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6* 吴志成赵晶晶: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出现和蔓延。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快速发展需要切实落实经贸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机制。 3.政治关系的增进与巩固是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中欧多层次政治对话机制逐步完善,双方在事关各自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 和地区问题上不断加强沟通与协调。中欧领导人定期会晤迄今已成功举行10次。作为最高层次 的政治对话机制,领导人年度会晤成为中欧关系制度化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双方每年定期举 行外长级、副外长级和地区及专业司长级等7个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政治磋商,及时就重大国际和地 区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中欧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逐步增进,战略共识不断扩大。中欧 在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中的政治磋商与战略合作也日益深入。 需要强调的是,中欧互动进程呈现动态摸索的特征。双方关系发展的持续动力来自于迅速变 化形势下双方各自的变革①。高频率的互动带来的合作与摩擦同时增多,再加上双方历史关系并 不久远,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导致了互动进程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摸索尝试,不 断定义合作框架和规范原则。此外,中欧之间因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的确存在不对 称性②,以至于双方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与对方的关系。“中国方式”更多表现为未来取向、表达善意 和寻求理解等内容。“欧洲方式”则表现为结果取向、试图主导和寻求改造对方等内容。 4.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 在对外关系领域,欧盟长期习惯于确定“游戏规则”,以指导欧洲国家内外部行为的各种规 范③。作为西方自由主义理念深深嵌人其文化、精神、制度之中的一种内在反映,价值追求在欧盟 外交决策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实力日益强大的中国,面临改革困境的欧洲出现了一 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认为以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的中国将挑战欧洲文明的普世价值和心理优 势。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对中国文明的各种批判性价值判断不断出现。中国在发展对欧关系上将 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欧盟关于民主和人权规范的压力,建立政治互信需要中欧双方持续不懈的努 力。虽然欧盟对华政策文件提出的中欧“全面合作关系”以合作为主流,对全球战略和经济利益的 考量也明显优先于意识形态,但同样暗含移植西方价值观,利用人权、西藏和台湾等问题干涉中国 内政,对华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人权问题上,“欧盟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切已让位于将中 国融入国际社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德国和欧盟对华政策中起核心作 用。”①欧盟在联合国人权会上放弃与中国对抗,声称“要接触不是惩罚”,“以对话代替对抗”,但其 利用人权问题影响和改造中国的初衷并没有改变。即便是中欧关系的利益基础没有发生变化,但 用西藏问题对中国施压已成为欧盟国家对华政策的新方式。 5.欧盟新成员国成为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新兴变量 欧盟这一特殊政治体制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在处理对欧关系中既要从欧盟整体出发,又要兼顾 与欧盟各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处理。这其中既包括英、法、德这些在欧盟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成 员国,也包括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推进不断参与到欧盟事务中的那些新成员国。欧盟的快速扩大 不仅改变了欧盟自身,也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⑤。大批中东欧国家的加人,对欧盟共 ①尖白乙:《观念转变与内生动力一后冷战时期中欧关系本源初探》,《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周虫:《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欧洲研究》2004年第2期。 Karen E.Smith,"Enlargement and European Order",in Christopher Hill and Michael Smith,Intem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European U n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④塞巴思蒂安·海尔曼:《德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要浆》,载于德国汉堡亚洲研究所《当代中国》2002年7月,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欧洲研究所:《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2003-2004欧洲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2004年。 Karen E.Smith,"Enlargement and European Order",in Christopher Hill and Michael Smith,Intem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European U n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as,200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