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送瘟神” 溯至马王堆的虫卵再溯回余江县的“瘟神”, 这古老的疾病将苦难写在历史,写在湖沼,写在山丘 当毛蚴开始寻找中间宿主 小小钉螺很快就诞生了一场共谋。 虽难与“瘟神”彻底挥别不送 关乎它的一切终究会受到严控! 2012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碧波荡漾的湖水中,葳蕤繁茂的草木里隐藏着的不友好的小虫,就是“瘟神”的主谋, 它们精心策划的血劫曾经在解放初制造着“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慘状。血吸虫真是个无孔 不入的东西,裸露的皮肤对于它们形同虚设,而一旦进入人体就开始肆无忌惮地霸占地盘, 正所谓最危险的敌人往往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它们毫无顾忌地排泄最终葬送了他们的宿主 近年来的血吸虫病人数的居高不下以及钉螺面积的上升则是一个警示的信号,加强防治工 作已经刻不容缓。 2012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瘟神”,为什么要送“瘟神”】 瘟神”的真身是日本血吸虫,这是一种其貌不扬,千百年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小 虫子,一代领袖毛泽东曾于1958年10月3日挥毫留下“送瘟神二首”,从此,日本血吸虫 又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别称一一瘟神。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血吸虫目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 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2亿。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尚有间插血吸虫、 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病例报告。在我国流行并严重危害我们人民健康的 是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也是上述6种血吸虫中致病最严重,防治 难度最大的一种。目前除我国大陆外,日本血吸虫还存在于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日 本曾经也有日本血吸虫的流行,目前早已没有疾病流行。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 系膜静脉及门静脉中,其虫卵排出后可随血流进入肝肠组织并在那里沉积,形成虫 卵肉芽肿,从而造成肝肠组织的各种损害,严重时可造成宿主死亡,这就是日本血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09 “送瘟神” 溯至马王堆的虫卵再溯回余江县的“瘟神”, 这古老的疾病将苦难写在历史,写在湖沼,写在山丘。 当毛蚴开始寻找中间宿主, 小小钉螺很快就诞生了一场共谋。 虽难与“瘟神”彻底挥别不送, 关乎它的一切终究会受到严控! ——2012 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碧波荡漾的湖水中,葳蕤繁茂的草木里隐藏着的不友好的小虫,就是“瘟神”的主谋, 它们精心策划的血劫曾经在解放初制造着“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血吸虫真是个无孔 不入的东西,裸露的皮肤对于它们形同虚设,而一旦进入人体就开始肆无忌惮地霸占地盘, 正所谓最危险的敌人往往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它们毫无顾忌地排泄最终葬送了他们的宿主。 近年来的血吸虫病人数的居高不下以及钉螺面积的上升则是一个警示的信号,加强防治工 作已经刻不容缓。 ——2012 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瘟神”,为什么要送“瘟神”】 “瘟神”的真身是日本血吸虫,这是一种其貌不扬,千百年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小 虫子,一代领袖毛泽东曾于 1958 年 10 月 3 日挥毫留下“送瘟神二首”,从此,日本血吸虫 又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别称——瘟神。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血吸虫目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 76 个国家和地 区,估计有 5~6 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 2 亿。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尚有间插血吸虫、 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病例报告。在我国流行并严重危害我们人民健康的 是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也是上述 6 种血吸虫中致病最严重,防治 难度最大的一种。目前除我国大陆外,日本血吸虫还存在于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日 本曾经也有日本血吸虫的流行,目前早已没有疾病流行。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 系膜静脉及门静脉中,其虫卵排出后可随血流进入肝肠组织并在那里沉积,形成虫 卵肉芽肿,从而造成肝肠组织的各种损害,严重时可造成宿主死亡,这就是日本血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吸虫病。除人外,日本血吸虫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如家畜和大鼠等,一方面造成 动物的损伤,另一方面,这些动物成为保虫宿主,是人体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传染 源 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100年前。古代文献称血吸虫为“蛊”或 “水蛊”,因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水 蛊候》云:“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感染后,初期可见发 热恶寒、咳嗽、胸痛等;日久则以胁下症块,臌胀腹水等为特征,后果较严重。上 世纪70年代我国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出土的西汉古尸(肝脏、肠道)中查到了血吸虫 虫卵,这一发现证实了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历史至少在2100年以上 从1956至1957年,我国对血吸虫病进行全面普查和防治试点工作。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遍及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 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及上海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 吸虫病流行范围为,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15′),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县 (北纬22°5′),东至上海市的南汇县(东经121°51),西至云南省的云龙县(东经99950)。 