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病原生物与人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与结核抗争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4,文件大小:0.99MB,团购合买
结核(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该复合群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erin,BCG)、非洲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等,感染人体的分枝杆菌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牛分枝杆菌也可感染人,且是感染动物的分枝杆菌中唯一能感染人的一个 独立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与结核抗争 飞沫与尘埃, 将病菌携带 从机体的通道穿透进入 似与身体的组织器官早结深仇! 这一场入侵的抗争虽不容易 但必须要阻挡这“巨大的白色瘟疫”! -2012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结核从史前时代就开始成为了人类的冤家,19世纪“巨大的白色瘟疫”更是在极大地摧 毁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凭借自身极大的杀伤力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包括很多穷困潦倒 的艺术天才,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结核抗争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绕不过的命 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去面对结核,结核也不再成为死亡的宣判 书,但事实却发现结核并没有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与艾滋的结合,结核的耐药等一系列问题 又给结核的诊治笼罩上一层迷雾,面对结核的死灰复燃,人类难道还要重蹈先祖的覆辙? 2012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结核 结核(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引起的慢性 感染性疾病,该复合群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杄菌、牛分枝杆菌、卡介苗( Bacilli Calmette- Guerin,BCG)、非洲分枝杄菌、溃疡分枝杄菌等,感染人体的分枝杄菌主要是结核分枝杄菌 简称结核杆菌),牛分枝杄菌也可感染人,且是感染动物的分枝杄菌中唯一能感染人的一个 独立种。感染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脏,俗称肺结核,占各器官结核 病总数的80~90%,也可以累及肝、肾、脑、骨、肠、淋巴结、生殖器、皮肤等器官,统称肺 外结核,按感染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称呼,如结核性脑膜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特别 需要说明的是,HVⅤ感染者合并结核感染,2/3以上是肺外感染。 迫溯结核历史 结核是一古老的疾病,到底有多古老呢?目前的考古学证据表明,结核祸害人类的历史至 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欧洲多国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骸骨(尸骨),发现其中存在明显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1 与结核抗争 飞沫与尘埃, 将病菌携带。 从机体的通道穿透进入, 似与身体的组织器官早结深仇! 这一场入侵的抗争虽不容易, 但必须要阻挡这“巨大的白色瘟疫”! ——2012 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结核从史前时代就开始成为了人类的冤家, 19 世纪“巨大的白色瘟疫”更是在极大地摧 毁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凭借自身极大的杀伤力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包括很多穷困潦倒 的艺术天才,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结核抗争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绕不过的命 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去面对结核,结核也不再成为死亡的宣判 书,但事实却发现结核并没有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与艾滋的结合,结核的耐药等一系列问题 又给结核的诊治笼罩上一层迷雾,面对结核的死灰复燃,人类难道还要重蹈先祖的覆辙? ——2012 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结核 结核(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引起的慢性 感染性疾病,该复合群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erin,BCG)、非洲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等,感染人体的分枝杆菌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 (简称结核杆菌),牛分枝杆菌也可感染人,且是感染动物的分枝杆菌中唯一能感染人的一个 独立种。感染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脏,俗称肺结核,占各器官结核 病总数的 80~90%,也可以累及肝、肾、脑、骨、肠、淋巴结、生殖器、皮肤等器官,统称肺 外结核,按感染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称呼,如结核性脑膜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特别 需要说明的是,HIV 感染者合并结核感染,2/3 以上是 肺外感染。 追溯结核历史 结核是一古老的疾病,到底有多古老呢?目前的考古学证据表明,结核祸害人类的历史至 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欧洲多国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骸骨(尸骨),发现其中存在明显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的由脊柱结核引起的损伤;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法老纳斯彼罕( Nesperhan3,0002,400 BC)的木乃伊上,也留下了清晰的结核感染痕迹,从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该法老的脊柱向 后弯曲形成驼背,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椎骨后,导致上下两块椎骨相互内嵌所致。科学家还曾 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名叫杰利科( Jericho)小乡村中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骨化石上存在TB感 染证据。此外,我国出土的西汉时期(约公元前二百年)女尸肺部也留有被结核侵害的瘢痕 在南美智利,公元290年的木乃伊中,也发现抗酸杆菌感染的肺部病灶。从考古学角度讲,肺 部结核感染的证据较骨结核更难保留,这些发现也就更有意义, 直以来,关于结核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结核最先存在于动物,随 着人类驯养野生动物牛、猪等过程中传给人类并最终成为人类中传播的疾病。这种观点和目前 考古学的证据比较吻合,结核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结核病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与人类祖先一同进化,由于结核慢性病的特质,即使在小部落 群体中,病原体也可以不借助于其他动物媒介或宿主而存活于人群中。