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新中国对外关系六十年 新中国六十年 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吴志成赵晶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欧关系经历了尝试接触、初步发展、起伏发展、稳步发展和成热发展 五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基于广泛共同利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之间既有合作与共识,也存在着摩 擦和分歧。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务实性和长远性、经贸合作动力、政治关系的增进与巩固保障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影响、欧盟新成员国成为新兴变量、美国外部因素等诸多特点,也给我们留下了 许多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中欧关系;歌洲联盟;冷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欧关系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六十年①。期间,中 欧之间利益交错,求同存异,既有合作与共识,也现分歧和波折,在协调互动中不断化解矛盾,推动 双边关系向前发展。总体上,中欧关系经过冷战前后时期的深刻调整,逐步发展为基于广泛共同 利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互利合作格局。在全球化和国际格 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有力地促进了 中国和欧盟各自的发展,而且也已超越双边范畴,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建国以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1975年,虽然部分西欧国家陆续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中国与西欧 国家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美欧关系与中美关系的制约和影响。1975年5月中国与欧共体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自此中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双方互动不断增强,双边关系开始进人良性 发展的新时期。 1.尝试接触时期:1949-1975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两大阵营处于紧张激烈的对抗阶段,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战略与苏 联结盟,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推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处于冷战状 收稿日期:2009-01-10 作者简介:吴志成,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和欧洲问题研究: 赵晶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欧洲问题研究。 ①本文的“中欧关系”指中国与“欧共体"(后为“歌盟”)的关系,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因此以 1993年11月为界,文中探讨的“中欧关系”将分别表述为中国与“欧共体”及“欧盟”的关系。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 态。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欧共体的成立以及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 高,中国与西欧国家开始尝试接触,双边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缓解,特别是中法两国建交使中国与西 欧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在与西欧国家发展关系的问题上,新中国主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要求它们断绝与台湾国民 党政权的“官方关系”,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享有的 一切特权。根据这两条原则,中国先后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挪威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表示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在美国的影响下不愿意遵守中方提出 的两条原则,因此中英直到1954年才建立代办级的半外交关系,中国与荷兰也仿照中英模式互换 代办。 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发展的重大突破是中法建交。1961年在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期 间,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同法国外长德姆维尔就发展中法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了接触,1962年戴 高乐派曾于1957年访问过中国的前总理富尔来华。1963年10月富尔再次访华,双方进行了6次 会谈,富尔表述了戴高乐关于中法建交的3个方案,并澄清了法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1964 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西方大 国。1964年11月中国与意大利签订了互设商务处的协定。12月中国同奥地利签订了互设民间贸 易机构的协定。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最大障碍逐渐消除,中欧关系 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1970-1972年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希腊、联邦德国先后 与中国建交,英国和荷兰同中国的代办级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圣马力诺同中国建立领事级外 交关系。1973年西班牙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中国,这是西欧大国中第一位访华的国 家元首①。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中国成为政治上正式承认欧共体的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自此,中欧关系进人一个历史新时期。 2.初步发展时期:1975-1989年 美苏冷战格局的变化是这一时期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体系 呈现“苏攻美守”的两极态势,中国和欧共体面临相似的安全困境一中苏关系交恶、欧共体的安 全受到苏联威胁;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加快,日本于同一年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力 量在70年代初期相对衰弱,西欧外交与防务独立地位得到了加强,欧共体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 自主性增强;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认为欧洲属于“第二世界”,可以将其团结在 世界范围内的反苏统一战线之中,中国外交战略思想发生转变②。