场之花”, 专为十一月十一日敬献先灵用的。不仅花草有文化内涵,植物中的树木,也有文化内涵。“松、竹、 梅”在汉语里,都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松、柏”是抗风霜冰雪的英雄,又是长寿的象征;“竹”不 但具有与“松柏”相同的文化含义,还有“节”,是“节操”的象征。汉族人民提到“松、竹、梅”,都 怀有好感和敬意。不仅花草树木有文化含义和作用,颜色也染上了民族色彩,中国人喜欢红色, 把红色作为喜庆色,喜庆挂红灯笼,婚喜穿红色,戴红花,贴大红喜字;白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是 纯洁,坚贞的象征,婚纱使用白色;中国人穿的孝服是白色的。悼念逝者要戴黑纱,戴白花。所 以在中国,“红”是喜,“白”是丧。黄色,我国封建社会认为黄色是最珍贵的东西,是统治者的象 征,皇帝登基就穿黄袍,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黄色的。当然现在有了改变。而在欧洲,黄色就是不 好的象征,他们认为黄色是最腐朽,最落后的东西,因此,有“黄色小说”“黄色电影”“黄色歌曲”“黄 色磁带”“黄色书刊“之说。日本人也忌黄色。但是,印度尼西亚惹士岛上的民族,把“黄色”当作最 好的象征,如廉洁高尚,繁荣等。由于当地居民很喜欢黄色,因此他们把有礼貌的,受过教育的 人誉为有“黄色品德”的人,还把最舒适、愉快的睡眠叫“黄色睡眠”。 “风”也有民族文化内涵。英国诗人雪莱写了著名诗篇《西风颂》,其中有这么几句:“你是这苒苒 将死的残年挽歌,你不羁的西风哟,你听,你听!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阳春尚宁迢遥?
赞美西风,因为西风给英国带来温暖和润湿。汉语里,西风是什么,请看: ①西风残照,汉字陵阙。(李白《忆秦蛾》) ②西风吹面立苍茫。(宋毛滂《玉楼春》) 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④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娄山关》) “西风”是寒冷、调零、衰败、愁洌的。词语蕴含文化意义和作用的现象,涉及的面很宽广,例子 举不胜举。这种现象,各民族语言里都有,文化背景不同,词语的文化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对 本民族的人来说,有时是习焉不察,但其他民族的人却很敏感,只是学起来确很困难,因为涉及 的面太宽太广。 从修辞方式来看,根据汉字特点而形成的回文、藏词、析字、对偶等手法,是印欧语言不具备或 很少能具备的。如回文,以字为单位,顺者念,倒转念都行的诗句,还有整首诗顺念,倒念都成 的回文诗。回文句: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 门市鼓浪屿对联)。回文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的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跟枯。 这是宋朝李禺写的一首回文诗,顺着读下去,是写丈夫怀念妻子,倒者读回来,是写妻子思念丈 夫。因此人们将此诗称为《夫妻相忆》。 此诗顺读为《夫忆妻》的情诗,淋漓尽致地籽发了丈夫对妻儿的痴恋之情:昔日夫妻师守,对酒 当歌,小儿绕膝,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可而今,离乡背井,孤灯长伴,几多寂寥,路途逼远, 书信回迟,丈夫不由热泪满襟! 此诗倒读为《妻忆夫》的情诗,也醋畅淋漓地抒发了少妇思念丈夫的痴情:夫君久别离,路途迢 迢千里,夫妻相见难:有心写信抒发痴情,却难下笔成章:有心脚酒自饮,独饮无乐趣:只好独 守空房,夜伴孤灯,小儿酣睡,我望眼欲穿,苦等郎君归来。 这首《夫妻相忆》诗,构思奇妙,情景交融,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不己。 从语音修辞看,英汉两种语言也各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法,这也是由不同的民族语言特点 所决定的。由这些手法所组成的修辞现象,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强 调朴素美的传统,认为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境界。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赞美西风,因为西风给英国带来温暖和润湿。汉语里,西风是什么,请看: ①西风残照,汉字陵阙。(李白《忆秦娥》) ②西风吹面立苍茫。(宋•毛滂《玉楼春》) 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④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娄山关》) “西风”是寒冷、凋零、衰败、愁冽的。词语蕴含文化意义和作用的现象,涉及的面很宽广,例子 举不胜举。这种现象,各民族语言里都有,文化背景不同,词语的文化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对 本民族的人来说,有时是习焉不察,但其他民族的人却很敏感,只是学起来确很困难,因为涉及 的面太宽太广。 从修辞方式来看,根据汉字特点而形成的回文、藏词、析字、对偶等手法,是印欧语言不具备或 很少能具备的。如回文,以字为单位,顺着念,倒转念都行的诗句,还有整首诗顺念,倒念都成 的回文诗。回文句: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 门市鼓浪屿对联)。回文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是宋朝李禺写的一首回文诗,顺着读下去,是写丈夫怀念妻子,倒着读回来,是写妻子思念丈 夫。因此人们将此诗称为《夫妻相忆》。 此诗顺读为《夫忆妻》的情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丈夫对妻儿的痴恋之情:昔日夫妻厮守,对酒 当歌,小儿绕膝,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可而今,离乡背井,孤灯长伴,几多寂寥,路途遥远, 书信回迟,丈夫不由热泪满襟! 