流行区最低海拔为零(上海市),最高达3000米左右(云南省)。其中,除湖北省宜昌到 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流行区基本连成一片外,其余均呈分散、隔离状态。经过50余年不懈的 努力,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至2003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及广西5省、市、自 治区,260个县(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日本血吸虫如何完成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分布于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日本、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在中国,血吸 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我国台湾省有日本血吸虫的动 物感染,但未发现人体病例。在人类几种主要血吸虫病中,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情最 重、防治难度最大。这是因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多;成虫寿命长;感染后的伴随免疫和 治愈后的免疫力差;中间宿主钉螺不易控制等。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钉螺的地理分布 及流行病学特点,分为平原水网型、山区丘型和湖沼型 形态 1.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长12~20mm,虫体扁平,前端有发达的口吸盘和 腹吸盘,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故外观呈圆筒状 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体长20~26mm,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0 吸虫病。除人外,日本血吸虫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如家畜和大鼠等,一方面造成 动物的损伤,另一方面,这些动物成为保虫宿主,是人体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传染 源。 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历史至少可追溯到 2100 年前。古代文献称血吸虫为“蛊”或 “水蛊”,因皮肤接触了有血吸虫幼虫的疫水而感染。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水 蛊候》云:“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 感染后,初期可见发 热恶寒、咳嗽、胸痛等;日久则以胁下症块,臌胀腹水等为特征,后果较严重。上 世纪 70 年代我国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出土的西汉古尸(肝脏、肠道)中查到了血吸虫 虫卵,这一发现证实了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历史至少在 2100 年以上。 从 1956 至 1957 年,我国对血吸虫病进行全面普查和防治试点工作。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遍及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 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及上海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 吸虫病流行范围为,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 33°15'),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县 (北纬 22°5'),东至上海市的南汇县(东经 121°51'),西至云南省的云龙县(东经 99°50')。 流行区最低海拔为零(上海市),最高达 3000 米左右(云南省)。其中,除湖北省宜昌到 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流行区基本连成一片外,其余均呈分散、隔离状态。经过 50 余年不懈的 努力,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至 2003 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及广西 5 省、市、自 治区,260 个县(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日本血吸虫如何完成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分布于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日本、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在中国,血吸 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12 个省、市、自治区。我国台湾省有日本血吸虫的动 物感染,但未发现人体病例。在人类几种主要血吸虫病中,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情最 重、防治难度最大。这是因为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多;成虫寿命长;感染后的伴随免疫和 治愈后的免疫力差;中间宿主钉螺不易控制等。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钉螺的地理分布 及流行病学特点,分为平原水网型、山区丘型和湖沼型。 一、形态 1.成虫 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长 12~20mm,虫体扁平,前端有发达的口吸盘和 腹吸盘,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故外观呈圆筒状。 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虫,体长 20~26mm,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图——)。雌虫发育成 熟必需有雄虫的存在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育 口吸盘 输卵管 雄虫部分生殖器官 雌雄成虫合抱 图6-1日本血吸虫成虫 2.虫卵成熟虫卵大小平均89×67μu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卵盖,卵 壳一侧有一小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下面有薄的胚膜。成熟虫卵内含有一 毛蚴,毛蚴与卵壳之间常有大小不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图6-1)。毛蚴 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可经卵壳的囊状微管道释出卵外。在粪便内,大多数虫卵含有毛蚴即为 成熟卵,而未成熟和萎缩性虫卵占少数。 3.毛蚴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35×99μm,周身被有纤毛。