外部威胁与较多共同利益的存 在促使中欧最终于1975年正式建交。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促使中欧关系快速发展。这 一阶段的中欧关系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政治互动态势良好,经济往来迅速增多。 政治上,1979年2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詹金斯首次访华,7月第一届欧共体-中国联合委员会 在北京进行会晤。1983年6月中国同欧共体建立了定期的政治磋商制度,每隔半年双方在欧洲政 治合作的框架内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讨论。同年11月欧共体主席托恩访华,双方宣布中国 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自此中国同欧洲共同体全面建交。1984年 欧共体和中国政治合作框架下的第一次部长会议召开。1985年欧委会主席德洛尔成功访问中国, ①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0-294页。 ②戴维·香博:《中国与欧洲:从派生性关系走向独立关系的发展》,宋新宁、张小劲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香港: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2· 吴志成赵晶晶: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双方合作框架也初步形成,中国-欧共体政治合作部长级会议于1987年启动。1988年10月4日 欧共体委员会正式在中国设立驻华代表团。双方高层频繁互访、政治对话与磋商的开展,推动了 中欧良好政治关系的形成,也促进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 1978年4月3日欧共体与中国签订了首个为期5年的双边贸易协定,并在此框架内于1979年 建立了中欧经济贸易联合委员会机制,也即目前中欧经济对话的最高机制。从1980年起欧共体给 予中国普遍优惠制待遇。1983年中欧启动了第一个科技合作项目。194年欧共体第一个在华合 作项目一一商务管理培训和农村发展项目启动,拉开了众多中欧合作项目的序幕。1985年中欧签 署长期经贸合作协定《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贸易与经济合作委员会。欧共体委员 会从1987年开始在中国合作开发项目,中欧贸易关系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突破,“1975年双边进 出口总额仅为23亿美元,1981年增长到53亿美元…到1989年已增至235.1亿美元。”④ 3.起伏发展时期:1989-1994年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中欧关系出现逆转。1989年“六·四”风被后,欧共体 各成员国在1989年6月举行的马德里峰会上通过了制裁中国的《对华声明》,宣布冻结对华关系, 并对中国采取包括暂停双边部长级和高层接触,中断共同体成员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实行对华 武器禁售等6项制裁措施。欧共体各成员国也纷纷断绝与中国的政治合作和经贸往来,中欧关系 出现严重倒退,进入长达五年的中欧关系“回冷期”②。 从中欧关系本身来看,双方建交主要是出于联合抗衡苏联威胁的考虑,共同的安全利益成为 中欧合作的战略基础,“每一方都不把发展与另一方的关系本身看作一种值得的追求;看待欧中关 系的出发点是与美苏超级大国的关系。”③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缺乏长期的战略共识,既没有形 成坚实的政治基础与合作机制,也没有匹配的经济实力下缔结的扎实深入的经济合作关系,因此, “建立在冷战战略架构之上的中欧关系,受冷战格局解体的震撼自是在所难免。”④ 但是,这一阶段中欧关系的低潮状态并没有持续过长的时间,1990年夏天欧洲各国对中国的 制裁开始放松,同年10月欧共体取消了暂停高级官员访华的限制,又于1991年7月取消了对政府 首脑一级访华的限制,并从1992年起重新把中国列入“适宜合作的国家”之列。10月后西欧对华 政策从“实施制裁”转而奉行“全面接触、施压并举”的新战略,中欧高层互访和各领域互动合作逐 步恢复,停滞的中欧关系开始恢复发展。1994年6月中欧达成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对话协议。同 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表《走向新亚洲战略》文件,指出“如果欧洲欲保持其优势和现状,就应提高对 亚洲的重视程度并增强对亚洲的影响…加强政治合作…加强欧洲经济在亚洲的存在。”⑤12月 欧盟一致决定取消1989年“六·四”风波以来禁止同中国进行国家元首级互访和军事往来的措施。 随着政治关系的回升,中欧经贸关系也逐渐恢复。1990年欧共体取消了不准向中国提供发展 援助、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的禁令;1993年欧委会第一次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在华项目 提供援助,同年10月欧委会设立香港办事处。1991年到1994年间中国与欧共体的贸易额从240 亿美元增加到315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9.5%,超过了欧共体与日本和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欧 共体对华贷款和直接投资也迅速增加,1994年西欧对华贷款达60多亿美元⑥。 ①装元伦等:《欧盟对华长期政策与中欧经贸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2-13页。 ②吴白乙:《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 ③藏维·香博:《中国与欧洲:新兴的轴心》,《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1期。 ④戴炳然:《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薛君度、周荣耀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2000年。 5 European Commission,Towards a New Asia Strategy,Brussels,27 July 1994,COM (1994)314. ⑥杨义萍:《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的欧中关系及其彩响》,宋新宁、张小动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3· 4.稳步发展时期:1995-1999年 在数十年的对华关系实践中,欧盟逐渐认识到,欧盟和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上具有广泛的 共同利益,中国的发展也符合欧盟自身的利益,中国的巨大市场对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欧盟的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代中期,受惠于改革开放成果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一支重要的经济 力量和不断上升的政治力量,众多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亟需中国的参与解决。因此不断推进中欧 关系对欧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符合欧盟外交和战略利益,这也是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积 极主动提升中欧关系的主要原因。 90年代中期,中欧关系的发展开始发生质的飞跃。1995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中欧关系长期 政策》,标志着欧盟完成了对华外交政策调整,也预示中欧关系进人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文件提 出要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重新界定欧盟与中国关系”,“与中国建立一种长期的并能够反映 出中国的全球性经济和政治影响的关系”,“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欧中经贸合作关系 的全面发展。”