目前的考古已证明,结 核病广泛分布于包括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但各地的结核分枝杆菌存在毒力的地 区差异,一般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于广泛分布又相互独立的生物经长期进化导致的。地球上仅少 数人群,长期与世隔绝如毛利人、因纽特人等与结核病无缘。不同于天花等传染病,结核的多 次流行并非由于外来病原体入侵未曾接触的人群引起,而是与宿主人群及其环境的变化有关。 最近,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谦研究员联合包括瑞士、英国在内的9国科学家共同合作,历 经三余年研究,用遗传学证据阐释了结核病的真正起源,该研究发表在2013年9月2日的 《自然·遗传学》国际顶尖期刊。该项科学研究表明结核病早在7万年前就与人类祖先共存于 现代人的发源地一一非洲,并伴随着人类的大迁移“走出非洲”传播至全球各地。该研究为 结核起源的第二种观点提供了严谨科学的依据,推翻了第一种观点提出的“结核病是在约1万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由圈养的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起源观点。纵观历史,无论结核病有多古 老,在18世纪之前,结核病总体上呈现地方性流行趋势,受影响人数相对较少,并维持较低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2 的由脊柱结核引起的损伤;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埃及法老纳斯彼罕(Nesperhan 3,000~2,400 BC)的木乃伊上,也留下了清晰的结核感染痕迹,从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该法老的脊柱向 后弯曲形成驼背,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椎骨后,导致上下两块椎骨相互内嵌所致。科学家还曾 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名叫杰利科(Jericho)小乡村中发现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骨化石上存在 TB 感 染证据。此外,我国出土的西汉时期(约公元前二百年)女尸肺部也留有被结核侵害的瘢痕, 在南美智利,公元 290 年的木乃伊中,也发现抗酸杆菌感染的肺部病灶。从考古学角度讲,肺 部结核感染的证据较骨结核更难保留,这些发现也就更有意义。 一直以来,关于结核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结核最先存在于动物,随 着人类驯养野生动物牛、猪等过程中传给人类并最终成为人类中传播的疾病。这种观点和目前 考古学的证据比较吻合,结核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 1 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结核病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与人类祖先一同进化,由于结核慢性病的特质,即使在小部落 群体中,病原体也可以不借助于其他动物媒介或宿主而存活于人群中。目前的考古已证明,结 核病广泛分布于包括欧亚大陆、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但各地的结核分枝杆菌存在毒力的地 区差异,一般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于广泛分布又相互独立的生物经长期进化导致的。地球上仅少 数人群,长期与世隔绝如毛利人、因纽特人等与结核病无缘。不同于天花等传染病,结核的多 次流行并非由于外来病原体入侵未曾接触的人群引起,而是与宿主人群及其环境的变化有关。 最近,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谦研究员联合包括瑞士、英国在内的 9 国科学家共同合作,历 经三余年研究,用遗传学证据阐释了结核病的真正起源,该研究发表在 2013 年 9 月 2 日的 《自然·遗传学》国际顶尖期刊。该项科学研究表明结核病早在 7 万年前就与人类祖先共存于 现代人的发源地——非洲,并伴随着人类的大迁移“走出非洲”传播至全球各地。 该研究为 结核起源的第二种观点提供了严谨科学的依据,推翻了第一种观点提出的“结核病是在约 1 万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由圈养的野生动物传给人类”的起源观点。纵观历史,无论结核病有多古 老,在 18 世纪之前,结核病总体上呈现地方性流行趋势,受影响人数相对较少,并维持较低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的感染率,随着都市兴起和工业革命的推进,结核逐渐在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 成为危害严重的流行性疾病。有意思的是,结核流行的地区性变化记录了工业革命和都市化进 程的轨迹,成为追溯工业革命发展历史的见证人。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工业革 命的滚滚车轮,结核病也达到了“巅峰”,在16世纪中叶,因单一疾病—一结核而死亡的人数 占死亡总人数的20%,且主要集中于伦敦。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工业城市也 相继遭受结核的打击。在这些人口集中、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大量工人罹患结核,甚至 出现100%的感染率,结核的病死率也高达400-600/10万,尤其是年轻的纺织女工,多数死于 结核。按照现在结核病疾病生态学的理论分析,高死亡率的背后折射出当时城市居民高强度的 劳动、糟糕的工作环境(特別是与粉尘接触多)、拥挤的居住空间、低蛋白的饮食条件等社会 问题。结核病的世界大流行始于18世纪,并一直蔓延至20世纪,随着美国和西欧工业化国家 有关结核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渐下降,东欧国家、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开始 了结核病的流行。 中国社会工业革命起步晚,规模小,因此受结核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中国人一直与结核结 缘并留下了诸多医书和文学作品记录下了这一特殊的疾病。中国首次提及此病可追溯到公元前 2700年前,公元前400年的医书中已详细描述了结核病的症状,在隋唐时期(公元581~907) 的医书中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已有详尽的记录并传播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更为难能可贵的 是,12世纪的中国人,已认识到肺结核的发生是因为体质虚弱的个体受到了邪气和微小生物 的侵犯而引起的,这一理论远早于西方医学家。 公元前400年左右,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中探讨了被希腊人称为“痨病“的肺结 核,并将此病归为“邪恶之气”作用的结果。公元2世纪的医书中提到了用改变气候条件来进 行结核病的治疗,这是盛行于19世纪的“结核病疗养法”最原始的依据。西方医学从17世纪 开始,零星可见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病理和解剖学描述。在1679年,荷兰人西尔维于斯 ( Sylvius)在 Opera Medica一书中记载结核病人的肺部和其他部位会出现结节和空洞型病 变。1839年,德国医学家JL. Schonlein将该疾病命名为结核病( tuberculosis) 在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之前,有关结核病病因的研究众说纷纭,在欧洲,尤其是在 美国,无论是医生还是平常百姓,都习惯于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寻找结核病的易感因素,这 些因素包括酗酒、吸烟、纵欲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潮湿和肮脏的生活环境;青春期和生育期等 特殊的生理时期;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于这些因素,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结 核病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耻辱。