此诗倒读为《妻忆夫》的情诗,也醋畅淋漓地抒发了少妇思念丈夫的痴情:夫君久别离,路途迢 迢千里,夫妻相见难;有心写信抒发痴情,却难下笔成章;有心斟酒自饮,独饮无乐趣;只好独 守空房,夜伴孤灯,小儿酣睡,我望眼欲穿,苦等郎君归来。 这首《夫妻相忆》诗,构思奇妙,情景交融,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不已。 从语音修辞看,英汉两种语言也各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法,这也是由不同的民族语言特点 所决定的。由这些手法所组成的修辞现象,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强 调朴素美的传统,认为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境界。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三、修辞和题自语境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第11页)的著名论点, 就是修辞研究的纲领和具体化。这是修辞一切规律的总规律,当时能提出这种总规律是十分了不 起的。陈望道全译《共产党宜言》,在《发凡》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可以说是他最早把 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修辞学中去的。根据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上述总规律。 (一)什么是题旨 “题旨”并不是陈望道最早提出来的,是董鲁安在1926年《修辞学讲义》中最早提出“题旨"”这一术 语,陈望道将其发展,作为第一义,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发凡》中曾经把“题旨“解释为 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并且认为“写说便是为了发挥这个意旨起见”,运用修辞来表现 种种“复杂的景象的一种工作”。(第6页)这儿的“主意或本旨”,用现在的语汇来说,就是一篇文 章或一席说话的主题思想和中心思想,或写说的目的。它制约着各种语言表达手段的选择,是修 辞活动的出发点,要把一个意思表达出来,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而采用什么表达手段最 恰当,则取决于写说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阐述观点,传授知识,就宜用严密庄重的 表达手段: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则宜用活泼自然的表达手段:写公告,发通知,语言务必简明 扼要:写诗歌,做小说,言辞要富有文采。 题旨,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早在梁代,刘勰等已提出“意在笔先”,“意”先“辞”后的原则 强调意"的重要。明代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过一段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 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 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儿反复强调了“意”字。他认为,不论是有韵之“诗”或 无韵之“文”,最重要的莫过于围绕主题作文章。他把主题比作“统帅”,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 这支军队就是“乌合之众”。一篇文章,如果“意”不明确,修辞手法用得再多,也是“乌合之义”, 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紧紧围绕者“意”,则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都可以被写得活灵 活现 (二)适应题台是修辞研究的纲领 不论哪一篇写说,总是有所为而发,总有一定的目的。即使是已经集中宜传了一个主题思想,也 要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有时是为了宜传真理,驳斥谬论:有时是为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有时 是为了触景生情,抒发胸臆。目的不同,表达的手法也只能各异。如或者需要旁敲侧击,或需要 单刀直入,或者需要严词批驳,或者需要委婉陈词,等等,不能千篇一律。总之,各种修辞方式 都要服从于写说目的的要求。例如,唐代朱庆余在进士考试之前,写给主考官张水部张籍一首诗, 便采用了委婉的表述法: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娟,“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 这首诗耐人寻味。此诗表面是写洞房花烛后,新妇拜见公婆前的一个细节。其实,这首七绝别有 用意。当年,朱庆余准备进京应试,写了这首诗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以期得到他的赏识 进而向主考官推荐,此谓之“通榜”(行卷)。诗中,朱庆余自喻新娘,以刚刚出嫁暗示自己已经获
