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出身为正途,余为异途,“其由异途出身者,汉人非经保举,汉 军非经考试,不得授京官及正印官,所以别流品、严登进”①。 有人统计了清代总督、巡抚一级高级官吏2748人,其中有1031 人出身进士;781名侍郎中,约450多人出身进士。通过读书岁 试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这在官本位意识浓厚的中国人中,有着 巨大的诱惑力。对于那些除了这条道路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可 能来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人们来说,科举更是唯一的指望。有 人统计,明清两代的进士,平均有42.9%出身于从未有过功 名的家庭,清代约有二分之一以上的生员,出身寒微。有人统 计了请代112科会试产生的112名状元的家庭出身,查实有26人 出身于父祖两代既无功名又无官职的清寒之家。科举制度保证 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一体化,知识分子没有自已的独立人 格,不能形成与统治者不同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近代识分 子心安理得地按照固有的生活方武,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功名意识、经学意识和纲常意识,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 的群体意识,代表着他门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没有被 动摇之前,他们不可能认识近代民主化的历史任务。 三、士大关的传统意识 科举知识分子以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为获得功名利禄的目 的和手段,科举制度必然使他们培养成了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 一一例如农、工、商,比较独特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意 识。反过来,通过他们的家庭、亲友、社会活动等等,这种 思想意识必然又影响其他阶层,成为支配社会的伦理道德,生 至风俗习惯的规范力量。科举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 ①.《清史稿·远举制》· *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