然而结核病在欧美蔓延的19世纪,罹患结核病一度变得 “高贵”起来,由于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咳嗽、痰中带血,厌食,消瘦,倦怠,时而 容颜似雪(面色苍白),时而香腮带赤(发热),因此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在19世 纪,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雪莱就曾对“肺病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3 的感染率,随着都市兴起和工业革命的推进,结核逐渐在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 成为危害严重的流行性疾病。有意思的是,结核流行的地区性变化记录了工业革命和都市化进 程的轨迹,成为追溯工业革命发展历史的见证人。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工业革 命的滚滚车轮,结核病也达到了“巅峰”,在 16 世纪中叶,因单一疾病——结核而死亡的人数 占死亡总人数的 20%,且主要集中于伦敦。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工业城市也 相继遭受结核的打击。在这些人口集中、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大量工人罹患结核,甚至 出现 100%的感染率,结核的病死率也高达 400~600/10 万,尤其是年轻的纺织女工,多数死于 结核。按照现在结核病疾病生态学的理论分析,高死亡率的背后折射出当时城市居民高强度的 劳动、糟糕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与粉尘接触多)、拥挤的居住空间、低蛋白的饮食条件等社会 问题。结核病的世界大流行始于 18 世纪,并一直蔓延至 20 世纪,随着美国和西欧工业化国家 有关结核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逐渐下降,东欧国家、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开始 了结核病的流行。 中国社会工业革命起步晚,规模小,因此受结核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中国人一直与结核结 缘并留下了诸多医书和文学作品记录下了这一特殊的疾病。中国首次提及此病可追溯到公元前 2700 年前,公元前 400 年的医书中已详细描述了结核病的症状,在隋唐时期(公元 581~907) 的医书中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已有详尽的记录并传播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更为难能可贵的 是, 12 世纪的中国人,已认识到肺结核的发生是因为体质虚弱的个体受到了邪气和微小生物 的侵犯而引起的,这一理论远早于西方医学家。 公元前 400 年左右,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中探讨了被希腊人称为“痨病“的肺结 核,并将此病归为“邪恶之气”作用的结果。公元 2 世纪的医书中提到了用改变气候条件来进 行结核病的治疗,这是盛行于 19 世纪的“结核病疗养法”最原始的依据。西方医学从 17 世纪 开始,零星可见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病理和解剖学描述。在 1679 年,荷兰人西尔维于斯 (Sylvius)在 Opera Medica 一书中记载结核病人的肺部和其他部位会出现结节和空洞型病 变。1839 年,德国医学家 J.L. Schonlein.将该疾病命名为结核病(tuberculosis)。 在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之前,有关结核病病因的研究众说纷纭,在欧洲,尤其是在 美国,无论是医生还是平常百姓,都习惯于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寻找结核病的易感因素,这 些因素包括酗酒、吸烟、纵欲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潮湿和肮脏的生活环境;青春期和生育期等 特殊的生理时期;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于这些因素,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结 核病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耻辱。然而结核病在欧美蔓延的 19 世纪,罹患结核病一度变得 “高贵”起来,由于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咳嗽、痰中带血,厌食,消瘦,倦怠,时而 容颜似雪(面色苍白),时而香腮带赤(发热),因此肺结核有“美化死亡”的效果。在 19 世 纪,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死于肺结核,比死于其他疾病都要来得“高贵”。雪莱就曾对“肺病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同时代的拜伦望着自己 镜中苍白的容颜也说:“我希望死于肺痨”“因为若如此,那些喜欢我的女士们就会说:看看 那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的样子多么魅人!”在大文豪的笔下,结核病还一度与年轻、纠结、热 情、忧伤和才华联系起来。1852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1896年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 的生涯》中,女主角都死于肺痨。她们往往被描写为弱不禁风、说话声音轻慢飘逸、阵阵咳 嗽、极易晕倒,疾病与她们受挫的爱情紧密交织。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里多愁善 感的林黛玉,也是一名肺结核病患者。她身体孱弱,娇喘吁吁,面色苍白,却两颊绯红,终因 咳血过多、身体极度虚弱而死。文艺作品中有关结核病患者的描写,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历 史上也曾有无数名人罹患过结核,他们是:德国诗人伊丽莎白·库尔曼、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德国戏剧家席勒、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波兰天才作曲家钢琴家肖 邦、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还有勃郎宁、卡夫卡、勃朗特姐妹、劳伦斯、我国著名文学家兼思 想家鲁迅、著名小说家兼散文家和诗人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建筑学家林徽因都 曾患过肺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及相关研究进展】 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1843-1910)1881年开始研宄结核病,当时他在细菌学领域已 小有名气。科赫的研究从结核病患的肺开始,遗憾的是一开始并没有在肺组织中找到结核菌 然而当他把病人的肺组织磨碎擦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后,却让这些实验动物成功感染了结核病 这样的实验重复多次均获成功,这时科赫猛然意识到,结核菌很可能是透明的,必须染色才能 观察。于是他尝试进行染色试验,并不断改变染色方法,终于在第271号样品中发现了染上蓝 色素呈细棒状的结核杄菌。他又用血淸培养基对结核杄菌进行培养,获得了人工培养的结核杆 苗。当他将结核杆菌制成悬液注射到豚鼠的腹腔内,豚鼠也感染了结核病,实验严格而科学地 证明了结核杄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后来他提出科赫法则的重要依据。 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读了他发现结核杄菌的著名论文和演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4 鬼”济慈说:“这种痨病特别喜欢像你这种能写出如此优美诗文的人”。同时代的拜伦望着自己 镜中苍白的容颜也说:“我希望死于肺痨”,“因为若如此,那些喜欢我的女士们就会说:看看 那可怜的拜伦,他死时的样子多么魅人!”在大文豪的笔下,结核病还一度与年轻、纠结、热 情、忧伤和才华联系起来。1852 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1896 年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 的生涯》中,女主角都死于肺痨。