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病原生物与人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击退疟疾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8,文件大小:700.39KB,团购合买
疟疾(malaria)是由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在叮咬吸血的过程中,将疟原虫的感染阶段注入人体引起的以冷、热、汗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寄生虫病。可以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其引起的疾病分别称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击退疟疾 从瘴江边的白骨, 到非洲大地上的黑色屠戮! 蚊子在空中鼓翼 又有多少人在冷热汗的痛苦周期! 原虫们发起了一场红色入侵, 吞噬细胞能否成功反制? 2012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疟疾一一一种没有国界的疾病,这是首个世界疟疾日(2008年4月25日)的主题,也 是疟疾防治中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新中国几代疾控工作者六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威胁 国人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即将从中原大地悄然隐去,然从整个世界来看,却有数以亿计的人 仍然深受疟原虫的蹂躏,这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热带非洲,这片孕育了人类起源的土地现在 显得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对代价高昂的社会卫生医疗体制总显得力不从心,人们只 能静默地等待杯水车薪的国际援助,击退疟疾在那些欠发达的地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 但身为同一片天空下的我们,或许将我们的目光投向他们,试着为他们的处境做出一些改变 世界会更和谐 --2012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疟疾】 疟疾( malaria)是由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在叮咬吸血的过程中,将疟原虫的感染阶段 注入人体引起的以冷、热、汗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寄生虫病。可以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 四种,即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 虫( 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其引起的疾病分别称为间日 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其中,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分布十分广 泛,而卵形疟原虫仅限于热带非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均专性寄生人 体,而三日疟原虫可感染人及非洲的猿类。此外,猴诺氏疟原虫( Plasmodium knowlesi) 成为可感染人类的第五种疟原虫。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1 击退疟疾 从瘴江边的白骨, 到非洲大地上的黑色屠戮! 蚊子在空中鼓翼, 又有多少人在冷热汗的痛苦周期! 原虫们发起了一场红色入侵, 吞噬细胞能否成功反制? ——2012 年选课学生郭飞 【引言】 疟疾——一种没有国界的疾病,这是首个世界疟疾日(2008 年 4 月 25 日)的主题,也 是疟疾防治中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新中国几代疾控工作者六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威胁 国人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即将从中原大地悄然隐去,然从整个世界来看,却有数以亿计的人 仍然深受疟原虫的蹂躏,这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热带非洲,这片孕育了人类起源的土地现在 显得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国家面对代价高昂的社会卫生医疗体制总显得力不从心,人们只 能静默地等待杯水车薪的国际援助,击退疟疾在那些欠发达的地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 但身为同一片天空下的我们,或许将我们的目光投向他们,试着为他们的处境做出一些改变, 世界会更和谐。 ——2012 年选课学生吴頔 【什么是疟疾】 疟疾(malaria)是由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在叮咬吸血的过程中,将疟原虫的感染阶段 注入人体引起的以冷、热、汗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寄生虫病。可以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 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 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其引起的疾病分别称为间日 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其中,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分布十分广 泛,而卵形疟原虫仅限于热带非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均专性寄生人 体,而三日疟原虫可感染人及非洲的猿类。此外,猴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已 成为可感染人类的第五种疟原虫。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中国人对疟疾并不陌生,35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和青铜器的铭文中早有“疟”字记载, 疟疾在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打老瘴”等。疟疾被认为是由恶毒的空气,即瘴气引起的 因此古籍上又有烟瘴、瘴疠等记载。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各种医书、史书有关疟疾 的记载不胜枚举,如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里,专门有1篇《疟论》,描述了 寒热交替的疟疾典型症状:《左传》有记载:郑僖公五年(公元前566年),子駟使贼夜弑僖 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疟疾流行的惨状更是惨不忍赌:“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 烟之内,阴魂无数。”有意思的是,在疟疾的病因分析上,中外不谋而合,反映出不同文化 下原始医学的共同特征。 malaria(疟疾)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maa(恶)和aria(气),早 在17世纪之前就在意大利使用。1740年, Horace Walpole首次在从意大利寄回家的书信中 使用这一词,也是该词首次出现在出版物中,信中写到:“恐怖的ma'aia年年夏天都会出 现在罗马,并致人死命。” Malaria最早指的是病因,即瘴气,而非疾病本身,随着19世纪 末病原体的发现, malaria才指疾病本身 古人虽不理解疟疾的病因,但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倒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中 医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已有近2000年历史,并早已了解加热煎煮会破坏青蒿的有效抗疟成 分,而以水渍绞汁服用,为我国青蒿素研制提供了重要思路。秘鲁人也早在1630年甚至更 早时候开始用金鸡纳(生长在秘鲁的一种热带植物)的树皮治疗疟疾。 无数研究表明,疟疾起源于东半球的亚洲,并进一步传播到非洲和欧洲,人类的祖先深 受疟疾之苦,并因疟原虫的寄生缓慢改变着部分人群的基因。