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由于n变化,劈尖厚度为e处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随之改变,干涉结果发生变化,原来的k级干涉条纹将 发生移动,设移至厚度为e'处,应有2n1e=2n2e',根据△e与ML的关系即可计算出第二种媒质的折射率。 解(1)设第15条明纹对应的空气厚度为e1s, 6=2e 由此可算出 2×15-1 4×600×10-9=435×10-6m, 第15条明纹距劈尖棱边的距离为 4.35×10 =435×10-2m。 sine 0 10 (2)若劈尖中充以某种液体,则液体层上、下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由2e+变为2ne+,即光程 差加大,若此时跟踪第15条明纹,那么它在玻璃片上将向棱边方向移动,设此时第15条明纹距棱边的距 离为L15,所对应的液体的厚度为e,由题意可知, M=42-=5=2( 可解得 n= e5-ML435×10-6-10-4×0.95×10-=1.28 例5在牛顿环干涉实验中,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为50m,而平凸透镜的直径为2.0cm,试求它能产 生干涉条纹的数目。若将实验装置放入水中(n=1.33),又能看到多少个干涉环?假设入射波长为589nm 分析观察牛顿环的实验中,入射光垂直入射,干涉条纹为以接触点O为中心的同心圆球,分布在平 凸透镜的上表面,越向外,干涉条纹的级次越高,超出平凸透镜的范围,不存在两束相干光的相干叠加, 也就不再能观察到干涉条纹。在牛顿环实验中通常观察牛顿环的暗环。因此,可以通过求解当暗环半径最 大(不超过平凸透镜的半径)时,相应的干涉级次来获得能产生干涉条纹的数目。当牛顿环实验装置中的由于 n 变化,劈尖厚度为 e 处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随之改变,干涉结果发生变化,原来的 k 级干涉条纹将 发生移动,设移至厚度为 e  处,应有 n e  n e  2 1 2 2 ,根据 e 与 L 的关系即可计算出第二种媒质的折射率。 解 (1)设第 15 条明纹对应的空气厚度为 15 e ,    15 2  2e15   , 由此可算出 e m 9 6 1 5 600 10 4.35 10 4 2 15 1          , 第 15 条明纹距劈尖棱边的距离为 m e e L 2 4 6 1 5 1 5 1 5 4.35 10 10 4.35 10 sin            。 (2)若劈尖中充以某种液体,则液体层上、下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由 2 2  e  变为 2 2  ne  ,即光程 差加大,若此时跟踪第 15 条明纹,那么它在玻璃片上将向棱边方向移动,设此时第 15 条明纹距棱边的距 离为 L15  ,所对应的液体的厚度为 15 e  ,由题意可知, 2 15 2 15 e  ne  , n e e 15 15   ,   ) 1 1 5 (1 1 5 1 5 1 5 1 5 n e e e L L L         , 可解得 1.28 4.35 10 10 0.95 10 4.35 10 6 4 2 6 1 5 1 5               e L e n  。 例 5 在牛顿环干涉实验中,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5.0m,而平凸透镜的直径为 2.0cm,试求它能产 生干涉条纹的数目。若将实验装置放入水中(n=1.33),又能看到多少个干涉环?假设入射波长为 589nm。 分析 观察牛顿环的实验中,入射光垂直入射,干涉条纹为以接触点 O 为中心的同心圆球,分布在平 凸透镜的上表面,越向外,干涉条纹的级次越高,超出平凸透镜的范围,不存在两束相干光的相干叠加, 也就不再能观察到干涉条纹。在牛顿环实验中通常观察牛顿环的暗环。因此,可以通过求解当暗环半径最 大(不超过平凸透镜的半径)时,相应的干涉级次来获得能产生干涉条纹的数目。当牛顿环实验装置中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