她们往往被描写为弱不禁风、说话声音轻慢飘逸、阵阵咳 嗽、极易晕倒,疾病与她们受挫的爱情紧密交织。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红楼梦》里多愁善 感的林黛玉,也是一名肺结核病患者。她身体孱弱,娇喘吁吁,面色苍白,却两颊绯红,终因 咳血过多、身体极度虚弱而死。文艺作品中有关结核病患者的描写,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历 史上也曾有无数名人罹患过结核,他们是:德国诗人伊丽莎白·库尔曼、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德国戏剧家席勒、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著名的英国诗人雪莱、波兰天才作曲家钢琴家肖 邦、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还有勃郎宁、卡夫卡、勃朗特姐妹、劳伦斯、我国著名文学家兼思 想家鲁迅、著名小说家兼散文家和诗人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建筑学家林徽因都 曾患过肺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及相关研究进展】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1881 年开始研究结核病,当时他在细菌学领域已 小有名气。科赫的研究从结核病患的肺开始,遗憾的是一开始并没有在肺组织中找到结核菌, 然而当他把病人的肺组织磨碎擦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后,却让这些实验动物成功感染了结核病, 这样的实验重复多次均获成功,这时科赫猛然意识到,结核菌很可能是透明的,必须染色才能 观察。于是他尝试进行染色试验,并不断改变染色方法,终于在第 271 号样品中发现了染上蓝 色素呈细棒状的结核杆菌。他又用血清培养基对结核杆菌进行培养,获得了人工培养的结核杆 苗。当他将结核杆菌制成悬液注射到豚鼠的腹腔内,豚鼠也感染了结核病,实验严格而科学地 证明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后来他提出科赫法则的重要依据。 1882 年 3 月 24 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读了他发现结核杆菌的著名论文和演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讲:“世界上没有一种传染病能像结核一样摧毁人类的生命力,耗尽生命的荣光。全世界平均 每7人中就有一名死于结核病”。科赫几乎把他的实验室搬到了演讲大厅,向人们展示着他引 以为傲的研究成果,希望听众能够亲眼见证他的发现和研究:盛放有患病组织的玻璃缸和他自 己发明的各种细菌染色液、结核杄菌纯培养管、分枝杄菌染色片、死于肺结核的病人脑组织和 肺组织病理切片、感染上结核分枝杄菌的牛腹部组织病理切片等等。科赫最后总结道:结核患 者病变组织的这些病理变化与健康豚鼠成功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后肺组织的病理切片十分相 似,从发病的豚鼠中也能成功分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并在体外进行纯培养,因此证实结核分枝 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当罗伯特科赫发表完自己的演说之后,在场所有观众鸦雀无声,没 有提问,没有掌声和喝彩声,他们被科赫的发现惊呆了。片刻之后,大家才回过神来,争先恐 后的走到显微镜前想亲眼目睹结核分枝杆菌的真容。当时的听众中有一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发现治疗梅毒的特效药一一申凡拉明的著名免疫学家保罗·埃 尔利希( Paul ehrlich,18543.141915.820)。当他多年后回忆那场演讲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 的激动:“我一直把那场演讲看作是我科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是 结核病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同年4月10日,科赫的这篇论文被发表在《柏林医学周报》 上,引起医学界的轰动。科赫本人也因为在微生物分离鉴定方面的成就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 奖。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罗伯特郭赫发现结核分枝杆菌100周年,在1982年发行一张纪念邮 随后,全球诸多科学家开始了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深入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略带弯曲的杆 菌,长约1~4um,宽04um,常聚集成团排列,在痰标本中可呈现T、V、Y形及丝状、棒状 及球状等多种不同的形状。结核菌细胞壁含丰富的脂质,可占干重50~60%,其中含有大量的 分枝菌酸,包围在肽聚糖表面影响染料的穿入,因而不易被常规的革兰染色法着色,经石炭酸 复红加温染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呈现特殊的红色,故称为抗酸阳性菌,其他细菌则为 抗酸阴性菌,呈蓝色。结核杄菌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且有分 枝生长的趋势。繁殖一代约需8-24小时,在含有蛋黄、甘油、马铃薯等的罗氏培养基上(固 体培养基),需培养2~6周才可见菌落生长,典型菌落乳白或米黄色,不透明,表面干燥,呈 颗粒、结节或花菜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间可缩短至1-2周,细菌可呈索状生长,形成 菌膜浮于液面。结核菌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耐药性等多 种变异,这些变异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结核菌的致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如耐药结核的出 现,成为当今结核防治中的难题,结核菌不仅能发生自发变异,还可诱导变异,极大地增加了 临床病变的复杂性。然而,结核的变异特性也可被人类利用,我们熟知的卡介苗(BCG)就是 利用了结核菌在体外反复传代培养的过程中发生毒力改变而筛选获得的减毒活疫苗。1920 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 Leon chalmette和介兰( Camile guerin)不负众望,用牛型结核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5 讲:“世界上没有一种传染病能像结核一样摧毁人类的生命力,耗尽生命的荣光。全世界平均 每 7 人中就有一名死于结核病”。科赫几乎把他的实验室搬到了演讲大厅,向人们展示着他引 以为傲的研究成果,希望听众能够亲眼见证他的发现和研究:盛放有患病组织的玻璃缸和他自 己发明的各种细菌染色液、结核杆菌纯培养管、分枝杆菌染色片、死于肺结核的病人脑组织和 肺组织病理切片、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的牛腹部组织病理切片等等。科赫最后总结道:结核患 者病变组织的这些病理变化与健康豚鼠成功感染上结核分枝杆菌后肺组织的病理切片十分相 似,从发病的豚鼠中也能成功分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并在体外进行纯培养,因此证实结核分枝 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当罗伯特.科赫发表完自己的演说之后,在场所有观众鸦雀无声,没 有提问,没有掌声和喝彩声,他们被科赫的发现惊呆了。片刻之后,大家才回过神来,争先恐 后的走到显微镜前想亲眼目睹结核分枝杆菌的真容。当时的听众中有一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发现治疗梅毒的特效药——申凡拉明的著名免疫学家保罗·埃 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3.14~1915.8.20)。当他多年后回忆那场演讲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 的激动:“我一直把那场演讲看作是我科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是 结核病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同年 4 月 10 日,科赫的这篇论文被发表在《柏林医学周报》 上,引起医学界的轰动。科赫本人也因为在微生物分离鉴定方面的成就获得 1905 年的诺贝尔 奖。