1492年以后,疟原虫被反复 多次带入美洲并通过美洲当地的按蚊实现了本地化的传播,疟疾很快在西半球肆虐。东半球 给西半球带去的是疟疾,而西半球提供的却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有效方法,即金鸡纳树皮(现 证实其有效成分是奎宁) 人类疟原虫随着其寄生宿主的进化而一同进化,并随着人类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大部 分地区(但非全部地区)的分布而一起散播。由于疟疾的传播必须依靠稳定的按蚊群体,而 按蚊的生长繁殖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限制,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疟疾的传播,使之表 现出与天花等传染病迥异的流行特征 虽然疟疾在亚洲和非洲对人类历史影响的记录比较零散,然而仍有史学家推测,加速古 罗马帝国衰亡的瘟疫正是疟疾,目前已有人类骨骸的DNA证据。随着欧洲殖民时代的开始, 人们发现疟疾在东半球几乎所有的热带地区都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缺乏免疫力的殖民者而 言,热带医学和现代疟疾研究正是从殖民时代发展起来的。人们试图从科学角度来回答:疟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2 中国人对疟疾并不陌生,3500 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和青铜器的铭文中早有 “疟”字记载, 疟疾在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打老瘴”等。疟疾被认为是由恶毒的空气,即瘴气引起的, 因此古籍上又有烟瘴、瘴疠等记载。秦、汉以来的 2000 多年里,各种医书、史书有关疟疾 的记载不胜枚举,如在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里,专门有 1 篇《疟论》,描述了 寒热交替的疟疾典型症状;《左传》有记载:郑僖公五年(公元前 566 年),子駟使贼夜弑僖 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疟疾流行的惨状更是惨不忍赌:“自黄昏直至天晓,哭声不绝,瘴 烟之内,阴魂无数。”有意思的是,在疟疾的病因分析上,中外不谋而合,反映出不同文化 下原始医学的共同特征。malaria(疟疾)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 mala(恶)和 aria(气),早 在 17 世纪之前就在意大利使用。1740 年,Horace Walpole 首次在从意大利寄回家的书信中 使用这一词,也是该词首次出现在出版物中,信中写到:“恐怖的 mal’aria 年年夏天都会出 现在罗马,并致人死命。” Malaria 最早指的是病因,即瘴气,而非疾病本身,随着 19 世纪 末病原体的发现,malaria 才指疾病本身。 古人虽不理解疟疾的病因,但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倒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中 医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已有近 2000 年历史,并早已了解加热煎煮会破坏青蒿的有效抗疟成 分,而以水渍绞汁服用,为我国青蒿素研制提供了重要思路。秘鲁人也早在 1630 年甚至更 早时候开始用金鸡纳(生长在秘鲁的一种热带植物)的树皮治疗疟疾。 无数研究表明,疟疾起源于东半球的亚洲,并进一步传播到非洲和欧洲,人类的祖先深 受疟疾之苦,并因疟原虫的寄生缓慢改变着部分人群的基因。1492 年以后,疟原虫被反复 多次带入美洲并通过美洲当地的按蚊实现了本地化的传播,疟疾很快在西半球肆虐。东半球 给西半球带去的是疟疾,而西半球提供的却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有效方法,即金鸡纳树皮(现 证实其有效成分是奎宁)。 人类疟原虫随着其寄生宿主的进化而一同进化,并随着人类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大部 分地区(但非全部地区)的分布而一起散播。由于疟疾的传播必须依靠稳定的按蚊群体,而 按蚊的生长繁殖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限制,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疟疾的传播,使之表 现出与天花等传染病迥异的流行特征。 虽然疟疾在亚洲和非洲对人类历史影响的记录比较零散,然而仍有史学家推测,加速古 罗马帝国衰亡的瘟疫正是疟疾,目前已有人类骨骸的 DNA 证据。随着欧洲殖民时代的开始, 人们发现疟疾在东半球几乎所有的热带地区都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缺乏免疫力的殖民者而 言,热带医学和现代疟疾研究正是从殖民时代发展起来的。人们试图从科学角度来回答:疟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疾究竟由何引起?如何传播? 1880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法国学者 Alphonse Laveran在检查疟疾病人的血液中时 意外地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月形的小东西,这就是引起疟疾的元凶 疟原虫,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同一时期,在印度工作的 英国军医 Ronald ross正试图解开疟原虫如何传播之谜,而此时Ross的老师, Manson已经 证实另一危害严重的热带病——淋巴丝虫病正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在 Manson的鼓励和启 发下,Ross开始积极硏究流行区肆虐的蚊子和疟疾之间的关系,最终在雌性“斑翼蚊”,即 按蚊的胃壁上发现数百个鼓起的结构,这就是疟原虫卵囊,每个成熟卵囊内含有数以千计梭 形的子孢子,正是疟原虫的感染阶段,从而证实了疟疾可由按蚊叮咬传播给人,进一步阐明 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因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此外,科学家还 进一步发现了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细胞内发育,这个阶段也称红细胞外期,然后才进 入红细胞内发育,从而解释了为何被感染性按蚊叮咬后,血液中的疟原虫必须经过一段时间 才能在血液中査到的疑问。然而关于为什么由输入含有疟原虫血液所引起的疟疾远较由按蚊 叮咬所引起的疟疾易于根治,以及为何在疟疾症状完全消失且血液中也查不到疟原虫的情况 下,相隔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后未经按蚊叮咬再次复发的疑问?直到1977年,科学家才发 现间日疟原虫进入肝细胞后存在发育速度不同的两种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立即开始发育, 而迟发型子孢子需经过一段休眠期后才继续发育,又称休眠子。从而真正解释了上述疑问, 并提出了子孢子休眠学说。然而,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疟原虫都存在休眠子(即迟发型子孢子),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休眠子,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在休眠子。至此 有关疟原虫在人体及蚊体内的发育过程才真正阐明 【为什么要击退疟疾】 回答为什么要击退疟疾,其实就是回答疟疾对人类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暂且不展开讨 论疟疾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太多事件与疟疾脱不了干系,比如现代科学家 从古罗马坟墓的考古挖掘中,从1500年前罗马人的骨骸DNA鉴定证实了加速古罗马帝国 衰亡的瘟疫正是疟疾。目前仅就人类祖先为逃避疟疾的致命威胁而发展形成的具有遗传特性 的血液变化就足见其不同反响的影响力,如90%以上西非黑人Duy血型抗原阴性,对间日 疟原虫具有天然抵抗力;因单一基因突变造成的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可对恶性疟原虫天 然不易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对疟原虫也具有先天抵抗力等,从中不难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3 疾究竟由何引起?