钻器 位于体前端呈嘴状突起,或称顶突;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顶腺,为一袋状构造;两个侧腺 或称头腺位于顶腺稍后的两侧,呈长梨形,它们均开口于钻器或顶突(图一)。 4.尾蚴血吸虫尾蚴属叉尾型,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长100~ 150μm,尾干长140~160μm,尾叉长50~70um(图62)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1 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图――)。雌虫发育成 熟必需有雄虫的存在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育。 图 6-1 日本血吸虫成虫 2.虫卵 成熟虫卵大小平均 89×67µ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卵盖,卵 壳一侧有一小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壳下面有薄的胚膜。成熟虫卵内含有一 毛蚴,毛蚴与卵壳之间常有大小不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图 6-1)。毛蚴 分泌的可溶性抗原可经卵壳的囊状微管道释出卵外。在粪便内,大多数虫卵含有毛蚴即为 成熟卵,而未成熟和萎缩性虫卵占少数。 3.毛蚴 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 35×99µm,周身被有纤毛。钻器 位于体前端呈嘴状突起,或称顶突;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顶腺,为一袋状构造;两个侧腺 或称头腺位于顶腺稍后的两侧,呈长梨形,它们均开口于钻器或顶突(图-)。 4.尾蚴 血吸虫尾蚴属叉尾型,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长 100~ 150µm,尾干长 140~160µm,尾叉长 50~70µm(图 6-2)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图6-2日本血吸虫卵及幼虫 、生活史及发育各期生物学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在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 的无性世代的交替。生活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阶 段(图6-3)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一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产卵于静脉 末梢内,虫卵主要分布于肝及结肠肠壁组织,虫卵发育成熟后,肠粘膜内含毛蚴虫卵脱落 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毛蚴 在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钉螺,侵入螺体并逐渐发育。先形成袋形的母胞蚴,其体内的 胚细胞可产生许多子胞蚴,子胞蚴逸出,进入钉螺肝内,其体内胚细胞增殖,分批形成许 多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钉螺,常常分布在水的表层,人或动物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 尾蚴经皮肤而感染。尾蚴侵入皮肤,脱去尾部,发育为童虫。童虫穿入小静脉或淋巴管, 随血流或淋巴液带到右心、肺,穿过肺泡小血管到左心并运送到全身。大部分童虫进入小 静脉,随血流入肝内门脉系统分支,童虫滞留与此,并继续发育。当性器官初步分化时, 遇到异性童虫即开始合抱,并移行到门脉一肠系膜静脉寄居,逐渐发育成熟交配产卵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2 图 6-2 日本血吸虫卵及幼虫 二、生活史及发育各期生物学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在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 的无性世代的交替。生活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 7 个阶 段(图 6-3)。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产卵于静脉 末梢内,虫卵主要分布于肝及结肠肠壁组织,虫卵发育成熟后,肠粘膜内含毛蚴虫卵脱落 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毛蚴 在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钉螺,侵入螺体并逐渐发育。先形成袋形的母胞蚴,其体内的 胚细胞可产生许多子胞蚴,子胞蚴逸出,进入钉螺肝内,其体内胚细胞增殖,分批形成许 多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钉螺,常常分布在水的表层,人或动物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 尾蚴经皮肤而感染。尾蚴侵入皮肤,脱去尾部,发育为童虫。童虫穿入小静脉或淋巴管, 随血流或淋巴液带到右心、肺,穿过肺泡小血管到左心并运送到全身。大部分童虫进入小 静脉,随血流入肝内门脉系统分支,童虫滞留与此,并继续发育。当性器官初步分化时, 遇到异性童虫即开始合抱,并移行到门脉-肠系膜静脉寄居,逐渐发育成熟交配产卵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门脉系统内成虫 虫 尾悬浮水面 胞; 毛妙兽 们螺 图6-3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1.成虫产卵及排出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体可逆血流移行 到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成虫在此处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日产卵约300 3000个。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壁小血管中,少量随血流进入肝。约经11天,卵内的卵细 胞发育为毛蚴,含毛蚴的成熟虫卵在组织中能存活10天。由于毛蚴分泌物能透过卵壳,破 坏血管壁,并使周围组织发炎坏死:同时肠蠕动、腹内压增加,致使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 虫卵便随溃破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岀体外。不能排出的虫卵沉积在局部组织中,逐渐 死亡、钙化。 2.毛蚴孵化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以25~30℃ 最为适宜;低渗透压性水体、光线照射可以加速毛蚴的孵化:水pH值也很重要,毛蚴卵 化的最适宜pH为75~7.8。毛蚴孵出后,多分布在水体的表层,作直线运动,并且有向光 113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3 图 6-3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1.成虫产卵及排出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体可逆血流移行 到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成虫在此处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日产卵约 300~ 3000 个。