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杆菌(有毒株)历经13年,230次传代,从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中筛选获得了减毒株,其 丧失对人类的致病能力,但仍保持有足够高的免疫原性,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结核的疫 苗,称为“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erin,简称BCG)。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找到了结核病的元凶一一结核杆菌,结核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 改进,特别是1895年伦琴发明了Ⅹ射线,为肺结核的诊断与病情观察提供了更大便利,然而 肺结核仍然在大量流行,结核的临床治疗停滞不前。结核病硏究先驱科赫也在孜孜不倦的钻硏 中,1890年,他从结核杆菌中提取物质制备出一种命名为koch’ s lymph物质,期望用于结核 病人的治疗,结果被证明无效,并对重症病人还是有害的。这一令人沮丧的结果在科学牛人面 前实在不是个事,很快他就发现,这一物质虽不能用于治疗,却仍然大有可为,因为它可以可 用于结核病诊断,即结核菌素,我们熟知的OT试验,就来源于此。 鉴于全球范围内成千上万的结核病人苛求接受治疗,需求的旺盛为各色医生及医疗手段提 供了机遇,萌生了诸多不可思议的治疗方法,如用石炭酸液、金、碘仿、砒霜、薄荷油等口 服、吸入或直接注射入肺;或者喝木瓜汁、灌硫黄气、吃带血馒头等无奇不有,人为制造气 胸、肺萎陷以达到肺休养的目的,以及切除肋骨以减少胸腔容量等手术治疗也一度盛行。从1 9世纪中期开始,基于呼吸新鲜空气的休养疗法日益在欧洲和美国盛行,一些专为富人开设的 疗养院应运而生,政府也开始捐资创办疗养院,在疗养院里,这些奇特疗法的应用也达到了顶 点。上海最早的结核病院始建于1933年6月,由医学专家、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院长(上 海医学院的创始人)等人倡议募捐筹建,浙江巨富叶澄衷之子叶子衡先生慨然捐出其建造仅1 5年的私人叶家花园作为院址(位于现在的上海市肺科医院)。然而世界范围内,对受到更大 影响的劳工人群,却极少具有进行疗养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在二次大战期间结核病治疗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一直致力于提取能遏 制结核杆菌生长的抗生素,1943年终于获得了链霉素,病人使用后病程发展停止,结核杄菌 也在病人的痰液中消失,最终痊愈。瓦克斯曼获得了成功。随后又相继问世了异烟肼(INH, 1952年)、乙胺丁醇(EMB,1961年)、利福平(RFP,1966年),结核病的治疗迎来了前所 未有的春天。疫苗及结核特效药物的应用,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条件、卫生条件 的改善,结核病的疫情从欧美国家开始下降,一度使美国的科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预言20 世纪末可消灭结核,然而事实证明结核杆菌远比科学家预想的要顽强得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燃”,许多国家包括结核病疫情控制较好的 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疫情下降缓慢或严重反弹的局面,发病率以每年1.1%的速度增 长,结核病再次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 会问题。因此,WHO于1993年第4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紧 接着于1995年,决定把每年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增强对结核病防治的重视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6 杆菌(有毒株)历经 13 年,230 次传代,从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中筛选获得了减毒株,其 丧失对人类的致病能力,但仍保持有足够高的免疫原性,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结核的疫 苗,称为“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简称 BCG)。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找到了结核病的元凶——结核杆菌,结核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 改进,特别是 1895 年伦琴发明了 X 射线,为肺结核的诊断与病情观察提供了更大便利,然而 肺结核仍然在大量流行,结核的临床治疗停滞不前。结核病研究先驱科赫也在孜孜不倦的钻研 中,1890 年,他从结核杆菌中提取物质制备出一种命名为 koch’s lymph 物质,期望用于结核 病人的治疗,结果被证明无效,并对重症病人还是有害的。这一令人沮丧的结果在科学牛人面 前实在不是个事,很快他就发现,这一物质虽不能用于治疗,却仍然大有可为,因为它可以可 用于结核病诊断,即结核菌素,我们熟知的 OT 试验,就来源于此。 鉴于全球范围内成千上万的结核病人苛求接受治疗,需求的旺盛为各色医生及医疗手段提 供了机遇,萌生了诸多不可思议的治疗方法,如用石炭酸液、金、碘仿、砒霜、薄荷油等口 服、吸入或直接注射入肺;或者喝木瓜汁、灌硫黄气、吃带血馒头等无奇不有,人为制造气 胸、肺萎陷以达到肺休养的目的,以及切除肋骨以减少胸腔容量等手术治疗也一度盛行。从 1 9 世纪中期开始,基于呼吸新鲜空气的休养疗法日益在欧洲和美国盛行,一些专为富人开设的 疗养院应运而生,政府也开始捐资创办疗养院,在疗养院里,这些奇特疗法的应用也达到了顶 点。上海最早的结核病院始建于 1933 年 6 月,由医学专家、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院长(上 海医学院的创始人)等人倡议募捐筹建,浙江巨富叶澄衷之子叶子衡先生慨然捐出其建造仅 1 5 年的私人叶家花园作为院址(位于现在的上海市肺科医院)。然而世界范围内,对受到更大 影响的劳工人群,却极少具有进行疗养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在二次大战期间结核病治疗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一直致力于提取能遏 制结核杆菌生长的抗生素,1943 年终于获得了链霉素,病人使用后病程发展停止,结核杆菌 也在病人的痰液中消失,最终痊愈。瓦克斯曼获得了成功。随后又相继问世了异烟肼(INH, 1952 年)、乙胺丁醇(EMB,1961 年)、利福平(RFP,1966 年),结核病的治疗迎来了前所 未有的春天。疫苗及结核特效药物的应用,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条件、卫生条件 的改善,结核病的疫情从欧美国家开始下降,一度使美国的科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预言 20 世纪末可消灭结核,然而事实证明结核杆菌远比科学家预想的要顽强得多。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燃”,许多国家包括结核病疫情控制较好的 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疫情下降缓慢或严重反弹的局面,发病率以每年 1.1%的速度增 长,结核病再次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 会问题。因此,WHO 于 1993 年第 46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紧 接着于 1995 年,决定把每年 3 月 24 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增强对结核病防治的重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