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罗伯特.郭赫发现结核分枝杆菌 100 周年,在 1982 年发行一张纪念邮 票。 随后,全球诸多科学家开始了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深入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略带弯曲的杆 菌,长约 1~4um,宽 0.4um,常聚集成团排列,在痰标本中可呈现 T、V、Y 形及丝状、棒状 及球状等多种不同的形状。结核菌细胞壁含丰富的脂质,可占干重 50~60%,其中含有大量的 分枝菌酸,包围在肽聚糖表面影响染料的穿入,因而不易被常规的革兰染色法着色,经石炭酸 复红加温染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呈现特殊的红色,故称为抗酸阳性菌,其他细菌则为 抗酸阴性菌,呈蓝色。结核杆菌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且有分 枝生长的趋势。繁殖一代约需 8~24 小时,在含有蛋黄、甘油、马铃薯等的罗氏培养基上(固 体培养基),需培养 2~6 周才可见菌落生长,典型菌落乳白或米黄色,不透明,表面干燥,呈 颗粒、结节或花菜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间可缩短至 1~2 周,细菌可呈索状生长,形成 菌膜浮于液面。结核菌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耐药性等多 种变异,这些变异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结核菌的致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如耐药结核的出 现,成为当今结核防治中的难题,结核菌不仅能发生自发变异,还可诱导变异,极大地增加了 临床病变的复杂性。然而,结核的变异特性也可被人类利用,我们熟知的卡介苗(BCG)就是 利用了结核菌在体外反复传代培养的过程中发生毒力改变而筛选获得的减毒活疫苗。1920 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Leon Chalmette)和介兰(Camile Guerin)不负众望,用牛型结核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杆菌(有毒株)历经13年,230次传代,从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中筛选获得了减毒株,其 丧失对人类的致病能力,但仍保持有足够高的免疫原性,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结核的疫 苗,称为“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erin,简称BCG)。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找到了结核病的元凶一一结核杆菌,结核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 改进,特别是1895年伦琴发明了Ⅹ射线,为肺结核的诊断与病情观察提供了更大便利,然而 肺结核仍然在大量流行,结核的临床治疗停滞不前。结核病硏究先驱科赫也在孜孜不倦的钻硏 中,1890年,他从结核杆菌中提取物质制备出一种命名为koch’ s lymph物质,期望用于结核 病人的治疗,结果被证明无效,并对重症病人还是有害的。这一令人沮丧的结果在科学牛人面 前实在不是个事,很快他就发现,这一物质虽不能用于治疗,却仍然大有可为,因为它可以可 用于结核病诊断,即结核菌素,我们熟知的OT试验,就来源于此。 鉴于全球范围内成千上万的结核病人苛求接受治疗,需求的旺盛为各色医生及医疗手段提 供了机遇,萌生了诸多不可思议的治疗方法,如用石炭酸液、金、碘仿、砒霜、薄荷油等口 服、吸入或直接注射入肺;或者喝木瓜汁、灌硫黄气、吃带血馒头等无奇不有,人为制造气 胸、肺萎陷以达到肺休养的目的,以及切除肋骨以减少胸腔容量等手术治疗也一度盛行。从1 9世纪中期开始,基于呼吸新鲜空气的休养疗法日益在欧洲和美国盛行,一些专为富人开设的 疗养院应运而生,政府也开始捐资创办疗养院,在疗养院里,这些奇特疗法的应用也达到了顶 点。上海最早的结核病院始建于1933年6月,由医学专家、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院长(上 海医学院的创始人)等人倡议募捐筹建,浙江巨富叶澄衷之子叶子衡先生慨然捐出其建造仅1 5年的私人叶家花园作为院址(位于现在的上海市肺科医院)。然而世界范围内,对受到更大 影响的劳工人群,却极少具有进行疗养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在二次大战期间结核病治疗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一直致力于提取能遏 制结核杆菌生长的抗生素,1943年终于获得了链霉素,病人使用后病程发展停止,结核杄菌 也在病人的痰液中消失,最终痊愈。瓦克斯曼获得了成功。随后又相继问世了异烟肼(INH, 1952年)、乙胺丁醇(EMB,1961年)、利福平(RFP,1966年),结核病的治疗迎来了前所 未有的春天。疫苗及结核特效药物的应用,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条件、卫生条件 的改善,结核病的疫情从欧美国家开始下降,一度使美国的科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预言20 世纪末可消灭结核,然而事实证明结核杆菌远比科学家预想的要顽强得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燃”,许多国家包括结核病疫情控制较好的 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疫情下降缓慢或严重反弹的局面,发病率以每年1.1%的速度增 长,结核病再次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 会问题。因此,WHO于1993年第4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紧 接着于1995年,决定把每年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增强对结核病防治的重视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6 杆菌(有毒株)历经 13 年,230 次传代,从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中筛选获得了减毒株,其 丧失对人类的致病能力,但仍保持有足够高的免疫原性,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结核的疫 苗,称为“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简称 BCG)。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找到了结核病的元凶——结核杆菌,结核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 改进,特别是 1895 年伦琴发明了 X 射线,为肺结核的诊断与病情观察提供了更大便利,然而 肺结核仍然在大量流行,结核的临床治疗停滞不前。结核病研究先驱科赫也在孜孜不倦的钻研 中,1890 年,他从结核杆菌中提取物质制备出一种命名为 koch’s lymph 物质,期望用于结核 病人的治疗,结果被证明无效,并对重症病人还是有害的。这一令人沮丧的结果在科学牛人面 前实在不是个事,很快他就发现,这一物质虽不能用于治疗,却仍然大有可为,因为它可以可 用于结核病诊断,即结核菌素,我们熟知的 OT 试验,就来源于此。 鉴于全球范围内成千上万的结核病人苛求接受治疗,需求的旺盛为各色医生及医疗手段提 供了机遇,萌生了诸多不可思议的治疗方法,如用石炭酸液、金、碘仿、砒霜、薄荷油等口 服、吸入或直接注射入肺;或者喝木瓜汁、灌硫黄气、吃带血馒头等无奇不有,人为制造气 胸、肺萎陷以达到肺休养的目的,以及切除肋骨以减少胸腔容量等手术治疗也一度盛行。从 1 9 世纪中期开始,基于呼吸新鲜空气的休养疗法日益在欧洲和美国盛行,一些专为富人开设的 疗养院应运而生,政府也开始捐资创办疗养院,在疗养院里,这些奇特疗法的应用也达到了顶 点。上海最早的结核病院始建于 1933 年 6 月,由医学专家、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院长(上 海医学院的创始人)等人倡议募捐筹建,浙江巨富叶澄衷之子叶子衡先生慨然捐出其建造仅 1 5 年的私人叶家花园作为院址(位于现在的上海市肺科医院)。然而世界范围内,对受到更大 影响的劳工人群,却极少具有进行疗养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在二次大战期间结核病治疗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一直致力于提取能遏 制结核杆菌生长的抗生素,1943 年终于获得了链霉素,病人使用后病程发展停止,结核杆菌 也在病人的痰液中消失,最终痊愈。