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壁小血管中,少量随血流进入肝。约经 11 天,卵内的卵细 胞发育为毛蚴,含毛蚴的成熟虫卵在组织中能存活 10 天。由于毛蚴分泌物能透过卵壳,破 坏血管壁,并使周围组织发炎坏死;同时肠蠕动、腹内压增加,致使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 虫卵便随溃破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不能排出的虫卵沉积在局部组织中,逐渐 死亡、钙化。 2.毛蚴孵化 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以 25~30℃ 最为适宜;低渗透压性水体、光线照射可以加速毛蚴的孵化;水 pH 值也很重要,毛蚴卵 化的最适宜 pH 为 7.5~7.8。毛蚴孵出后,多分布在水体的表层,作直线运动,并且有向光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性和向清性特点。毛蚴在水中能存活1~3天,当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就主动侵入,在螺体 内进行无性繁殖 3.虫体在钉螺体内发育过程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毛蚴进入钉螺后, 体表纤毛脱落,胚细胞分裂,2天后在钉螺头足部及内脏等处开始发育为母胞蚴。在母胞 蚴体内产生生殖细胞,每一生殖细胞又繁殖成一子胞蚴,子胞蚴具有运动性,破壁而出, 移行到钉螺肝内寄生。子胞蚴细长,节段性,体内胚细胞又分裂而逐渐发育为许多尾蚴 一个毛蚴钻入钉螺体内,经无性繁殖,产生数以万计的尾蚴,尾蚴在钉螺体内分批成熟 陆续逸出。发育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中活跃游动 4.尾蚴逸出及侵入宿主影响尾蚴自钉螺逸出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温 般在15~35℃范围内没有什么区别,最适宜温度为20~25℃;光线对尾蚴逸出有良好的作 用;水pH在66~78范围内,对尾蚴逸出不受影响。尾蚴主要在水面下活动,寿命一般 为1~3天。尾蚴存活时间及其感染力随环境温度及水质和尾蚴逸出后时间长短而异。当尾 蚴遇到人或动物皮肤时,用吸盘吸附在皮肤上,依靠其体内腺细胞分泌物的酶促作用,以 及虫体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钻穿宿主皮肤。在数分钟内即可侵入。尾蚴侵 入皮肤后脱去尾部。 5.皮虫定居及营养尾蚴侵入宿主皮肤后,称为童虫。童虫在皮下组织停留短暂时间 后,侵入小末梢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左心入大循环,到达肠系膜上下 动脉,穿过毛细血管进入门静脉,待发育到一定程度,雌雄成虫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下 静脉及痔上静脉寄居、交配、产卵。自尾蚴侵入宿主至成虫成熟并开始产卵约需24天,虫 卵在组织内发育成熟需11天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因虫种而异,日本血吸成虫平均 寿命约45年,最长可活30年之久 【日本血吸虫如何危害我们的健康】 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人体引起病变。 1.尾蚴及盦虫所致损害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 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 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 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 引起的变态反应。 114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4 性和向清性特点。毛蚴在水中能存活 1~3 天,当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就主动侵入,在螺体 内进行无性繁殖。 3.虫体在钉螺体内发育过程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毛蚴进入钉螺后, 体表纤毛脱落,胚细胞分裂,2 天后在钉螺头足部及内脏等处开始发育为母胞蚴。在母胞 蚴体内产生生殖细胞,每一生殖细胞又繁殖成一子胞蚴,子胞蚴具有运动性,破壁而出, 移行到钉螺肝内寄生。子胞蚴细长,节段性,体内胚细胞又分裂而逐渐发育为许多尾蚴。 一个毛蚴钻入钉螺体内,经无性繁殖,产生数以万计的尾蚴,尾蚴在钉螺体内分批成熟, 陆续逸出。发育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中活跃游动。 4.尾蚴逸出及侵入宿主 影响尾蚴自钉螺逸出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温,一 般在 15~35℃范围内没有什么区别,最适宜温度为 20~25℃;光线对尾蚴逸出有良好的作 用;水 pH 在 6.6~7.8 范围内,对尾蚴逸出不受影响。尾蚴主要在水面下活动,寿命一般 为 1~3 天。尾蚴存活时间及其感染力随环境温度及水质和尾蚴逸出后时间长短而异。当尾 蚴遇到人或动物皮肤时,用吸盘吸附在皮肤上,依靠其体内腺细胞分泌物的酶促作用,以 及虫体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钻穿宿主皮肤。在数分钟内即可侵入。尾蚴侵 入皮肤后脱去尾部。 5.皮虫定居及营养 尾蚴侵入宿主皮肤后,称为童虫。童虫在皮下组织停留短暂时间 后,侵入小末梢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左心入大循环,到达肠系膜上下 动脉,穿过毛细血管进入门静脉,待发育到一定程度,雌雄成虫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下 静脉及痔上静脉寄居、交配、产卵。自尾蚴侵入宿主至成虫成熟并开始产卵约需 24 天,虫 卵在组织内发育成熟需 11 天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因虫种而异,日本血吸成虫平均 寿命约 4.5 年,最长可活 30 年之久。 【日本血吸虫如何危害我们的健康】 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人体引起病变。 1. 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 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 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 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 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 引起的变态反应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2.成虫所致损謇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 膜炎等。成虫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 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3.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 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肉芽肿形成和发展的病理过程与虫卵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虫卵尚未成熟时,其周围的 宿主组织无反应或轻微的反应。