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功名意识、经学意识和封建纲常意识。 功名意识是科举知识分子最普遍的思想意识。唐代高蟾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衔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 风怨未开。”作者对别人登科后平步青云的描写,反衬了自己 失落的心态。宋代苏轼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流瑶了士大夫经邦济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愤闷。封建时代 的启蒙读物中,诸如“万般皆下品,准有读书高”,“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等等,不独在孩童时期就给读书人指明了奋斗方 向,同时又是科举时代的普遍价值观念.明末小说《三刻拍茶惊 奇》中,有一个以靠替富家子弟找人冒名顶替作枪手为生的恶 棍,一个秀才的价格为300两银子,其办法是:“他自去寻有才、 有胆、不怕事秀才,用这富家子弟名字进试,180两妇做文字 的,120两归他。复试时也还是这个人,到进学,却是富家子弟 出来,是一个字不做,已是一个秀才了。*①《儒林外史》所描述 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其态度的变化,活脱脱地刻划了以功名决 定贵贱的世风。它驱使知识分子皓首穷经,至死不移地追之求 之。近代思想家薛福成指出,无锡一带有人“年至斑白,犹混迹 于童子军中者”©。据记载,清乾隆四十九年会试,各省举人中 有九十岁者一名,八十多岁者二十名,七十多岁者五名。康有为 说:“窃计中国人多,最重科第,退以荣于乡,进以仕于朝,其 额之窄,其得至难也,诸生有视科第得失为性命者。”③周恩 来同志年轻时曾记载一考生,因屡试不第,气疾而亡,临终前 为自已写下一副挽联,说:“疾自何成,都为二字功名,戕我身 ①《三刻拍案惊奇》第294页。 ②《痛底笔记》卷六。 ③《请广详日本书深游学斩》,《此戌变法》《二)第223页。 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