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它与总的底物浓度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2)产物P的浓度接近0时,不存在逆反应,即讨论酶反应初始速率。 (3)k控制生成产物P这一步的速率,远小于酶-底物配合物释放出底物这 一步的反应速率常数k。因此,k2为限制整个反应速率的反应速率常数,k2 接近0。E和E·S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 般地说,上述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当达到平衡时上式可以写为: K,]=k_Es (6-1) [E]=k[ES] (6-2) 然而,在反应中总的酶浓度[E],必须等于游离酶的浓度[E]和[E·S]之和, 即[E]=[E]+[E·S]。代入(6-2)式可得 由于k2是限制步骤的反应速率常数,因此整个反应速率v=k2[E·S] 于是 k2IEl-k2EJS] 式中常数称为米氏常数( Michaelis constant)或Kn。当底物浓度很 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所饱和,并变成E·S复合物,即[E]=[E·S]时,酶 促反应达到最大速率Vm,所以 k2[E] 用(6-4)除以(6-5)得 keLIS S Vmax is S]+K, 这就是米氏方程 Michaelis-Meten方程),它表明了当已知K和V时 酶反应速率常数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利用米氏方程讨论与实验所得到的曲线(图6-4)之间的关系。当[S]<Kn 时,式(6-6)可以近似地表示为y=ymS,于是v正比于[S],即与曲线初始阶 段的一级反应相符。然而,随着[S]的增加K,与[S]相比可以忽略时,则 v=Vm。可见利用米氏方程讨论的结果与实验得到的曲线是一致的。说明米 氏方程为单分子酶反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型。- 13 - 它与总的底物浓度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2)产物 P 的浓度接近 0 时,不存在逆反应,即讨论酶反应初始速率。 (3)k2控制生成产物P这一步的速率,远小于酶-底物配合物释放出底物这 一步的反应速率常数 。因此, 为限制整个反应速率的反应速率常数, 接近 0。E和E·S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 −1 k 2 k −2 k 一般地说,上述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当达到平衡时上式可以写为: (6 2) [ES] [ES] [E] [E][S] [ES] (6 1) 1 1 1 1 = − = − − − k k k k 然而,在反应中总的酶浓度[E]t必须等于游离酶的浓度[E]和[E·S]之和, 即[E]t=[E]+[E·S]。代入(6-2)式可得: ) (6 3) [ES] [E] [E S](1 1 1 = ⋅ + − − k k t 由于 k2是限制步骤的反应速率常数,因此整个反应速率 v = k2 [E·S] 于是 (6 4) [S] [E] [S] [S] 1 [E] 1 1 2 1 1 2 − + = + = − − k k k k k k v t t 式中常数 1 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所饱和,并变成 E·S 复合物,即[E]=[E·S]时,酶 促反应达到最大速率 ,所以 1 k k− 称为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或 Km。当底物浓度很 Vmax Vmax = [E·S]= [E]t (6-5) 1 k 2 k 用(6-4)除以(6-5)得: (6 6) [S] [S] [E] [S] [E] [S] max 2 2 max − + = + = − m t m t K V v k K k V v 这就是米氏方程(Michaelis-Meten 方程),它表明了当已知 和 时, 酶反应速率常数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Km Vmax 利用米氏方程讨论与实验所得到的曲线(图 6-4)之间的关系。当[S]<< 时,式(6-6)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Km Km v v [S] max = ,于是 正比于[S],即与曲线初始阶 段的一级反应相符。然而,随着[S]的增加 与 [S]相比可以忽略时,则 = 。可见利用米氏方程讨论的结果与实验得到的曲线是一致的。说明米 氏方程为单分子酶反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型。 v Km v Vmax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