如何传播? 1880 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法国学者 Alphonse Laveran 在检查疟疾病人的血液中时, 意外地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月形的小东西,这就是引起疟疾的元凶—— 疟原虫,Laveran 因发现疟原虫获得 1907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同一时期,在印度工作的 英国军医 Ronald Ross 正试图解开疟原虫如何传播之谜,而此时 Ross 的老师,Manson 已经 证实另一危害严重的热带病——淋巴丝虫病正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在 Manson 的鼓励和启 发下, Ross 开始积极研究流行区肆虐的蚊子和疟疾之间的关系,最终在雌性“斑翼蚊”,即 按蚊的胃壁上发现数百个鼓起的结构,这就是疟原虫卵囊,每个成熟卵囊内含有数以千计梭 形的子孢子,正是疟原虫的感染阶段,从而证实了疟疾可由按蚊叮咬传播给人,进一步阐明 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因此获得 1902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此外,科学家还 进一步发现了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细胞内发育,这个阶段也称红细胞外期,然后才进 入红细胞内发育,从而解释了为何被感染性按蚊叮咬后,血液中的疟原虫必须经过一段时间 才能在血液中查到的疑问。然而关于为什么由输入含有疟原虫血液所引起的疟疾远较由按蚊 叮咬所引起的疟疾易于根治,以及为何在疟疾症状完全消失且血液中也查不到疟原虫的情况 下,相隔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后未经按蚊叮咬再次复发的疑问? 直到 1977 年,科学家才发 现间日疟原虫进入肝细胞后存在发育速度不同的两种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立即开始发育, 而迟发型子孢子需经过一段休眠期后才继续发育,又称休眠子。从而真正解释了上述疑问, 并提出了子孢子休眠学说。然而,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疟原虫都存在休眠子(即迟发型子孢子),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休眠子,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在休眠子。至此, 有关疟原虫在人体及蚊体内的发育过程才真正阐明。 【为什么要击退疟疾】 回答为什么要击退疟疾,其实就是回答疟疾对人类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暂且不展开讨 论疟疾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太多事件与疟疾脱不了干系,比如现代科学家 从古罗马坟墓的考古挖掘中,从 1500 年前罗马人的骨骸 DNA 鉴定证实了加速古罗马帝国 衰亡的瘟疫正是疟疾。目前仅就人类祖先为逃避疟疾的致命威胁而发展形成的具有遗传特性 的血液变化就足见其不同反响的影响力,如 90%以上西非黑人 Duffy 血型抗原阴性,对间日 疟原虫具有天然抵抗力; 因单一基因突变造成的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可对恶性疟原虫天 然不易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对疟原虫也具有先天抵抗力等,从中不难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看出,自古以来疟疾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有多严重!在中国,权威的分析数据显示,新中国成 立前的100多年,我国各地的疟疾流行非常严重,每年至少有3000万的疟疾患者,在当时 全国人口约4亿5千万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亿5千万以上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DDT这种强力灭蚊药物的广泛使用,一度使人相信,全 球消灭疟疾的时刻即将到来,世界卫生组织于1956年推行全球消灭疟疾运动,在整个60 年代取得不错的进展,大大降低了许多国家的疟疾发病率,甚至在一些国家消灭了疟疾传播 然而70年代以来,消灭疟疾计划屡屡受挫,WHO不得不在1978年调整策略,提出疟疾 控制策略。,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资金问题、人员问题、技术问题特别是疟原虫及杀蚊剂的 耐药问题,始终困扰着消灭疟疾计划的推行。瑞士化学家 Paul muller因发明DDT而获1948 年诺贝尔奖,但DDT遗留环境污染的隐患使这奖项也备受后世非议。1998年,世卫组织又 提出“ ROLL BACK MALARIA(RBM)”,即击退疟疾运动,目标是到2010年全球疟疾死 亡人数减少50%,2015年死亡人数再减少50%。然而截至2010年,在世卫组织持续不断 的努力下,连续几年最高防治经费高达20亿美金的投入,疟疾依然在广大的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肆虐,仍有接近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患者人数达2.16亿人,655万人死于疟疾, 其中86%是非洲5岁以下的儿童。疟疾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北纬60°至南纬40°之间,高至 海拔2771m,低至海平面以下396m的广大区域,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最为严重。所 有这些足以表明,疟疾曾经是,现在仍是人类的灾难,击退疟疾运动是何等重要和必要!尽 管如此,击退疟疾运动的成效也是显著的,自2000年至今,疟疾发病率下降了17%,死亡 率下降了26%,虽然距离世卫组织下降50%的目标还有距离,但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在中国,疟疾的发病人数多年来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80%县 市有疟疾流行尤以海南岛和云南边境地区为重,全国疟疾发病人数占19种传染病总病例数 的60%。之后,我国逐步开展了有计划的全面防治,特别是1971年以来的全国范围大规模 的持续防治。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疟疾发病人数从最高的2400多万(1970年)下降 到1979年的近250万,疟疾在我国的严重流行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八十年代以后,我国 疟疾大发病人数持续下降至1999年仅Σ~3万,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 外,其他地区已消除了恶性疟。2000年以后,局部地区出现了疫情的回升,特别是境外(包 括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及非洲地区)输入性恶性疟的影响严重,随着《2006-2015 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局部地区疫情回升势头得到遏制。为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 标高级别会议提出的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我国政府决定在2010年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4 看出,自古以来疟疾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有多严重!在中国,权威的分析数据显示,新中国成 立前的 100 多年,我国各地的疟疾流行非常严重,每年至少有 3000 万的疟疾患者,在当时 全国人口约 4 亿 5 千万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 3 亿 5 千万以上。 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由于 DDT 这种强力灭蚊药物的广泛使用,一度使人相信,全 球消灭疟疾的时刻即将到来,世界卫生组织于 1956 年推行全球消灭疟疾运动,在整个 60 年代取得不错的进展,大大降低了许多国家的疟疾发病率,甚至在一些国家消灭了疟疾传播, 然而 70 年代以来,消灭疟疾计划屡屡受挫, WHO 不得不在 1978 年调整策略,提出疟疾 控制策略。,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资金问题、人员问题、技术问题特别是疟原虫及杀蚊剂的 耐药问题,始终困扰着消灭疟疾计划的推行。瑞士化学家 Paul Müller 因发明 DDT 而获 1948 年诺贝尔奖,但 DDT 遗留环境污染的隐患使这奖项也备受后世非议。