当虫卵内毛蚴成熟后,其分泌的酶、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称 可溶性虫卵抗原( soluble egg antigen,SEA),可诱发肉芽肿反应。又称虫卵结节。日本 血吸虫产出虫卵常成簇沉积于组织内,所以虫卵肉芽肿的体积大,其细胞成分中,嗜酸性 粒细胞数量多,并有浆细胞。肉芽肿常出现中心坏死,称嗜酸性脓肿。随着病程发展,卵 内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渐消失,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肉芽肿逐渐发生 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主要见于虫卵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和结肠 在重度感染患者,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侧 支循环,腹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以及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等症状,称为肝脾性血吸 虫病,是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变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 临床上日本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 1.急性血吸虫病当尾蚴侵入皮肤后,部分患者局部出现丘疹或荨麻疹,称尾蚴性皮炎 当雌虫开始大量产卵时,少数患者出现以发热为主的急性变态反应性症状,常在接触疫水 后1~2月出现,除发热外,伴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査 吸虫卵或毛蚴孵化结果阳性 2.慢性血吸虫病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居民,从小与疫水接触,少量反复感染后获 得一定的免疫力,故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经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 退热的,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慢性血吸虫病占有感染者的绝大多数。 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隐匿型)和有症状两类。由急性血吸虫病逐步转向慢性期,在 流行区,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此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 不定期处于亚临床状态,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 3.晚期血吸虫病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开始发生晚期病变。根据主 要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息肉型及侏儒型。一个病人可兼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在临床上常见是以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以及因侧支循环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5 2. 成虫所致损害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 膜炎等。成虫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 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3. 虫卵所致的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 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肉芽肿形成和发展的病理过程与虫卵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虫卵尚未成熟时,其周围的 宿主组织无反应或轻微的反应。当虫卵内毛蚴成熟后,其分泌的酶、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称 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可诱发肉芽肿反应。又称虫卵结节。日本 血吸虫产出虫卵常成簇沉积于组织内,所以虫卵肉芽肿的体积大,其细胞成分中,嗜酸性 粒细胞数量多,并有浆细胞。肉芽肿常出现中心坏死,称嗜酸性脓肿。随着病程发展,卵 内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渐消失,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肉芽肿逐渐发生 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主要见于虫卵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和结肠。 在重度感染患者,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侧 支循环,腹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以及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等症状,称为肝脾性血吸 虫病,是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变。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 临床上日本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 1. 急性血吸虫病 当尾蚴侵入皮肤后,部分患者局部出现丘疹或荨麻疹,称尾蚴性皮炎。 当雌虫开始大量产卵时,少数患者出现以发热为主的急性变态反应性症状,常在接触疫水 后 1~2 月出现,除发热外,伴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查血 吸虫卵或毛蚴孵化结果阳性. 2. 慢性血吸虫病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居民,从小与疫水接触,少量反复感染后获 得一定的免疫力,故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经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 退热的,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慢性血吸虫病占有感染者的绝大多数。 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隐匿型)和有症状两类。由急性血吸虫病逐步转向慢性期,在 流行区,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此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 不定期处于亚临床状态,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 3. 晚期血吸虫病 一般在感染后 5 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开始发生晚期病变。