①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一项名为《欧洲联盟对华新战略》的文件,强调欧盟 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意欲保持与扩大和中国全面合作的势头,并将长期政策具体 化,在这段时间内,促进中欧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与日俱增。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 《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认为“接触中国正在兴起的经济政治力量并将中国融人国际社 会是欧盟和其他伙伴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对外政策挑战之一”,“这将既有利于国际社会, 又有利于更广泛的全球稳定…为一种新型的、全面的中欧伙伴关系确立优先的政策选择。”同时 文件详细确定了“欧盟致力于实行与中国全面接触的战略”,“提升中欧政治对话,强化亚欧会议进 程”,“使中国进一步融人世界经济,把中国引入世界贸易体系,支持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发展 中欧合作项目,使欧盟对华资助发挥更大的作用”,“举行每年一度的欧中领导人会晤,将亚欧会议 做为与中国对话的特殊渠道”等中欧关系发展五大目标②。在政治关系拓展的同时,中欧经贸关系 也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1997年欧盟已成为仅次于日本与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 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迅速提升,由1990年的第10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三位③。 5.成熟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的中欧关系现状 21世纪的来临赋予中欧政治关系以新的机遇,继1998年双方构建“建设性伙伴关系”以来,至 2008年这10年间,中欧关系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中欧领导人定期会晤迄今也已成功举行10次。 2001年双方确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达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的“欧洲 年”,中欧双方领导人互访创下历史记录,中方有6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两位副总理访问了包括新 成员国在内的16个欧盟国家和欧盟总部,欧盟国家和欧盟机构共9位领导人相继访华,许多西方 观察家甚至用“蜜月”来形容这一年中欧关系的密切与融洽:2005年中欧建交30周年之际,中国多 位高层领导人访问了16个欧盟成员国或欧盟总部,至少有9个欧盟国家和欧盟机构领导人访问了 中国;2006年,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以及吴邦国、贾庆林等中国主要领导人访问欧洲,欧洲议会 议长博雷利、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访问中国。2007年6月到2008年4月,中欧高层 继续频繁接触,胡锦涛主席出访瑞典,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布朗等欧洲政 要也相继访华。同时,尽管“3·14”拉萨事件后一些欧洲官员和民众对中国存有偏见和误解,欧盟委 员会主席巴罗佐仍在4月率9名委员访华,阵容之大为欧盟对华关系史上所罕见。四川这川大地 DEuropean Commission,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Bruseels,5 July 1995,COM(1995)279. European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h China,Brussels,25 Mar.1998.COM(1998)181 ③戴炳然:《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薛君度、周荣耀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4 吴志成赵晶晶: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震发生后,欧洲国家政府和民众十分钦佩中国做出的迅速反应和采取的果断措施,并迅即给予中 国巨大的同情和支持。8月,来自33个欧洲国家的54位贵宾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在欧方的积极 参与和配合下,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也得以成功举行。特别是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1月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了被称为“信心之旅”的正式 访问,目的就是“推动中欧关系深人发展”①,中欧双方领导人均肯定加强中欧合作的全球和战略意 义,强调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决定于4月举行第2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年内尽 快举行第1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②。 自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欧经贸合作进展显著。2003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 1000亿美元大关,从2004年起欧盟连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达1772.9亿美元,是1975年建交时的74倍③。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欧贸易额达 2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并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 市场。欧盟也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2007全年进出口贸易额高达3561亿美元,比上年同 期增长27%。经贸关系迅猛发展,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此外,在科技、 教育与文化交流、环保等诸多领域双方的合作力度也在不断加深。 在双方关系成熟发展的同时,中欧之间也存在着摩擦和不稳定的因素。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 对华武器军售禁令问题是困扰中欧关系的两个老问题,中方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这两个问题与中 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不符,希望欧方尽快解决,但即使在2003年、2004年希拉克、施罗德 当政期间也没能实现。而欧洲国家则在中欧贸易问题(逆差、知识产权等)和非洲问题上对中国的 戒心越发加重④。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欧洲国家开始流行“中国威胁论”,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 义倾向增强,越来越多的欧洲战略人士开始探讨中国崛起对欧盟的挑战问题。