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我国积极响应WHO号召,推出结核病防治徽标。徽标以“结核”的英文简写字母“TB” 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图形演化出“中国”的英文首字母“C”及英文“预防、控制”的首字 母“P、C”共同形成徽标主要图形。此外,字母经变化组合又构成“人”的形象,体现了人 人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意蕴。徽标整体由蓝、白两色组成。白色是为了提醒人们时刻不忘曾 有“白色瘟疫”之称的肺结核的危害;蓝色则寓意宁静和谐,表示最终人类将免受结核病的威 胁 罗伯·科睡实现结植杆蛋一百周年 n 8 【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或“白色瘟疫”,是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WHO在《2013年 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提到结核病是全世界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致死中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艾 滋病(HIV)。据估计,2012年,共出现860万结核新病例(其中包括110万HV患者,且 75%发生在非洲),130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32万HIV阳性患者),41万女性死于结核病 (其中把控16万HV阳性女患者),在全部HV阳性的结核死亡病例中,女性占50%。53 万儿童罹患结核病(其中74万HV阴性的儿童死于结核病)。2012年,全球范围内据估计有 45万人发展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17万人死于MDR-TB。2012年全球范围内诊断为 MDR-TB的人数几乎达到2011年的两倍,约有94万。其中包括84万MDR-B确诊患者和1 万通过 Xpert MTB/RF检测出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但2012年全球 MDR-TB负担重的国家不到 四分之一。2012年超过77万的MDR-TB患者开始二线治疗,另外至少有1.6万的患者没有接 受治疗。部分国家确诊患者接受治疗的覆盖范围还有很大缺口,特别是非洲地区(51%接受治 疗),其次还有中国、巴基斯坦和南非。截止2012年底,有92个国家报道出现过至少1例广 泛抗药性结核病(XDR-TB)。据估计,MDR-TB中平均有9.6%的病例为XDR-TB。 大多数结核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的人均发病率最高,达255十万,是全球平均水 平122什万的两倍多,以非洲东南部国家斯威士兰的发病率最高,南非其次,达1%以上:超 过半数的病例在6个亚洲国家:印度(约占全球26%)、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7 。我国积极响应 WHO 号召,推出结核病防治徽标。徽标以“结核”的英文简写字母“TB” 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图形演化出“中国”的英文首字母“C”及英文“预防、控制”的首字 母“P、C”共同形成徽标主要图形。此外,字母经变化组合又构成“人”的形象,体现了人 人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意蕴。徽标整体由蓝、白两色组成。白色是为了提醒人们时刻不忘曾 有“白色瘟疫”之称的肺结核的危害;蓝色则寓意宁静和谐,表示最终人类将免受结核病的威 胁。 【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或“白色瘟疫”,是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WHO 在《2013 年 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提到结核病是全世界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致死中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艾 滋病(HIV)。据估计,2012 年,共出现 860 万结核新病例(其中包括 110 万 HIV 患者,且 75%发生在非洲),130 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 32 万 HIV 阳性患者),41 万女性死于结核病 (其中把控 16 万 HIV 阳性女患者),在全部 HIV 阳性的结核死亡病例中,女性占 50%。53 万儿童罹患结核病(其中 7.4 万 HIV 阴性的儿童死于结核病)。2012 年,全球范围内据估计有 45 万人发展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17 万人死于 MDR-TB。2012 年全球范围内诊断为 MDR-TB 的人数几乎达到 2011 年的两倍,约有 9.4 万。其中包括 8.4 万 MDR-TB 确诊患者和 1 万通过 Xpert MTB/RIF 检测出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但 2012 年全球 MDR-TB 负担重的国家不到 四分之一。2012 年超过 7.7 万的 MDR-TB 患者开始二线治疗,另外至少有 1.6 万的患者没有接 受治疗。部分国家确诊患者接受治疗的覆盖范围还有很大缺口,特别是非洲地区(51%接受治 疗),其次还有中国、巴基斯坦和南非。截止 2012 年底,有 92 个国家报道出现过至少 1 例广 泛抗药性结核病(XDR-TB)。据估计,MDR-TB 中平均有 9.6%的病例为 XDR-TB。 大多数结核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的人均发病率最高,达 255/十万,是全球平均水 平 122/十万的两倍多,以非洲东南部国家斯威士兰的发病率最高,南非其次,达 1%以上;超 过半数的病例在 6 个亚洲国家:印度(约占全球 26%)、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