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人的高级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质,丘脑、基底节、边缘系统、下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参 与调节排尿调控过程,而协调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脑桥。脑桥水平上下发生的疾病均可能出 现排尿障碍 ,脑桥水平以下的神经通路受 到损害,可能会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①0),、逼 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等改变,对上尿路损害较大。而脑桥水平以上的神经通路受到损 害(如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等),尽管下尿路神经反射通路完整,但大脑皮质无法感知 膀胱充盈,逼尿肌过度活动,不能随意控制排尿,往往出现尿失禁症状:逼尿肌括约肌协同 性通常正常,很少发生DSD,因此对上尿路的损苦通常较小。 2.脊髓损伤 脊髓是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内、外括约肌功能活动的初级排尿中枢所在,也是将膀胱尿道 的感觉冲动传导至高级排尿中枢的上行神经纤维和将高级排尿中枢的冲动传导至脊髓初级 排尿中枢的下行神经纤维的共同通路。脊髓的排尿中枢主要位于3个部分,即交感神经中枢」 割交感神经中板和阴部神经核,分别发出神经纤维支配膀胱和尿道。不同节段的着髓损伤导 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具有 一定的规律性,但并非完全与脊髓损伤水平相对应。同一水平的 损伤、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程,其临床表现和尿动力学结果都可能有一定差另 3.外周神经病变 外周神经的病变,如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盆底神经损伤、免疫性神经病等,累及支配 膀胱的交感和剧交感神经,或同时紫及支配尿道括约肌的神经,导致通尿肌收缩力减弱和/ 或尿道内 括约肌控尿能力减低。 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三)分类 理想的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尿动力学结果应是神经源性膀胱分 类的基础:②分类应反映临床症状:③分类应反映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目前尚无理想统一的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方法。ICS将下尿路功能障碍分为储尿期和排尿 期两部分描述,并基于尿动力学结果针对忠者储尿期和排尿期的功能提出 一个分类系统( 表1),该分类可以较好反映膀胱尿道的功能及临床症状,但需要补充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的诊断 ,2002年ICS名词标准化报告建议使用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取代旧名词 逼尿肌反射亢进、使用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取代旧名词逼尿肌不稳定,因此表1中部分名 司遵照2002年工CS的新标准讲行了相应调整[]。 表1.1CSs下尿路功能障碍分类 储尿期 排尿期 胱功能 胱功能 逼尿肌活动性(Detrusor activity) 通尿肌收缩性 正常或稳定(Normal detrusor function 正常(Norma1) 过度活动Detrus0r 特发性d opathic) 神经源性( 酵眺感觉(Bladder sensation) 尿道功能 正常Normal) 正常ormal) 增强或过度敏感(Increased or hypersensitive 梗阻(Obstruction) 图或感觉低下Reduced or hy osensitive) 过度活动(Urethral overactivity) 缺失(Absent 机械梗阻(Mechanical obstruction) 非特异性(Non-specific】 膀胱容量6 人的高级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质,丘脑、基底节、边缘系统、下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参 与调节排尿调控过程,而协调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脑桥。脑桥水平上下发生的疾病均可能出 现排尿障碍。脑桥水平以下的神经通路受到损害,可能会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DO)、逼尿 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等改变,对上尿路损害较大。而脑桥水平以上的神经通路受到损 害(如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等),尽管下尿路神经反射通路完整,但大脑皮质无法感知 膀胱充盈,逼尿肌过度活动,不能随意控制排尿,往往出现尿失禁症状;逼尿肌括约肌协同 性通常正常,很少发生 DSD,因此对上尿路的损害通常较小。 2.脊髓损伤 脊髓是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内、外括约肌功能活动的初级排尿中枢所在,也是将膀胱尿道 的感觉冲动传导至高级排尿中枢的上行神经纤维和将高级排尿中枢的冲动传导至脊髓初级 排尿中枢的下行神经纤维的共同通路。脊髓的排尿中枢主要位于 3 个部分,即交感神经中枢、 副交感神经中枢和阴部神经核,分别发出神经纤维支配膀胱和尿道。不同节段的脊髓损伤导 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非完全与脊髓损伤水平相对应。同一水平的脊髓 损伤、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程,其临床表现和尿动力学结果都可能有一定差异 [41-43]。 3.外周神经病变 外周神经的病变,如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盆底神经损伤、免疫性神经病等,累及支配 膀胱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或同时累及支配尿道括约肌的神经,导致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和/ 或尿道内、外括约肌控尿能力减低,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三)分类 理想的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① 尿动力学结果应是神经源性膀胱分 类的基础;② 分类应反映临床症状;③ 分类应反映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目前尚无理想统一的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方法。ICS 将下尿路功能障碍分为储尿期和排尿 期两部分描述,并基于尿动力学结果针对患者储尿期和排尿期的功能提出一个分类系统(见 表 1),该分类可以较好反映膀胱尿道的功能及临床症状,但需要补充相应的神经系统病变 的诊断[40][45-47]。2002 年 ICS 名词标准化报告建议使用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取代旧名词 逼尿肌反射亢进、使用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取代旧名词逼尿肌不稳定,因此表 1 中部分名 词遵照 2002 年 ICS 的新标准进行了相应调整[48]。 表 1.ICS 下尿路功能障碍分类 储尿期 排尿期 膀胱功能 逼尿肌活动性(Detrusor activity) 正常或稳定(Normal detrusor function) 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 特发性(Idiopathic) 神经源性(Neurogenic) 膀胱感觉(Bladder sensation) 正常(Normal) 增强或过度敏感(Increased or hypersensitive) 减弱或感觉低下(Reduced or hyposensitive) 缺失(Absent) 非特异性(Non-specific) 膀胱容量 膀胱功能 逼尿肌收缩性 正常(Normal) 低下(Underactive) 无收缩(Acontractile) 尿道功能 正常(Normal) 梗阻(Obstruction) 过度活动(Urethral overactivity) 机械梗阻(Mechanical obstruction)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