2006年10月欧盟 委员会先后发表了第六个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以及首份对华 贸易与投资文件《竞争与伙伴关系一欧中贸易与投资政策文件》,标志着欧盟对华经贸关系定位 已经由“成熟的伙伴”转为“竞争与合作伙伴关系”;同年12月欧洲理事会发布《关于欧盟-中国战 略伙伴关系的结论》,显示欧盟针对中国崛起调整了对华政策。此外,在欧对华政策中强调所谓 “价值观因素”和“人权”的重要性,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反恐等问题上搞双重标 准,对“东突”以及西藏、台湾事务、人权与民主问题指手画脚,这些都使中欧关系的发展面临障碍。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欧关系剧烈动荡。3月以来西方媒体热炒西藏问题,欧盟与美国还 签署了共同谴责中国的声明;奥运圣火传递先后在伦敦和巴黎受阻,也一度给中国与英国、法国的 关系稳定发展带来压力;12月初欧洲出台某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 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会见达赖,导致第11次中欧峰会被取消等等。 二、中欧关系发展的特点 回顾新中国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欧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 深化,从冷战对峙到建交和解,从集中发展经贸关系到密切加强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多 ①外交部官员介绍温家宝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9年年会,hp:/ www.mfa.gov.cn/chn/ziliao/wzzt/wenzonglichufangouzhousiguo/t474971.htm. ②《中歌联合声明》,2009年1月31日,中国外交部网站,hltp:/ww.fmpc.pv,cn/chn/2o/475287.him ③《近年来的中欧关系》,2006年9月9日,人民网,htp:/politics.people.com.cm/GB/8198/70530/70532/4798069.html. ④赵晨:《中欧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新视野》2008年第2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5· 领域合作,从高层战略对话到不同问题领域的中下级官员对话与从思想库到公民社会之间的交流 相结合,切实推进了中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富有成效的合作。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 中欧双方几代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中欧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总体上发 展平稳,双方了解与互信显著增强,战略共识与合作不断扩大,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中欧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具有务实性和长远性 中欧在许多重要领域的政策协调日益密切,行业对话成为双方政策协调和互利合作的有效平 台。当前中欧行业间对话与合作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从科技到企业管理,从环境问题到教育和 信息社会等①。这些行业对话为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中欧关系、探讨共同感兴趣的新合作领域提供 了有效途径,有助于巩固中欧关系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欧双方在科技、教育、旅游、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领域迅速加强的合作更是成为充实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突出亮点。中欧科技合作始于1981年,2003年10月双方签署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伽利略计划”合作协议,中国作为第一个非欧盟国家参与“伽利略计划”,对深化中欧战 略伙伴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中国与德、英、法等10国签署互认学历学位协议,在18个欧盟 国家建立了40所孔子学院:约17.5万中国留学生在欧盟学习,欧盟国家约1.5万人在华留学。第 1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国和欧盟承诺通过进一步鼓励双方学术机构、学生和学者参与“伊拉 斯莫斯世界”(Erasmus Mundus)及其“对外合作窗口”和“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欧盟窗口)”来加强中 欧学术交流与合作②。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化合作,涉及中欧青年一代,关系中欧关系的长远未来,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中欧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合作与共识也不断增强,并 成为中欧合作的新亮点。中国与欧盟双方一再重申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 书》的承诺,承认它们是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框架。第10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 强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同意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与转让等方面的双边合作力度。根据协 议,欧洲投资银行将向中国提供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5亿欧元框架贷款③。 2.经贸合作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动力 中欧经济的互补性构成中欧互利共赢的合作前提。欧盟技术优势突出,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可 持续发展方面经验丰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内部市场广阔,经济发展势头强 劲。自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欧经贸合作进展显著,从2004年起欧盟连年成为中 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经贸关系迅猛发展,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 奠定了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④。 但是,中欧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不断突出的贸易摩擦和纷争。中欧在贸易不平衡、 市场准人、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仍存在分歧。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加大, 欧洲民众关于中国威胁论的疑虑在一定程度上蔓延,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出口商 品的反倾销措施多次引发中欧贸易纷争。据WT0统计,2006年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占 其当年全部立案数的19.9%,远远高于中国对其出口占欧盟进口总额4.1%的比重,说明中国已成 为欧盟对外反倾销的重点目标⑤。不仅如此,目前欧盟也成为向中国施加压力促使人民币汇率升 值的重要一方。