根据主 要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息肉型及侏儒型。一个病人可兼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在临床上常见是以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以及因侧支循环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晚期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 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儿童和青少年如感染严重,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其他因素可 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致侏儒症。因肝纤维化病变在晚期常是不可逆的,并且对治疗反应 甚差,从而导致临床上难治的晚期血吸虫病 其他临床表现有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 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 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血吸虫卵进入脑和脊髓产生异位损害,可致严 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经侧支循环进入肺的虫卵可引起肺动脉炎,甚至肺源性心脏病;罕 见的异位损害可见于皮肤、甲状腺、心包、肾等处。异位寄生与损害多发生在大量尾蚴感 染的急性期,而慢性期及晚期患者也可出现。经动物试验结果初步分析,急性血吸虫病患 者合并脑或肺的异位损害可能由于感染大量尾蚴,虫数过多,发生异位寄生和损害。晚期 因肝纤维化,发生侧支循环,门腔系统吻合支扩大,肠系膜静脉的虫卵可被血流带到肺、 脑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 【中国“瘟神”的现状如何】 1.地理分布与流行概况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建国后,经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査,证明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 381个县(市、区),这些地区的人口为7900万,查出钉螺分布面积145亿平方米。危害 十分严重。40多年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区人民的身体健康,组织大规模的防治和研究 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1991年底,有上海、广东、福建、广西四省、市、自治 区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在381个流行县、市中已有166个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93 个达到基本消灭标准。经过5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灭或控制了血吸虫 病。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省、自治区、市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共有 260个县2276个乡镇达到流行阻断标准,63个县736个乡镇达到传播控制标准。至2003 年,未控制流行的尚有7个省、110个县、市、区、1066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水位难以控 制的江湖洲滩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省)和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环 境复杂的大山区(四川、云南两省)。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省、流行县、流行乡镇较防治初 期分别减少了42%、40%和53%。 l16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6 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晚期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 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儿童和青少年如感染严重,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其他因素可 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致侏儒症。因肝纤维化病变在晚期常是不可逆的,并且对治疗反应 甚差,从而导致临床上难治的晚期血吸虫病。 其他临床表现有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 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 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 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血吸虫卵进入脑和脊髓产生异位损害,可致严 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经侧支循环进入肺的虫卵可引起肺动脉炎,甚至肺源性心脏病;罕 见的异位损害可见于皮肤、甲状腺、心包、肾等处。异位寄生与损害多发生在大量尾蚴感 染的急性期,而慢性期及晚期患者也可出现。经动物试验结果初步分析,急性血吸虫病患 者合并脑或肺的异位损害可能由于感染大量尾蚴,虫数过多,发生异位寄生和损害。晚期 因肝纤维化,发生侧支循环,门腔系统吻合支扩大,肠系膜静脉的虫卵可被血流带到肺、 脑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 【中国 “瘟神”的现状如何】 1.地理分布与流行概况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建国后,经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等 12 个省、市自治区, 381 个县(市、区),这些地区的人口为 7900 万,查出钉螺分布面积 145 亿平方米。危害 十分严重。40 多年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 区人民的身体健康,组织大规模的防治和研究 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 1991 年底,有上海、广东、福建、广西四省、市、自治 区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在 381 个流行县、市中已有 166 个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93 个达到基本消灭标准。经过 50 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灭或控制了血吸虫 病。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省、自治区、市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共有 260 个县 2276 个乡镇达到流行阻断标准,63 个县 736 个乡镇达到传播控制标准。