1998 年,世卫组织又 提出“ROLL BACK MALARIA(RBM)”,即击退疟疾运动,目标是到 2010 年全球疟疾死 亡人数减少 50%,2015 年死亡人数再减少 50% 。然而截至 2010 年,在世卫组织持续不断 的努力下,连续几年最高防治经费高达 20 亿美金的投入,疟疾依然在广大的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肆虐,仍有接近 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患者人数达 2.16 亿人,65.5 万人死于疟疾, 其中 86%是非洲 5 岁以下的儿童。疟疾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北纬 60°至南纬 40°之间,高至 海拔 2771 m,低至海平面以下 396 m 的广大区域,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最为严重。所 有这些足以表明,疟疾曾经是,现在仍是人类的灾难,击退疟疾运动是何等重要和必要!尽 管如此,击退疟疾运动的成效也是显著的,自 2000 年至今,疟疾发病率下降了 17%,死亡 率下降了 26%,虽然距离世卫组织下降 50%的目标还有距离,但仍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在中国,疟疾的发病人数多年来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 70~80%县 市有疟疾流行尤以海南岛和云南边境地区为重,全国疟疾发病人数占 19 种传染病总病例数 的 60%。之后,我国逐步开展了有计划的全面防治,特别是 1971 年以来的全国范围大规模 的持续防治。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疟疾发病人数从最高的 2400 多万(1970 年)下降 到 1979 年的近 250 万,疟疾在我国的严重流行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八十年代以后,我国 疟疾大发病人数持续下降至 1999 年仅 2~3 万,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 外,其他地区已消除了恶性疟。2000 年以后,局部地区出现了疫情的回升,特别是境外(包 括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及非洲地区)输入性恶性疟的影响严重,随着《2006-2015 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局部地区疫情回升势头得到遏制。为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 标高级别会议提出的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我国政府决定在 2010 年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作并推出《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 境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该计 划的推出,彰显了中国政府和疾控人员期望在短时间内击退疟疾的信心和决心。 【疟原虫如何入侵人体,又如何完成生命循环】 疟原虫可以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最常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蚊媒叮咬途径,当雌性 按蚊叮人吸血的时候,其唾液腺中成熟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疟原虫的感染阶段)便随唾液 进入人体开始其生命征程。输血也可感染疟原虫,供血者血液红细胞中疟原虫可直接进入受 血者的人体,继而跳过虫体在肝细胞内的发育阶段直接进入红细胞内。母婴传播可使母体内 的疟原虫经胎盘或分娩时污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引起先天性疟疾。除此之外,经器官移植 或粘膜途径也有感染疟原虫可能 般情况下,疟原虫侵入人体,需要经历在人体内(包括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的发育 和在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成为可以再次感染人体的阶段,这种生命循环称为生活史。疟原虫的 生活史比较复杂,需要有两种宿主(人和蚊)和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不 同种疟原虫生活史中的各个发育阶段在形态上各有不同,特别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的形 态连同被寄生红细胞的相应改变,常作为诊断及疟原虫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 (1)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的发育 当雌性按蚊叮人吸血,其唾液腺中成熟具有感染性的孑孢孑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 钟后随血流入肝,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成熟的裂殖体内数以万计的裂殖子可胀破肝细 胞进入血流,一部分被吞噬消灭,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各种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时间不等, 长则11~12天(三日疟原虫),短则6天(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则8~9 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研究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 子孢子(又称休眠子)两种遗传类型,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立即进入裂体增殖,而迟 发型子孢子,需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才能继续完成裂体增殖。 (2)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摄取营养并逐渐长大,依次经历环形体 (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其中的裂殖 子可胀破红细胞释放出来,一部分可被消灭,另一部分再次进入新的红细胞内,从而完成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5 作并推出《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 年)》,提出到 2015 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 境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 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该计 划的推出,彰显了中国政府和疾控人员期望在短时间内击退疟疾的信心和决心。 【疟原虫如何入侵人体,又如何完成生命循环】 疟原虫可以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最常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蚊媒叮咬途径,当雌性 按蚊叮人吸血的时候,其唾液腺中成熟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疟原虫的感染阶段)便随唾液 进入人体开始其生命征程。输血也可感染疟原虫,供血者血液红细胞中疟原虫可直接进入受 血者的人体,继而跳过虫体在肝细胞内的发育阶段直接进入红细胞内。母婴传播可使母体内 的疟原虫经胎盘或分娩时污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引起先天性疟疾。除此之外,经器官移植 或粘膜途径也有感染疟原虫可能。 一般情况下,疟原虫侵入人体,需要经历在人体内(包括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的发育 和在蚊体内的发育才能成为可以再次感染人体的阶段,这种生命循环称为生活史。