一些欧盟官员还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指责中国自身发展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的 ①具体参见欧盟委员会网站对华关系相关论述,http://ee.europa.e/extemal_relations/china/intro/sect.htm ②中国外交部网站,htp:/www.ma.gv.cm/chn/wjb/zjg/xos/ll/EuropeanUnion/default.htm ③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hitp:/word,people,com.cm/GB/1029/6607033.html. ④房乐先:《从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看当前中欧关系特点》,《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⑤赵晋平:《中欧经贸走向纵深》,《膝望》2007年第48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6* 吴志成赵晶晶: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出现和蔓延。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快速发展需要切实落实经贸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机制。 3.政治关系的增进与巩固是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中欧多层次政治对话机制逐步完善,双方在事关各自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 和地区问题上不断加强沟通与协调。中欧领导人定期会晤迄今已成功举行10次。作为最高层次 的政治对话机制,领导人年度会晤成为中欧关系制度化发展的主要标志。同时,双方每年定期举 行外长级、副外长级和地区及专业司长级等7个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政治磋商,及时就重大国际和地 区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中欧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逐步增进,战略共识不断扩大。中欧 在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中的政治磋商与战略合作也日益深入。 需要强调的是,中欧互动进程呈现动态摸索的特征。双方关系发展的持续动力来自于迅速变 化形势下双方各自的变革①。高频率的互动带来的合作与摩擦同时增多,再加上双方历史关系并 不久远,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导致了互动进程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摸索尝试,不 断定义合作框架和规范原则。此外,中欧之间因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的确存在不对 称性②,以至于双方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与对方的关系。“中国方式”更多表现为未来取向、表达善意 和寻求理解等内容。“欧洲方式”则表现为结果取向、试图主导和寻求改造对方等内容。 4.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 在对外关系领域,欧盟长期习惯于确定“游戏规则”,以指导欧洲国家内外部行为的各种规 范③。作为西方自由主义理念深深嵌人其文化、精神、制度之中的一种内在反映,价值追求在欧盟 外交决策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实力日益强大的中国,面临改革困境的欧洲出现了一 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认为以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的中国将挑战欧洲文明的普世价值和心理优 势。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对中国文明的各种批判性价值判断不断出现。中国在发展对欧关系上将 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欧盟关于民主和人权规范的压力,建立政治互信需要中欧双方持续不懈的努 力。虽然欧盟对华政策文件提出的中欧“全面合作关系”以合作为主流,对全球战略和经济利益的 考量也明显优先于意识形态,但同样暗含移植西方价值观,利用人权、西藏和台湾等问题干涉中国 内政,对华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人权问题上,“欧盟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切已让位于将中 国融入国际社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德国和欧盟对华政策中起核心作 用。”①欧盟在联合国人权会上放弃与中国对抗,声称“要接触不是惩罚”,“以对话代替对抗”,但其 利用人权问题影响和改造中国的初衷并没有改变。即便是中欧关系的利益基础没有发生变化,但 用西藏问题对中国施压已成为欧盟国家对华政策的新方式。 5.欧盟新成员国成为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新兴变量 欧盟这一特殊政治体制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在处理对欧关系中既要从欧盟整体出发,又要兼顾 与欧盟各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处理。这其中既包括英、法、德这些在欧盟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成 员国,也包括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推进不断参与到欧盟事务中的那些新成员国。欧盟的快速扩大 不仅改变了欧盟自身,也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⑤。大批中东欧国家的加人,对欧盟共 ①尖白乙:《观念转变与内生动力一后冷战时期中欧关系本源初探》,《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周虫:《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欧洲研究》2004年第2期。 Karen E.Smith,"Enlargement and European Order",in Christopher Hill and Michael Smith,Intem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European U n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④塞巴思蒂安·海尔曼:《德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要浆》,载于德国汉堡亚洲研究所《当代中国》2002年7月,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欧洲研究所:《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2003-2004欧洲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2004年。 Karen E.Smith,"Enlargement and European Order",in Christopher Hill and Michael Smith,Intem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European U n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as,200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7· 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以及欧盟治理系统构成了挑战。