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以上,我们讨论了家族文化容易形成长期的私人亲密关系.交往范围限制在狭窄的既定关 系内,而缺乏和非亲属建立新型的交往关系和信任关系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与家族文化倾向 较小的国家相比,中国社会的信任水平不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测试中国人的一般信任水 平,并与日、美进行比较。另外,考虑到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社会的关系网络带来的显著 变化有可能刺激新的人际信任的形成,对此.我们将从异文化比较的视点考查社会关系网络的 本质和作用及其对信任的影响。 假设 在先行研究中,山岸等(1994)阐明了相互依恋关系的网络在日本比在美国起到重要的作 用,并证实美国人比日本人更信任一般人。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关系 时,普遍根据人与己之间的关系前提来做出对相互之间关系的判断和对行为反应的选择。过 分强调关系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热衷于拉关系,送人情,忽视和削弱了制度保障的力量。“关 系”和“人情”是影响中国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因素,这两个词常用来描述中国的社会关系网。 季卫东(音译,1995曾摘录了《纽约》时报记者巴特费尔德(Fox Butterfield对关系”绝妙的描 述:“这些联系犹如一连串看不见的丝线把中国人相互拴在一起,其抗张强度是西方的友谊所 远不能及的。·关系’制造了一个社会磁场使中国人在里面变动游移,对有联系和毫无联系的 人有着清醒的意识”。达顿(Dutton,1992)指出,工具主义的“关系”一旦变得强有力的时候就 会危及正当的政府调节手段而使平等竞争变得困难。至于“人情”,中国社会的人际相互关系 主要依靠互惠互利待遇,中国人相信行为、人以及超自然的因素都具有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 因而从行为的反应和结果来考虑问题。中国的人际关系靠彼此间的帮助和保证来调节,即人 情交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行为受到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人情”网的强烈支配和 限制。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牢固而紧密联系的小圈子里,这种社会网是难于形成的。 以上的讨论,提示了“关系”和“人情”强有力的存在制约着中国人在相互关系中的行为。 福山(1995)论述说,日本在产业构造方面类似美国,两国都拥有大型经济组织:而日本在社会 组织方面不同于中国,因为日本比中国较少依赖氏族关系。中国的关系”网带有很强的私人 性,而且限制在狭小的圈子里,圈里的每一个人都与占据中心的人物有着个人联系。与此相 比.日本的系列”组织或者说贸易网,却是一种决然不同的稳固性相互依赖关系,网内成员趋 于在互惠基础上进行交易。日本的“系列”体系具有庞大的规模,超出家族和氏族关系,扩大到 种类繁多的社会中间组织。福山(1995)指出,“‘系列成员靠一种交叉型股份拥有制的完善系 统而非正规的法律联系接合在一起”。从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假设相互依恋关系网络在中国社 会比在日本社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出,中国人的一般信任比日本人低,换言之,中国人 在既定关系外的信任比美国人或日本人更缺乏。其次,如果说“关系”和“人情”之类的依恋关 系跟一般信任是一种负面联系,那么我们推测当这类制约性关系不存在的条件下,中国人将会 提高对一般人的信任。 根据以上推论,我们的假设可以归纳为3个:(1)中国人的一般信任水平比日本人低:(2) 在日中国人比大陆中国人更倾向于信任一般人:基于这两个假说,我们预测(3)在人际交往中, 中国人比日本人更注重关系取向。对于这三个假设,我们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实施了三次问卷 调查来进行考查。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mtp://www以上, 我们讨论了家族文化容易形成长期的私人亲密关系, 交往范围限制在狭窄的既定关 系内, 而缺乏和非亲属建立新型的交往关系和信任关系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与家族文化倾向 较小的国家相比, 中国社会的信任水平不高。因此,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试中国人的一般信任水 平, 并与日、美进行比较。另外, 考虑到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社会的关系网络带来的显著 变化有可能刺激新的人际信任的形成, 对此, 我们将从异文化比较的视点考查社会关系网络的 本质和作用及其对信任的影响。 假设 在先行研究中, 山岸等( 1994) 阐明了相互依恋关系的网络在日本比在美国起到重要的作 用, 并证实美国人比日本人更信任一般人。 在人际关系方面, 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关系 时, 普遍根据人与己之间的关系前提来做出对相互之间关系的判断和对行为反应的选择。过 分强调关系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热衷于拉关系, 送人情, 忽视和削弱了制度保障的力量。/ 关 系0和/ 人情0是影响中国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两个词常用来描述中国的社会关系网。 季卫东( 音译, 1995) 曾摘录了5纽约6时报记者巴特费尔德( Fox Butterfield) 对/ 关系0绝妙的描 述: / 这些联系犹如一连串看不见的丝线把中国人相互拴在一起, 其抗张强度是西方的友谊所 远不能及的。-关系. 制造了一个社会磁场使中国人在里面变动游移, 对有联系和毫无联系的 人有着清醒的意识0。达顿( Dutton, 1992) 指出, 工具主义的/ 关系0 一旦变得强有力的时候就 会危及正当的政府调节手段而使平等竞争变得困难。至于/ 人情0, 中国社会的人际相互关系 主要依靠互惠互利待遇, 中国人相信行为、人以及超自然的因素都具有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 因而从行为的反应和结果来考虑问题。中国的人际关系靠彼此间的帮助和保证来调节, 即人 情交换。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的行为受到错综复杂的/ 关系0和/ 人情0网的强烈支配和 限制。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牢固而紧密联系的小圈子里, 这种社会网是难于形成的。 以上的讨论, 提示了/ 关系0和/ 人情0 强有力的存在制约着中国人在相互关系中的行为。 福山( 1995) 论述说, 日本在产业构造方面类似美国, 两国都拥有大型经济组织; 而日本在社会 组织方面不同于中国, 因为日本比中国较少依赖氏族关系。中国的/ 关系0网带有很强的私人 性, 而且限制在狭小的圈子里, 圈里的每一个人都与占据中心的人物有着个人联系。与此相 比, 日本的/ 系列0组织或者说贸易网, 却是一种决然不同的稳固性相互依赖关系, 网内成员趋 于在互惠基础上进行交易。日本的/ 系列0体系具有庞大的规模, 超出家族和氏族关系, 扩大到 种类繁多的社会中间组织。福山( 1995) 指出,/ -系列. 成员靠一种交叉型股份拥有制的完善系 统而非正规的法律联系接合在一起0。从这些文化差异, 我们假设相互依恋关系网络在中国社 会比在日本社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得出, 中国人的一般信任比日本人低, 换言之, 中国人 在既定关系外的信任比美国人或日本人更缺乏。其次, 如果说/ 关系0和/ 人情0之类的依恋关 系跟一般信任是一种负面联系, 那么我们推测当这类制约性关系不存在的条件下, 中国人将会 提高对一般人的信任。 根据以上推论, 我们的假设可以归纳为 3 个: ( 1) 中国人的一般信任水平比日本人低; ( 2) 在日中国人比大陆中国人更倾向于信任一般人; 基于这两个假说, 我们预测( 3) 在人际交往中, 中国人比日本人更注重关系取向。对于这三个假设, 我们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实施了三次问卷 调查来进行考查。 7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