疟原虫的 生活史比较复杂,需要有两种宿主(人和蚊)和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不 同种疟原虫生活史中的各个发育阶段在形态上各有不同,特别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的形 态连同被寄生红细胞的相应改变,常作为诊断及疟原虫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 (1) 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的发育 当雌性按蚊叮人吸血,其唾液腺中成熟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 30 分 钟后随血流入肝,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成熟的裂殖体内数以万计的裂殖子可胀破肝细 胞进入血流,一部分被吞噬消灭,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各种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时间不等, 长则 11~12 天(三日疟原虫),短则 6 天(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则 8~9 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研究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 子孢子(又称休眠子)两种遗传类型,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立即进入裂体增殖,而迟 发型子孢子,需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才能继续完成裂体增殖。 (2)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的发育 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摄取营养并逐渐长大,依次经历环形体 (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其中的裂殖 子可胀破红细胞释放出来,一部分可被消灭,另一部分再次进入新的红细胞内,从而完成一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代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约需48小时完成一个周期,恶性疟原虫 约36-48小时,三日疟原虫约72小时。红细胞内成熟裂殖子的数目不同,间日疟原虫,12~24 个,恶性疟原虫8~36个,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6~12个。一般而言,进入红细胞内的 疟原虫需要连续进行几个周期的裂体增殖后,其中有一部分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开始有性 生殖阶段的发育,形成雌、雄配子体,并进一步有机会进入蚊体内发育,若没有机会进入人 体,配子体最终衰老变性而被清除。4种疟原虫入侵的红细胞有所选择,间日疟原虫和卵形 疟原虫主要入侵幼稚的红细胞,而三日疟原虫多侵犯较衰老的红细胞,这些红细胞在外周血 中的量比较少,受侵犯后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也较小,因而病情也较轻。恶性疟原虫可侵犯 各发育期的红细胞,感染度较高,并造成被寄生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黏附能力变强,从而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严重。至于红细胞内期进行裂体增殖的疟原虫如何启动开始有性生殖阶 段的发育,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不同种的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各期的形态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临床上血片检查疟 原虫进行诊断的依据。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通常仅早期滋养体阶段和配子体阶段 能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其他阶段主要隐匿在内脏的微血管及血窦处,并且在配子体阶段,被 寄生的红细胞往往不易看见,而仅显现形态上呈新月形或腊肠形的雌、雄配子体,又因为感 染度高,较易在外周血中被发现。当年法国学者在恶性疟病人外周血中发现的病原体,其实 就是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 (3)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有 当雌性按蚊叮人吸血的时候,红细胞内所有各期的疟原虫均进入蚊胃内,但只有雌、 雄配子体能在蚊胃内继续发育,其余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利用。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现象,形 成48个细长、梭形的雄配子,雌配子体发育形成雌配子,雌、雄配子受精形成合子,进 步变成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到达蚊胃的基底膜下形成圆球形的卵囊,囊内虫体进行孢 子生殖,形成数以万计的子孢子,子孢子随卵囊破裂溢出或由囊壁钻出进入蚊的唾液腺,最 终发育为成熟的子孢子。子孢子可随着蚊媒叮咬进入人体,继续生活史的循环。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成熟所需时间,间日疟原虫约9~10天,恶性疟原虫约10~12天, 卵形疟原虫约16天,三日疟原虫约25~28天。 当年,英国军医Ross为证实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曾解剖了无数只的蚊子,蚊胃壁 下卵囊的发现,曾多么让人惊喜!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6 代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约需 48 小时完成一个周期,恶性疟原虫 约 36~48 小时,三日疟原虫约 72 小时。红细胞内成熟裂殖子的数目不同,间日疟原虫,12~24 个,恶性疟原虫 8~36 个,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6~12 个。一般而言,进入红细胞内的 疟原虫需要连续进行几个周期的裂体增殖后,其中有一部分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开始有性 生殖阶段的发育,形成雌、雄配子体,并进一步有机会进入蚊体内发育,若没有机会进入人 体,配子体最终衰老变性而被清除。4 种疟原虫入侵的红细胞有所选择,间日疟原虫和卵形 疟原虫主要入侵幼稚的红细胞,而三日疟原虫多侵犯较衰老的红细胞,这些红细胞在外周血 中的量比较少,受侵犯后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也较小,因而病情也较轻。恶性疟原虫可侵犯 各发育期的红细胞,感染度较高,并造成被寄生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黏附能力变强,从而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严重。至于红细胞内期进行裂体增殖的疟原虫如何启动开始有性生殖阶 段的发育,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不同种的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各期的形态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临床上血片检查疟 原虫进行诊断的依据。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通常仅早期滋养体阶段和配子体阶段 能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其他阶段主要隐匿在内脏的微血管及血窦处,并且在配子体阶段,被 寄生的红细胞往往不易看见,而仅显现形态上呈新月形或腊肠形的雌、雄配子体,又因为感 染度高,较易在外周血中被发现。当年法国学者在恶性疟病人外周血中发现的病原体,其实 就是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 (3)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当雌性按蚊叮人吸血的时候,红细胞内所有各期的疟原虫均进入蚊胃内,但只有雌、 雄配子体能在蚊胃内继续发育,其余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利用。