这些新成员国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发展背景,它们的入盟普遍具有使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老成员国 之间对我国的态度、立场和利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变数可能给欧盟对华政策带来很大的不确 定性。 同时,即便是传统上与中国关系友好的、起主导作用的成员国,出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需 要,以及其执政党和领导人的政治意志不同,在特定时期对待中国的态度和立场也不时出现消极 的倒退,例如法国总统萨科齐于2008年底执意会见达赖。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既有反华势力, 也存在着对华友好的力量,所有这些力量都要在欧盟复杂的机构中发生作用,使得中欧关系不仅 具有重要性和战略性,而且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①。尽管欧盟在对外政策方面一直追求用一个声 音说话,但“欧洲利益”未必与成员国利益完全重合:加之欧盟内部决策机制仍然存在缺陷,需要成 员国一致通过的事项太多。因此,加强与欧盟成员国的交流仍是中国对欧盟工作的基础。 6.美国因素始终是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在中美欧大三角关系中,中欧之间的共同点多于中美之间的共同点,美欧之间的共同点又多 于中欧之间的共同点。中欧战略接近并由此发展的务实合作,有利于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符合 国际关系的客观规律。但另一方面,鉴于美国对中欧都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中欧又都无意与美国 发生对抗,而是寄望于在继续稳定发展现有对美关系的前提下扩展中欧关系。目前,“所有大国都 会首先考虑到对美国的关系,而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的优先安排则根据距离的远近而定。“②在中欧 关系上也是如此一中美关系在中国对外政策选择上属于“重中之重”;大西洋联盟关系在欧洲的 政策选择上也远远超过其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性。再加上共同身份的作用,美国和欧洲会不断加 强应对中国崛起的协调,美国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成为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外部因 素。如久拖未决的对华军售解禁问题充分体现了美国因素在中欧关系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在解 禁问题上,欧盟最强烈的反对源自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的强硬观点被一些新人盟的成员国带到 了欧盟内部的辩论中,这些亲美国家的外交政策具有浓厚的大西洋主义倾向。美国及其在欧盟内 部的亲密盟友阻止了欧盟就军售禁令问题做出决定。更值得关注的是,“应对中国挑战”成为2007 年11月9日华盛顿“跨大西洋经济委员会”首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费尔霍伊根 明确强调,美国和欧盟联合起来,而不像以往那样单独行事,将能“更有效地说服中国”遵守国际贸 易规则。 三、中欧关系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新中国六十年来中欧关系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与启示。作 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最大的国家集团欧盟之间的关系在变动中凝聚共识,协调发 展,基本保持了稳定大局,其中当然也存在着历史、社会、民族、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 面的差异、分歧甚至矛盾。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是基于双方广泛的共 同利益,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和深层的历史纠葛,共同利益和合作需要远远大于歧见和 竞争。当前,中欧关系进入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只要双方共同努力,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 来看待和把握,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去处理,加强对话与互信,彼此照顾重大 ①戴炳然:《实施更为有效的对欧政策》,伍贻康主编:《欧洲一体化的走向和中欧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 ②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8· 吴志成赵晶晶: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关切,深化合作,化解分歧,就一定能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不断开创中欧合作更美 好的未来。正如胡锦涛主席所希望,中欧双方应着力做到:一是加强战略互信,着眼大局,把握未 来。二是扩大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三是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妥善处理双 方关系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扩大共识,缩小分歧,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营造更 加良好的内外环境①。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始终坚持原则立场与灵活策略相结合,致力于发展成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解决摩擦与争议是中国发展与欧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与欧盟之间还存在 一些摩擦和争议,但处于双方可控范围内,中欧未来关系的基调仍将是合作而不是对抗,在处理双 边关系时,我们既不能夸大现有的矛盾和分歧,也不应盲目乐观和理想化。从发展成熟的全面战 略伙伴关系这一目标出发,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原则立场与灵活策略相结合,同时保持清醒头脑,进 行有效防范。全面性就是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要相互促进,双方要不断巩固中欧关系政治基础, 积极探索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扎实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战略性就是双方要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角 度出发,共同致力于双方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因单方或双方暂时、局部的利益而大起大落, 也不会因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内部问题而止步不前。即使偶有波动,也不能改变中欧加强合 作共同应对挑战的意愿和中欧关系向前发展的大方向。我们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和一个中国、人 权等原则问题上应毫不动摇,但在具体政策和策略上,可保持适当灵活,将分歧造成的损失减小到 最低程度。防范主要是防止欧盟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中国的内政,或借助某些“经济化”手段达到 其政治目的。 2.