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膨胀型胃滞留给药系统、沉降型胃滞留给药系统由无机或有机材料构成的粒径10~300μm、壁厚 和磁性胃滞留给药系统等。其中,漂浮型、生物1~4μm的中空薄壁小球。根据材质不同,可分为 黏附型、膨胀型这三种给药系统较为多见。本文无机质微球和有机质微球两大类。由于有机质微 将对这三种新型胃滞留给药系统的近期研究进展球较无机质微球具有密度低、抗冲击性好等优点 作一综述。 更适合于制成胃内漂浮微粒,其制备方法多采用 1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 溶剂扩散法、溶剂挥发法或冷冻干燥法等。而最 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类由药物、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为乳化溶剂挥发法,该法简便易 或多种亲水凝胶滞留材料及附加剂制成的给药系行,首先将适宜的高分子材料溶解单一或复合的 统,它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系统有机溶剂中,再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所得溶液中 ( hydrodynamically balanced system,HBS)原理而设将此含药的溶液在含有表面活性剂或乳化剂的水 计制备的。传统的漂浮机制是控制该制剂的堆密相中乳化,形成水包油(O∧W)型乳状液。该制剂的 度小于胃液密度,使其在胃内保持漂浮状态以降制备原理是通过减压升温或者连续搅拌使有机溶 低或消除胃排空影响,从而提高胃内滞留时间。剂蒸发,有机溶剂从初始微球中迅速流失导致聚 随着与泡腾技术的结合,漂浮机制有了新的发展,合物沉积于油水界面,从而在微球中形成空腔 制剂的堆密度大于胃内容物密度也可达到漂浮效使微球中空而达到漂浮效果,这种漂浮微球被认 果。在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中,主要可分为一为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胃漂浮制剂6。 单元给药系统( single-unit system)和多单元给药系 魏郁梦等6以乙基纤维素(EC)为载体材料 multiple-unit system,其中一单元给药系统是乙醉醚为混合净剂,果用溶剂扩散挥发法制备 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研究初期的主要研究对盐酸雷尼替(RH中空微球,所得中空微球的产 象。该剂型在胃排空过程中,药物不是全部滞留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321±028%、(2071± 于胃中,就是全部排空,使得药物在吸收过程中。032y,包封率为5586%,粒径分布均匀,平均 个体差异较大,而多单元制剂在胃中的分布均匀、径6321m:电镜描显示RH微球外观圆整光 致,可以避免药物剂量的“全或无”现象, 滑,内部为中空结构;体外释药研究表明随着EC 服因一单元给药系统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的 黏度的增加释药速率降低,RHC比例和反应搅 部刺激和药物突释等缺点。 拌速度的增加释药速率增加,最终所得到的中空 目前,国内对胃漂浮缓释制剂的硏究以胃漂微球缓释时间可达24h,体外漂浮实验表明在人 浮片等一单元给药系统的研究居多在多单元漂工胃液中可持续漂浮时间48h以上:药动学分析 给药系统方面也有相关报道,特别是传统中药表明,RH中空微球的生物利用度是RH普通软胶 它的 胃漂浮制剂的开发。同时国外则已进行了十定 囊的3倍左右,是RH普通微球的2.8倍左右。实 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近年来,在此硏究基验表明,该法制得的RH胃漂浮中空微球的漂浮效 础上将其他新技术结合在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果较好,可显著延缓药物的释放,生物利用度也 中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已不仅仅局限于延长制得到提高。 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例如脉冲技术、自乳化技 zhao等悶以硝苯地平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 术等。这些新型胃漂浮新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推扩散-挥发法,以聚维酮(PVP)和EC混合聚合物为 进胃滞留给药系统的发展 载体材料,乙醇/乙醚为混合溶剂,制得胃漂浮中 1.1胃漂浮单技术给药系统 空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表明EC的使用会引起中空 胃漂浮单技术给药系统是传统的胃漂浮给药微球最初的突释,24h内累积释放率少于5%, 系统,近期研究多以多单元给药系统为主,按药而采用PVP和EC混合聚合物会影响释放曲线的 物制剂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小片、微丸、微球、斜率和形状,当PVP和EC比例为1.5:8.5时 纳米粒及脂质体等,也可再进一步装胶囊或压制累积释放率可达到95.8%,因此,采用PVP和EC 成片。其中微球、微丸是胃漂浮单技术给药系统混合聚合物适宜于硝苯地平胃漂浮给药系统。 的研究热点。 