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现象,形 成 4~8 个细长、梭形的雄配子,雌配子体发育形成雌配子,雌、雄配子受精形成合子,进一 步变成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到达蚊胃的基底膜下形成圆球形的卵囊,囊内虫体进行孢 子生殖,形成数以万计的子孢子,子孢子随卵囊破裂溢出或由囊壁钻出进入蚊的唾液腺,最 终发育为成熟的子孢子。子孢子可随着蚊媒叮咬进入人体,继续生活史的循环。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成熟所需时间,间日疟原虫约 9~10 天,恶性疟原虫约 10~12 天, 卵形疟原虫约 16 天,三日疟原虫约 25~28 天。 当年,英国军医 Ross 为证实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曾解剖了无数只的蚊子,蚊胃壁 下卵囊的发现,曾多么让人惊喜!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侵入肝细胞 季流釋出 肝細胞总 红血外期 复孳出 形成裂殖滥 孢子生殖期 呦合子形成 牒炊體 雌配子 口 虹血球内期 雌雄配子 不成 二 配子瀲形成 图5-1疟原虫生活史 (说明:将据此图进行改画) 【疟原虫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为何会出现这些症状】 要了解疟原虫感染后何时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些临床 症状,需要对疟原虫的致病机理有全面的了解,疟原虫对人体的损害与虫体在红细胞内的增 殖有关,而肝细胞内的虫体对人体无明显损害,不会引起特别的症状 (1)潜伏期疟原虫入侵人体后,需要完成肝细胞内发育后进入红细胞,进一步在红细胞 内完成几代发育,虫体增殖到一定数量,才会引起临床发作,这一阶段就称为潜伏期。潜伏 期的长短与疟原虫的种类、初次入侵虫体的数量、机体的免疫力及感染的方式等有关。一般 而言,恶性疟原虫的潜伏期7~27天,间日疟原虫短潜伏期11~25天,长则可达6~12个月 甚至更长。若初次入侵虫体数量多,潜伏期相应缩短,人体免疫力强者,潜伏期可相应略长。 经输血感染者,潜伏期常较短,原因在于虫体跳过了肝细胞期的发育,直接进入红细胞内发 育 (2)发作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发作非常典型,可以概括为冷、热、汗周期性发作,典型的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是48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事实上,早在 潜伏期的最后几天里,就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的先驱症状,如头痛、肌痛、畏光、厌食、恶 心甚至呕吐,与感染的虫种无关,也可以没有这些表现而突发寒战,患者感觉极度的寒冷, 即使盖上再多的棉被也无济于事,全身哆嗦、牙齿发颤、口唇苍白、皮肤起鸡皮疙瘩,持续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7 图 5-1 疟原虫生活史 (说明:将据此图进行改画) 【疟原虫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为何会出现这些症状】 要了解疟原虫感染后何时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为什么会有这些临床 症状,需要对疟原虫的致病机理有全面的了解,疟原虫对人体的损害与虫体在红细胞内的增 殖有关,而肝细胞内的虫体对人体无明显损害,不会引起特别的症状。 (1)潜伏期 疟原虫入侵人体后,需要完成肝细胞内发育后进入红细胞,进一步在红细胞 内完成几代发育,虫体增殖到一定数量,才会引起临床发作,这一阶段就称为潜伏期。潜伏 期的长短与疟原虫的种类、初次入侵虫体的数量、机体的免疫力及感染的方式等有关。一般 而言,恶性疟原虫的潜伏期 7~27 天,间日疟原虫短潜伏期 11~25 天,长则可达 6~12 个月 甚至更长。若初次入侵虫体数量多,潜伏期相应缩短,人体免疫力强者,潜伏期可相应略长。 经输血感染者,潜伏期常较短,原因在于虫体跳过了肝细胞期的发育,直接进入红细胞内发 育。 (2)发作 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发作非常典型,可以概括为冷、热、汗周期性发作,典型的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是 48 小时,恶性疟 36~48 小时,三日疟 72 小时。事实上,早在 潜伏期的最后几天里,就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的先驱症状,如头痛、肌痛、畏光、厌食、恶 心甚至呕吐,与感染的虫种无关,也可以没有这些表现而突发寒战,患者感觉极度的寒冷, 即使盖上再多的棉被也无济于事,全身哆嗦、牙齿发颤、口唇苍白、皮肤起鸡皮疙瘩,持续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10~15分钟,然事实上,在寒战初期,患者的体温已经开始升高,寒战期间还在升高之中, 这种体感上的极度寒冷是由患者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引起的。寒战过后直接进入发热阶段,患 者体温继续上升,开始扔到寒战期间御寒的棉被,感觉热不可耐,苍白的皮肤开始泛红以致 两颊潮红,并伴有剧烈头痛并伴有肢体和后背的疼痛,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热期约26小时 三日疟可超过6小时,恶性疟就更长。发热期过后,患者就会大汗淋漓,持续几个小时,体 温也恢复了正常,患者往往感觉筋疲力尽,很容易倒头睡觉,从而也就完成了一个循环,间 歇期结束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发作,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的发作周期比较明显,有比较 明显的体温正常的发作间歇期,特别是三日疟,间歇期相对较长,然恶性疟,发热期较长, 往往无明显的间歇期。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合适的治疗,常连续发作多次,而后随着自身免疫 力的提升而发作终止开始出现初次发作或多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或同种疟原虫重复感染的患 者,发作可不典型。随着机体免疫力的增强,发作可自行停止,积极有效的治疗也可终止发 作。发作的原因是红细胞内的虫体胀破红细胞,大量的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红细胞碎 片等进入血流刺激产生热原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 (3)脾肿大疟疾反复发作,可引起脾肿大,初期仅表现为脾充血和细胞增生,经治疗可 恢复。慢性患者表现为脾包膜增厚,组织纤维化,质地变硬,虽经积极治疗仍不能恢复正常。 (4)贫血疟疾反复发作多次,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甚。引起贫血的原因,除了疟 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以外,还包括①因脾肿大引起脾功能亢进,大量正常的红细胞被吞噬 破坏;②疟原虫的寄生使红细胞表面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针 对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可导致红细胞的溶解破坏;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影响了新生红 细胞的补充。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加重了患者的贫血程度。 (5)再燃和复发两者都是疟疾发作停止后再次发作的现象,再燃是指原发作虽然停止 了,但红细胞内仍残存少量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大量繁殖引起发作,宿主免疫力的 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是引起再燃的主要原因。复发是指患者体内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已被 彻底清除,也未经蚊媒叮咬再感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疟疾发作。复发的原因,一般认 为是休眠子复苏引起的。因此,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复发,而各种疟原虫均可 引起再燃 (6)其他损害疟原虫感染还可引起多种严重损害,主要包括 ①脑型疟疾:这是儿童及无免疫力成人感染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表现为剧烈头痛、昏迷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8 10~15 分钟,然事实上,在寒战初期,患者的体温已经开始升高,寒战期间还在升高之中, 这种体感上的极度寒冷是由患者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引起的。