三、修辞和题旨语境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第 11 页)的著名论点, 就是修辞研究的纲领和具体化。这是修辞一切规律的总规律,当时能提出这种总规律是十分了不 起的。陈望道全译《共产党宣言》,在《发凡》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可以说是他最早把 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修辞学中去的。根据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上述总规律。 (一)什么是题旨 “题旨”并不是陈望道最早提出来的,是董鲁安在 1926 年《修辞学讲义》中最早提出“题旨”这一术 语,陈望道将其发展,作为第一义,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发凡》中曾经把“题旨”解释为“一 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并且认为“写说便是为了发挥这个意旨起见”,运用修辞来表现 种种“复杂的景象的一种工作”。(第 6 页)这儿的“主意或本旨”,用现在的语汇来说,就是一篇文 章或一席说话的主题思想和中心思想,或写说的目的。它制约着各种语言表达手段的选择,是修 辞活动的出发点,要把一个意思表达出来,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而采用什么表达手段最 恰当,则取决于写说的目的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阐述观点,传授知识,就宜用严密庄重的 表达手段;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则宜用活泼自然的表达手段;写公告,发通知,语言务必简明 扼要;写诗歌,做小说,言辞要富有文采。 题旨,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早在梁代,刘勰等已提出“意在笔先”,“意”先“辞”后的原则, 强调“意”的重要。明代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过一段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 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 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儿反复强调了“意”字。他认为,不论是有韵之“诗”或 无韵之“文”,最重要的莫过于围绕主题作文章。他把主题比作“统帅”,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 这支军队就是“乌合之众”。一篇文章,如果“意”不明确,修辞手法用得再多,也是“乌合之义”, 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紧紧围绕着“意”,则“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都可以被写得活灵 活现。 (二)适应题旨是修辞研究的纲领 不论哪一篇写说,总是有所为而发,总有一定的目的。即使是已经集中宣传了一个主题思想,也 要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有时是为了宣传真理,驳斥谬论;有时是为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有时 是为了触景生情,抒发胸臆。目的不同,表达的手法也只能各异。如或者需要旁敲侧击,或需要 单刀直入,或者需要严词批驳,或者需要委婉陈词,等等,不能千篇一律。总之,各种修辞方式 都要服从于写说目的的要求。例如,唐代朱庆余在进士考试之前,写给主考官张水部张籍一首诗, 便采用了委婉的表述法: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 这首诗耐人寻味。此诗表面是写洞房花烛后,新妇拜见公婆前的一个细节。其实,这首七绝别有 用意。当年,朱庆余准备进京应试,写了这首诗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以期得到他的赏识, 进而向主考官推荐,此谓之“通榜”(行卷)。诗中,朱庆余自喻新娘,以刚刚出嫁暗示自己已经获
得州府的荐举,有了进京考试的资格:以将见公婆(舅姑)暗喻即将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同时 把张籍喻为夫婿,以“画眉深浅入时无”探问自己的诗文是否够格。全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风 情万种,堪称一首别出心裁的佳作。由于作者所处的地位及考试制度的限制,不便直问,便采取 迂回表达的手段,效果是良好的,善识千里马的张籍,慧眼识英才,即赋《酬朱庆余》绝句: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张籍在诗中把朱庆余比作新妆宜面的绝代佳人西子,自知美丽无双,却又谦虚朴实。称赞越女有 高超的歌唱天赋,即使用贵重、精美的“齐纨“来奖赏,也不足以酬谢佳人的歌喉,一曲采菱歌价 值万金。像朱庆余一样,张籍的诗也包蕴着巧妙的言外之意:凭你的才华,金榜题名,指日可待。 果然如伯乐张籍所料,朱庆余一举考中进士,并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当时的著名诗人。这两首 诗都是比喻。 如果是公告、通知、布告、条例之类的公文语体,目的是明白无误地表白思想,用词遣句都要求 高度准确,往往全部用消极修辞手法,不需要转弯抹角式的表达手段。 又如毛泽东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原稿为: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无翠柏: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原稿中的“雪里行军无翠柏”后改为“雪里行军情更迫”,其中三字的改动,是出于“显旨”的需要】 这首诗词表现的是工农红军不可阻挡的锐气和旺盛高昂的战斗情绪。“无翠柏”只是一般地描述了 行军路上所见的景象,不能紧密地围绕主台。“雪里行军情更迫"则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一虽然 是雪里行军,天寒地冻,行路艰难,但是“情更迫”,从而更加鲜明地表现了工农红军的战斗豪情, 将全词的主台表现得显豁、突出。 由此可见,在修辞研究中,探讨言语形式如何表现主旨,是许许多多课题中具有根本意义的课题, 忘记了这一点等于丢弃了修辞研究的灵魂,离开了题旨,一切修辞都将成为无稻之谈,就会舍本 逐末,走向歧路。例如“像捕获到野兽似地扑上前去”,这个喻体看起来很形象,但如果用得不合 题旨,反会“以辞害义”。请看: 从走廊的那一头,走出白求恩和奥布莱安,记者们像捕获到野兽似地扑上前去,七嘴八舌地问长 问短,照像机的闪光闪烁着。(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这就使歌颂白求恩的题旨受到严重损苦,把歌颂变成了辱骂。像这样的修辞,技巧越高明,害处
