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喻,晓也。故治国在齐其家。通 结上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 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夭,平声。蓁,音臻。诗周南桃夭之篇。天夭,少 好貌。蓁蓁,美盛貌。兴也。之子,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 妇人谓嫁曰归。宜,犹善也。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 教国人。诗小雅蓼萧篇。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 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诗曹风鸣鸠篇。忒,差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此 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长,最宜潜玩。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长,上声。弟,去声。倍,与背同。 絜,胡结反。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 而无父之称。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 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 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 齐方正,而天下平矣。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 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 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恶、先,并去声。此覆解上文絜矩二 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 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 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 ,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矣。喻,晓也。故治国在齐其家。通 结上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 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夭,平声。蓁,音臻。诗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 好貌。蓁蓁,美盛貌。兴也。之子,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 妇人谓嫁曰归。宜,犹善也。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 教国人。诗小雅蓼萧篇。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 足法,而后民法之也。诗曹风鸣鸠篇。忒,差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此 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深长,最宜潜玩。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长,上声。弟,去声。倍,与背同。 絜,胡结反。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 而无父之称。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 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 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 齐方正,而天下平矣。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 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 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恶、先,并去声。此覆解上文絜矩二 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 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 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 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