瓦克斯曼获得了成功。随后又相继问世了异烟肼(INH, 1952 年)、乙胺丁醇(EMB,1961 年)、利福平(RFP,1966 年),结核病的治疗迎来了前所 未有的春天。疫苗及结核特效药物的应用,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条件、卫生条件 的改善,结核病的疫情从欧美国家开始下降,一度使美国的科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预言 20 世纪末可消灭结核,然而事实证明结核杆菌远比科学家预想的要顽强得多。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燃”,许多国家包括结核病疫情控制较好的 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疫情下降缓慢或严重反弹的局面,发病率以每年 1.1%的速度增 长,结核病再次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 会问题。因此,WHO 于 1993 年第 46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紧 接着于 1995 年,决定把每年 3 月 24 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增强对结核病防治的重视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我国积极响应WHO号召,推出结核病防治徽标。徽标以“结核”的英文简写字母“TB” 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图形演化出“中国”的英文首字母“C”及英文“预防、控制”的首字 母“P、C”共同形成徽标主要图形。此外,字母经变化组合又构成“人”的形象,体现了人 人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意蕴。徽标整体由蓝、白两色组成。白色是为了提醒人们时刻不忘曾 有“白色瘟疫”之称的肺结核的危害;蓝色则寓意宁静和谐,表示最终人类将免受结核病的威 胁 罗伯·科睡实现结植杆蛋一百周年 n 8 【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或“白色瘟疫”,是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WHO在《2013年 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提到结核病是全世界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致死中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艾 滋病(HIV)。据估计,2012年,共出现860万结核新病例(其中包括110万HV患者,且 75%发生在非洲),130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32万HIV阳性患者),41万女性死于结核病 (其中把控16万HV阳性女患者),在全部HV阳性的结核死亡病例中,女性占50%。53 万儿童罹患结核病(其中74万HV阴性的儿童死于结核病)。2012年,全球范围内据估计有 45万人发展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17万人死于MDR-TB。2012年全球范围内诊断为 MDR-TB的人数几乎达到2011年的两倍,约有94万。其中包括84万MDR-B确诊患者和1 万通过 Xpert MTB/RF检测出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但2012年全球 MDR-TB负担重的国家不到 四分之一。2012年超过77万的MDR-TB患者开始二线治疗,另外至少有1.6万的患者没有接 受治疗。部分国家确诊患者接受治疗的覆盖范围还有很大缺口,特别是非洲地区(51%接受治 疗),其次还有中国、巴基斯坦和南非。截止2012年底,有92个国家报道出现过至少1例广 泛抗药性结核病(XDR-TB)。据估计,MDR-TB中平均有9.6%的病例为XDR-TB。 大多数结核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的人均发病率最高,达255十万,是全球平均水 平122什万的两倍多,以非洲东南部国家斯威士兰的发病率最高,南非其次,达1%以上:超 过半数的病例在6个亚洲国家:印度(约占全球26%)、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7 。我国积极响应 WHO 号召,推出结核病防治徽标。徽标以“结核”的英文简写字母“TB” 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图形演化出“中国”的英文首字母“C”及英文“预防、控制”的首字 母“P、C”共同形成徽标主要图形。此外,字母经变化组合又构成“人”的形象,体现了人 人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意蕴。徽标整体由蓝、白两色组成。白色是为了提醒人们时刻不忘曾 有“白色瘟疫”之称的肺结核的危害;蓝色则寓意宁静和谐,表示最终人类将免受结核病的威 胁。 【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或“白色瘟疫”,是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WHO 在《2013 年 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提到结核病是全世界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致死中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艾 滋病(HIV)。据估计,2012 年,共出现 860 万结核新病例(其中包括 110 万 HIV 患者,且 75%发生在非洲),130 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 32 万 HIV 阳性患者),41 万女性死于结核病 (其中把控 16 万 HIV 阳性女患者),在全部 HIV 阳性的结核死亡病例中,女性占 50%。53 万儿童罹患结核病(其中 7.4 万 HIV 阴性的儿童死于结核病)。2012 年,全球范围内据估计有 45 万人发展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17 万人死于 MDR-TB。2012 年全球范围内诊断为 MDR-TB 的人数几乎达到 2011 年的两倍,约有 9.4 万。其中包括 8.4 万 MDR-TB 确诊患者和 1 万通过 Xpert MTB/RIF 检测出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但 2012 年全球 MDR-TB 负担重的国家不到 四分之一。2012 年超过 7.7 万的 MDR-TB 患者开始二线治疗,另外至少有 1.6 万的患者没有接 受治疗。部分国家确诊患者接受治疗的覆盖范围还有很大缺口,特别是非洲地区(51%接受治 疗),其次还有中国、巴基斯坦和南非。截止 2012 年底,有 92 个国家报道出现过至少 1 例广 泛抗药性结核病(XDR-TB)。据估计,MDR-TB 中平均有 9.6%的病例为 XDR-TB。 大多数结核病例在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的人均发病率最高,达 255/十万,是全球平均水 平 122/十万的两倍多,以非洲东南部国家斯威士兰的发病率最高,南非其次,达 1%以上;超 过半数的病例在 6 个亚洲国家:印度(约占全球 26%)、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坦、菲律宾(以上依照总病例数排序,若依人均发病率排序,则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 拉、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全球22个结核高负担国家,病例数占全球结核发病的80% 与此同时,2012年,仅有570万新诊断病例纳入国家结核病规划中。有将近300万结核病人, 因未被诊断出或未被上报而被“忽略”。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全球约有1/3的人口感染了结核 杆菌,大部分处于结核潜伏感染状态,其中5~10%将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在免疫力低下的 特殊人群,患病的风险还将大大增多,因此,目前仍需加大力度进行结核的检测(包括结核潜 伏感染人群的筛查)、治疗和病例通报。