至 2003 年,未控制流行的尚有 7 个省、110 个县、市、区、1066 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水位难以控 制的江湖洲滩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 5 省)和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环 境复杂的大山区(四川、云南两省)。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省、流行县、流行乡镇较防治初 期分别减少了 42%、40%和 53%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至2009年底,全国估计血吸虫病人365770例,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142%。新发 生急性血吸虫病77例(其中2例为境外输入的曼氏血吸虫病病例)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 35.09%。全年共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24282例,比2008年增加了1442%。全国现有钉螺 面积37235869hm2,其中新增钉螺面积879.42hm2。全国流行地区现有耕牛存栏数 1570300头,耕牛感染率(1.03%)较2008年(1.34%)下降了23.13%。2009年云南省达到 了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山丘型流行区全部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2.流行环节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终宿主除人以外,有多种家畜和野 生动物。在我国,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家畜有牛、犬、猪等9种;野生动物有褐家鼠、 野兔、野猪等31种。由于储蓄宿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使得防治工作难度加大,在流行 病学上病人和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评价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既要考虑到其体 内血吸虫生物学特性;又要注意这些动物数量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动 物粪便中的含卵量及其污染环境程度。 (2)传播途径: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 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的环节。粪便污染水的方式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居 民生活习惯及家畜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时,便成 为疫水,对人、畜均有感染性。人体感染血吸虫的方式一般可分为生产下水和生活下水两 类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隶属于钉螺属,1881年于湖北发现,命名为 湖北钉螺,螺壳小,圆锥形,有6~8个螺层,长10mm左右,宽约3~4mm,壳口卵圆形, 外缘背侧有一条粗的隆起称唇嵴。在平原地区螺壳表面具纵肋,称肋壳钉螺;在山丘地区 表面光滑,称光壳钉螺。钉螺是两栖淡水螺炎。肋壳钉螺孳生在湖沼型及水网型疫区的水 涨水落、水流缓慢、杂草丛生的洲滩、湖汊、河畔、水田、沟渠边等。光壳钉螺孳生在山 丘型疫区的小溪、山涧、水田、河道及草滩等处。钉螺雌雄异体、卵生。主要在春季产卵, 个雌螺一般产卵在100个以内。幼螺在水下生活,到秋季发育为成螺。钉螺寿命一般为 ~2年。钉螺孳生地的特点是: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随着气温的变化,它可 分布在孳生地的土表及土层(包括泥土裂缝、洞穴、草根四周)。钉螺的食性很,包括腐 败植物、藻类、苔藓等。钉螺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土壤和植物。 (3)易感人群:不论何种性别、年龄和种族,人类对日本血吸虫皆有易感性。在多数 流行区,年龄感染率通常在11~20岁升至高峰,以后下降。 117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7 至 2009 年底, 全国估计血吸虫病人 365770 例, 与 2008 年相比下降了 11.42%。新发 生急性血吸虫病 77 例(其中 2 例为境外输入的曼氏血吸虫病病例)与 2008 年相比上升了 35.09%。全年共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 24 282 例, 比 2008 年增加了 14.42%。全国现有钉螺 面积 372358.69 hm2, 其中新增钉螺面积 879. 42 hm2。全国流行地区现有耕牛存栏数 1570300 头, 耕牛感染率( 1.03% ) 较 2008 年( 1.34% ) 下降了 23.13%。2009 年云南省达到 了传播控制标准, 全国山丘型流行区全部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2. 流行环节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终宿主除人以外,有多种家畜和野 生动物。在我国,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家畜有牛、犬、猪等 9 种;野生动物有褐家鼠、 野兔、野猪等 31 种。由于储蓄宿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使得防治工作难度加大,在流行 病学上病人和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评价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既要考虑到其体 内血吸虫生物学特性;又要注意这些动物数量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动 物粪便中的含卵量及其污染环境程度。 (2)传播途径: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 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的环节。粪便污染水的方式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居 民生活习惯及家畜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时,便成 为疫水,对人、畜均有感染性。人体感染血吸虫的方式一般可分为生产下水和生活下水两 类。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隶属于钉螺属,1881 年于湖北发现,命名为 湖北钉螺,螺壳小,圆锥形,有 6~8 个螺层,长 10mm 左右,宽约 3~4mm,壳口卵圆形, 外缘背侧有一条粗的隆起称唇嵴。在平原地区螺壳表面具纵肋,称肋壳钉螺;在山丘地区 表面光滑,称光壳钉螺。钉螺是两栖淡水螺炎。肋壳钉螺孳生在湖沼型及水网型疫区的水 涨水落、水流缓慢、杂草丛生的洲滩、湖汊、河畔、水田、沟渠边等。光壳钉螺孳生在山 丘型疫区的小溪、山涧、水田、河道及草滩等处。钉螺雌雄异体、卵生。主要在春季产卵, 一个雌螺一般产卵在 100 个以内。幼螺在水下生活,到秋季发育为成螺。钉螺寿命一般为 1~2 年。钉螺孳生地的特点是: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随着气温的变化,它可 分布在孳生地的土表及土层(包括泥土裂缝、洞穴、草根四周)。钉螺的食性很,包括腐 败植物、藻类、苔藓等。