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戕我命:死是足惜,舍不得两父母,看儿生长看儿亡。”周恩 来同志指出:“有清一代科举之毒甚于明代。盖文网日紧,土非 由八股以作进身之阶,其道无由。故莘莘学子终日埋首斗室, 咿咿吟吟,所希冀者,博得一领青衿,归以娇要子耀乡里耳。”@ 陈独秀是戊戌时期进入科举的,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还到南 京参加了江南乡试,他对当年注重功名的杜会风尚作了如下惟 妙惟肖而又入木三分的叙述,他说:“在那一时代的社会,科举 不仅仅是一个虚柴,实已支配了全社会一般人的实际生活,有 了功名才能做大宫,做大官才能发大财,发了财才能买田置地, 盖大屋,做地主,欺压乡民,荣宗罐祖;那时人家生了儿子, 恭维他将来做刚白度(即买办)的,还只有上海十里洋场这一 块小地方,其余普遍的吉利话,一概是进学,中举,会进士, 点状元;婆婆看待媳妇之厚薄,全以儿子有无功名和功名大小 为标雅,丈夫有功名的,公婆便捧在头上,没有功名的连用人 的气都得受;贫苦农民的儿子,举人、进士、状元不用说,连 秀才的好梦都不敢做,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供给儿子读几年书, ,:好歹能写出百儿八十字,已经算是才子,如果能限着先生进城 过一次考,胡乱写几百字交了卷,那怕第一场就榜上无名,回 ,家去也算得出人头地。穷凶极恶的地主们,对这一家佃户,便 另眼着待,所以当时乡间有这祥两句流行的谚语:‘去到考场 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直到五四时期,这种封建思想 意识的残余仍然变态地表现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冯友兰先生于 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他回忆说:“当时的北大,就文科方面 说,所讲的已觉不是应科举考试的‘举业'的一套,但是大多 ①周恩来《飞飞没塑》,《嫩业学报》第大期1917年6月, ②《实庵自传》·《陈独秀文章选编6》下第556一557页。生活◆读节·断知1984 :年6月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