得州府的荐举,有了进京考试的资格;以将见公婆(舅姑)暗喻即将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同时, 把张籍喻为夫婿,以“画眉深浅入时无”探问自己的诗文是否够格。全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风 情万种,堪称一首别出心裁的佳作。由于作者所处的地位及考试制度的限制,不便直问,便采取 迂回表达的手段,效果是良好的,善识千里马的张籍,慧眼识英才,即赋《酬朱庆余》绝句: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张籍在诗中把朱庆余比作新妆宜面的绝代佳人西子,自知美丽无双,却又谦虚朴实。称赞越女有 高超的歌唱天赋,即使用贵重、精美的“齐纨”来奖赏,也不足以酬谢佳人的歌喉,一曲采菱歌价 值万金。像朱庆余一样,张籍的诗也包蕴着巧妙的言外之意:凭你的才华,金榜题名,指日可待。 果然如伯乐张籍所料,朱庆余一举考中进士,并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当时的著名诗人。这两首 诗都是比喻。 如果是公告、通知、布告、条例之类的公文语体,目的是明白无误地表白思想,用词遣句都要求 高度准确,往往全部用消极修辞手法,不需要转弯抹角式的表达手段。 又如毛泽东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原稿为: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无翠柏。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原稿中的“雪里行军无翠柏”后改为“雪里行军情更迫”,其中三字的改动,是出于“显旨”的需要。 这首诗词表现的是工农红军不可阻挡的锐气和旺盛高昂的战斗情绪。“无翠柏”只是一般地描述了 行军路上所见的景象,不能紧密地围绕主旨。“雪里行军情更迫”则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虽然 是雪里行军,天寒地冻,行路艰难,但是“情更迫”,从而更加鲜明地表现了工农红军的战斗豪情, 将全词的主旨表现得显豁、突出。 由此可见,在修辞研究中,探讨言语形式如何表现主旨,是许许多多课题中具有根本意义的课题, 忘记了这一点等于丢弃了修辞研究的灵魂,离开了题旨,一切修辞都将成为无稽之谈,就会舍本 逐末,走向歧路。例如“像捕获到野兽似地扑上前去”,这个喻体看起来很形象,但如果用得不合 题旨,反会“以辞害义”。请看: 从走廊的那一头,走出白求恩和奥布莱安,记者们像捕获到野兽似地扑上前去,七嘴八舌地问长 问短,照像机的闪光闪烁着。(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 这就使歌颂白求恩的题旨受到严重损害,把歌颂变成了辱骂。像这样的修辞,技巧越高明,害处
就越大。所以,切合题旨内容,这既是修辞最低的标准,又是修辞最高的原则。 (三)什么是语境(情境) 《修辞学发凡》解释:情境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写 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第10页)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写说的背景、主客观双方的情况,例如写说的对象、时间、地点、社 会环境、主观心境、写说者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阶级立场、社会经验及上下文和语体要求等等。 简单来说,所谓语境是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环境,也就是进行修辞活动的环境,包括非语言的 (广义语境)和语言的(狭义语境)两种因素。非语言的即广义的语境是指言语内部之外的言语 环境,又叫外部语境。外部语境包括社会历史背景,包括现实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 包括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包括地点、场合、对象,还包括使用语言的人物身份、思想、性格、 职业、经历、修养、处境、心情等等。语言的即狭义语境指言语内部环境,包括一句话内的词与 词之间的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内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系,段落内部句群与句子之 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整篇文章和一席讲话之间、标题与正文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主题与行文的关系。内部语境就是口头上的前言后语的关系,书面上的前后文的关系。语 境又可分为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 (四)切合语境是修辞研究的纲领 人们为什么要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是因为环境的需要。环境的需要促使人运用语言,促使 人进行修辞。人们根据什么进行修辞,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根据言语环境的要求,按语境的要 求进行修辞,语境规定了说什么写什么,语境提出了该怎么说写的要求。人们根据什么来检验衡 量写说的效果,根据什么来评判修辞的效果?