寒战过后直接进入发热阶段,患 者体温继续上升,开始扔到寒战期间御寒的棉被,感觉热不可耐,苍白的皮肤开始泛红以致 两颊潮红,并伴有剧烈头痛并伴有肢体和后背的疼痛,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热期约 2~6 小时, 三日疟可超过 6 小时,恶性疟就更长。发热期过后,患者就会大汗淋漓,持续几个小时,体 温也恢复了正常,患者往往感觉筋疲力尽,很容易倒头睡觉,从而也就完成了一个循环,间 歇期结束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发作,间日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的发作周期比较明显,有比较 明显的体温正常的发作间歇期,特别是三日疟,间歇期相对较长,然恶性疟,发热期较长, 往往无明显的间歇期。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合适的治疗,常连续发作多次,而后随着自身免疫 力的提升而发作终止。开始出现初次发作或多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或同种疟原虫重复感染的患 者,发作可不典型。随着机体免疫力的增强,发作可自行停止,积极有效的治疗也可终止发 作。发作的原因是红细胞内的虫体胀破红细胞,大量的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红细胞碎 片等进入血流刺激产生热原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 热。 (3)脾肿大 疟疾反复发作,可引起脾肿大,初期仅表现为脾充血和细胞增生,经治疗可 恢复。慢性患者表现为脾包膜增厚,组织纤维化,质地变硬,虽经积极治疗仍不能恢复正常。 (4)贫血 疟疾反复发作多次,可出现贫血,尤以恶性疟为甚。引起贫血的原因,除了疟 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以外,还包括① 因脾肿大引起脾功能亢进,大量正常的红细胞被吞噬 破坏;② 疟原虫的寄生使红细胞表面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针 对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可导致红细胞的溶解破坏;③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影响了新生红 细胞的补充。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加重了患者的贫血程度。 (5)再燃和复发 两者都是疟疾发作停止后再次发作的现象,再燃是指原发作虽然停止 了,但红细胞内仍残存少量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大量繁殖引起发作,宿主免疫力的 下降及疟原虫的抗原变异是引起再燃的主要原因。复发是指患者体内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已被 彻底清除,也未经蚊媒叮咬再感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疟疾发作。复发的原因,一般认 为是休眠子复苏引起的。因此,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存在复发,而各种疟原虫均可 引起再燃。 (6)其他损害 疟原虫感染还可引起多种严重损害,主要包括: ① 脑型疟疾:这是儿童及无免疫力成人感染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表现为剧烈头痛、昏迷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谵妄、抽搐、高热等,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少见于间日疟原虫。主要机制是由于红细胞 内虫体的寄生导致脑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等,特别是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出现 黏附能力增强,变形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出现脑部微血管的阻塞和炎症。 肾损伤:各种疟原虫感染,严重时均可出现肾损伤,往往由于肾缺氧、红细胞堆积而出 现肾小管坏死,大多数情况下可经治疗恢复。疟性肾病常见于恶性疟及三日疟反复发作的患 者,特别是儿童,也容易出现肾病,表现为全身水肿、蛋白尿、腹水和高血压,严重者可导 致肾功能衰竭,激素治疗往往无效。 此外,疟原虫感染还可出现,黑尿热(黑水热)、肺水肿、黄疽、痢疾、惊厥、低血糖 等表现。总体来看,生活在流行区的人容易反复受到感染及而从无疟区前往流行区的过客 感染后症状更严重,孕妇、新生儿及婴儿,相比正常成人,他们感染疟疾后病情更危重,死 亡率也更高 妊娠疟疾:妊娠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使之更容易感染疟疾,感染疟疾以后的临床表现 也更严重,死亡率更高,症状也容易不典型。更为重要的是,妊娠妇女在用药上要更慎重以 减少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疟原虫存在母婴传播感染的可能,需要采取措施以 阻断母婴传播。 先天性疟疾:是指新生儿在没有按蚊直接感染或输血等情况下由母体感染的疟疾。通常在出 生后5~6天突然出现发热或出现消化道症状,母孕期有疟疾史,新生儿血中检出疟原虫, 且与母体的感染属同种类型。先天性疟疾可经胎盘感染,也可由于分娩不当感染。 婴儿疟疾:是指出生后经蚊媒或输血而引起的感染 【控制疟疾,我们已进行了哪些工作】 疟疾作为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传染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各阶段的流行特点,我 国曾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归纳如下 (1)重点调査与防治(1949~1959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这一阶段的防治工作是调 查与防治相结合,治疗病人与防蚊灭蚊相结合 (2)控制流行(1960~1979年),受特定自然和社会政治因素影响,新中国历经困难与曲 折,这一阶段逐渐全面推进防治措施,治疗现症病人、预防复发治疗、控制媒介 流行区预防性服药等措施相结合 (3)降低发病率(1980~1999),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这一阶段防疟工作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99 谵妄、抽搐、高热等,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少见于间日疟原虫。主要机制是由于红细胞 内虫体的寄生导致脑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等,特别是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出现 黏附能力增强,变形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出现脑部微血管的阻塞和炎症。 ② 肾损伤:各种疟原虫感染,严重时均可出现肾损伤,往往由于肾缺氧、红细胞堆积而出 现肾小管坏死,大多数情况下可经治疗恢复。疟性肾病常见于恶性疟及三日疟反复发作的患 者,特别是儿童,也容易出现肾病,表现为全身水肿、蛋白尿、腹水和高血压,严重者可导 致肾功能衰竭,激素治疗往往无效。 此外,疟原虫感染还可出现,黑尿热(黑水热)、肺水肿、黄疸、痢疾、惊厥、低血糖 等表现。总体来看, 生活在流行区的人容易反复受到感染及而从无疟区前往流行区的过客 感染后症状更严重,孕妇、新生儿及婴儿,相比正常成人,他们感染疟疾后病情更危重,死 亡率也更高, 妊娠疟疾:妊娠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使之更容易感染疟疾,感染疟疾以后的临床表现 也更严重,死亡率更高,症状也容易不典型。更为重要的是,妊娠妇女在用药上要更慎重以 减少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疟原虫存在母婴传播感染的可能,需要采取措施以 阻断母婴传播。 先天性疟疾:是指新生儿在没有按蚊直接感染或输血等情况下由母体感染的疟疾。通常在出 生后 5~6 天突然出现发热或出现消化道症状,母孕期有疟疾史,新生儿血中检出疟原虫, 且与母体的感染属同种类型。先天性疟疾可经胎盘感染,也可由于分娩不当感染。 婴儿疟疾:是指出生后经蚊媒或输血而引起的感染。 