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所成长于斯的严格的维也纳中产阶级社会,而那种文化几乎不能算作是普遍的文化。实际上, 跨文化的研究挑战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一些性心理冲突的普遍性。对他的著作的最尖锐的批 评来自女权主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感到他的理论深深地浸透了性别主义,甚至露 骨的厌恶女人的假设。例如,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当小女孩意识到她们没有阴茎的 时候,她们就假设已被“肢解”,她们未来的发展也就由这种“阴茎”情结所支配。他们还 认为,一个心理正常的女性,总是降服于人甚至是受虐狂,而不是显示自己权威的、自信的 人。另一种对弗洛伊德的共同批评是认为,他的理论声称儿童在早年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 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而这也过于教条化了。大量证据表明,在人的一生中,人们都在某种程 度上改变了自己的人格。并且,弗洛伊德还暗示,如果性爱更开放些的话,人们就不会那么 容易成为受挫者或不幸福者。可是,从弗洛伊德那个时候起,西方的性道德观就已变得较为 松弛了,但这似乎并没有减少多少不幸。这表明,在性爱冲突之外,还有许多因素是人格问 题的根本。最后,弗洛伊德的理论因缺少经验证据而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今天,许多社会学家感到,弗洛伊德太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而对社 会因素强调不足。但弗洛伊德在很大程度上也强调了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经历。除了他关于 无意识的理论之外,弗洛伊德广为人接受、流传最久的理论贡献也许就是他关于儿童期的事 件对后来生活的影响 4.埃里克森:认同危机 艾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然而,由于他修正了弗洛伊 德的理论,大家都称他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冲动:埃里克森主要 关心的则是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埃里克森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心理阶段,它随着 我们一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弗洛伊德重点研究的是儿童期: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 直延续到老年期。这样,埃里克森相信,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在儿童期 根据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1963),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 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这也囊 括了人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关怀。下面是对埃里克森八个认同危机的概括: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婴儿的需要如果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即产生世 界是安全的感觉。但是,如果对婴儿的照料不是稳定的或不是充分的,或者如果婴儿感到被 拒绝,就孕育了一种基本的不信任,而这将在往后的发展阶段起作用。这个信任与不信任的 问题在人的一生的头一年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在人的一生中,信任可变为不信任,反之亦 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自主(独立的感觉意识)在第二个阶段开始出现,它是儿童 运动机能和大脑智能发展的结果。如果父母认识到他们的小孩需要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就 让他们去做,这样儿童就会感到,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他们的冲动、他们的自我以及 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儿童有时候会感到怀疑,或者,甚至害羞——例如,如果他们受过 上厕所的训练,但却失禁于照看者的膝上。当父母没有耐心而代儿童去做他们自己能做的那 些事情的时候,儿童就强化了这种怀疑意识。儿童进入其他发展阶段后,就会更加感到害羞 和怀疑而不是自主,这就影响到了他们在青春期与成人期的自主意识的获得。 主动与内疚(学龄前):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时,他们已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现在他们开 始了新的机体运动活动,同时还包括语言与一些好玩的事。在这个阶段,无论孩子是获得了 主动首外性还是内疚感,都依赖于父母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反应。如果父母让儿童感到他们 的行为是坏孩子行为,他们的问题是幼稚的,他们所玩的东西愚蠢可笑,他们就可能产生一 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这个阶段包括整个小学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要知道东西所成长于斯的严格的维也纳中产阶级社会,而那种文化几乎不能算作是普遍的文化。实际上, 跨文化的研究挑战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一些性心理冲突的普遍性。对他的著作的最尖锐的批 评来自女权主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感到他的理论深深地浸透了性别主义,甚至露 骨的厌恶女人的假设。例如,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当小女孩意识到她们没有阴茎的 时候,她们就假设已被“肢解”,她们未来的发展也就由这种“阴茎”情结所支配。他们还 认为,一个心理正常的女性,总是降服于人甚至是受虐狂,而不是显示自己权威的、自信的 人。另一种对弗洛伊德的共同批评是认为,他的理论声称儿童在早年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 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而这也过于教条化了。大量证据表明,在人的一生中,人们都在某种程 度上改变了自己的人格。并且,弗洛伊德还暗示,如果性爱更开放些的话,人们就不会那么 容易成为受挫者或不幸福者。可是,从弗洛伊德那个时候起,西方的性道德观就已变得较为 松弛了,但这似乎并没有减少多少不幸。这表明,在性爱冲突之外,还有许多因素是人格问 题的根本。最后,弗洛伊德的理论因缺少经验证据而遭到了猛烈的抨击。 今天,许多社会学家感到,弗洛伊德太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而对社 会因素强调不足。但弗洛伊德在很大程度上也强调了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经历。除了他关于 无意识的理论之外,弗洛伊德广为人接受、流传最久的理论贡献也许就是他关于儿童期的事 件对后来生活的影响。 4.埃里克森:认同危机 艾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然而,由于他修正了弗洛伊 德的理论,大家都称他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冲动;埃里克森主要 关心的则是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埃里克森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心理阶段,它随着 我们一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变化。弗洛伊德重点研究的是儿童期;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 一直延续到老年期。这样,埃里克森相信,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在儿童期。 根据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1963),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 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这也囊 括了人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关怀。下面是对埃里克森八个认同危机的概括: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婴儿的需要如果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即产生世 界是安全的感觉。但是,如果对婴儿的照料不是稳定的或不是充分的,或者如果婴儿感到被 拒绝,就孕育了一种基本的不信任,而这将在往后的发展阶段起作用。这个信任与不信任的 问题在人的一生的头一年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在人的一生中,信任可变为不信任,反之亦 然。 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自主(独立的感觉意识)在第二个阶段开始出现,它是儿童 运动机能和大脑智能发展的结果。如果父母认识到他们的小孩需要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就 让他们去做,这样儿童就会感到,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他们的冲动、他们的自我以及 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儿童有时候会感到怀疑,或者,甚至害羞——例如,如果他们受过 上厕所的训练,但却失禁于照看者的膝上。当父母没有耐心而代儿童去做他们自己能做的那 些事情的时候,儿童就强化了这种怀疑意识。儿童进入其他发展阶段后,就会更加感到害羞 和怀疑而不是自主,这就影响到了他们在青春期与成人期的自主意识的获得。 主动与内疚(学龄前):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时,他们已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现在他们开 始了新的机体运动活动,同时还包括语言与一些好玩的事。在这个阶段,无论孩子是获得了 主动首外性还是内疚感,都依赖于父母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反应。如果父母让儿童感到他们 的行为是坏孩子行为,他们的问题是幼稚的,他们所玩的东西愚蠢可笑,他们就可能产生一 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这个阶段包括整个小学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要知道东西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