根据语境的要求。符合语境要求就好,不符合语境 要求就不好。符合语境要求就是适切语境。例如曹雪芹在《红棱梦》中写焦大酒后骂人:“.不 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显然不符合生活逻辑,为什么脂 砚斋反而特别欣赏,认为写出醉奴口吻,塔称传神之笔”呢?因为这是醉汉口中文法”。焦大喝 得酩矿大醉,颠颠倒倒,说出这种话来是十分自然的,也就是说,它符合“醉后狂言”这一特定语 境。一些流行的版本,把它改作“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虽然符合生活逻辑,然而,却失去 了艺术光彩。即与特定语境不相协调。 不过,对某一修辞现象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语境因素都同时起着作用的,通常是某一种或某一两 种语境因素起着作用,或者说,起着主要的作用。例如: ①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 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鲁迅《阿Q正传》) ②周朴园.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曹禺《雷雨》) ③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 他骄做地说:“开仙(山)工!”(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就越大。所以,切合题旨内容,这既是修辞最低的标准,又是修辞最高的原则。 (三)什么是语境(情境) 《修辞学发凡》解释:情境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写 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第 10 页)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写说的背景、主客观双方的情况,例如写说的对象、时间、地点、社 会环境、主观心境、写说者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阶级立场、社会经验及上下文和语体要求等等。 简单来说,所谓语境是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环境,也就是进行修辞活动的环境,包括非语言的 (广义语境)和语言的(狭义语境)两种因素。非语言的即广义的语境是指言语内部之外的言语 环境,又叫外部语境。外部语境包括社会历史背景,包括现实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 包括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包括地点、场合、对象,还包括使用语言的人物身份、思想、性格、 职业、经历、修养、处境、心情等等。语言的即狭义语境指言语内部环境,包括一句话内的词与 词之间的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内句群与句群之间的关系,段落内部句群与句子之 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整篇文章和一席讲话之间、标题与正文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主题与行文的关系。内部语境就是口头上的前言后语的关系,书面上的前后文的关系。语 境又可分为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 (四)切合语境是修辞研究的纲领 人们为什么要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是因为环境的需要。环境的需要促使人运用语言,促使 人进行修辞。人们根据什么进行修辞,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根据言语环境的要求,按语境的要 求进行修辞,语境规定了说什么写什么,语境提出了该怎么说写的要求。人们根据什么来检验衡 量写说的效果,根据什么来评判修辞的效果?根据语境的要求。符合语境要求就好,不符合语境 要求就不好。符合语境要求就是适切语境。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焦大酒后骂人:“.不 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显然不符合生活逻辑,为什么脂 砚斋反而特别欣赏,认为“写出醉奴口吻,堪称传神之笔”呢?因为这是“醉汉口中文法”。焦大喝 得酩酊大醉,颠颠倒倒,说出这种话来是十分自然的,也就是说,它符合“醉后狂言”这一特定语 境。一些流行的版本,把它改作“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虽然符合生活逻辑,然而,却失去 了艺术光彩。即与特定语境不相协调。 不过,对某一修辞现象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语境因素都同时起着作用的,通常是某一种或某一两 种语境因素起着作用,或者说,起着主要的作用。例如: ①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 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鲁迅《阿 Q 正传》) ②周朴园 .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 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 我问,他现在在哪儿?(曹禺《雷雨》) ③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 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杜鹏程《夜走灵官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