妥善处理中欧双边贸易摩擦,推进和拓展中欧经贸合作领域 中欧双边关系的发展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经贸关系是双方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近年 来,中欧在经贸方面的摩擦与冲突呈现增长趋势,但贸易争端只有通过双方谈判和妥协来解决。 对于中欧经贸关系中与知识产权、市场准人、补贴、卫生与环保标准、劳工条件等相关的问题,双方 应该以世贸协定为依据,同时考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坚持以磋商和对话的形式处理问题, 避免采取单方面行动,这样不仅能保证中欧经贸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双方政治与 战略合作的深化。特别是要通过拓展各类技术合作、加强能源和环保合作、深化农业和服务业合 作、推动中小企业合作②,实现优势互补,巩固和增进双方共同利益,有效地推进中欧经贸合作。 3,正确认识中欧关系发展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强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交流 加强与欧盟成员国的交流仍是中国对欧盟工作的基础。欧盟现有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运作模式等有很大差异,在对华关系、全球化、国际合作和经济利益的考量方面各有侧重,如 英、法、德追求全球政治大国地位,关注亚洲问题,而其他国家在亚洲几乎没有战略利益。随着欧 盟的不断扩大,英法德“三驾马车”的实际作用在下降,彼此间协调难度加大。然而,各成员国又共 同拥有欧盟背景和相同的一体化政策领域,这就有必要在发展对欧关系中,特别重视推动与欧盟 各成员国关系的协调发展,包括进一步加强与欧盟新成员国的沟通和交流。欧盟“新成员国”人盟 前与中国关系良好,特别是原中东欧国家,欧盟东扩从政治上对于中欧关系的影响是积极的。在 经贸关系上,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与中国较为接近,又具有地缘优势,这就会 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形成竞争。同时,欧盟实施的配额、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也自动适用于新 ①胡锦涛会见出席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时的讲话,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28/content7162633.htm ②温家宝:《坚持互利共赢,加强合作创新-一在2006年中欧工商峰会上的演讲》,h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I2/ content 5082536.htm.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9· 入盟国家,这无疑将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会对中欧之间业已存在的经贸摩擦雪上加霜,对 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4.多层次、全方位增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夯实中欧关系发展的基础 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欧之间不仅需要有共同利益和战略需求,还要通过广泛的多层 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来增进相互信任,不断夯实双方关系发展的基础。作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 力量,中欧双方应该承担重要责任,适时抓住双方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切实从战略高度不断寻求 共识或谅解:在更广泛领域实现有效合作,特别是在双边合作框架基础上加强多边框架下的互利 合作:积极拓展对话渠道,不断充实和完善多层次政治对话机制。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上升, 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对称性尤为迫切,我国应充分利用欧盟对华战略的积极一面,在 文化交流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和加深欧盟对现实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在欧盟的形象。 5,充分重视欧盟对华政策调整中的美国因素,加强对欧美关系的协调 在国际事务中,我们要加强对欧美关系的协调,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寻找自己的最佳利益契 合点。一方面,我们应与欧盟携手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共同推进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另一 方面也要看到,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我国许多国内国际问题的解决仍然离不开美国的参与和 合作。一个健全、良性发展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大业是必需而又有利的①。我们 必须寻求三方的共同利益,在一些全球性、地区性问题上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如经济危机、失 业、高油价、贸易冲突等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欧盟对华武器禁运问题上,更需要中美欧之间的良性 互动,这种良性互动有助于早日实现武器解禁的目的。 Historical Review and Thinking of China-EU Relation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u Zhicheng,Zhao Jingjing Abstract: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60years ago,China-EU relationship has experienced five periods, including contact,preliminary development,unbalanced development,steady development and mature development.Now China -EU relationship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ased on wide common interests,although there are not only coperation and consensus,butalsoconict and divergence.Pragmatic and long-term character,the dynamics ofe 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strengthen and maintenance of political relationship,the differences of values and ideology,EU new member states becoming rising variables,US as the exterior factor,which are characteristics tak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 na-EU relationship,inspire several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for us. Key Words:China-EU Relationship;European Union;Cold War;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①肖元恺:《美国因素:影响中欧关系的恒定基数》,《欧洲》2000年第4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