钉螺在自然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土壤和植物。 (3)易感人群:不论何种性别、年龄和种族,人类对日本血吸虫皆有易感性。在多数 流行区,年龄感染率通常在 11~20 岁升至高峰,以后下降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3.流行因素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很多 主要是影响血吸虫生活史和钉螺的自然条件,如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等。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运动、生活习惯等,例如环境 卫生、人群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 别是社会制度,卫生状况和全民卫生保健制度等对防治血吸虫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4!.流行区类型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地理环境、钉螺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三 种类型,即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和湖沼型。 (1)平原水网型: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处,这类地区河道纵横, 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呈线状分布。人们因生产和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2)山区丘陵型:主要在我国南部,如四川、云南等地,但华东的江苏、安徽、福建、 浙江,华南的广西,广东都有此型。钉螺分布单元性很强,严格按水系分布,面积虽不很 大,但分布范围广,环境极复杂。 3)湖沼型: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 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钉螺分布面积大,呈片状分布,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828%。 【如何明确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病原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虫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 (1)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区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检査到血 吸虫虫卵,方法简便。但对于慢性和晚期患者虫来说,卵检出率低。 (2)毛蚴孵化法:可以提高阳性检岀率。在现场进行大规模粪便检査时,为了提高功 效,产生了许多改良方法,如尼龙袋集卵法,可缩短集卵时间,降低损耗,便于流动性普 査;为了便于观察毛蚴,可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毛蚴集中,便于观察,检出率较高 为了提高粪便检査效果,常常需要连续送检粪便3次。 (3)定量透明法:用于血吸虫虫卵计数。常规方法为加藤厚片法。可测定人群感染情 况,并可考核防治效果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査:慢性及晩期血吸虫病人肠壁组织增厚,虫卵排岀受阻, 故粪便中不易査获虫卵,可应用直肠镜检査。血吸虫病人肠粘膜内沉积的虫卵,其中有活 卵、变性卵和死卵。对未治疗病人检出的虫卵,不论死活均有参考价值;对有治疗史病人 如有活卵或近期变性卵,表明受检者体内有成虫寄生。若为远期变性卵或死卵,则提示受
病原生物与人类 送“瘟神” 118 3. 流行因素 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很多, 主要是影响血吸虫生活史和钉螺的自然条件,如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等。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运动、生活习惯等,例如环境 卫生、人群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 别是社会制度,卫生状况和全民卫生保健制度等对防治血吸虫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4. 流行区类型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地理环境、钉螺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三 种类型,即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和湖沼型。 (1)平原水网型: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处,这类地区河道纵横, 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呈线状分布。人们因生产和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2)山区丘陵型:主要在我国南部,如四川、云南等地,但华东的江苏、安徽、福建、 浙江,华南的广西,广东都有此型。钉螺分布单元性很强,严格按水系分布,面积虽不很 大,但分布范围广,环境极复杂。 (3)湖沼型: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 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钉螺分布面积大,呈片状分布,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 82.8%。 【如何明确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1. 病原诊断 从粪便内检查虫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 (1)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区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检查到血 吸虫虫卵,方法简便。但对于慢性和晚期患者虫来说,卵检出率低。 (2)毛蚴孵化法: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在现场进行大规模粪便检查时,为了提高功 效,产生了许多改良方法,如尼龙袋集卵法,可缩短集卵时间,降低损耗,便于流动性普 查;为了便于观察毛蚴,可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毛蚴集中,便于观察,检出率较高。 为了提高粪便检查效果,常常需要连续送检粪便 3 次。 (3)定量透明法:用于血吸虫虫卵计数。常规方法为加藤厚片法。可测定人群感染情 况,并可考核防治效果。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肠壁组织增厚,虫卵排出受阻, 故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可应用直肠镜检查。血吸虫病人肠粘膜内沉积的虫卵,其中有活 卵、变性卵和死卵。对未治疗病人检出的虫卵,不论死活均有参考价值;对有治疗史病人, 如有活卵或近期变性卵,表明受检者体内有成虫寄生。若为远期变性卵或死卵,则提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