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的治疗已经大大进步,1995-2012年间,参与WHO 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国家中,有5600万人成功接受了结核病治疗,并因此挽救了2200万人的性 命。全球结核的发病率以每年2%的趋势在缓慢下降,自2000年至2012年,发病率从148/十 万下降至122/十万,死亡率从22什万下降至13/十万,有望达到2006年终止结核策略中提出 的“到2015年:在1990年基线上降低50%的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并最终达到 “到2050年: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结核病(每100万人口中1个病人)”的一个无结核威胁 的世界(ATB- free world)。 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 位,每年发病患者约90~110万,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全国估计有55亿人感染过结核 病,占总人口的44.5%。自190年起,中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肺结核控制的投入,开始实行 肺结核的免费诊断与免费治疗,同时实施世卫组织提倡的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方案并加大以 社区为主的疾病防控范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过去21年间的结核发病率呈显著下降趋势, 发病率从1992年的12910万人降至2012年的77/10万人。其中在2000至2010年期间,中国 的肺结核发病率下降了57%,下降幅度是前10年的三倍。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发病率在逐 年下降,然发病总人数仍不可小觑,再加上人口流动频繁、耐药结核菌的蔓延、结核杆菌与艾 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以及政府对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不足、民众卫生意识缺失等问题,结核病的 防治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8 坦、菲律宾(以上依照总病例数排序,若依人均发病率排序,则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 拉、巴基斯坦、印度、中国)。 全球 22 个结核高负担国家,病例数占全球结核发病的 80%。 与此同时,2012 年,仅有 570 万新诊断病例纳入国家结核病规划中。有将近 300 万结核病人, 因未被诊断出或未被上报而被“忽略”。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全球约有 1/3 的人口感染了结核 杆菌,大部分处于结核潜伏感染状态,其中 5~10%将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在免疫力低下的 特殊人群,患病的风险还将大大增多,因此,目前仍需加大力度进行结核的检测(包括结核潜 伏感染人群的筛查)、治疗和病例通报。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的治疗已经大大进步,1995-2012 年间,参与 WHO 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国家中,有 5600 万人成功接受了结核病治疗,并因此挽救了 2200 万人的性 命。全球结核的发病率以每年 2%的趋势在缓慢下降,自 2000 年至 2012 年,发病率从 148/十 万下降至 122/十万,死亡率从 22/十万下降至 13/十万,有望达到 2006 年终止结核策略中提出 的“到 2015 年: 在 1990 年基线上降低 50%的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并最终达到 “到 2050 年: 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结核病 (每 100 万人口中 1 个病人) ”的一个无结核威胁 的世界(A TB-free world)。 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 22 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 位,每年发病患者约 90~110 万,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 12%,全国估计有 5.5 亿人感染过结核 病,占总人口的 44.5%。自 1990 年起,中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肺结核控制的投入,开始实行 肺结核的免费诊断与免费治疗,同时实施世卫组织提倡的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方案并加大以 社区为主的疾病防控范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过去 21 年间的结核发病率呈显著下降趋势, 发病率从 1992 年的 129/10 万人降至 2012 年的 77/10 万人。其中在 2000 至 2010 年期间,中国 的肺结核发病率下降了 57%,下降幅度是前 10 年的三倍。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发病率在逐 年下降,然发病总人数仍不可小觑,再加上人口流动频繁、耐药结核菌的蔓延、结核杆菌与艾 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以及政府对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不足、民众卫生意识缺失等问题,结核病的 防治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日本 1992 996 2000 2012 图近21年(1992012年)结核的发病率变化图(单位:每10万人)(回 结核病如何传播 结核杆菌是如何传播的呢?由于结核菌在干燥的痰液内可存活数月,故从十九世纪后期 起,人们始终相信结核杄菌通过飞扬的尘埃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科赫也曾提出:“为征服结 核病,首先要尽人类的能力封锁传染病菌的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核病患者的痰。”由此催 生了诸多国家通过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吐痰的法令,并提出要清除公共和私人场所的尘土。直至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才意识到干燥的痰或其他与细菌接触的形式,在结核的传播中作用有 痰中带菌(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的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具有传染性,是结核病最重要的传 染源,若无适当治疗,一个活动病例平均每年可使10~15人受感染。在这些患者的结核病变 特别是空泂中,存在大量繁殖的结核杄菌,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大笑、唱歌和其他 呼吸道活动经鼻腔和口腔喷岀体外,产生一种能随空气传播的小液滴(或称为飞沫),较大的 飞沫很快落在地面,其传染性就降低,而较小的飞沫(1~5μm,若出自结核病人,里面可有1 3个细菌)称为含有结核菌的“微滴核”,很快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弥散开来,并像烟雾样 长时间悬浮在空中,可以直接被吸入肺,只要吸入一个微滴核就足以感染结核病,排菌量越 多,接触时间越长,空气流通越差,危害也就越大。牛结核分枝杄菌一般随牛奶及奶制品通过」 消化道进入人体,通常引起肠道疾病,很少引起肺结核或粟粒性结核病,在巴氏消毒法发明之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9 结核病如何传播 结核杆菌是如何传播的呢?由于结核菌在干燥的痰液内可存活数月,故从十九世纪后期 起,人们始终相信结核杆菌通过飞扬的尘埃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科赫也曾提出:“为征服结 核病,首先要尽人类的能力封锁传染病菌的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核病患者的痰。”