【控制疟疾,我们已进行了哪些工作】 疟疾作为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传染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各阶段的流行特点,我 国曾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归纳如下: (1) 重点调查与防治(1949~1959 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这一阶段的防治工作是调 查与防治相结合,治疗病人与防蚊灭蚊相结合。 (2) 控制流行(1960~1979 年),受特定自然和社会政治因素影响,新中国历经困难与曲 折,这一阶段逐渐全面推进防治措施,治疗现症病人、预防复发治疗、控制媒介、 流行区预防性服药等措施相结合。 (3) 降低发病率(1980~1999),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这一阶段防疟工作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以防止暴发流行、持续降低发病率和逐步实现基本消灭疟疾为目标,继续采取综合 防治措施 (4)巩固防治成果(2000~209),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 阶段全国的疟疾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防治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要 注意防止输入性的传染源和当地残存病例引起的传播,加强人群健康教育。 (5)消除疟疾(2010-2020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境地 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 疟疾的消除无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为实现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防治工作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控制、管理传染源 加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俗称三热的发热病人的血检疟 原虫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同时进行快速诊断试条(RDT)的辅助检测。RDT检测阳性者, 须采集并保留血片备査。对确诊病人进行积极治疗、病例上报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疟疾病 人的治疗应当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强调对所有疟疾病人 应当进行全程督导服药。考虑到间日疟原虫存在迟发型子孢子,因此对于所有诊断为间日疟 的患者,应在疟疾发作休止期进行抗复发治疗 此外,在出现疟疾病例并具有传播条件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RDT检 测以更好地管理传染源 药物治疗方面,绝不是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所能一笔 带过的。对于几千年来一直威胁人类生命的疟原虫,人类的药物选择却始终非常有限,无论 是来源于金鸡纳树皮的奎宁,还是模拟其结构人工合成的氯喹,一度都非常有效。然而20 世纪60年代初,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性首先出现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随后便以惊人的速 度扩散开来。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抗药性问题始终是全球研究的难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得到 大家公认的确切结论。一种说法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两种疟原虫,一种有抗药性;一种没有 抗药性,没有抗药性的都被杀死了,因此剩下的就有抗药性。也有专家推测,疟原虫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已形成自我保护功能,为抵抗化学药品的侵袭,能够产生适应药物的基因突变, 从而形成抗药性。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抗疟有效成分,近年来异军突起, 成为新的抗疟王牌药。中国人以青蒿治病由来已久,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距今2000多

病原生物与人类 击退疟疾 100 以防止暴发流行、持续降低发病率和逐步实现基本消灭疟疾为目标,继续采取综合 防治措施。 (4) 巩固防治成果(2000~2009),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 一阶段全国的疟疾发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防治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要 注意防止输入性的传染源和当地残存病例引起的传播,加强人群健康教育。 (5) 消除疟疾(2010~2020 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到 2015 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境地 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 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 疟疾的消除无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为实现 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防治工作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控制、管理传染源: 加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俗称三热的发热病人的血检疟 原虫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同时进行快速诊断试条(RDT)的辅助检测。RDT 检测阳性者, 须采集并保留血片备查。对确诊病人进行积极治疗、病例上报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疟疾病 人的治疗应当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强调对所有疟疾病人 应当进行全程督导服药。考虑到间日疟原虫存在迟发型子孢子,因此对于所有诊断为间日疟 的患者,应在疟疾发作休止期进行抗复发治疗。 此外,在出现疟疾病例并具有传播条件的自然村或居民点(疫点),由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组织开展病例搜索,对近 2 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 RDT 检 测以更好地管理传染源。 药物治疗方面,绝不是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所能一笔 带过的。对于几千年来一直威胁人类生命的疟原虫,人类的药物选择却始终非常有限,无论 是来源于金鸡纳树皮的奎宁,还是模拟其结构人工合成的氯喹,一度都非常有效。然而 20 世纪 60 年代初,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性首先出现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随后便以惊人的速 度扩散开来。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抗药性问题始终是全球研究的难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得到 大家公认的确切结论。一种说法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两种疟原虫,一种有抗药性;一种没有 抗药性,没有抗药性的都被杀死了,因此剩下的就有抗药性。也有专家推测,疟原虫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已形成自我保护功能,为抵抗化学药品的侵袭,能够产生适应药物的基因突变, 从而形成抗药性。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抗疟有效成分,近年来异军突起, 成为新的抗疟王牌药。中国人以青蒿治病由来已久,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距今 2000 多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