1.1.2胃漂浮微丸胃漂浮微丸属于多单元剂 1.1.1胃漂浮中空微球胃漂浮中空微球是一种型,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Chin jmaP 2011 November. VoL 28 No 1l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11 期 Chin JMAP, 2011 November, Vol.28 No.11 ·989· 膨胀型胃滞留给药系统、沉降型胃滞留给药系统 和磁性胃滞留给药系统等[4]。其中,漂浮型、生物 黏附型、膨胀型这三种给药系统较为多见。本文 将对这三种新型胃滞留给药系统的近期研究进展 作一综述。 1 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 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类由药物、一种 或多种亲水凝胶滞留材料及附加剂制成的给药系 统,它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系统 (hydrodynamically balanced system,HBS)原理而设 计制备的。传统的漂浮机制是控制该制剂的堆密 度小于胃液密度,使其在胃内保持漂浮状态以降 低或消除胃排空影响,从而提高胃内滞留时间。 随着与泡腾技术的结合,漂浮机制有了新的发展, 制剂的堆密度大于胃内容物密度也可达到漂浮效 果。在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中,主要可分为一 单元给药系统(single-unit system)和多单元给药系 统(multiple-unit system),其中一单元给药系统是 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研究初期的主要研究对 象。该剂型在胃排空过程中,药物不是全部滞留 于胃中,就是全部排空,使得药物在吸收过程中 个体差异较大,而多单元制剂在胃中的分布均匀 一致,可以避免药物剂量的“全或无”现象,克 服因一单元给药系统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的局 部刺激和药物突释等缺点。 目前,国内对胃漂浮缓释制剂的研究以胃漂 浮片等一单元给药系统的研究居多,在多单元漂 浮给药系统方面也有相关报道,特别是传统中药 胃漂浮制剂的开发。同时国外则已进行了一定的 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近年来,在此研究基 础上将其他新技术结合在漂浮型胃滞留给药系统 中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已不仅仅局限于延长制 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例如脉冲技术、自乳化技 术等。这些新型胃漂浮新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推 进胃滞留给药系统的发展。 1.1 胃漂浮单技术给药系统 胃漂浮单技术给药系统是传统的胃漂浮给药 系统,近期研究多以多单元给药系统为主,按药 物制剂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小片、微丸、微球、 纳米粒及脂质体等,也可再进一步装胶囊或压制 成片。其中微球、微丸是胃漂浮单技术给药系统 的研究热点。 1.1.1 胃漂浮中空微球 胃漂浮中空微球是一种 由无机或有机材料构成的粒径 10~300 m、壁厚 1~4 m 的中空薄壁小球。根据材质不同,可分为 无机质微球和有机质微球两大类。由于有机质微 球较无机质微球具有密度低、抗冲击性好等优点, 更适合于制成胃内漂浮微粒,其制备方法多采用 溶剂扩散法、溶剂挥发法或冷冻干燥法等。而最 常用的制备方法为乳化溶剂挥发法,该法简便易 行,首先将适宜的高分子材料溶解单一或复合的 有机溶剂中,再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所得溶液中, 将此含药的溶液在含有表面活性剂或乳化剂的水 相中乳化,形成水包油(O/W)型乳状液。该制剂的 制备原理是通过减压升温或者连续搅拌使有机溶 剂蒸发,有机溶剂从初始微球中迅速流失导致聚 合物沉积于油水界面,从而在微球中形成空腔, 使微球中空而达到漂浮效果,这种漂浮微球被认 为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胃漂浮制剂[5-6]。 魏郁梦等[6-7]以乙基纤维素(EC)为载体材料, 乙醇/乙醚为混合溶剂,采用溶剂扩散-挥发法制备 盐酸雷尼替丁(RH)中空微球,所得中空微球的产 率和载药量分别为 (83.21 ± 0.28)% 、 (20.71 ± 0.32)%,包封率为 55.86%,粒径分布均匀,平均 粒径 632 μm;电镜扫描显示 RH 微球外观圆整光 滑,内部为中空结构;体外释药研究表明随着 EC 黏度的增加释药速率降低,RH/EC 比例和反应搅 拌速度的增加释药速率增加,最终所得到的中空 微球缓释时间可达 24 h,体外漂浮实验表明在人 工胃液中可持续漂浮时间 48 h 以上;药动学分析 表明,RH 中空微球的生物利用度是 RH 普通软胶 囊的 3 倍左右,是 RH 普通微球的 2.8 倍左右。实 验表明,该法制得的 RH 胃漂浮中空微球的漂浮效 果较好,可显著延缓药物的释放,生物利用度也 得到提高。 Zhao 等[8]以硝苯地平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 扩散-挥发法,以聚维酮(PVP)和 EC 混合聚合物为 载体材料,乙醇/乙醚为混合溶剂,制得胃漂浮中 空微球;体外释放试验表明 EC 的使用会引起中空 微球最初的突释,24 h 内累积释放率少于 55%, 而采用 PVP 和 EC 混合聚合物会影响释放曲线的 斜率和形状,当 PVP 和 EC 比例为 1.5︰8.5 时, 累积释放率可达到 95.8%,因此,采用 PVP 和 EC 混合聚合物适宜于硝苯地平胃漂浮给药系统。 1.1.2 胃漂浮微丸 胃漂浮微丸属于多单元剂 型,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