由此催 生了诸多国家通过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吐痰的法令,并提出要清除公共和私人场所的尘土。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科学家才意识到干燥的痰或其他与细菌接触的形式,在结核的传播中作用有 限。 痰中带菌(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的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具有传染性,是结核病最重要的传 染源,若无适当治疗,一个活动病例平均每年可使 10~15 人受感染。在这些患者的结核病变 特别是空洞中,存在大量繁殖的结核杆菌,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大笑、唱歌和其他 呼吸道活动经鼻腔和口腔喷出体外,产生一种能随空气传播的小液滴(或称为飞沫),较大的 飞沫很快落在地面,其传染性就降低,而较小的飞沫(1~5μm,若出自结核病人,里面可有 1 ~3 个细菌)称为含有结核菌的“微滴核”,很快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弥散开来,并像烟雾样 长时间悬浮在空中,可以直接被吸入肺,只要吸入一个微滴核就足以感染结核病,排菌量越 多,接触时间越长,空气流通越差,危害也就越大。牛结核分枝杆菌一般随牛奶及奶制品通过 消化道进入人体,通常引起肠道疾病,很少引起肺结核或粟粒性结核病,在巴氏消毒法发明之

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前,带菌的牛奶也是重要传染源之一。单纯的肺外结核(比如,单纯的肠结核)、非活动性肺 结核(潜伏感染期或病灶早已钙化)以及无传染性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培养未发现结核 菌),都不具有传染性。此外,痰液中的结核菌经吸入可造成消化道感染、接触病人的污染 物、经消化道、经胎盘、经伤口等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径,但都及其少见 由于结核杄菌细胞壁含大量脂质,故对干燥、冷、酸碱具有强抵抗力。在干燥痰内可存活 6-8个月、3℃环境中可存活6~12个月、6%H2SO4或4%NaOH溶液中30分钟仍有活性。结 核菌对热、紫外线及一些消毒剂较敏感,湿热6265℃15分钟,或80℃以上5分钟可杀死, 故可用于牛奶的巴氏消毒及对含有结核菌的物品进行煮沸处理,也可火烧痰纸进行灭菌。在直 射太阳光下,结核菌3~7小时死亡、10W紫外线灯距照射物0.5~1厘米30分钟可消灭其内的 结核菌,故结核病人的衣物、被褥等均可进行长时间的日光照射或紫外线消毒处理。70%7 5%的酒精5分钟可用于手的消毒,但不能用于痰的消毒,因为乙醇能凝固蛋白质。痰液消毒 可以用5%石碳酸与等量痰混合,处理24小时或0.1%~1.0%过氧乙酸处理1~2小时;5%~1 0%来苏儿可用于带菌标本与动物尸体的浸泡消毒。在带菌器材、物品或废弃物较多时或处理 实验动物尸体时,还可用121℃高压灭菌,20~60分钟是最彻底的灭菌措施。实验室环境可用 甲醛熏蒸处理。总体来说,结核分枝杄菌和普通细菌比较,对物理和化学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具 有更强的抵抗力 结核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表现 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泡后,即被巨噬细胞吞噬,借助其细胞壁所含的大量脂质,抵抗吞噬 细胞的胞内吞噬杀灭作用而得以在胞内繁殖,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被吞噬的结核杆菌因宿主 的易感性和病原体毒力、数量等不同,其命运可截然不同。菌量少、毒力低、宿主免疫正常, 细菌可被杀灭且无任何感染痕迹,也可以出现轻微类似感冒症状后自愈或留有轻微病灶(纤维 化或钙化),体检时偶被发现。据估计,一般在感染后3-8周,95%免疫机制正常的原发感染 者成为潜伏感染人群(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l,不表现出结核临床症状但又未被彻底 清除,也无明显影像学表现),仅少数人出现结核的活动性病灶甚至出现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 核性脑膜炎等急性感染表现。在潜伏感染人群中,一般仅5%-10%日后会发展成结核活动性病 变,合并HⅣⅤ感染者,潜伏感染复燃的概率提高至10%。若与传染性肺结核接触者为幼童, 则其发病几率可高达17%,愈年幼的感染者,感染后的发病几率越高。潜伏感染后一年内发病 率最高,随着时间延长,潜伏感染复燃的几率逐渐下降。潜伏感染的人群,由于其不属于活动 性病变,其痰液中无结核杆菌,故其无传染性。然而由于潜伏感染者存在复燃并传染给他人的 可能性,同时根据流行病学调査显示,有85%~90%新诊断的活动性肺结核是由结核菌素试 验阳性的潜伏感染演变而来。结核菌有明显的耐久性和顽固性,它们甚至能在宿主的一生中保 持活性,一旦潜伏到宿主的抵抗力降低而发病。因此潜伏期不确定且多变。故需要对结核潜伏

病原生物与人类 与结核抗争 10 前,带菌的牛奶也是重要传染源之一。单纯的肺外结核(比如,单纯的肠结核)、非活动性肺 结核(潜伏感染期或病灶早已钙化)以及无传染性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培养未发现结核 菌),都不具有传染性。此外,痰液中的结核菌经吸入可造成消化道感染、接触病人的污染 物、经消化道、经胎盘、经伤口等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径,但都及其少见。 由于结核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质,故对干燥、冷、酸碱具有强抵抗力。在干燥痰内可存活 6~8 个月 、3℃环境中可存活 6~12 个月、6%H2SO4或 4%NaOH 溶液中 30 分钟仍有活性。结 核菌对热、紫外线及一些消毒剂较敏感,湿热 62~65 ℃15 分钟,或 80 ℃以上 5 分钟可杀死, 故可用于牛奶的巴氏消毒及对含有结核菌的物品进行煮沸处理,也可火烧痰纸进行灭菌。在直 射太阳光下,结核菌 3~7 小时死亡、10W 紫外线灯距照射物 0.5~1 厘米 30 分钟可消灭其内的 结核菌,故结核病人的衣物、被褥等均可进行长时间的日光照射或紫外线消毒处理。70%~7 5%的酒精 5 分钟可用于手的消毒,但不能用于痰的消毒,因为乙醇能凝固蛋白质。痰液消毒 可以用 5%石碳酸与等量痰混合,处理 24 小时或 0.1%~1.0%过氧乙酸处理 1~2 小时; 5%~1 0%来苏儿可用于带菌标本与动物尸体的浸泡消毒。在带菌器材、物品或废弃物较多时或处理 实验动物尸体时,还可用 121℃高压灭菌,20~60 分钟是最彻底的灭菌措施。实验室环境可用 甲醛熏蒸处理。总体来说,结核分枝杆菌和普通细菌比较,对物理和化学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具 有更强的抵抗力。 结核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表现 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泡后,即被巨噬细胞吞噬,借助其细胞壁所含的大量脂质,抵抗吞噬 细胞的胞内吞噬杀灭作用而得以在胞内繁殖,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被吞噬的结核杆菌因宿主 的易感性和病原体毒力、数量等不同,其命运可截然不同。菌量少、毒力低、宿主免疫正常, 细菌可被杀灭且无任何感染痕迹,也可以出现轻微类似感冒症状后自愈或留有轻微病灶(纤维 化或钙化),体检时偶被发现。据估计,一般在感染后 3~8 周,95%免疫机制正常的原发感染 者成为潜伏感染人群(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不表现出结核临床症状但又未被彻底 清除,也无明显影像学表现),仅少数人出现结核的活动性病灶甚至出现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 核性脑膜炎等急性感染表现。在潜伏感染人群中,一般仅 5%~10%日后会发展成结核活动性病 变,合并 HIV 感染者,潜伏感染复燃的概率提高至 10%。若与传染性肺结核接触者为幼童, 则其发病几率可高达 17%,愈年幼的感染者,感染后的发病几率越高。潜伏感染后一年内发病 率最高,随着时间延长,潜伏感染复燃的几率逐渐下降。潜伏感染的人群,由于其不属于活动 性病变,其痰液中无结核杆菌,故其无传染性。然而由于潜伏感染者存在复燃并传染给他人的 可能性,同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有 85% ~90% 新诊断的活动性肺结核是由结核菌素试 验阳性的潜伏感染演变而来。结核菌有明显的耐久性和顽固性,它们甚至能在宿主的一生中保 持活性,一旦潜伏到宿主的抵抗力降低而发病。因此潜伏期不确定且多变。故需要对结核潜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